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33041发布日期:2022-02-09 12:54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闸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闸机。


背景技术:

2.闸机作为一种通道管理设备,用于管理人流并规范出行,其基本的功能是实现一次只通过一人,可用于各种铁路、门禁、地铁、口岸、机场等场合的入口通道处。而在铁路、口岸和机场出入过程中,需要对持票人的真实身份进行核验。
3.目前全国车站、机场虽然设置闸机自动核验票或身份证,也仅仅是通过设置一道闸机门来控制通行者出入,然而当前面通行者刷票进入时,后面的通行者可能在不刷票的情况下尾随进入,无法保证通行者一人一票的进站,另外目前闸机自动验票也无法准确识别持票者是否乘客本人。
4.为了防止乘客尾随或利用其他证件出入,现有的口岸出入境处采用了两道闸机门,其中第一道闸门采用证件核验识别证件是否允许通过,第二道闸门采用人脸生物识别,包括指纹识别等识别证件是否为本人证件。但是目前市场上两道门闸机大多是一体化设计,并且两道闸门是前后随意布置,如此设置一方面导致整个闸机重量大、体积重、灵活性差,另一方面两道闸门安装位置容易混淆,给生产、仓储备货、拆卸运输以及现场安装带诸多不便。因此如何设计出一款易于拆卸组装,并且提高安装效率的闸机,是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闸机,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闸机,包括底板和设置于底板上的机体,所述机体包括第一侧机体和第二侧机体以及由所述第一侧机体和所述第二侧机体间隔形成的闸机通道;所述第一侧机体包括间隔设置的前侧机体和后侧机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前侧机体和所述后侧机体之间的间隔装置,其中,所述前侧机体和所述后侧机体沿所述间隔装置对称设置,并且所述前侧机体和所述后侧机体分别与所述间隔装置可拆卸连接。
7.可选地,所述前侧机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固接部,通过所述第一固接部将所述前侧机体固接于所述底板。
8.可选地,所述前侧机体右侧部设置有第二固接部,通过所述第二固接部将所述前侧机体与所述间隔装置可拆卸连接。
9.可选地,所述第二固接部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以及穿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的第一限位部。
10.可选地,所述后侧机体左侧部设置有第三固接部,通过所述第三固接部将所述后侧机体与所述间隔装置可拆卸连接。
11.可选地,所述闸机通道内靠近所述前侧机体设置有第一闸门,靠近所述后侧机体设置有第二闸门。
12.可选地,所述前侧机体上设置有第一检测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检测装置识别通行者的第一信息,并根据第一信息控制所述第一闸门的开启与关闭。
13.可选地,所述后侧机体上设置有第二检测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识别通行者的第二信息,并根据第二信息控制所述第二闸门的开启与关闭。
14.可选地,所述后侧机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检测装置电性连接的凭据打印装置,所述凭据打印装置包括打印机和出票口。
15.可选地,所述闸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闸机通道出口端的紧急控制装置,通过所述紧急控制装置紧急开启所述第一闸门和所述第二闸门。
1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用上述闸机,通过第二固接部将前侧机体与间隔装置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三固接部将后侧机体与间隔装置可拆卸连接,使得机体拆装方便,另外前侧机体通过底部设置的第一固接部与底板可拆卸连接,后侧机体通过底部设置的第四固接部与底板可拆卸了解,使得整个闸机拆装方便,另外前侧机体与后侧机体沿间隔装置对称分布,使得机体安装工序更加简单。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闸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闸机的前侧机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闸机的第二固接部或第三固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闸机的间隔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闸机的后侧机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 1-5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
25.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6.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闸机100。
27.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闸机100,包括底板101和设置于底板 101上的机体102,机体102包括第一侧机体1021和第二侧机体1022,以及由第一侧机体1021和第二侧机体1022间隔设置形成的闸机通道103;其中,第一侧机体1021包括间隔设置的前侧机体10211和与前侧机体10211对称的后侧机体10212,以及设置于前侧机体10211和后侧机体10212之间的间隔装置 10213,本实施例中,前侧机体10211和后侧机体10212沿间隔装置10213对称设置,并且前侧机体10211和后侧机体10212分别与间隔装置10213可拆卸连接。如此设置,便于机体102的安装拆卸,方便闸机的生产,维修和运输,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安装效率。
