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管控的升降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82940发布日期:2021-12-01 00:21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管控的升降柱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升降柱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管控的升降柱。


背景技术:

2.升降柱,又称升降地柱,升降路桩,防冲撞路桩,液压升降柱,隔离桩等。升降柱的应用对于城市的通道管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有效地控制车辆的行进方向、路线,同时对各出入口的通行也起到了管理与管制作用,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成本,保障了社会公共安全的稳定性。
3.路人在等待红路灯时,路人会越过升降柱靠近斑马线站立,容易被路过车辆碰撞到,安全性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克服目前的路人在等待红路灯时,会越过升降柱站在靠近斑马线站立,容易被路过车辆碰撞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管控的升降柱。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管控的升降柱,其包括第一升降件、第二升降件,所述第一升降件与所述第二升降件扣合连接;所述第一升降件包括两气囊与气泵,所述气囊相对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件远离所述第二升降件的一端,所述气泵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件内部,所述气泵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气泵为所述气囊持续充气或抽取所述气囊内的空气。
6.优选地,所述第一升降件远离所述第二升降件的一端设置有通孔,所述气泵上设置有伸缩管,所述伸缩管通过所述通孔伸出所述第一升降件外,所述气囊设置于所述伸缩管内。
7.优选地,所述第一升降件与所述第二升降件的开口相对且相互卡持。
8.优选地,所述第一升降件包括齿条,所述第二升降件包括齿轮、螺杆,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螺杆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螺杆驱动所述齿轮转动。
9.优选地,所述第一升降件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齿条固定连接,所述气泵与所述齿条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件相背的两端。
10.优选地,所述第二升降件进一步包括固定件,所述齿轮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螺杆与所述固定件连接。
11.优选地,所述智能管控的升降柱进一步包括预埋筒,所述第二升降件设置于所述预埋筒内,所述第一升降件长度小于所述预埋筒内部长度。
12.优选地,所述智能管控的升降柱进一步包括法兰盘,所述法兰盘设置于预埋筒开口处,且所述法兰盘与预埋筒的开口持平。
13.优选地,所述智能管控的升降柱进一步包括所述控制系统,所述预埋筒进一步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螺杆远离所述齿轮的一端,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电机电性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所述螺杆转动。
14.优选地,所述预埋筒包括出水口,所述第二升降件包括开口与出水管,所述出水管
与所述开口连通,且所述出水管穿透所述出水口设置。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管控的升降柱,具有以下优点:
16.1、一种智能管控的升降柱,第一升降件可远离或靠近第二升降件,令智能管控的升降柱可升起或降下,以阻挡机动车进入人行道上,同时提示行人前方为人行横道,另外,通过在第一升降柱上设置气囊,在气泵的充气下,气囊膨胀变大,在升降柱的两侧外挂持,当前处于绿灯时,气泵将气囊内的空气抽取,智能管控的升降柱处于收缩的状态,当前为红灯时,气泵充气,气囊处于膨胀的状态,道路上两相邻的智能管控的升降柱之间的气囊,遮挡两相邻的智能管控的升降柱之间的空隙,气泵持续地为气囊持续充气,从而提示行人避免直接越过升降柱,防止行人越过升降柱被路过的车辆撞倒,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17.2、伸缩管可伸出通孔或从通孔处缩回第一升降件内,气囊的开口与伸缩管连接,气泵泵出气体将气囊充满,或抽取气囊的气体,气囊膨胀,可将智能管控的升降柱之间的空间遮挡,提示行人避免直接越过智能管控的升降柱,提高道路的安全性,进一步地,气囊可收纳于伸缩管内,当第一升降件降下,可避免气囊被卡在外部,防止气囊被扯坏,对气囊达到保护的作用。
18.3、第一升降件与第二升降件开口相对,两者的开口相互卡持,可避免第一升降件从第二升降件脱落,保持两者连接的关系,防止第一升降件升起高度过高导致脱离第二升降件,提高智能管控的升降柱的使用稳定性。
19.4、齿条与齿轮啮合,螺杆与齿轮啮合,螺杆转动驱动齿轮转动,使齿条运动,齿条与第一升降件连接,齿条的运动,使第一升降件升起或降下,通过控制螺杆可控制第一升降件的升降,简化设计。
