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阻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98015发布日期:2021-12-31 23:25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汽车阻挡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设施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阻挡装置。


背景技术:

2.汽车阻挡装置是一种安装在地面上的机械装置,用于阻挡车辆,其中一种装在车位上,称为地锁,也叫车位锁,防止陌生车辆占了自己车位而无法停车,其中自动车位锁可以不用人力操作车位锁而备受大家的青睐,而自动车位锁大多是采取设置在地面上翻转挡臂的方式。
3.例如公开号为cn103410365a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车位锁,具体包括:底座;活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的挡臂;安装于所述底座上的红外线探测装置;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座内、具有蓝牙模块,且与所述红外探线测装置以及所述挡臂连接的中控单元。这种车位地锁存在安全隐患,例如装置在翻转的过程中容易被路面上的石块卡住影响收放,甚至导致机械故障,并且有人路过时,不注意的话容易被收放过程中的车位地锁夹到脚,造成伤害。
4.另一种主要装在大门、升降桥等地方的自动升降柱,升起时阻挡车辆进入。该装置安装需要留有很深的安装槽位,安装困难工序复杂,且成本极高,并且较大的圆形尺寸不能与减速带做成一体。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阻挡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设置在地面的车位地锁在翻转的过程中容易被石块卡住影响收放,甚至导致机械故障,且在收放过程中容易夹到行人及自动升降柱安装困难成本高且不能与减速带做成一体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阻挡装置,包括阻挡结构、升降结构以及驱动机构;
7.其中,所述阻挡结构的底部形成有第一开口的第一容纳空间,所述升降结构和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
8.所述升降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升降结构在所述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能够使所述阻挡结构进行上升或下降。
9.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驱动机构带动升降结构移动,使得阻挡结构进行升降,升降结构和驱动机构皆设置在阻挡结构的内部,不会被外部因素干扰,并且阻挡结构是上下移动的,不会对路过行人造成危害,提高设备的整体安全性能。
10.进一步地,所述阻挡结构包括自下而上逐级缩小且依次套设在一起的底部阻挡壳体、至少一个中间阻挡壳体以及顶部阻挡壳体,所述阻挡结构能够跟随所述升降结构的上升或下降进行逐级伸展或逐级收缩。
11.进一步地,所述顶部阻挡壳体的底部边缘向外形成限位凸缘,所述中间阻挡壳体的顶部边缘向内形成限位凸缘,其底部边缘向外形成限位凸缘,所述底部阻挡壳体的顶部
边缘向内形成限位凸缘;所述顶部阻挡壳体在伸展过程中其底部的所述限位凸缘能够与所述中间阻挡壳体的顶部限位凸缘抵接;所述中间阻挡壳体在伸展过程中其底部的所述限位凸缘能够与所述底部阻挡壳体的顶部限位凸缘抵接。
12.进一步地,所述顶部阻挡壳体底部的所述限位凸缘朝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外的侧壁上设有斜面;所述中间阻挡壳体底部的所述限位凸缘朝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外的侧壁上设有斜面,另一侧设有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延伸的凸起;所述底部阻挡壳体的底部内壁上设有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延伸的凸起;所述顶部阻挡壳体在下降过程中,其底部的所述斜面能够与所述间阻挡壳体的所述凸起抵接;所述中间阻挡壳体在下降过程中,其底部的所述的斜面能够与底部阻挡壳体的所述凸起抵接。
13.进一步地,所述升降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铰接;
14.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沿着所述第一连接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槽体;
15.所述第二连接部部分伸入所述第一槽体中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铰接处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末端;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以所述铰接处为旋转中心点相对转动预定角度后,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嵌入至所述第一槽体中;
16.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在设定着力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施加设定方向的力,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以所述铰接处为旋转中心点旋转预定角度,实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伸展或折叠,从而带动所述阻挡结构进行上升或下降。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槽体的内部空间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二连接部的容纳空间,其底部形成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相对转动设定角度后限制其进一步转动的限位部。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铰接结构铰接;
