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加压式更换及安装桥梁支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02281发布日期:2022-08-03 05:18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精准加压式更换及安装桥梁支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或桥梁结构维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精准加压式更换及安装桥梁支座装置。


背景技术:

2.为新增桥梁支座或更换桥梁病害支座,桥梁支座更换技术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由于桥梁结构形式多样,支座更换及安装的难易程度、施工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同步顶升技术广为接受。随着技术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从早期的全桥同步顶升逐步发展为“纵向逐墩、横向同步顶升”。针对全桥或者同一墩台断面有大批量支座需要进行更换和安装时,同步顶升是相对成熟的技术。
3.目前常用的同步顶升更换或增设支座方法:先用千斤顶将桥梁顶升起来,接着拆除旧支座、安装新支座,然后千斤顶泄压回油,梁体回落,梁体重量从千斤顶转移至新支座,新支座从顶部“自上而下”因被动压缩而获得支反力。梁体向上顶升过程中的顶升反力可通过千斤顶油压获知,但是落梁后由支座承受的反力却是未知,甚至是不可控的。梁体经顶升、再落梁后,对于同一桥梁墩台处横桥向有多个支座时,支承反力不明确,甚至多个支座间反力分配不均匀。
4.对于多梁式桥梁结构,横向同步顶升的一致性要求较高,但按照顶升设备精度、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往往无法实现绝对的横桥向同步,横桥向各支座处梁体的同步顶升位移极限精度
±
1mm附近,该位移精度与支座使用过程中的压缩量值基本接近,施工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当,新支座更换及安装完毕很容易出现脱空现象。
5.对于某些桥梁维修改造中需要新增支座时,比如改造独柱墩桥梁,需要在独柱墩处新增支座,多个新旧支座一起工作以提升桥梁结构的抗倾覆性能。如果新增设的支座没有提前受压、仅与梁体贴合,桥梁在车辆偏载作用下,新增加的支座会经历承压、脱空的反复拍打过程。随着时间积累,不仅支座会出现平面爬移,而且垫石、梁底楔形块等局部构件在车辆反复冲击下易出现损伤破坏。但是如果通过顶升梁体、再落梁的方式让支座被动承受部分恒载,同一墩(台)上各支座间反力分配不均衡时,有可能在改造后的桥梁墩台(台)处梁体断面施加一个强迫扭矩,叠加车辆偏载扭矩后,在后续运营过程中桥梁易出现扭转裂缝。此类病害在独柱墩桥梁改造过程中已多次出现。究其原因,就是新增支座安装完毕,其承受的压力值不可控,偏大或偏小;或者同一墩(台)上新增支座后各支座间反力分配不均衡,支座实际压力偏离施工图中支座的设计压力值。
6.因此,如何确保桥梁新增支座或者更换后的支座承受的压力精准可控,在桥梁维修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改善桥梁新增支座或者更换后的支座承受压力精准可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精准加压式更换及安装桥梁支座装置。
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精准加压式更换及安装桥梁支座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9.一种精准加压式更换及安装桥梁支座装置,包括用于对桥梁底壁施加压力的支座以及用于驱动支座移动并使得支座对桥梁施加的压力值与设计压力值一致的调节组件,所述支座的一侧与桥梁相连,所述支座的另一侧与调节组件相连。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更换支座时,在待安装支座附近安装千斤顶,千斤顶将桥梁进行临时支撑,将旧支座垫石凿除,将调节组件安装在桥梁墩台上,再将支座安装在调节组件上,调节组件驱动支座向上移动,支座与梁底壁抵触并向上施加压力,施加的压力直至与设计压力值一致,停止施压,最后将调节组件进行浇筑,拆除用于临时支撑的千斤顶,形成永久支撑,以此可以完成支座的更换;
11.或者当需要增设新支座时,新筑一个桥梁墩台,再将调节组件安装在桥梁墩台上,将支座放置在调节组件上,调节组件驱动支座向上移动,支座与梁底壁抵触并向上施加压力,施加的压力直至与设计压力值一致,停止施压,最后将调节组件进行浇筑,形成永久支撑,以此可以完成支座新增;
