一种桥梁桩基防变位加固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13531发布日期:2021-04-16 14:03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梁桩基防变位加固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一种桥梁桩基防变位加固支护结构涉及一种能够对桥梁桩基变位进行加固预防的支护结构,属于桥梁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过多个撑抵板首尾相连,配合液压柱对撑抵板进行支撑,以此使得撑抵板形成契合地面凹凸不平轮廓的稳定支撑,同时能够配合插地钉形成自适应抵撑结构,从而进行双重紧固的加固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2.由桩和连接桩顶的桩承台组成的深基础或由柱与桩基连接的单桩基础,简称桩基,桩基础应用十分广泛,而在桥梁施工中桥梁桩基作为基础,其底部直接坐落在岩石或者土地基上进行支撑,由于桥梁桩基承受的承载力庞大,在长时间使用中伴随着种种交通工具的施压,其会产生桩基变位问题,从而影响桥梁整体的稳定性,而现有技术中为了对桩基变位进行预防,一般会在其底端撑地处架设支护装置进行桩基的稳固,而支护结构撑地一端通常采用钢板配合插地螺栓进行固定,而在特殊地貌下由于地面凹凸不平,需要额外进行地基平台的浇灌,大大增加了支护施工的步骤与时长,影响施工作业效率。
3.公告号cn211472550u公开了一种防止桥梁桩基变位的支护结构,包括竖直伸入地基内部的桩体、夹设于所述桩体外部的夹套以及连接于所述地基与所述夹套之间的侧撑组件;所述夹套包括两组呈半圆形结构的地基,两组所述地基一端铰接,另一端设置有垂直于地基的延伸板,两组所述地基对应的延伸板之间通过若干螺栓螺母组件相连,该支护装置由于其撑地紧固板为平板结构,为了保证对桩基施加支护力的正确与均匀,需要在桩基四周浇灌基础平台,影响支护施工作业整体的速度。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上述情况,本发明一种桥梁桩基防变位加固支护结构提供了一种通过多个撑抵板首尾相连,配合液压柱对撑抵板进行支撑,以此使得撑抵板形成契合地面凹凸不平轮廓的稳定支撑,同时能够配合插地钉形成自适应抵撑结构,从而进行双重紧固的加固支护结构。
5.本发明一种桥梁桩基防变位加固支护结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一种桥梁桩基防变位加固支护结构由旋拧把、支护套筒、螺杆、加强板、固定座、液压柱、撑抵板、插地钉、u型板、连接杆、铰接耳、铰接套、入地钉、限位帽、支撑弹簧和连接板组成,固定座套置于支护套筒的中部,多个加强板等角度的置于支护套筒的外壁上,且位于支护套筒的上部,多个加强板的底部和固定座固定连接,四个螺杆的一端等角度的置于固定座的上部,四个螺杆的另一端贯穿固定座延伸至固定座的下部,旋拧把置于螺杆的一端上,插地钉置于螺杆的另一端上,四组液压柱置于固定座的底部,且和四个螺杆一一对应,一组液压柱由十个液压柱组成,其中五个液压柱靠近固定座的边缘,且位于螺杆的一侧,另外五个液压柱靠近固定座的中心,且位于螺杆的另一侧,铰接套置于液压柱的端部上,两个铰接耳分别置于铰接套的两端上,撑抵板置于两个铰接耳上,且和液压柱相垂直,u型板置于撑抵板的一侧上,u型板的
两端均和撑抵板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板置于撑抵板的另一侧上,且分别位于撑抵板的两端,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的距离大于u型板的宽度,所述连接板的长度大于u型板的长度,连接杆的两端分别置于两个连接板的端部上,连接杆对应插接置于相邻的u型板内部,所述插地钉上置有螺旋叶片;进一步的,所述撑抵板的两端上均置有四个入地钉,所述入地钉贯穿撑抵板,限位帽置于入地钉的一端上,且位于撑抵板的上部,支撑弹簧套置于入地钉上,且位于限位帽和撑抵板之间,所述入地钉的另一端为尖端。
6.有益效果。
7.一、能够贴合桩基周围地形地貌,对桩基施加均匀正向的支护力。
8.二、插地钉结构配合周围的多个撑抵板形成自适应抵撑结构,保证撑抵板与地面的紧密贴合,提高其稳固度。
9.三、无需进行地基平台的浇灌,降低施工步骤,提高施工速度。
10.四、结构简单,方便实用。
11.五、成本低廉,便于推广。
附图说明
12.图1本发明一种桥梁桩基防变位加固支护结构的立体结构图;图2本发明一种桥梁桩基防变位加固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本发明一种桥梁桩基防变位加固支护结构的仰视图;图4本发明一种桥梁桩基防变位加固支护结构撑抵板的立体结构图;图5本发明一种桥梁桩基防变位加固支护结构撑抵板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图。
13.附图中其中为:旋拧把(1),支护套筒(2),螺杆(3),加强板(4),固定座(5),液压柱(6),撑抵板(7),插地钉(8),u型板(9),连接杆(10),铰接耳(11),铰接套(12),入地钉(13),限位帽(14),支撑弹簧(15),连接板(16)。