20.5、支撑件在第一升降件内部分隔出一个容置空间,气泵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使气囊、气泵处于一个独立的空间,避免气囊被齿条上的齿刮破,提高气囊使用的寿命。
21.6、固定件将齿轮固定,螺杆连接固定件,避免螺杆在第二升降件内部晃动与齿轮掉落,使螺杆、齿轮的传动带动齿条沿第二升降件方向上移动,避免齿轮与齿条、螺杆与齿轮之间脱离,保持智能管控的升降柱稳定性。
22.7、法兰盘扣合于预埋筒开口处,在第一升降件降下后,第一升降件与法兰盘持平,法兰盘可避免智能管控的升降柱突出地面,可以防止智能管控的升降柱绊倒行人或者影响车辆行驶,提高道路行驶的安全性。
23.8、出水管穿透预埋筒与第二升降件,将内部的水排向智能管控的升降柱的外部,避免内部被水长时间覆盖,防止内部机构被损坏,延长使用寿命。
2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管控的升降柱的侧面剖图;
26.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管控的使用状态图一;
27.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管控的使用状态图二;
28.图4是图1的p处放大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1、第一升降件;12、第二升降件;13、预埋筒;14、法兰盘;15、控制系统;
31.111、气囊;112、气泵;1121、伸缩管;113、通孔;114、齿条;115、支撑件;
32.121、齿轮;122、螺杆;123、固定件;124、开口;125、出水管;
33.131、电机;132、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3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6.升降柱,又称升降地柱,升降路桩,防冲撞路桩,液压升降柱,隔离桩等。升降柱的应用对于城市的通道管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有效地控制车辆的行进方向、路线,同时对各出入口的通行也起到了管理与管制作用,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成本,保障了社会公共安全的稳定性。
37.发明人在现有技术中发现以下问题:路人在等待红路灯时,路人会越过升降柱靠近斑马线站立,容易被路过车辆碰撞到,安全性不足。
38.请参阅图1

4,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用于阻拦人行横道的行人,以及阻挡机动车驶入机动车,包括第一升降件11、第二升降件12,第一升降件11与第二升降件12扣合连接;第一升降件11包括两气囊111与气泵112,气囊111相对地设置于第一升降件11远离第二升降件12的一端,气泵112设置于第一升降件11内部,气泵112与气囊111连接;气泵112为气囊111持续充气或抽取气囊111内的空气。
39.具体地,第一升降件11与第二升降件12的开口124相对且相互卡持。第一升降件11与第二升降件12开口124相对,两者的开口124相互卡持,可避免第一升降件11从第二升降件12脱落,保持两者连接的关系,防止第一升降件11升起高度过高导致脱离第二升降件12,提高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的使用稳定性。
40.具体地,第一升降件11设置气囊111与气泵112,气囊111可通过持续充气,膨胀可向远离第一升降件11的两端延伸,两相邻的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之间,通过两相邻的气囊111可阻拦行人越过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给予行人提示当前为红灯状态或有机动车经过的状态,避免行人直接越过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提高道路的安全。
41.可以理解,通过升起第一升降柱,可以阻挡机动车进入人行道上,同时提示行人前方为人行横道,在第一升降柱上设置气囊111,在气泵112的充气下,气囊111膨胀变大,向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的两侧外延伸,在气泵112抽气下,气囊111收缩变小。
42.在有红绿灯的人行横道上,当前处于绿灯时,气泵112将气囊111内的空气抽取,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处于收缩的状态,当前为红灯时,气泵112充气,气囊111处于膨胀的状态,道路上两相邻的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之间的气囊111,将两相邻的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之间
的空隙进行遮挡,避免行人直接通过空隙站在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前。气泵112持续地为气囊111持续充气,阻拦在行人前,从而提示行人避免直接越过升降柱,防止行人越过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被路过的车辆撞倒,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43.第一升降件11远离第二升降件12的一端设置有通孔113,气泵112上设置有伸缩管1121,伸缩管1121通过通孔113伸出第一升降件11外,气囊111设置于伸缩管1121内。
