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要使用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建造的路面及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31574376发布日期:2022-09-20 23:14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主要使用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建造的路面及施工方法

1.本发明涉及路面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主要使用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建造的路面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大部分城市路面,特别在作为停车场、广场以及轻交通道路部分,大多采用沥青混合料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
3.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产生的量比较大,填埋污染环境,占地庞大,在对相应的路面建设时没有考虑利用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同时沥青混合料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导致路面透水性差,雨水不能有效地渗透地下;减少城市绿化面积,增强了城市热岛效应。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要使用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建造的路面及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主要使用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建造的路面及施工方法,包括土基层,所述土基层顶部铺设有级配碎石层,所述级配碎石层顶部铺设有水泥稳定层,所述水泥稳定层顶部铺设有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所述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顶部铺设有覆盖层,所述覆盖层上设置有绿植。
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土基层由土壤分层压实而成,且土基层厚度为80cm。
8.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级配碎石层是级配碎石摊平再压实制成,级配碎石层由40-46份中骨料和54-60份的细骨料混合配置而成,中骨料和细骨料是建筑固体垃圾粉碎而成。
9.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泥稳定层由59-71份中骨料、20-28份细骨料、4-5份水泥和4-9份水混合搅拌而成。
10.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泥稳定层中布置了多处多孔烧结砖。
11.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包括石笼网和粗骨料,所述粗骨料内置在石笼网中,且石笼网上设置有固网钉,固网钉贯穿石笼网和粗骨料的一端与水泥稳定层固定连接,所述粗骨料是建筑固体垃圾粉碎而成。
12.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覆盖层为2cm-5cm厚的以3-4份的厨余垃圾粉碎发酵产生的堆肥和5-7份的建筑垃圾粉碎的细骨料及0.1-0.2份的植物种子混合而成。
13.一种主要使用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建造的路面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方法步骤为:
14.步骤一:土基层压实;将表土去除,移平,采用压实设备分层压实;
15.步骤二:在土基层1顶部铺设由建筑固体垃圾粉碎而成的40-46份中骨料和54-60
份的细骨料混合而成的级配碎石,对级配碎石摊铺,整平,压实形成级配碎石层;
16.步骤三:在级配碎石层顶部设置多处多孔烧结砖,每处的多孔烧结砖处均堆叠有多层多孔烧结砖,上下的多孔烧结砖的通孔相连通,且在多孔烧结砖间隙浇筑由59-71份中骨料、20-28份细骨料、4-5份水泥和4-9份水混合搅拌而成的混凝土,形成水泥稳定层;
17.步骤四:在石笼网装中装有10-30cm厚度的粗骨料,并整平石笼网中的粗骨料,将石笼网扎紧封好,将盛有粗骨料的石笼网依次铺设在水泥稳定层上,石笼网间隙用粗骨料填满用压实机具再平整一次,平整好后,用固网钉钉石笼网,钉好防止石笼网上翘,形成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
18.步骤五:在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铺设2cm-5cm厚的厨余垃圾粉碎发酵产生的堆肥和建筑垃圾粉碎的细骨料的混合物及植物种子的混合物,整平覆盖层,洒水养护至植物发芽。
19.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三中对浇筑完毕后的水泥稳定层洒水养护3-5天,养护时间到后移去一层多孔烧结砖,并在该位置填充19mm-26mm大小的中骨料。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1.本发明的路面中覆盖层由厨余垃圾粉碎发酵产生的堆肥和建筑垃圾粉碎的细骨料及植物种子混合而成,配合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水泥稳定层中设置的多孔烧结砖和级配碎石层,使得路面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覆盖层上种植有绿植,增加城市的绿化率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少热辐射,且有利于植物、动物组成的地面生态系统和生物活动,通过绿植增强覆盖层的稳定性,且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通过固网钉固定在水泥稳定层上,形成适当的路面承载力,适应于作为停车坪、广场路面和轻交通道路使用,且结构简单,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等原料成本低,利于大面积推广,且有利于资源的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22.图1为一种主要使用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建造的路面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一种主要使用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建造的路面中水泥稳定层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一种主要使用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建造的路面中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的剖视图。
