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沥青路面搭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23657发布日期:2021-10-24 05:07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沥青路面搭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市政工程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沥青路面搭接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道路的车流量日益增加,从而导致城市道路经常出现道路拥堵的现象,因此人们通常对城市道路进行拓宽改造,这是一种解决上述市政道路问题的经济、有效的办法。
3.人们通常将旧路面与新路面搭接的边部铣刨成阶梯状结构,清洁铣刨面,使得基层的接缝与面层的接缝错开,在新路面基层铺设完成后,再在新旧基层的接缝上铺设聚酯玻纤维布,最后将沥青铺设在新路面基层以及铣刨面上,能够减少路面裂缝的传播。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新旧路面搭接处的沥青压实度低、渗水严重,更加容易被雨水侵入从而形成水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一定程度上减少市政道路受到水损害破坏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沥青路面搭接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沥青路面搭接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沥青路面搭接结构,包括预先在旧路面的边部铣刨出的阶梯状基层以及位于所述阶梯状基层一侧的旧路面基层,还包括水泥基层;所述阶梯状基层的表面以及旧路面基层的上表面均设置有所述水泥基层,所述水泥基层延伸至新路边,所述水泥基层的上表面倾斜设置,所述水泥基层靠近市政道路路边的一侧为倾斜最低侧;所述水泥基层上设置有沥青层;所述水泥基层靠近市政道路路边的位置设置有排水渠,所述排水渠靠近所述水泥基层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多个排水孔,所述排水渠与预先设置在市政道路上的下水道相连通,所述排水渠的上端设置有封盖,所述封盖上开设有多个滤水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沥青路面上的雨水大部分直接流入到排水渠内,少部分雨水通过沥青层之间的空隙以及沥青层与阶梯状基层之间的间隙侵入到沥青层的内部,沥青层内的雨水流入到水泥基层上,水泥基层上的雨水顺着水泥基层流向路边的支撑板,雨水通过支撑板的排水孔流入到排水渠内,提高了沥青路面的排水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沥青层内因雨水积蓄扩大了雨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水损害破坏。
9.可选的,所述水泥基层与沥青层之间设置有集料基层。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实后的集料基层作为沥青层的骨架,便于支撑沥青层,且集料基层中的碎石与沥青层的粘接效果良好,提高了路面的质量。
11.可选的,所述集料基层的上表面敷设有沥青油膏。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集料基层的上表面上涂抹一层沥青油膏,提高了集料
基层的防水性能,且集料基层通过沥青油膏与沥青层粘接更加牢固,减少了雨水侵入时对沥青以及集料基层之间的粘接造成的破坏。
13.可选的,所述集料基层上设置有聚酯玻纤维布,所述聚酯玻纤维布位于所述集料基层与阶梯状基层的接缝处的上方。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酯玻纤维布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裂缝传播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15.可选的,所述阶梯状基层与所述沥青层相抵接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嵌入孔。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实沥青层时,沥青层中的沥青物料被挤压到阶梯状基层的嵌入孔内,提高了新路面的沥青层与旧路面的阶梯状基层之间的嵌接性能,使得新路面与旧路面搭接更加紧密。
17.可选的,所述沥青层内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阶梯状基层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压板的下方板面上设置有多根水泥钉,所述水泥钉远离压板的一端延伸至阶梯状基层的内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板将沥青层位于阶梯状基层上方的部位与阶梯状基层相压紧,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沥青层中的沥青颗粒在雨水以及车载荷的作用下在沥青层内发生位移的情况,减少了沥青层与阶梯状基层之间因雨水侵入而形成的水损害破坏。
19.可选的,所述压板上沿压板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缺口。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板上下两侧的沥青颗粒通过压板的缺口相连通,提高了压板上下两侧的沥青层互相联系的紧密性,同时使得压板在沥青层的内部的位置更加稳定。
21.可选的,所述压板的板面上设置有多个固定柱,且所述压板以及固定柱的表面也均敷设有沥青油膏。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板以及固定柱的表面上涂抹有沥青油膏,提高了压板与沥青层之间的粘接性能,在压实沥青层的过程中,压板上的固定柱挤压进沥青层中,提高了压板与沥青层之间的嵌接性能。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新旧路面的搭接处的阶梯状基层的表面以及旧路面基层的表面均倾斜设置有水泥基层,水泥基层延伸至路边,路边设置有排水渠,水泥基层的上方与排水渠的内侧壁相连通,水泥基层上方设置有沥青层,当雨水侵入到沥青层内时,雨水流入到水泥基层上,然后通过支撑板上的排水孔排入到排水渠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雨水侵入后积蓄在沥青层内持续对沥青层造成的水损坏破坏;