19.其中,所述铰接结构包括第一缺口、通孔、通道以及第一转轴;所述第一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部,所述通孔贯通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侧壁,所述通道贯通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两侧壁,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缺口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部,所述第一转轴穿设于所述通孔和所述通道中,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通道固定连接,与所述通孔转动连接。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顶部处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连接部在上升过程中,所述第二缺口的底部能够与所述顶部阻挡壳体的限位凸缘的底部抵接。
21.进一步地,所述汽车阻挡装置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形成有第二开口的第二容纳空间,所述阻挡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铰接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所述升降结构在所述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能够将所述阻挡结构推出或拉回所述第一容纳空间。
2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l型连接条,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l型连接条的底部远离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底部转动连接处的一侧转动连接。
23.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图1的剖视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图4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底座;11安装底座;21底部阻挡壳体;22中间阻挡壳体;23顶部阻挡壳体;24限位凸缘;25斜面;26凸起;31第一连接部;311第一槽体; 312第二缺口;32第二连接部;41第一转轴;42第二转轴;43第三转轴; 44第四转轴;5电动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在装配使用状态下的方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
3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阻挡装置,如图1

图6 所示,包括阻挡结构、升降结构以及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阻挡结构的底部形成有第一开口的第一容纳空间,所述升降结构和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升降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升降结构在所述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能够使所述阻挡结构进行上升或下降。
34.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驱动机构带动升降结构移动,使得阻挡结构进行升降,升降结构和驱动机构皆设置在阻挡结构的内部,不会被外部因素干扰,并且阻挡结构是上下移动的,不会对路过行人造成危害,提高设备的整体安全性能。
35.通过上述设置,阻挡结构能够能够跟随所述升降装置进行上下移动,避免其在收放过程中对行人造成夹脚的情况,由于升降装置设置在阻挡结构的第一容纳空间内,可以避免外在因素,例如地面的石子对升降装置的运行造成影响,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36.该装置可将整个升降结构和驱动机构包裹在阻挡结构内部,可防止异物进入内部,造成零部件卡死等问题,拥有极高的安全可靠性,而且该装置的阻挡结构和底座1可以选用矩形,在设备处于收缩状态时,其整体形状是类似于砖块一样的长方体,在安装时可以像砖块一样嵌入地面,能够与地面保持平齐,在保持高安全性的前提下还具有更美观的视觉效果。因此,该装置可以装在车位上,当作自动车位锁使用,也可以排成一排安装在大门、路口等需要阻挡汽车的路面,当作地面阻挡装置使用。
37.并且该装置排成一排直接安装在路面上并加装上具有斜面的安装底座 11,如图1所示,设备在不升起时可以做为减速带使用,设备升起时可以阻挡车辆,实现人车分流。由一种装置实现两种功能,减少了安装步骤且大大的节约成本。
38.例如学校门口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将多组该装置并排设置在斑马线两侧,当有大量学生需要通过路口时,可通过该装置将路口两侧的车辆进行隔离,提高安全性。行人通
过后将阻挡结构收纳回安装底座11,起到减速带的作用,使车辆慢行通过,操作便捷,大大提高安全性能。
39.该装置的结构除了适用在汽车阻挡装置上,还可以将其做成伸缩门、升降楼梯等用于需要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场合。
4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结构包括自下而上逐级缩小且依次套设在一起的底部阻挡壳体21、至少一个中间阻挡壳体22以及顶部阻挡壳体23,所述阻挡结构能够跟随所述升降结构的上升或下降进行逐级伸展或逐级收缩。
41.通过上升设置,阻挡结构由一个底部阻挡壳体21和至少一个中间阻挡壳体22以及顶部阻挡壳体23组成,通过升降结构使其逐级伸展或收缩,能控制设备达到不同的高度。所述顶部阻挡壳体23能够完全收缩至所述中间阻挡壳体22内部,所述中间阻挡壳体22能够完全收缩至底部阻挡壳体21 内部,所述底部阻挡壳体21的底部可以固定设置在地面上,或将其埋设在地下,地面留有出口供中间阻挡壳体22和顶部阻挡壳体23通行。用户还可根据自身需要增加或减少中间阻挡壳体22的数量,以此来调整阻挡结构的整体高度,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42.或是采用一体成型的阻挡结构,例如阻挡结构的侧壁采用硬性材质,逐级缩小的连接处采用柔性材质,例如橡胶,使其具有延伸性,能够跟随升降结构进行逐级伸展或收缩。
43.为了减少后期的维修更换成本,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选用由多个阻挡壳体组成的阻挡结构。