25.图中:1、土基层;2、级配碎石层;3、水泥稳定层;4、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5、覆盖层;6、绿植;7、粗骨料;8、石笼网;9、固网钉;10、多孔烧结砖。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请参阅图1~3,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主要使用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建造的路面及施工方法,包括土基层1,土基层1顶部铺设有级配碎石层2,级配碎石层2顶部铺设有水泥稳定层3,水泥稳定层3顶部铺设有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4,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4顶部铺设
有覆盖层5,覆盖层5上设置有绿植6,绿植6由百慕大草、狗牙根草、结缕草、爬山虎、堆心菊和凤仙花等一种或多种混合而成,绿植6的根系起到加固粗骨料7的目的,有利于后期利用植物根系进一步固定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4的粗骨料7,且绿植6有利于增加市政绿化面积,可以很好的抑制热岛效应。
28.土基层1由土壤分层压实而成,且土基层1厚度为80cm。
29.级配碎石层2是级配碎石摊平再压实制成,级配碎石层2由40-46份中骨料和54-60份的细骨料混合配置而成,中骨料和细骨料由建筑固体垃圾粉碎而成,中骨料颗粒大小为10mm-30mm,细骨料颗粒大小为0-10mm。
30.水泥稳定层3由59-71份中骨料、20-28份细骨料、4-5份水泥和4-9份水混合搅拌而成。
31.水泥稳定层3中布置了多处多孔烧结砖10,有利于水泥稳定层3的透水。
32.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4包括石笼网8和粗骨料7,粗骨料7内置在石笼网8中,且石笼网8上设置有固网钉9,固网钉9贯穿石笼网8和粗骨料7的一端与水泥稳定层3固定连接,粗骨料7是建筑固体垃圾粉碎而成,粗骨料7颗粒大小为30mm-90mm。
33.覆盖层5为2cm-5cm厚的以3-4份的厨余垃圾粉碎发酵产生的堆肥和5-7份的建筑垃圾粉碎的细骨料及0.1-0.2份的植物种子混合而成。
34.一种主要使用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建造的路面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方法步骤为:
35.步骤一:土基层1压实;将表土去除,移平,采用压实设备分层压实;
36.步骤二:在土基层1顶部铺设由建筑固体垃圾粉碎而成的40-46份中骨料和54-60份的细骨料混合而成的级配碎石,对级配碎石摊铺,整平,压实形成级配碎石层2;
37.步骤三:在级配碎石层2顶部设置多处多孔烧结砖,每处的多孔烧结砖10处均堆叠有多层多孔烧结砖10,上下的多孔烧结砖10的通孔相连通,且在多孔烧结砖10间隙浇筑由59-71份中骨料、20-28份细骨料、4-5份水泥和4-9份水混合搅拌而成的混凝土,形成水泥稳定层3;
38.步骤四:在石笼网8装中装有10-30cm厚度的粗骨料7,并整平石笼网8中的粗骨料7,将石笼网8扎紧封好,将盛有粗骨料7的石笼网8依次铺设在水泥稳定层3上,石笼网8间隙用粗骨料7填满用压实机具再平整一次,平整好后,用固网钉9钉石笼网8,钉好防止石笼网8上翘,形成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4;
39.步骤五:在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4铺设2cm-5cm厚的厨余垃圾粉碎发酵产生的堆肥和建筑垃圾粉碎的细骨料及植物种子的混合物,整平覆盖层5,洒水养护至植物发芽。
40.步骤三中对浇筑完毕后的水泥稳定层3洒水养护3-5天,养护时间到后移去一层多孔烧结砖10,并在该位置填充19mm-26mm大小的中骨料。
41.所有的粗骨料、中骨料和细骨料均由建筑固体垃圾粉碎筛分而成,粗骨料颗粒大小为30mm-90mm,中骨料颗粒大小为10mm-30mm,细骨料颗粒大小为0-10mm,实现对建筑固体垃圾的重复利用,减少建筑固体垃圾的污染,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2.工作原理:
43.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4采用石笼网8兜粗骨料7,在粗骨料7上撒覆盖层5种植百慕大草等类型的低矮植物,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4上的石笼网8采用固网钉9固定至水泥稳定层3,水泥稳定层3中的多孔烧结砖10空隙上下联通,有利于雨水下渗,雨水透过级配碎石层
2,最后回归土基层1,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4上可种植百慕大草等类型的低矮植物,该类植物根系交错发达,能有效吸附石笼网包裹粗骨料层4内的粗骨料7,形成一定强度,加固石笼网8包裹粗骨料7,植物也可每年修剪,保证该区域的功能,该路面用于停车场等轻交通区域,覆盖层5上种植的绿植有效的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增加绿化面积,重复的利用建筑固体垃圾和覆盖层5中利用厨余垃圾粉碎发酵产生的堆肥,减少目前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产生的污染,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4.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