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104129发布日期:2021-12-22 12:39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道路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纵横交错的道路、发达的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道路不仅要求覆盖面积广,而且对于道路质量跟结构也有严格的要去。路面结构层是指铺设在路基上且构成路面的各铺砌层,按其所处的层位和作用,主要有面层、基层和底基层。最新《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指出路面结构层由三部分组成:面层、基层和底基层。之前的垫层,可归为功能层或路基处置层。
3.相关技术中,道路结构主要是先将路基夯实,然后在夯实的路基上搭建钢筋笼,并在钢筋笼上浇筑混凝土,得到我们需要的路面;或者在夯实的路基上铺设沥青,从而得到我们需要的路面。
4.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路基中常常存在较多的地下水,当地下水上涨,作用到混凝土或这沥青,很容易造成路面结构的腐蚀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小地下水对路面结构的腐蚀,本技术提供一种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道路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道路结构,包括铺设两绿化带之间的道路本体,所述道路本体包括铺设在路基上的透水层、铺设在透水层上的缓冲层、铺设在缓冲层上的加固层以及铺设在加固层上的路面层,所述透水层由碎石铺设而成,所述透水层内沿道路本体长度方向铺设有若干组防止碎石朝向道路两侧运动的格挡件,所述格挡件上开设有使进入碎石之间的地下水沿道路本体宽度方向流动的排水孔。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下水从路基渗透上透水层内,并进入到碎石之间的空隙并朝着四周扩散,地下水朝着四周扩散的过程中,通过排水孔排到道路两侧,减小地下水因向上渗透到导致道路本体损坏的可能。
8.可选的,所述格挡件由若干砖块首尾拼接而成,所述排水孔沿道路本体宽度方向贯穿砖块,所述透水层内沿道路本体宽度方向上铺设有若干导水管,所述导水管连接相邻两组格挡件上的砖块且两端连接于对应的排水孔,所述导水管正对于缓冲层的侧壁开设有贯穿该侧壁并使地下水进入到导水管内的下水孔。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格挡件由若干砖块首尾拼接而成,便于格挡件的安装,当地下水进入到透水层,地下水从下水孔进入到导水管内,并顺着导水管朝着路面两侧流走。
10.可选的,所述砖块靠近道路本体中心线的侧壁开设有平行于排水孔的进水孔,所述进水孔位于排水孔上方,所述砖块内开设有呈竖直设置并使进水孔与排水孔连通的连通通道。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下水渗透到透水层中,部分地下水从下水孔进入导水管,并从导水管两端排出,当地下水渗透较多时,部分地下水可进入到排水孔,顺着排水孔进入到导水管内,再从导水管两端流出。
12.可选的,所述砖块下表面沿高度方向开设有渗水孔,所述砖块内开设有使渗水孔与连通通道连通的辅助通道,所述辅助通道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位于进水孔和排水孔之间。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下水向上渗透的过程中会推动砖块向上运动,透水孔的设置,用于使地下水进入到渗水孔内,并流经辅助通道和连通通道进入导水管,并从导水管端部排出,减小地下水推动砖块向上运动而导致路面损坏的可能。
14.可选的,绿化道内铺设有用于收集雨水的水渠,所述水渠沿绿化带长度方向延伸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可打开的端盖,所述水渠上端面固定有将水渠上端开口闭合的若干盖板,所述盖板上开设有若干贯穿盖板上下端面的集水孔,绿化道靠近道路的侧壁开设有使道路上的雨水流向盖板并进入到水渠内的让位孔。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雨天,雨水落到路面上,并朝向两侧流向绿化带,雨水流经让位孔和集水孔,进入到水渠中收集,以便后期的集中使用。
16.可选的,绿化带上安装有若干水泵,水泵上连接有伸入到水渠内并用于抽水的抽水管和使水排出的放水管,所述放水管上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沿绿化带长度方向设置且若干排水管首尾相连,所述排水管上连接有若干对路面进行喷水的降温喷头。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作用于水泵,使水泵将水渠中的水抽出,水从降温喷头喷出,对路面进行洒水,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18.可选的,绿化带上设置有平行于排水管的浇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若干连接浇水管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上安装有控制连通管打开的阀门,所述浇水管上连接有若干对绿化进行喷水的雾化喷头。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泵将水从水渠中抽出,部分水从降温喷头喷出,作用到路面上,对路面进行降温处理,部分水从雾化喷头喷出,作用于绿植,对绿植进行浇灌。
