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形锥结构声屏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23847发布日期:2021-12-29 11:10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梯形锥结构声屏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隔声屏障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梯形锥结构声屏障。


背景技术:

2.吸隔声屏障是用于吸收和隔离噪声源直达声的传播,在噪声源与接受者之间设置的吸声和隔声屏蔽系统,它使接收者被置于声影区内,对其中噪声的传播有较好的隔离效果。现在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产生大量的噪声污染,声屏障占地少,制作安装方便快捷,工程投资适宜,已成为交通噪声污染控制的重要措施。
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声屏障会发生反射、投射和绕射三种现象,这三种现象会降低声音传播的能量,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效果;专利 cn201920229584.8公开了一种吸隔声屏障和隔声装置,该装置包括壳体和吸隔声组件;壳体内设置有容置腔,吸隔声组件设置于容置腔内,以将容置腔分隔为两个空腔;壳体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增大吸声面积的凹凸部;壳体的一端设置有凸起部,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凹槽。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吸隔声组件,将壳体内的容置腔分隔为两个空腔,降低吸隔声组件的使用占比,减小成本,且在壳体上设置凹凸部,增大壳体的吸声面积,提高降噪效果,利用凸起部和凹槽使相邻的两个吸隔声屏障连接,提高强度。
4.上述专利公开的两个空腔分别为前空腔和后空腔,形成后空腔的后外壳在该专利中设有压筋板,压筋板能够加强后外壳的抗波动气压能力,前空腔内却没有此类结构,在通过高速列车时,容易影响前空腔外部的气流速度,从而造成形成前空腔的前外壳的外侧气压急速降低,气压波动较大,长期处于此情况下,容易引起前外壳发生“鼓包”现象,从而造成装置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梯形锥结构声屏障,其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达到能够增加组成声屏障的模块自身的抗气压波动能力的目的,防止声屏障前外壳发生“鼓包”现象,提高声屏障的寿命,并且同时增加降噪的能力。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梯形锥结构声屏障,该声屏障由多个模块组合而成,所述模块包括壳体和吸隔声组件,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吸隔声组件固定于容置腔内,所述吸隔声组件与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吸隔声组件将容置腔分隔成前空腔和后空腔,所述壳体的一侧设有用于增大吸声面积的凹凸部,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凸榫,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榫槽;所述凹凸部与吸隔声组件的侧壁之间固定有若干加强管,所述加强管内设有若干凸点和通孔,所述凸点和通孔沿加强管轴线方向交替分布,并且沿加强管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若干加强管均匀分布在前空腔内。
7.进一步地,所述凹凸部为梯形结构,所述加强管的一端与梯形结构的上底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管的另一端与吸隔声组件固定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吸隔声组件包括隔声体和吸声体,所述隔声体的一侧与吸声体的
一侧紧贴,所述吸声体的另一侧与加强管固定连接;所述隔声体和吸声体的两端分别与凸榫内壁、榫槽内壁固定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两端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上卡扣、下卡扣,所述上卡扣与所述吸隔声组件的顶部连接,所述下卡扣与所述吸隔声组件的底部连接,以将所述吸隔声组件固定。
10.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前外壳和后外壳;所述前外壳与所述后外壳围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凹凸部设置于所述前外壳上。
11.进一步地,所述凹凸部上设置有多个吸声孔,所述吸声孔的直径小于加强管的内径。
12.进一步地,所述后外壳设置有压筋板。
13.进一步地,所述榫槽内设置有用于减震的弹性体。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通过设置加强管连接凹凸部与吸隔声组件,从而加强前外壳抵抗两侧气压不平衡的能力,杜绝声屏障前外壳发生“鼓包”,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加强管内设置多个凸点,增加声波的反射面,达到进一步降低声音传播的能量的目的;
17.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加强管上设置多个通孔,并且通孔与凸点交替分布,利用波的干涉将部分声波传到前空腔内进一步降噪,本效果与有益效果2结合,增加声屏障的降噪能力。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强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外壳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外壳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标:1

凸榫;2

前外壳;201

吸声孔;3

加强管;301

凸点;302
‑ꢀ
通孔;4

凹凸部;5

前空腔;6

上卡扣;7

后外壳;701

压筋板;8

后空腔;9

隔声体;10吸声体;11

下卡扣;12

榫槽;13

弹性体。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
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前”、“后”、“顶部”、“底部”、“中心”、“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
28.一种梯形锥结构声屏障,如图5所示,该声屏障由多个模块组合而成,模块首尾依次层叠组合成声屏障。
29.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模块包括壳体和吸隔声组件,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吸隔声组件固定于容置腔内,所述吸隔声组件与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吸隔声组件将容置腔分隔成前空腔5和后空腔8,所述壳体的一侧设有用于增大吸声面积的凹凸部4,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凸榫1,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榫槽12,该凸榫1能够与相邻的模块上的榫槽12配合;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吸隔声组件,将壳体内的容置腔分隔为两个空腔,降低吸隔声组件的使用占比,减小成本,且在壳体上设置凹凸部4,增大壳体的吸声面积,提高降噪效果。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凸部4与吸隔声组件的侧壁之间固定有若干加强管3,在前外壳2两侧受到不平衡的气压时,加强管3能够支撑、拉住、抵住前外壳2,并且将前外壳2由于受到不平衡气压产生的力传递给吸隔声组件,从而使加强管3能够加强前外壳2抵抗两侧气压不平衡的能力,杜绝声屏障前外壳2发生“鼓包”,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
31.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管3内设有若干凸点301和通孔302,所述凸点301和通孔302沿加强管3轴线方向交替分布,并且沿加强管3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若干加强管3均匀分布在前空腔5内。
3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凸点301能够增加声波的反射面,从而使一段声波在不断反射中形成多段声波,多段声波在介质中相互抵消部分传播能量,降低声音传播能量;所述通孔302能够利用波的干涉原理,将部分声波传入前空腔5内进一步降噪。
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凸部4为梯形结构,梯形结构能增加吸声面积达到提高产品的降噪效果;所述加强管3的一端与梯形结构的上底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管3的另一端与吸隔声组件固定连接。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隔声组件包括隔声体9和吸声体10,所述隔声体9的一侧与吸声体10的一侧紧贴,所述吸声体10的另一侧与加强管3 固定连接;所述隔声体9和吸声体10的两端分别与凸榫1内壁、榫槽12 内壁固定连接。
35.具体的,吸隔声组件还包括用于紧固隔声体9和吸声体10的连接件,连接件贯穿隔声体9和吸声体10;连接件设置为螺栓,也可设置为铆钉或者连接销,优选螺栓。
3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隔声体9和吸声体10接触稳定,并且形成吸隔声组件,所述壳体两端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上卡扣6、下卡扣11,所述上卡扣6与所述吸隔声组件的顶部连接,所述下卡扣11与所述吸隔声组件的底部连接,以将所述吸隔声组件固定。
37.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前外壳2和后外壳7;所述前外壳2与所述后外壳7围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凹凸部4设置于所述前外壳2上。
38.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声波进入到前空腔5内部,所述凹凸部4上设置有多个吸声孔201,为了便于吸声,所述吸声孔201的排布方式为阵列排布;为了使声波进入加强管3内,所述吸声孔201的直径小于加强管3的内径。
39.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强后外壳7的抗波动气压能力,所述后外壳7设置有压筋板701。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榫槽12内设置有用于减震的弹性体13,所述弹性体13沿截面轮廓线排布。
4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