28.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前侧机体10211底部设置有第一固接部102111,通过第一固接部102111将前侧机体10211可拆卸固接于底板101。优选地,第一固接部102111设有卡接部,通过卡接部将前侧机体10211可拆卸地插接于底板101。另外,前侧机体10211与底板101的固定方式不局限于采用卡接部插接,也包括采用螺纹螺栓连接,铆钉连接或者磁性吸附等多种固定方式,在这不做具体说明。
29.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前侧机体10211右侧部设置有第二固接部 102112,通过第二固接部102112将前侧机体10211与间隔装置10213可拆卸连接。
30.如图3所示,优选地,第二固接部102112包括第一夹持部102114和第二夹持部102115,以及穿设于第一夹持部102114和第二夹持部102115之间的第一限位部102116。优选地,第一夹持部102114和第二夹持部102115具有弹性,防止夹紧力过大损坏间隔装置10213,通过第一限位部102116卡紧间隔装置 10213,防止间隔装置10213沿第二固接部102112内移动。通过第二固接部 102112将间隔装置10213夹持于前侧机体10211右侧部,因此第二固接部 102112需与间隔装置10213结构适配,具体地,第一夹持部102114和第二夹持部102115之间的夹持距离需与间隔装置10213宽度相一致。另外,第二固接部102112与间隔装置10213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采用上述夹持的方式,也可以包括其他固定方式,比如采用物理粘贴吸附或磁性吸附,铆钉连接,卯榫连接或者螺纹连接,在此不做进一步说明。
31.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间隔装置10213与底板101可拆卸连接,具体地,底板10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011,间隔装置10213底部设有第二连接部 102131,通过第一连接部1011固接第二连接部102131,为了保证间隔装置10213 稳定地固定于底板101上,因此第一连接部1011与第二连接部102131结构相适配。
32.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后侧机体10212左侧部设置有第三固接部102121,通过第三固接部102121将后侧机体10212与间隔装置10213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三固接部102121与上述第二固接部102112结构相同。相应地,第三固接部102121包括第四夹持部102123和第五夹持部102124,以及穿设于第四夹持部102123和第五夹持部102124之间的第二限位部102125。优选地,第四夹持部102123和第五夹持部102124具有弹性,防止夹紧力过大损坏间隔装置10213,通过第二限位部102125卡紧间隔装置10213,防止其沿第三固接部102121内移动。通过第三固接部102121将间隔装置10213夹持于后侧机体10212左侧部,因此第三固接部102121需与间隔装置10213结构适配,具体地,第四夹持部102123和第五夹持部102124之间的夹持距离需与间隔装置 10213宽度相一致,防止间隔装置10213沿第三固接部102121内滑落或掉落。另外,后侧机体10212与间隔装置10213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采
用夹持的方式,也可以包括其他固定方式,比如采用物理粘贴吸附或磁性吸附,铆钉连接,卯榫连接或者螺纹连接,在此不做进一步说明。
33.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后侧机体10212底部设置有第四固接部102128,通过第四固接部102128将后侧机体10212固接于底板101上。优选地,第四固接部102128设有卡接部,通过卡接部将后侧机体10212可拆卸地插接于底板 101。另外,后侧机体10212与底板101的固定方式不局限于采用卡接部插接,也包括采用螺纹螺栓连接,铆钉连接或者磁性吸附等多种固定方式,在这不做具体说明。
34.采用上述结构,如图1至图5,通过第二固接部102112将前侧机体10211 与间隔装置10213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三固接部102121将后侧机体10212与间隔装置10213可拆卸连接,使得整个机体102拆装方便,另外前侧机体10211 通过底部设置的第一固接部102111与底板101可拆卸连接,后侧机体10212 通过底部设置的第二固接部102128与底板101可拆卸连接,从而使得整个闸机 100拆装方便,便于打包运输,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安装效率。另外沿间隔装置10213对称设置前侧机体10211和后侧机体10212,使得机体102的安装工序更加简单便捷。
35.为了减轻闸机100的重量,间隔装置10213采用轻质材料,一方面便于固定前侧机体10211和后侧机体10212,另一方面质量轻拆装简易。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间隔装置10213采用轻质钢化玻璃,沿钢化玻璃两侧对称分布前侧机体10211和后侧机体10212,具体地,钢化玻璃一侧通过第二固接部102112固定于前侧机体10211,相对称的,钢化玻璃另一侧通过第三固接部102121固定于后侧机体10212。当然对于间隔装置10213不局限于采用钢化玻璃,比如轻质木板等也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在此不作具体说明。
36.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闸机通道103内靠近前侧机体10211设置有第一闸门1031,靠近后侧机体10212设置有第二闸门1032,其中,第一闸门1031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机体1021和第二侧机体1022连接,第二闸门1032 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机体1021和第二侧机体1022连接,并且第一闸门1031和第二闸门1032沿间隔装置10213对称设置。优选地,第一闸门1031和第二闸门 1032可分别为辐闸、摆闸、翼闸、平移闸、转闸以及一字闸中的任意一种。