12.由于利用调节组件驱动支座向上运动并与桥梁底壁抵触,对桥梁主动施加反向压力,支座自下向上压缩获得反力,而且获得的反力即为设计值,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发生支座受力过大或者过小不符合设计值的情况发生,如果新安装的支座受力过大,而桥梁自身重量是一定的,所以容易导致其他原来的支座受力变小,甚至会发生原来的支座与桥梁之间发生脱空的情况,长期使用桥梁后,桥梁容易与其他原来的支座之间发生拍打,损坏其他原来的支座,桥梁也容易发生横向扭曲,甚至受扭损伤、开裂等严重情况;如果新安装的支座受力过小,容易导致新安装的支座会与桥梁之间容易发生脱空,导致桥梁与新安装的支座之间发生拍打,损坏新安装的支座,桥梁也容易发生横向扭曲,甚至受扭损伤、开裂等严重情况;
13.因此通过支座“自下而上”压缩获得反力的方式代替原来的支座“自上而下”获得反力的方式,跳过了传统的支座更换或增设过程中支反力由千斤顶向支座转移这一步骤,对支座施加的反压力即为支座实际承载的反力,从而可以实现更换或者新增的支座承受的压力精准可控;
14.通过对主动承压力和梁底高程的控制,支座更换及安装完毕,桥梁落梁后的高程精度较高。实际工程应用表明,使用本方案进行更换及安装支座时,桥梁高程在支座更换过程中、以及更换完毕,高程变化量不超过0.2mm,强迫位移对桥梁的受力影响已显著降低;
15.由于在整个新增或者更换支座的施工过程中,不需要针对整个墩台顶升施工,其工程量远小于同步顶升技术方案;相对于同步顶升技术,本施工成本降低70%,施工周期缩短60%。
16.可选的,所述桥梁底壁所在平面与支座靠近桥梁一侧所在平面平行,所述桥梁底壁所在平面水平设置。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桥梁底壁与支座顶壁相互平行,且桥梁底壁所在平面水平,调节组件向上施加压力时,支座对桥梁施加压力,支座也承受相应的反力,从而降低支座会承受水平分力的可能性,有利于降低支座发生局部挤压,甚至发生爬移的可能性,减少缩短支座寿命的可能性。
18.可选的,所述桥梁底壁上设有顶撑板,所述顶撑板远离桥梁的一侧所在平面与支
座顶壁所在平面平行,所述顶撑板远离桥梁的一侧所在平面水平,所述顶撑板一侧与桥梁底壁贴合且连接,所述顶撑板的另一侧与支座相连。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桥梁底壁不水平时,将顶撑板安装在桥梁底壁上,通过顶撑板靠近桥梁一侧所在平面与支座顶壁所在平面平行,且顶撑板远离桥梁的一侧所在平面水平,当调节组件对支座施加向上的力时,支座反压桥梁,支座承受相应对等的压力,从而可以降低支座会承受水平分力的可能性,以此可以降低支座发生局部偏压的可能性,进而降低甚至发生爬移的可能性,有利于降低减少缩短支座寿命的可能性;
20.利用顶撑板与桥梁底壁面与面接触并同时连接,从而可以增加顶撑板安装的稳定性,进而可以稳定的将支座受到的反力传递给桥梁墩台。
21.可选的,所述支座靠近桥梁底壁一侧的平面与所述支座靠近调节组件一侧的平面相互平行。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桥梁底壁水平且与支座平行时,调节组件推动支座上移,支座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一直保持相互平行且水平的状态,调节组件将支座抵紧在梁底壁上直至施加的力与设计值保持一致,由于梁底壁水平且与支座顶面所在平面平行,此时支座只受到竖直方向的力,不会产生水平分力,这样可以降低支座发生局部挤压,或者发生爬移的可能性,减少缩短支座寿命的可能性。
23.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外包覆有固定座。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施工时,将调节组件浇筑在固定座内,以此可以减少调节组件与支座发生脱离的可能性。
25.可选的,所述固定座内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调节组件接触,所述连接板靠近调节组件的一侧与支座底壁平行,所述连接板靠近调节组件一侧的所在平面水平设置。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支座底壁所在平面水平,且连接板顶壁与支座的底壁平行,调节组件驱动支座向上施加的力从而可以与支座所在平面垂直,有利于降低支座承受水平方向分力的可能性,降低支座发生偏压或者发生爬移的可能性。
27.可选的,所述连接板远离支座的一侧设有用于与桥梁墩台配合使用的连接件;
28.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桥梁墩台上的凸起,所述凸起设置在连接板内;