4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部阻挡壳体23的底部边缘向外形成限位凸缘24,所述中间阻挡壳体22的顶部边缘向内形成限位凸缘24,其底部边缘向外形成限位凸缘24,所述底部阻挡壳体21的顶部边缘向内形成限位凸缘24。所述顶部阻挡壳体23在伸展过程中其底部的所述限位凸缘24 能够与所述中间阻挡壳体22的顶部限位凸缘24抵接。所述中间阻挡壳体22 在伸展过程中其底部的所述限位凸缘24能够与所述底部阻挡壳体21的顶部限位凸缘24抵接。
45.通过上述设置,由于所述顶部阻挡壳体23在上升过程中其底部的限位凸缘24会与设置在其底部的中间阻挡壳体22顶部的限位凸缘24抵接,一方面能够对上升过程中的顶部阻挡壳体23进行限位,防止与其底部的中间阻挡壳体22脱离,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带动位于其底部的中间阻挡壳体22跟随其上升,达到逐级上升的效果,所述中间阻挡壳体22也是同理达到逐级上升的效果。
4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部阻挡壳体23底部的所述限位凸缘 24朝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外的侧壁上设有斜面25。所述中间阻挡壳体22底部的所述限位凸缘24朝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外的侧壁上设有斜面25,另一侧设有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延伸的凸起26。所述底部阻挡壳体21的底部内壁上设有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延伸的凸起26。所述顶部阻挡壳体23在下降过程中,其底部的所述斜面25能够与所述间阻挡壳体22的所述凸起26抵接。所述中间阻挡壳体22在下降过程中,其底部的所述的斜面25能够与底部阻挡壳体21的所述凸起26抵接。
47.通过上述设置,能够进一步防止外界的异物进入结构内部,对设备的运行造成影响,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所述第一连接部3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2的一端铰接。
49.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上设有沿着所述第一连接部3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槽体311。
50.所述第二连接部32部分伸入所述第一槽体311中且所述第一连接部31 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2的铰接处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32的末端。所述第一连接部3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2在以所述铰接处为旋转中心点相对转动预定角度后,所述第二连接部32能够嵌入至所述第一槽体311中。
51.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在设定着力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31或所述第二连接部32施加设定方向的力,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部3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2 能够以所述铰接处为旋转中心点旋转预定角度,实现所述第一连接部3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2相对伸展或折叠,从而带动所述阻挡结构进行上升或下降。
5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槽体311的内部空间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二连接部32的容纳空间,其底部形成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3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2在相对转动设定角度后限制其进一步转动的限位部。
53.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容纳空间即使所述第一槽体311的内部空间本身。所述限位部即是所述第一槽体311底部本身。
54.通过上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3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2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进行相对伸展时,所述第一连接部31在旋转过程中其底部的限位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2的顶部抵接,一方面能够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31继续转动,另一方面通过两者的抵接能够增强对所述阻挡结构的支撑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设备的稳定性。
55.所述第一连接部3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2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进行相对折叠时,所述第一连接部31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槽体311的内部容纳空间覆盖在所述第二连接部32上,能够进一步减少升降结构的占用空间,进一步提高设备的空间利用率。
5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2通过铰接结构铰接。
57.其中,所述铰接结构包括第一缺口、通孔、通道以及第一转轴41。所述第一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31的底部,所述通孔贯通所述第一连接部31的两侧壁,所述通道贯通所述第二连接部32的两侧壁,所述第一连接部 31通过所述第一缺口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32的顶部,所述第一转轴41 穿设于所述通孔和所述通道中,所述第一转轴41与所述通道固定连接,与所述通孔转动连接。
5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31的顶部处设有第二缺口 312,所述第一连接部31在上升过程中,所述第二缺口312的底部能够与所述顶部阻挡壳体23的限位凸缘24的底部抵接。