37.本实施例中,前侧机体10211是闸机通道103入口,靠近前侧机体10211 设置的第一闸门1031为闸机通道103入口端,后侧机体10212是闸机通道103 的出口,靠近后侧机体10212设置的第二闸门1032为闸机通道103出口端,即通行者从第一闸门1031进入闸机通道103内,经过间隔装置10213,从后侧机体10212的第二闸门1032离开闸机通道103。
38.其中,第一闸门1031和第二闸门1032的高度与第一侧机体1021和第二侧机体1022的高度适配,优选地,第一闸门1031和第二闸门1032的高度略低于第一侧机体1021和第二侧机体1022的高度,本实施例中,第一闸门1031和第二闸门1032的高度大于1.2米,有效阻挡非法通行者不经过验证检测翻越第一闸门1031和第二闸门1032离开闸机通道103。
39.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前侧机体10211上设置有第一检测装置,通过第一检测装置识别通行者的第一信息,并根据第一信息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闸门1031的开启与关闭。
40.优选地,第一检测装置包括第一证卡信息采集模块,第一条码扫描模块和第一生物识别装置优选地,第一证卡信息采集模块设置于前侧机体10211的顶端,证卡信息采集模
块采用rfid模块,有些证件信息存储在证件内部的芯片上,可以利用rfid模块识读出芯片内的证件信息;第一条码扫描模块采用ocr模块,有些证件信息打印成条形码、二维码以及特殊校验码等特殊码形式,可以通过 ocr识别方式获取证件信息,证件信息可包括证件号、类型、证件所属人员的身份信息等,可支持采集的证卡类型包括二代身份证、护照、港澳通行证、台湾通行证等证件,不局限于此。第一生物识别装置采用人脸识别模块、指纹识别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针对人脸识别模块采集的人脸信息或指纹识别模块采集的指纹信息与第一证卡信息采集模块和第一条码扫描模块获取的证卡信息进行比对,判断是否是为同一个人的信息。具体地,由于现在公安机关在登记个人信息时,已经将个人身份证、护照、港澳通行证等证件号码与人脸信息、指纹信息进行了绑定存储。因此,采用第一检测装置依次对通行者进行不同信息的验证,根据获取的证卡信息、指纹信息或人脸信息获知通行者所持身份证是否合法,从而判断通行者是否有权限通过第一闸门1031。具体地,当第一检测装置检测到通行者所持证卡与本人个人信息相符,判定证卡合法即验证通过,打开第一闸门1031使闸机通道103开放。当通行者由第一闸门1031进入后,经过间隔装置10213之后进入到后侧机体10212。
41.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后侧机体10212上设有第二检测装置,通过第二检测装置识别通行者的第二信息,并根据第二信息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二闸门1032的开启与关闭。
42.优选地,第二检测装置包括第二生物识别装置,第二生物识别装置包括人脸识别模块和指纹识别模块,针对人脸识别模块采集的人脸信息或指纹识别模块采集的指纹信息与第一检测装置所获取的证卡信息以及人脸信息系和指纹信息进行比对,判断通行者的信息是否是为同一个人的信息。具体地,由于现在公安机关在登记个人信息时,已经将个人身份证、护照、港澳通行证等证件号码与人脸信息、指纹信息进行了绑定存储。因此,采用第二检测装置202依次对通行者进行不同信息的验证,根据获取的证卡信息、指纹信息或人脸信息获知通行者所持身份证是否合法,从而判断通行者是否有权限通过第二闸门 1032。具体地,当第二检测装置202检测到通行者所持证卡与本人个人信息相符,判定证卡合法即验证通过,打开第二闸门1032使通行者离开闸机通道103。
43.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后侧机体10212还包括与第二检测装置电性连接的凭据打印装置301,具体地,凭据打印装置301位于第二闸门1032 的前部,且与间隔装置10213连接。优选地,凭据打印装置301包括打印机3011 和出票口3012,打印机3011与第二检测装置电性连接,当第二检测装置检测结果为通过后,由打印机3011打印凭据,且从出票口3012滑出,通行者拿到凭据后从第二闸门1032离开闸机通道103。该凭据上加盖有安检验讫章,用于后续安检环节中证明该通行者已完成检验,沿该凭据可用于后续其他安检程序。在本实施例中,只有当通行者从凭据打印装置301上获取到安检凭条时,第二闸门1032才会开启供通行者通过。
44.如图1至图5所示,进一步地,闸机100还包括紧急控制装置401,紧急控制装置401可以设置于所述闸机100的任意位置,用于控制第一闸门1031 和第二闸门1032的打开或关闭。具体地,紧急控制装置401用于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工作人员紧急控制第一闸门1031和第二闸门1032打开形成无障碍闸机通道,方便人员疏散。优选地,紧急控制装置401可以设置于闸机通道103的出口端,即设置于后侧机体10212的一侧,便于工作人员控制。此处需要
注意的是,紧急控制装置401可采用远端控制,也可采用电子设备控制,仅设置管理员权限,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密码开启使用权限。
45.本实施例中,前侧机体10211设置有通行指示灯,通过通行指示灯颜色变化指示闸机100是否可用。具体地,当闸机100可用时,通行指示灯可显示为绿灯,当闸机100被占用时,通行指示灯显示为红灯,需等待稍后进入闸机100。
46.本实施例通行者经由位于前侧机体10211的第一闸门1031进入闸机通道 103内,经过间隔装置10213后,进入后侧机体10212,由第二闸门1032离开闸机通道103,通过第一检测装置201和第二检测装置202确保通行者人证合一的,有效防止了尾随通行现象。
47.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介,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但是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任务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8.以上所述实施例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方式,但不能因此理解为对发明专利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