25.水泥基层与沥青层之间设置有集料基层,集料基层上涂抹有沥青油膏,提高了沥青层与集料基层之间的粘接性能,提高了路面质量;
26.沥青层的内部设置有压板,压板将阶梯状基层上方部位的沥青层与阶梯状基层相抵紧,减少了阶梯状基层上方部位的沥青层内的沥青颗粒流失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旨在展示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的一段结构。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旨在展示压板的结构。
29.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阶梯状基层;11、嵌入孔;2、旧路面基层;3、水泥基层;4、沥青层;5、排水渠;51、支撑板;511、支撑柱;512、排水孔;513、封盖;514、滤水孔;6、集料基层;61、聚酯玻纤维布;7、压板;71、水泥钉;72、缺口;73、固定柱。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沥青路面搭接机构。参照图1,一种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沥青路面搭接结构包括预先在旧路面的边部铣刨出的阶梯状基层1以及位于阶梯状基层1一侧的旧路面基层2,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沥青路面搭接结构还包括水泥基层3;阶梯状基层1的表面以及旧路面基层2的上表面均填充有水泥基层3,水泥基层3延伸至新的市政道路的边部,水泥基层3的上表面倾斜设置,水泥基层3靠近新的市政道路路边的一侧为倾斜最低侧;水泥基层3上填充有沥青层4;水泥基层3靠近新的市政道路路边的位置修筑有排水渠5,排水渠5靠近水泥基层3的内侧壁上放置有支撑板51,支撑板51上抵接有多根支撑柱511,支撑柱511远离支撑板51的一端与排水渠5远离支撑板51的内侧壁相抵接,支撑板51上开设有多个排水孔512,排水渠5可通过开设排水通道与市政道路路边的下水道相连通,排水渠5的上端盖设有封盖513,封盖513上开设有多个滤水孔514。
33.参照图1、图2,水泥基层3与沥青层4之间填充有集料基层6,在施工的过程中保持集料基层6的干燥,将集料基层6压实,集料基层6中的集料颗粒有利于与沥青层4相粘接,有利于提高路面质量;集料基层6的表面涂抹有一层沥青油膏,沥青油膏与集料基层6表面的集料颗粒充分接触,有利于将集料基层6上的浮尘覆盖,有利于集料基层6通过沥青油膏与沥青层4充分接触粘接,使得集料基层6与沥青层4粘接更加牢固,提高了沥青路面的质量。
34.参照图1、图2,集料基层6的上表面通过铁皮以及螺栓连接有聚酯玻纤维布61,聚酯玻纤维布61位于集料基层6与阶梯状基层1的接缝处的上方,且聚酯玻纤维布61位于集料基层6与沥青层4之间,聚酯玻纤维布61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裂缝的扩大传播,有利于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35.参照图2、图3,阶梯状基层1与沥青层4相抵接的侧壁上沿阶梯状基层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嵌入孔11,将沥青层4铺设在集料基层6的上表面,挤压沥青层4,使得沥青层4中的沥青颗粒被挤压到阶梯状基层1的嵌入孔11内,提高了沥青层4与阶梯状基层1之间嵌接的紧密性,进而使得新路面与旧路面之间连接更加密实;在压实集料基层6以及沥青层4时,集料基层6以及沥青层4挤压支撑板51,使得支撑板51被抵紧在排水渠5的侧壁上。
36.参照图2、图3,沥青层4内放置有压板7,压板7位于阶梯状基层1的上方,且压板7沿阶梯状基层1的长度方向放置;压板7下方的板面上焊接有多个水泥钉71,水泥钉71背离压板7的一端钉入到阶梯状基层1的内部;压实沥青层4前,挤压压板7,使得压板7下方部位的沥青层4与阶梯状基层1相抵紧,且压板7下方的水泥钉71穿过聚酯玻纤维布61后钉入到阶梯状基层1的内部,使得阶梯状基层1上方部位的沥青层4与阶梯状基层1连接更加紧密,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雨水侵入沥青层4时在车载荷以及雨水的作用下带走阶梯状基层1表面的沥青颗粒的情况发生;压板7上沿压板7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缺口72,当压实沥青层4时,沥青层4中穿过压板7的缺口72,使得沥青层4与压板7连接更加稳固紧密,一定程度上阻止
了压板7上的水泥钉71从阶梯状基层1内部脱离的情况发生;压板7的上表面沿压板7的长度方向焊接有多个固定柱73,压板7的下表面沿压板7的长度方向也焊接有多个固定柱73,压板7上的固定柱73使得压板7在沥青层4中嵌接地更加稳固,进而使得沥青层4与阶梯状基层1之间连接更加紧实;压板7以及固定柱73的外表面也均涂抹有一层沥青油膏,有利于提高压板7与沥青层4之间的粘接性能。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沥青路面搭接结构的实施原理为:雨水降落到沥青层4的上表面,雨水通过沥青层4之间的缝隙进入到沥青层4内,沥青层4内的雨水一部分顺着集料基层6流入到排水渠5内,一部分雨水渗入到集料基层6下方的水泥基层3上,水泥基层3上的雨水顺着水泥层流入到排水渠5内,提高了沥青层4内的排水效果,减少了沥青层4内雨水蓄积从而对沥青路面造成的持续性的水损害破坏;沥青层4内的压板7使得沥青层4与阶梯状基层1连接更加紧实,沥青层4内的沥青颗粒被挤压到阶梯状基层1的嵌入孔11内,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阶梯状基层1表面的沥青层4的沥青颗粒被雨水以及车载荷作用带走的情况发生;集料基层6与沥青层4之间的聚酯玻纤维布61,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阶梯状基层1与集料基层6的接缝处的裂缝传播的情况。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