44.具体地,伸缩管1121为通过气泵112的抽气收缩,通过气泵112的泵气伸长。伸缩管1121可伸出通孔113或从通孔113处缩回第一升降件11内,气泵112泵出气体将气囊111充满,或抽取气囊111的气体,气囊111膨胀,可将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之间的空间遮挡,提示行人避免直接越过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提高道路的安全性,进一步地,气囊111可收纳于伸缩管1121内,当第一升降件11降下,可避免气囊111被卡在外部,防止气囊111被扯坏,对气囊111达到保护的作用。
45.可以理解,气囊111设置在伸缩管1121里,通过伸缩管1121可将气囊111伸出第一升降件11外,然后通过对气囊111充气,使气囊111向第一升降件11两侧延伸,用以阻拦行人直接越过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避免行人被穿越人行横道的车辆撞到。气泵112抽取气囊111的气体,并将气囊111收回到伸缩管1121内,第一升降件11降下时,气囊111避免被漏在升降柱外,防止气囊111被损坏。
46.可以理解,在第一升降件11升起的时候,气泵112对气囊111进行持续充气,从而进行对行人的阻拦,当处于绿灯时,第一升降件11降下,气泵112对气囊111抽气,使气囊111被抽进第一升降件11内,避免气囊111外露在第一升降件11外。也即,升降柱的升降与红绿灯相关联,在红灯时,升降柱升起并将气囊111充气,绿灯时,气囊111被抽气收进第一升降件11内,且升降柱降下,在便于行人的通行,还可对行人进行阻拦提示,避免出现机动车撞到行人酿成车祸,提高道路的安全。
47.可选地,气囊111的数量为一对、两对、三对或三对以上,增设气囊111数量,可更好地对两相邻的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之间的空隙进行遮挡,更好地阻拦行人,可避免行人直接越过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提高道路通行安全性。
48.可选地,气囊111通过粘贴、热熔、磁吸任一种连接方式与伸缩管1121固定连接,伸缩管1121的开口124与气囊111连接,气囊111在被持续充气,气囊111的开口124与伸缩管1121连接,可避免气囊111被气体将其从伸缩管1121脱离,保证气囊111的正常工作。
49.第一升降件11包括齿条114,第二升降件12包括齿轮121、螺杆122,齿轮121与齿条114啮合,螺杆122与齿轮121啮合,螺杆122驱动齿轮121转动。
50.具体地,齿条114与齿轮121啮合,螺杆122与齿轮121啮合,螺杆122转动驱动齿轮121转动,使齿条114运动,齿条114与第一升降件11连接,齿条114的运动,使第一升降件11升起或降下,通过控制螺杆122可控制第一升降件11的升降,简化设计。
51.第一升降件11包括支撑件115,支撑件115与齿条114固定连接,气泵112与齿条114分别设置于支撑件115相背的两端。
52.具体地,支撑件115为气泵112提供支撑的位置,支撑件115在第一升降件11内部分隔出一个容置空间,气泵112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使气囊111、气泵112处于一个独立的空间,避免气囊111被齿条114上的齿刮破,提高气囊111使用的寿命。
53.第二升降件12进一步包括固定件123,齿轮121与固定件123固定连接,螺杆122与
固定件123连接。
54.具体地,固定件123将齿轮121固定,螺杆122连接固定件123,避免螺杆122在第二升降件12内部晃动与齿轮121掉落,使螺杆122、齿轮121的传动带动齿条114沿第二升降件12方向上移动,避免齿轮121与齿条114、螺杆122与齿轮121之间脱离,保持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稳定性。
55.可以理解,齿轮121固定在固定件123上,固定件123向螺杆122的方向延伸出一挂环,将螺杆122固定,可避免螺杆122在第二升降件12内晃动与掉落,避免内部结构脱离,保持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内部的稳定运行。
56.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进一步包括预埋筒13与法兰盘14,第二升降件12设置于预埋筒13内,第一升降件11长度小于预埋筒13内部长度。法兰盘14设置于预埋筒13开口124处,且法兰盘14与预埋筒13的开口124持平。
57.具体地,法兰盘14扣合于预埋筒13开口124处,在第一升降件11降下后,第一升降件11与法兰盘14持平,法兰盘14可避免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突出地面,可以防止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绊倒行人或者影响车辆行驶,提高道路行驶的安全性。
58.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进一步包括控制系统15,控制系统15与气泵112电性连接。预埋筒13进一步包括电机131,电机131设置于螺杆122远离齿轮121的一端。控制系统15与电机131电性连接,电机131驱动螺杆122转动。
59.具体地,控制系统15用于控制气泵112与电机131的运行,通过对控制系统15进行控制,可进行控制电机131的转速,通过改变电机131的转速,可改变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的升降速度,令其认为地进行操作,控制系统15内设置有无线连接模块,通过无线连接模块,可接受人发送的指令信息,通过指令信息,控制升降柱的升降及其升降速度,使升降柱的可认为操作,提高升降柱的实用性。
60.预埋筒13包括出水口132,第二升降件12包括开口124与出水管125,出水管125与开口124连通,且出水管125穿透出水口132设置。
61.具体地,出水管125穿透预埋筒13与第二升降件12,将内部的水排向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的外部,避免内部被水长时间覆盖,防止内部机构被损坏,延长使用寿命。