29.或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连接板上的凸块,所述桥梁墩台上设有供凸块插入的凹槽。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在安装连接板前,在桥梁墩台上安装凸起,再将凸起插入连接板中,或者将桥梁墩台的顶壁凿出凹槽,再将连接板进行浇筑,浇筑到凹槽中形成插入凹槽中的凸块,以此可以减少连接板和桥梁墩台之间发生水平滑移,有利于增加对桥梁墩台支撑的稳定性。
31.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连接板上的固定杆以及用于支撑支座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远离支座的一端与固定杆螺纹连接。
3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调节支座时,转动调节杆,调节杆上移,带动支座移动,从而推动支座移动,从而可以实现对桥梁施加反力。
33.可选的,当所述固定杆为三个时,三个所述固定杆沿支座周向均布,其中一个所述固定杆靠近施工位一侧设置,其余两个固定杆远离施工位一侧设置,三个所述固定杆相互错开设置;
34.或者当所述固定杆为四个时,四个固定杆分别为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第三固定杆以及第四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靠近施工位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固定杆位于第一固定杆远离施工位一侧设置,所述第三固定杆和第四固定杆位于第二固定杆远离第一固定杆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杆、第三固定杆以及第四固定杆沿支座的周向均布。
3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采用三个固定杆时,将其中一个固定杆靠着施工位安装,同时将三个固定杆错开设置,这样方便对三个调节杆进行转动;同时也可以减少对支座产生偏压的可能性;
36.当采用四个固定杆时,将第一个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前后安装,再将第三固定和第四固定杆和第一固定杆错开设置,这样方便对四个调节杆进行转动;而且这样分布也可以减少对支座产生偏压的可能性;
37.可选的,所述支座远离桥梁的一侧设有支顶板,所述调节杆远离固定杆的一端设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上设有与支顶板连接的连接杆。
3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杆与支顶板螺纹连接,并将定位环与支顶板抵触,当调节杆顶压支座时,首先将力传递给支顶板,支顶板再将力传递给支座,有利于减小调节杆对支座的压强,缩小对支座的破坏。
39.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当需要更换支座时,在待安装支座附近安装千斤顶,千斤顶将桥梁进行临时支撑,将旧支座垫石凿除,将调节组件安装在桥梁墩台上,再将支座安装在调节组件上,调节组件驱动支座向上移动,支座与梁底壁抵触并向上施加压力,施加的压力直至与设计压力值一致,停止施压,最后将调节组件进行浇筑,形成永久支撑,拆除用于临时支撑的千斤顶,以此可以完成支座的更换;
40.或者当需要增设新支座时,新筑一个桥梁墩台,再将调节组件安装在桥梁墩台上,将支座放置在调节组件上,调节组件驱动支座向上移动,支座与梁底壁抵触并向上施加压力,施加的压力直至与设计压力值一致,停止施压,最后将调节组件进行浇筑,形成永久支撑,以此可以完成支座新增;
41.由于利用调节组件驱动支座向上运动并与桥梁底壁抵触,对桥梁主动施加反向压力,支座自下向上压缩获得反力,而且获得的反力即为设计值,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发生支座受力过大或者过小不符合设计值的情况发生,如果新安装的支座受力过大,而桥梁自身重量是一定的,所以容易导致其他原来的支座受力变小,甚至会发生原来的支座与桥梁之间发生脱空的情况,长期使用桥梁后,桥梁容易与其他原来的支座之间发生拍打,损坏其他原来的支座,桥梁也容易发生横向扭曲,甚至受扭损伤、开裂等严重情况;如果新安装的支座受力过小,容易导致新安装的支座会与桥梁之间容易发生脱空,导致桥梁与新安装的支座之间发生拍打,损坏新安装的支座,桥梁也容易发生横向扭曲,甚至受扭损伤、开裂等严重情况;