59.通过上述设置,如图4

图5所示,升降结构对阻挡结构完成上升时,所示第一连接部31通过所示第二缺口312的底面与所示顶部阻挡壳体23的限位凸缘24的底部抵接,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顶部阻挡壳体23的支撑力,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并且第一连接部31通过第二缺口312与顶部阻挡壳体23的限位凸缘24的底部抵接时,第一连接部31的侧壁与顶部阻挡壳体23的内壁紧贴,进一步增强设备的稳定性。同时,第一连接部31的底部与第二连接部32的顶部抵接,第二连接部32的底部与底座1的底部内壁抵接。
60.升降结构一方面从第一连接部31的顶部对顶部阻挡壳体23的顶部内壁形成支撑力,另一方面从第一连接部31的第二缺口312处对顶部阻挡壳体 23的限位凸缘24处形成支撑力,在顶部阻挡壳体23受到压力时,能够对顶部阻挡壳体23形成稳定的支撑。
6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所述汽车阻挡装置还包括底座 1,所述底座1的顶部形成有第二开口的第二容纳空间,所述阻挡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二连接部32远离所述铰接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所述升降结构在所述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能够将所述阻挡结构推出或拉回所述第一容纳空间。
62.在行人多的场所,可以将底座1埋设在车位的地下,一方面能够避免绊倒行人,提高安全性,另一方面设备收纳后能完全收至地下,能够保持地面上的平整,提升美观。
6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汽车阻挡装置还包括安装底座11,所述安装底座11套设在所述底座1上。
64.在行人少的私人车位上,本设备可以通过安装底座11将设备安装在车位地面,安装座11上设有螺丝孔,通过螺丝将其与地面进行固定。通过上述设置,设备在安装、维护等工作上会更加的便捷。
6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32包括l型连接条,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l型连接条的底部远离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底部转动连接处的一侧转动连接。
6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动伸缩杆5。
6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

图4所示,所述汽车阻挡装置包括四组所述的升降结构,四组所述的升降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阻挡壳体2长度方向的两端上,位于所述阻挡壳体2长度方向上同一侧的升降结构交叉设置,位于所述阻挡壳体长度方向上同一端的升降结构平行设置,其中,第一连接部31的一端通过第二转轴42与顶部阻挡壳体23的内壁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32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43与底座1的底部转动连接,且两组平行设置的升降结构中的第二连接部32通过第四转轴44连接,所述第四转轴44设置在所述l型连接条底部远离所述第三转轴43的一侧。
68.通过上述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并且各组升降结构直接具有联动性,能够减少驱动环节。
69.所述电动伸缩杆5靠近其固定端的侧壁上设有通孔,所述电动伸缩杆5 通过所述通孔套设在所述第四转轴44上,所述电动伸缩杆5的活动端与另一侧的第四转轴44可拆卸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5的活动端与第四转轴44 可通过螺纹螺母的形式实现可拆卸连接,便于后期设备的维修检测等工作。
70.通过上述设置,通过电动伸缩杆5控制第四转轴44移动,从而带动第二连接部32沿着第三转轴43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接部31沿着第二转轴42转动,以此来实现升降结构的上升或下降。
71.在上升过程中,电动伸缩杆5进行伸展,带动第二连接部32转动,第一连接部31的底部与第二连接部32的顶部抵接后,第一连接部31通过第一槽体311与顶部阻挡壳体23的底部限位凸缘24抵接,并且第一连接部31 的侧壁与顶部阻挡壳体23的内壁紧贴,第二连接部32翻转后的底部与底座 1的底部内壁抵接,此时,电动伸缩杆5停止运行。
72.电动伸缩杆5断电后,其伸展后的形态还能够对升降结构提供持续的支撑作用,当
顶部阻挡结构23受到压力时,电动伸缩杆5能够对第二连接部 32的底部起到限位效果,防止升降结构发生偏转,导致阻挡结构下降。
73.在下降过程中,电动伸缩杆5收缩,第二连接部32翻转后其侧壁与底座1的底部内壁抵接,第一连接部31通过第一槽体311覆盖在第二连接部 32上,此时,顶部阻挡壳体23和中间阻挡壳体22皆收缩至底部阻挡壳体 21内部,电动伸缩杆5停止运行。
74.所述驱动机构还可以选用液压缸或气压缸,其设置方式与电动伸缩杆5 的设置方式相同。
7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汽车阻挡装置还包括控制器、信号传感器以及遥控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信号传感器和驱动机构通过导线电连接,所述信息传感器和所述遥控器信号连接,可选用红外线、蓝牙、wifi 等信号连接。
76.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提高设备的实用性,增强设备的智能化程度,用户能够通过遥控器直接控制设备的升降过程,便于日常使用。
77.此外,本设备还可以增设牌照识别功能和压力传感器,在阻挡壳体2上设置摄像头,用户预设牌照号码,用户驾车进入车位时,由摄像头进行识别,并将信息传输至控制器,在由控制器控制设备收缩下降。用户驾车离开车位后,压力传感器将信息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设备伸展上升。进一步提高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方便用户使用。
78.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79.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80.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