62.工作原理:
63.技术问题:路人在等待红路灯时,路人会越过升降柱靠近斑马线站立,容易被路过车辆碰撞到,安全性不足。
64.第一升降件11上设置有气囊111与气泵112,气泵112上设置有伸缩管1121,伸缩管1121通过第一升降件11伸出外面,气泵112对气囊111进行充气,气囊111从伸缩管1121内伸出,在气泵112持续的充气下,气囊111保持膨胀的状态,将两相邻的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之间的空隙遮挡,避免行人直接越过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防止行人站立在斑马线上被路过的车辆碰撞到,提高道路通行的安全性。
65.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在红灯时升起,在绿灯时降下,可便于行人的过马路,以及避免在绿灯时被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阻拦过马路。
66.第一升降件11与第二升降件12开口124相对且相互卡持,避免第一升降件11升起脱离第二升降件12,保持两者连接关系,提高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使用时的稳定性。
67.螺杆122与齿轮121啮合,齿轮121与齿条114啮合,螺杆122驱动齿轮121转动,螺杆
122转动可带动齿条114在第一升降件11的方向上进行移动,而齿条114与第一升降件11固定连接,使第一升降件11在齿条114的带动下,升起或降下。
68.预埋筒13设置于地面上,第二升降件12设置在预埋筒13内,第一升降件11可缩进第二升降件12内。且在预埋筒13的开口124位置处设置一法兰盘14,法兰盘14与地面持平,在第一升降件11降下后,第一升降件11与法兰盘14持平或低于法兰盘14的位置,可避免绊倒路过的行人,提高道路通行的安全性。
69.电机131与螺杆122连接,电机131可带动螺杆122的转动,螺杆122可驱动第一升降件11的升降,控制系统15与电机131电性连接,通过控制系统15可对电机131进行控制,进而得以控制电机131的转动,通过控制系统15可对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的升降进行控制,控制系统15包括无线连接模块,通过无线连接模块,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可进行无线连接控制台,同时两相邻的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之间也可以进行无线连接,用户通过控制台无线控制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的升降,进而阻拦机动车进入人行道,同时可提示行人避免直接进入人行横道。
70.第二升降件12底部设置开口124,且开口124处向外部延伸出水管125,预埋筒13上设置出水口132,出水管125从出水口132延伸至外部,出水管125可将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内的积水排向外部,避免内部累积液体,防止对内部机构损伤,延长智能管控的升降柱1的使用寿命。
7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管控的升降柱,具有以下优点:
72.1、一种智能管控的升降柱,第一升降件可远离或靠近第二升降件,令智能管控的升降柱可升起或降下,以阻挡机动车进入人行道上,同时提示行人前方为人行横道,另外,通过在第一升降柱上设置气囊,在气泵的充气下,气囊膨胀变大,在升降柱的两侧外挂持,当前处于绿灯时,气泵将气囊内的空气抽取,智能管控的升降柱处于收缩的状态,当前为红灯时,气泵充气,气囊处于膨胀的状态,道路上两相邻的智能管控的升降柱之间的气囊,遮挡两相邻的智能管控的升降柱之间的空隙,气泵持续地为气囊持续充气,从而提示行人避免直接越过升降柱,防止行人越过升降柱被路过的车辆撞倒,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73.2、伸缩管可伸出通孔或从通孔处缩回第一升降件内,气囊的开口与伸缩管连接,气泵泵出气体将气囊充满,或抽取气囊的气体,气囊膨胀,可将智能管控的升降柱之间的空间遮挡,提示行人避免直接越过智能管控的升降柱,提高道路的安全性,进一步地,气囊可收纳于伸缩管内,当第一升降件降下,可避免气囊被卡在外部,防止气囊被扯坏,对气囊达到保护的作用。
74.3、第一升降件与第二升降件开口相对,两者的开口相互卡持,可避免第一升降件从第二升降件脱落,保持两者连接的关系,防止第一升降件升起高度过高导致脱离第二升降件,提高智能管控的升降柱的使用稳定性。
75.4、齿条与齿轮啮合,螺杆与齿轮啮合,螺杆转动驱动齿轮转动,使齿条运动,齿条与第一升降件连接,齿条的运动,使第一升降件升起或降下,通过控制螺杆可控制第一升降件的升降,简化设计。
76.5、支撑件在第一升降件内部分隔出一个容置空间,气泵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使气囊、气泵处于一个独立的空间,避免气囊被齿条上的齿刮破,提高气囊使用的寿命。
77.6、固定件将齿轮固定,螺杆连接固定件,避免螺杆在第二升降件内部晃动与齿轮
掉落,使螺杆、齿轮的传动带动齿条沿第二升降件方向上移动,避免齿轮与齿条、螺杆与齿轮之间脱离,保持智能管控的升降柱稳定性。
78.7、法兰盘扣合于预埋筒开口处,在第一升降件降下后,第一升降件与法兰盘持平,法兰盘可避免智能管控的升降柱突出地面,可以防止智能管控的升降柱绊倒行人或者影响车辆行驶,提高道路行驶的安全性。
79.8、出水管穿透预埋筒与第二升降件,将内部的水排向智能管控的升降柱的外部,避免内部被水长时间覆盖,防止内部机构被损坏,延长使用寿命。
8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