42.因此通过支座“自下而上”压缩获得反力的方式代替原来的支座“自上而下”获得反力的方式,跳过了传统的支座更换或增设过程中支反力由千斤顶向支座转移这一步骤,对支座施加的反压力即为支座实际承载的反力,从而可以实现更换或者新增的支座承受的压力精准可控;
43.通过对主动承压力和梁底高程的控制,支座更换及安装完毕,桥梁落梁后的高程精度较高。实际工程应用表明,使用本方案进行更换及安装支座时,桥梁高程在支座更换过
程中、以及更换完毕,高程变化量不超过0.2mm,强迫位移对桥梁的受力影响已显著降低;
44.由于在整个新增或者更换支座的施工过程中,不需要针对整个墩台顶升施工,其工程量远小于同步顶升技术方案;相对于同步顶升技术,本施工成本降低70%,施工周期缩短60%。
附图说明
4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精准加压式更换及安装桥梁支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为体现实施例1中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47.图3为体现实施例1中凹槽和凸块的结构示意图。
48.图4为体现实施例1中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9.图5为体现实施例2中固定杆分布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50.图6为体现实施例3中顶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51.附图标记说明:1、桥梁;10、顶撑板;11、支顶板;2、支座;3、调节组件;30、固定杆;31、调节杆;32、第一固定杆;33、第二固定杆;34、第三固定杆;35、第四固定杆;36、定位环;37、连接杆;4、桥梁墩台;40、固定座;41、连接板;42、凸起;43、凹槽;44、凸块;45、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52.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5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精准加压式更换及安装桥梁支座装置。
54.实施例1
55.参照图1和图2,一种精准加压式更换及安装桥梁支座装置,包括用于对桥梁1底壁施加压力的支座2以及用于驱动支座2移动并使得支座2对桥梁1施加的压力值与设计压力值一致的调节组件3,本实施例中的设计压力值是根据实际施工而定,由于每个桥梁1的重量不同,所以不同的桥梁1有不同的设计值。
56.参照图1和图2,桥梁1底壁所在平面水平,支座2设置在调节组件3和桥梁1底壁之间,支座2的顶壁与桥梁1相连,支座2的底壁与调节组件3相连,本实施例的相连,包括抵紧或固定连接,支座2靠近桥梁1底壁一侧所在平面与桥梁1底壁所在平面平行,支座2靠近桥梁1底壁一侧所在的平面与支座2靠近调节组件3一侧的平面相互平行,调节组件3设置在桥梁墩台4上。
57.在本实施例中,桥梁墩台4包括但不限于桥台或桥墩。
58.参照图2,桥梁墩台4的顶壁上设有固定座40,调节组件3包覆在固定座40内,固定座40可以浇筑在桥梁墩台4上,固定座40内设有连接板41,连接板41的顶壁所在平面水平设置,连接板41与桥梁墩台4顶壁连接,连接板41可以浇筑在桥梁墩台4上,也可以焊接在桥梁墩台4上,也可以放置在桥梁墩台4上,在此不限定连接板41与桥梁墩台4的连接方式。
59.参照图2,连接板41远离支座2的一侧设有用于与桥梁墩台4配合使用的连接件45。
60.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当桥梁墩台4为钢结构桥梁墩台4时,连接件45包括设置在桥梁墩台4的顶壁上的凸起42,凸起42可以是焊接在桥梁墩台4顶壁,凸起42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不等,凸起42远离桥梁墩台4的一端插入连接板41中;在实际施工中,将凸起42焊接在桥梁墩台4顶壁上,再将连接板41浇筑在桥梁墩台4上,凸起42即可插入连接板41中,这
样可以降低连接板41和桥梁墩台4之间发生水平方向移动的可能性。
61.参照图3,或者当桥梁墩台4为混凝土桥梁墩台4时,连接件45包括设置在连接板41上的凸块44,桥梁墩台4的顶壁上设有供凸块44插入的凹槽43,凹槽43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不等;在实际施工中,浇筑固定座40时,将桥梁墩台4顶壁上凿出多个凹槽43,浇筑连接板41的同时,将混凝土浇入凹槽43中形成插入凹槽43的凸块44,这样也可以降低连接板41与桥梁墩台4之间发生水平方向移动的可能性。