20.可选的,绿化带的地面下方铺设有平行于水渠的防冻管,所述防冻管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水渠底部的高度,所述水渠上设置有若干连通防冻管的过水管,所述水渠内安装有用于控制过水管端口开闭的挡板,所述水泵上连接有伸入到防冻管内的送水管,所述送水管和抽水管上均设置有阀门,绿化带上安装有用于储存工业食盐的安装箱,所述安装箱上设置有连通过水管的下盐管,所述过水管上连接有使盐进入到过水管内的上料组件。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防止路面结冰,使水渠中的水流向防冻管,并使工业食盐加入到防冻管内形成盐水,将抽水管和连通管上的阀门关闭,并将让位孔堵住,在水泵的作用下,使防冻管中的盐水喷洒在路面上,减小路面结冰的可能。
22.可选的,所述下盐管横截面为矩形框,所述上料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过水管内壁且在水流作用下转动的上盐辊,所述下盐管下端内壁开设有以上盐辊轴线为轴的弧形面,所述上盐辊抵接于弧形面并用于封住下盐管下端开口,所述上盐辊外壁开设有若干用于盛装食盐的上盐孔,所述上盐辊部分位于过水管内且水流的作用下推动上盐辊转动。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从水渠中流向防冻管,在流向防冻管的过程中,推动上
盐辊转动,上盐辊转动的过程中,将食盐送入到过水管中,并进入到防冻管内,从而完成加盐过程。
2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s1、夯实路基,并在路基上铺设砖块,使砖块沿道路本体长度方向延伸构成若干格挡件,将导水管连接在对应的砖块上,并在相邻两格挡件之间铺设碎石,形成透水层;s2、在透水层上依次铺设缓冲层、加固层以及路面层;s3、道路本体两侧沿长度方向上修建绿化带,并将水渠、防冻管、安装箱安装到安装到绿化带内,使过水管连接水渠和防冻管,并将下盐管连接到过水管上使上盐辊抵接于下盐管下端端口;s4、将水泵安装到绿化带内,使抽水管连接到水渠内、送水管连接防冻管;s5、将连接有浇水管的排水管安装到绿化带内,使降温喷头对准路面,雾化喷头对着绿植,并将放水管连接到水泵上。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下水渗透到透水层,在碎石跟砖块的作用下使地下水朝着道路两侧流走,减小地下水腐蚀道路本体的可能;下雨天,雨水顺着路面进入到水渠,并在水渠中储存,以便后期的集中利用。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 地下水渗透到透水层,并在碎石之间朝着四周扩散,扩散的过程中,通过导水管排到道路本体的两侧,减小地下水因向上渗透到导致道路本体损坏的可能;2.水泵可将水渠中的水喷洒到路面上,对路面进行降温,同时可对绿化带中的绿植进行浇灌。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砖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用于展示降温喷头、雾化喷头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用于展示上料组件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透水层;2、缓冲层;3、加固层;4、路面层;5、砖块;6、排水孔;7、导水管;8、下水孔;9、进水孔;10、连通通道;11、渗水孔;12、辅助通道;13、水渠;14、盖板;15、集水孔;16、让位孔;17、防冻管;18、过水管;19、驱动气缸;20、挡板;21、安装箱;22、下盐管;23、上盐辊;24、弧形面;25、上盐孔;26、水泵;27、上水管;28、抽水管;29、送水管;30、防水管;31、排水管;32、降温喷头;33、浇水管;34、雾化喷头;35、连通管;36、防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道路结构。参照图1,包括铺设两绿化带之间的道路本体,道路本体包括铺设在路基上表面的透水层1,在透水层1上表面铺设有起缓冲作用的缓冲层2,在缓冲层2上表面铺设用于加固道路本体的加固层3,在加固层3上表面铺设有路面层4。
缓冲层2由耐磨橡胶垫制成,加固层3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路面层4由沥青铺设而成。
34.参照图1和图2,透水层1由碎石铺设而成,透水层1内沿道路本体长度方向铺设有若干组格挡件,格挡件对称设置在道路本体中心线的两侧,且格挡件用于防止碎石朝向道路两侧运动而导致道路本体变形。格挡件由若干水泥砖块5首尾拼接而成且格挡件的上表面与透水层1上表面齐平。
35.参照图1和图2,砖块5侧壁沿道路本体宽度方向开设有贯穿砖块5的排水孔6,透水层1内沿道路本体宽度方向上铺设有若干导水管7,导水管7连接相邻两组格挡件上对应的砖块5且导水管7两端与对应的排水孔6连通。导水管7正对于缓冲层2的侧壁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贯穿该侧壁的下水孔8。渗透到碎石之间的地下水从下水孔8进入到导水管7内,并流经排水孔6后从导水管7两端排出,减小地下水向上渗透而腐蚀路面的可能。