14.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发明一种桥梁桩基防变位加固支护结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一种桥梁桩基防变位加固支护结构由旋拧把(1)、支护套筒(2)、螺杆(3)、加强板(4)、固定座(5)、液压柱(6)、撑抵板(7)、插地钉(8)、u型板(9)、连接杆(10)、铰接耳(11)、铰接套(12)、入地钉(13)、限位帽(14)、支撑弹簧(15)和连接板(16)组成,固定座(5)套置于支护套筒(2)的中部,多个加强板(4)等角度的置于支护套筒(2)的外壁上,且位于支护套筒(2)的上部,多个加强板(4)的底部和固定座(5)固定连接,四个螺杆(3)的一端等角度的置于固定座(5)的上部,四个螺杆(3)的另一端贯穿固定座(5)延伸至固定座(5)的下部,旋拧把(1)置于螺杆(3)的一端上,插地钉(8)置于螺杆(3)的另一端上,四组液压柱(6)置于固定座(5)的底部,且和四个螺杆(3)一一对应,一组液压柱(6)由十个液压柱(6)组成,其中五个液压柱(6)靠近固定座(5)的边缘,且位于螺杆(3)的一侧,另外五个液压柱(6)靠近固定座(5)的中心,且位于螺杆(3)的另一侧,铰接套(12)置于液压柱(6)的端部上,两个铰接耳(11)分别置于铰接套(12)的两端上,撑抵板(7)置于两个铰接耳(11)上,且和液压柱(6)相垂直,u型板(9)置于撑抵板
(7)的一侧上,u型板(9)的两端均和撑抵板(7)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板(16)置于撑抵板(7)的另一侧上,且分别位于撑抵板(7)的两端,两个所述连接板(16)之间的距离大于u型板(9)的宽度,所述连接板(16)的长度大于u型板(9)的长度,连接杆(10)的两端分别置于两个连接板(16)的端部上,连接杆(10)对应插接置于相邻的u型板(9)内部,所述插地钉(8)上置有螺旋叶片;使用时,通过支护套筒(2)将加固支护装置套设在桩基上,然后先通过旋转旋拧把(1)使得螺杆(3)旋转下推,将其底部的带有螺旋叶片的插地钉(8)牢牢插入进地面内,通过控制插入钉的旋入深度调整固定座(5)的调平,然后控制多组液压柱(6)伸出,使得液压柱(6)端部的撑抵板(7)和地面相抵撑,由于相邻的撑抵板(7)之间通过连接杆(10)和u型板(9)相连接,从而五个撑抵板(7)之间依次首尾相接,进而五个撑抵板(7)能够通过铰接耳(11)进行旋转,且能够根据地面的起伏进行对应的抵撑,以此形成契合地面凹凸不平轮廓的稳定支撑,配合旋入地面插地钉(8)的作用下,形成对固定座(5)的双重紧固,保证其支护基座的固定性。
15.实施例2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区别为:所述撑抵板(7)的两端上均置有四个入地钉(13),所述入地钉(13)贯穿撑抵板(7),限位帽(14)置于入地钉(13)的一端上,且位于撑抵板(7)的上部,支撑弹簧(15)套置于入地钉(13)上,且位于限位帽(14)和撑抵板(7)之间,所述入地钉(13)的另一端为尖端;使用时,当撑抵板(7)形成契合地面凹凸不平轮廓的稳定支撑时,撑抵板(7)上的入地钉(13)能够克服支撑弹簧(15)的弹性应力插入地面中,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辅助固定座(5)进行紧固支撑;两个所述连接板(16)之间的距离大于u型板(9)的宽度的设计,能够使得u型板(9)卡合在两个连接板(16)之间,对u型板(9)进行让位的同时能够对其进行防护;所述连接板(16)的长度大于u型板(9)的长度的设计,能够增大连接杆(10)在u型板(9)内部的滑动范围,从而增加u型板(9)对相邻撑抵板(7)之间位移补偿的范围;所述插地钉(8)上置有螺旋叶片的设计,一方面能够增大插地钉(8)和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插地钉(8)对地面的抓固力,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螺旋叶片将插地钉(8)旋入,减小地面的阻力,方便快捷;所述入地钉(13)的另一端为尖端的设计,能够便于插入至地面中,提高对地面的抓固力,从而进一步辅助入地钉(13)进行紧固支撑;所述液压柱(6)和铰接耳(11)相配合,对撑抵板(7)进行不同角度的抵撑的设计,能够使得撑抵板(7)通过铰接耳(11)绕铰接套(12)进行旋转,配合液压柱(6)对撑抵板(7)的支撑从而能够贴合桩基周围地形地貌,对桩基施加均匀正向的支护力;所述插地钉(8)和撑抵板(7)相配合,形成自适应抵撑结构的设计,能够使得插地钉(8)插入地面进行初步稳固,配合液压柱(6)对撑抵板(7)进行抵撑,十二撑抵板(7)进行旋转对不同程度起伏的地面进行自适应调整,形成对固定座(5)的双重紧固;上述所提及的以及下文将要提及的“上部”“中部”“下部”均以附图1上的“上部”“中部”“下部”为准。
16.达到通过多个撑抵板(7)首尾相连,配合液压柱(6)对撑抵板(7)进行支撑,以此使得撑抵板(7)形成契合地面凹凸不平轮廓的稳定支撑,同时能够配合插地钉(8)形成变相自
夹持结构,从而进行双重紧固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