62.参照图4,调节组件3包括设置在连接板41上的固定杆30,固定杆30竖直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杆30与连接板41接触设置。固定杆30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不等。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杆30采用三个,三个固定杆30所在的轴线相互平行且相互错开设置,三个固定杆30沿支座2的周向设置,其中一个固定杆30靠近施工位一侧设置,另外两个固定杆30远离施工位一侧设置;利用三个固定杆30支撑支座2,从而可以增加支撑支座2的稳定性,进而可以稳定的推动支座2上移。
63.参照图4,固定杆30上螺纹连接有调节杆31,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杆30上可以设有供调节杆31螺纹连接的螺纹孔;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杆31上也可以设有供固定杆30螺纹连接的螺纹孔。
64.参照图4,支座2的底壁上设有支顶板11,支顶板11位于固定杆30远离连接板41一侧,支顶板11和支座2可以抵触设置;支顶板11和支座2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如磁吸、插接、螺栓连接等方式;支顶板11和支座2也可以采用固定连接,如焊接、铆接等方式;支顶板11顶壁所在平面水平,支顶板11顶壁所在平面和支座2底壁所在平面平行。
65.调节杆31远离固定杆3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定位环36,定位环36与调节杆31可以焊接,也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是插接,在此不对定位环36和调节杆31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定,调节杆31远离定位环36的一端设有与支顶板11连接的连接杆37,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37与支顶板11螺纹连接,连接杆37旋入支顶板11中,定位环36顶壁与支顶板11底壁接触。
66.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杆37与支顶板11也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插接,在此不对连接杆37和支顶板11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定。
67.参照图4,在调节杆31驱动支座2上移过程中,为了避免支座2承受水平方向分力,所以桥梁1底壁所在平面与支座2靠近桥梁1一侧所在平面平行,且桥梁1底壁所在平面水平,此时调节杆31驱动支座2沿竖直方向上移,支座2抵紧桥梁1底壁,对桥梁1向上施加反力,施加的压力直至与设计压力值一致,这样可以降低支座2承受水平方向分力的可能性,进而降低导致支座2发生水平爬移的可能性。
68.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精准加压式更换及安装桥梁支座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施工时,首先在需要更换支座2附近安装千斤顶,千斤顶将桥梁1进行临时支撑,将旧支座2下方的垫石凿除,将支座2拆下,再检查桥梁1底壁所在平面是否水平,若水平时,将连接板41安装在桥梁墩台4顶壁上,将连接杆37与支顶板11连接,定位环36与支顶板11抵触,再将固定杆30与调节杆31螺纹连接,后将固定杆30放置在连接板41上,将支座2放置在支顶板11上,转动固定杆30,推动调节杆31上移,从而带动支座2上移,支座2与桥梁1或者支顶板11抵触,向桥梁1施加向上的力,施加的压力直至与设计值一致,停止施压,再在连接板41、固定杆30、调节杆31以及支顶板11浇筑形成固定座40,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调节杆31和固定杆30发生反转,导致支座2下移情况发生,这样可以稳定的对支座2进行支撑,再将用于临时支撑的千斤
顶拆除,即可完成对支座2的更换;
69.或者当需要增设新支座2时,先新建一个桥梁墩台4,再检查桥梁1底壁所在平面是否水平,若水平时,将连接板41安装在桥梁墩台4上,后将连接杆37与支顶板11连接,定位环36与支顶板11抵触,再将固定杆30与调节杆31螺纹连接,后将固定杆30放置在连接板41上,将支座2放置在支顶板11上,转动固定杆30,调节杆31上移,推动支顶板11和支座2上移,支座2与桥梁1或者支顶板11接触,支座2从而可以向桥梁1施加向上的力,施加的压力直至与设计值一致,此时停止施加,再在连接板41、固定杆30、调节杆31以及支顶板11浇筑形成固定座40,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调节杆31和固定杆30发生反转,导致支座2下移情况发生,这样可以稳定的对支座2进行支撑,即可完成对支座2的新增。