36.参照图1和图2,砖块5靠近道路本体中心线的侧壁开设有进水孔9,进水孔9平行于排水孔6且进水孔9位于排水孔6上方,砖块5内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连通通道10,连通通道10连通排水孔6和进水孔9。部分地下水可从进水孔9位置进入到砖块5内,流经连通通道10后进入到排水孔6,并顺着导水管7从两端排出。砖块5下表面沿高度方向开设有渗水孔11,砖块5内开设有使渗水孔11与连通通道10连通的辅助通道12,辅助通道1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位于进水孔9和排水孔6之间。部分地下水从渗水孔11进入到辅助通道12,并流经连通通道10进入到导水管7,从导水管7两端排出,减小地下水因向上渗透而推动砖块5向上运动,导致道路本体损坏的可能。
37.参照图1和图3,绿化道内铺设有用于收集雨水的水渠13,水渠13沿绿化带长度方向上延伸。在水渠13的两端安装有可打开的端盖,当水渠13中的水位过高,可打开端盖,使水流向河道,减小水渠13中的水流向路面而造成路面被淹的可能。水渠13上端面固定有若干盖板14,盖板14首尾拼接用于将水渠13上端开口闭合,盖板14上开设有若干集水孔15,集水孔15贯穿盖板14上下端面并使雨水从集水孔15流向水渠13。绿化道靠近道路本体的侧壁开设有让位孔16,让位孔16贯穿该侧壁使道路上的雨水流向盖板14并从集水孔15中进入到水渠13内。
38.参照图1和图3,绿化带内安装有防冻管17,防冻管17平行于水渠13且位于水渠13远离道路本体的一侧,防冻管17的最高处的高度低于水渠13底部的高度,水渠13上设置有若干连通防冻管17的过水管18。水渠13内滑移设置有用于控制过水管18端口打开或闭合的挡板20,水渠13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驱动气缸19,驱动气缸19的活塞杆端部固定在挡板20侧壁,并作用于挡板20使挡板20控制过水管18端口打开或闭合。绿化带上安装有用于储存工业食盐的安装箱21,安装箱21位于水渠13与防冻管17之间,安装箱21底壁连接有呈竖直设置的下盐管22,下盐管22横截面为矩形框且下盐管22下端与过水管18连通。
39.参照图3和图4,过水管18上连接有使盐进入到过水管18内的上料组件。上料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过水管18内壁的上盐辊23,上盐辊23呈水平设置,当水渠13中的水流向防冻管17,推动上盐辊23转动。下盐管22下端内壁开设有以上盐辊23轴线为轴的弧形面24,上盐辊23抵接于弧形面24并用于封住下盐管22下端开口,上盐辊23外壁开设有上盐孔25,食盐进入到上盐孔25内,当水渠13中的水流向防冻管17,上盐辊23转动,将食盐投放到过水管18内,并顺着过水管18进入到防冻管17。上盐孔25开口的大小小于弧形面24的宽度,防止当水流停止流动时,食盐从上盐孔25与弧形面24之间的空隙进入到过水管18中。
40.参照图3和图4,绿化带上安装有若干水泵26,水泵26进水端连接有上水管27,上水管27一端连接在水泵26上,另一端连接有伸入到水渠13内的抽水管28和伸入到防冻管17内的送水管29,送水管29和抽水管28上均设置有阀门。水泵26出水端连接有放水管36,放水管36上连接有垂直于放水管36的排水管31,排水管31沿绿化带长度方向设置,排水管31侧壁连接有降温喷头32。抽水管28将水渠13中的水抽出,并喷洒在路面上,对路面进行降温处理;喷水管将防冻管17中的水盐水抽出,并喷洒到路面上,减小路面结冰的可能。
41.参照图3和图4,绿化带上设置有平行于排水管31的浇水管33,浇水管33上连接有若干对绿化进行喷水的雾化喷头34。排水管31上连接有若干连通管35,连通管35连通浇水管33和排水管31,连通管35上设置有控制连通管35打开或闭合的阀门,当水泵26抽取防冻管17中的盐水时,使连通管35上的阀门闭合,防止盐水作用于绿植而导致绿色死亡。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的实施原理为:地下水渗透到透水层1,并在碎石之间朝着四周扩散,扩散的过程中,地下水进入到导水管7中,并从导水管7两端排出。
43.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夯实路基,并在路基上铺设砖块5,使砖块5沿道路本体长度方向延伸,首尾拼接的钻块构成若干格挡件,在铺设砖块5的过程中,将导水管7两端粘接在对应的砖块5上,并在相邻两格挡件之间铺设碎石,夯实碎石,使透水层1上表面与砖块5上表面齐平;s2、在透水层1上表面铺设橡胶垫,并使橡胶垫粘接在砖块5上表面,在橡胶垫上搭建钢筋网,并向钢筋网中浇筑混凝土,形成加固层3,在加固层3上表面浇筑沥青,形成路面层4;s3、道路本体两侧沿长度方向上修建绿化带,并将水渠13、防冻管17安装到绿化带内,使过水管18连接水渠13和防冻管17,将安装箱21安装到安装到绿化带内,使下盐管22连接到过水管18上,并使上盐辊23抵接于下盐管22下端端口;s4、将水泵26通过螺栓安装到绿化带内,将连接有抽水管28和送水管29的上水管27通过卡箍连接到水泵26上,使抽水管28下端位于水渠13内,使送水管29下端位于防冻管17内;s5、将浇水管33和排水管31安装到绿化带内,并使连通管35连通浇水管33和排水管31,使排水管31上的降温喷头32对准路面,浇水管33上的雾化喷头34对着绿植,并将连接有排水管31的放水管36通过卡箍连接到水泵26上。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