70.由于借助调节组件3从支座2底面向上、主动施加反向压力,支座2自下向上压缩获得反力,代替了传统的支座更换或增设过程中支反力由千斤顶向支座2转移的方式,跳过了传统的支座更换或增设过程中支反力由千斤顶向支座2转移这一步骤,施加的反压力即为支座2实际承载的反力,从而可以实现更换或者新增的支座2承受的压力精准可控。
71.通过调节组件3推动支座2向上移动,从而可以精准控制梁底高程,支座2更换或者新增完毕后,桥梁1落梁后的高程精度较高,实际工程应用表明,使用本技术方案更换或者新增支座2时,桥梁1高程在支座2更换过程中、以及更换完毕,高程变化量小于等于0.2mm,强迫位移对桥梁1的受力影响已显著降低。
72.除此之外,由于施工中仅需对拟更换或新增的支座2进行施工操作,不需要针对整个桥梁墩台4顶升施工,其工程量远小于同步顶升技术方案。相对于同步顶升技术,本专利技术施工成本降低70%,施工周期缩短60%。
73.实施例2
74.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固定杆30有四个时,四个固定杆30分别为第一固定杆32、第二固定杆33、第三固定杆34以及第四固定杆35,由于在实际施工中,施工现场通常只有一个施工位,而且支顶板11和连接板41之间的施工空间较小,所以将第一固定杆32靠近施工位一侧设置,第二固定杆33靠近支座2的中心位置,即第二固定杆33位于远离施工位的一侧,第三固定杆34和第四固定杆35均位于第二固定杆33远离第一固定杆32的一侧,第一固定杆32和第二固定杆33均位于第三固定杆34和第四固定杆35之间,第一固定杆32、第三固定杆34以及第四固定杆35沿支座2的周向均布。
75.由于第一固定杆32和第二固定杆33均位于第三固定杆34和第四固定杆35之间,即第三固定杆34和第四固定杆35与第一固定杆32和第二固定杆33之间是相互错开的,第三固定杆34和第四固定杆35直接朝向施工位,这样工人在施工位可以很方便的对第三固定杆34和第四固定杆35进行转动,而第二固定杆33在第一固定杆32的后面,且第二固定杆33在第一固定杆32之间留有间距,所以工人可以在第一固定杆32和第三固定杆34或者第一固定杆32和第四固定杆35之间的空隙中对第二固定杆33进行转动,这样的安装方位便于工人进行操作施工。
76.除此之外,通过四个固定杆30对支座2进行支撑,有利于对支座2进行均匀施加压力,也可以提高对支座2支撑的稳定性;而且当位于外周的三个固定杆30中的其中一个发生损害时,此时通过位于中间位置的第二固定杆33以及外围的另外两个固定杆30进行支撑,或者当第二固定杆33发生损坏,外围的三个固定杆30也可以进行支撑,以此可以减少任意
一个固定杆30发生损坏导致支座2失去受力,以此可以增加支座2支撑的稳定性。
77.实施例3
78.参照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当桥梁1底壁所在平面不水平时,在桥梁1底壁上设有顶撑板10,顶撑板10的底壁所在平面水平,顶撑板10的顶壁与桥梁1底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顶撑板10是浇筑在桥梁1底壁,在其他实施例中,顶撑板10也可以是焊接在桥梁1底壁上,也可以与桥梁1底壁抵触,或者顶撑板10磁吸在桥梁1底壁上,在此不对顶撑板10和桥梁1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定。
79.顶撑板10的顶壁与桥梁1底壁贴合,在本实施例中,桥梁1的底壁为平面,顶撑板10顶壁所在平面与桥梁1底壁所在平面贴合,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桥梁1底壁呈曲面时,顶撑板10浇筑在桥梁1的底壁上,顶撑板10的顶壁呈与桥梁1底壁贴合的曲面;当桥梁1底壁呈斜面时,顶撑板10的顶壁呈与桥梁1底壁贴合的斜面。
80.顶撑板10的底壁与支座2相连,顶撑板10可以与支座2抵触,也可以是固定连接,如焊接、插接、磁吸等方式,顶撑板10底壁所在平面与支座2顶壁所在平面平行。
81.施工时,如果桥梁1底壁所在平面不水平时,在桥梁1底壁上安装顶撑板10,由于顶撑板10的底壁水平,调节组件3驱动支座2抵触在顶撑板10的底壁上,这样可以避免支座2直接与不平行的桥梁1底壁接触,降低支座2发生水平爬移的可能性,进而降低支座2发生局部挤压的可能性,有利于降低支座2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8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