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的隧道路面结构

文档序号:31613880发布日期:2022-09-23 20:18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用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的隧道路面结构

1.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使用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的隧道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国内隧道建设量急剧增长,伴随着道路交通量的增加,原有的隧道路面的路用性能满足不了现在的交通需求。
3.现行的隧道旧路面主要分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和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路面虽然水稳定性好,承载力高且耐久,如高雪峰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再生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中提出的水泥路面,包括上面层、钢筋网和上基层,所述上面层内设置有一层钢筋网,所述上面层的底部设置有一层中面层,所述中面层的底部设置有一层下面层,所述下面层的底部设置有一层上基层,所述上基层的底部设置有一层下基层,所述下基层的底部设置有一层垫层,能够合理利用建筑废弃材料,避免能源浪费,但其存在噪声大,平整度差,抗滑性能不满足行驶要求等缺点;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噪声、平整度及抗滑方面都满足要求,如周江等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双层排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中提出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面层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中面层粗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下面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层、基层和土基层;所述上面层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包括pac13透水沥青混凝土或pac10透水沥青混凝土;所述中面层粗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包括pac20透水沥青混凝土或pac16透水沥青混凝土,能够解决透水路面空隙容易堵塞,强度低、抗冻胀能力差等问题,但其在隧道潮湿环境下易产生水损坏,耐久性差和层间推移等问题,不能满足现有的交通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隧道路面结构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新型不粘轮乳化沥青和sbs改性沥青sma沥青混合料的抗滑降噪防水路面结构,满足路面总体节能环保、具备良好长期经济效益的要求。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隧道路面结构使用的sbs改性沥青sma-10路面具有良好的抗滑能力和排水低噪等特点;所使用的不粘轮乳化沥青具有快速破乳,粘结力强且不粘轮等优点,适用于传统摊铺方法并能保证施工质量,路面耐久性明显提高,并且能有效避免层间推移等病害的发生。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隧道路面的新型沥青混合料路面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找平层、铺装层、下面层、不粘轮乳化沥青粘结层和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
7.采用前述方案的路面结构,所述找平层位于最底层,起到承重的作用,所述铺装层和所述下面层起到传递和扩散车轮荷载的作用,所述不粘轮乳化沥青粘结层起到增加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和下面层之间的粘接效果,以有效避免层间推移的发
生,所述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起到改善路面功能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行车舒适性和抗水损坏能力,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低噪环保,路表能快速排水,抗滑性能良好。
8.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找平层采用c10贫混凝土或c15贫混凝土。
9.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铺装层采用c35水泥混凝或c40水泥混凝土。
10.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面层采用ac-13沥青混合料或ac-16沥青混合料。
11.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由sbs改性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及矿粉组成,其中所述sbs改性沥青为胶结料。
12.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ac-13沥青混合料由sbs改性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及矿粉组成,其中所述sbs改性沥青为胶结料。
13.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所述ac-16沥青混合料由sbs改性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及矿粉组成,其中所述sbs改性沥青为胶结料。
14.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c35水泥混凝土由水泥、水、砂和石子组成,其中所述水泥为胶凝材料。
15.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c40水泥混凝土由水泥、水、砂和石子组成,其中所述水泥为胶凝材料。
16.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c10贫混凝土由水泥、水、砂和石子组成,其中所述水泥为胶凝材料。
17.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c15贫混凝土由水泥、水、砂和石子组成,其中所述水泥为胶凝材料。
18.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中,不粘轮乳化沥青的涂布用量为0.3kg/m2~0.6kg/m2,其破乳速度类型为快裂类型,其破乳硬化时间不大于45分钟,其拉拔粘结强度范围为0.8~0.95mpa,满足粘结强度需大于0.69mpa的技术要求。
19.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的空隙率不大于6%。
20.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找平层厚度为25cm以上。
21.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铺装层厚度为25-30cm。
22.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面层厚度为5-6cm。
23.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厚度为4cm。
24.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找平层上表面需在浇筑铺装层前精铣刨4-5mm,并洒布0.3kg/m2的水泥净浆。
25.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铺装层上需在摊铺所述下面层前进行精铣刨5mm,所述铺装层上表面精铣刨后在清洁干燥状态下摊铺所述下面层。
26.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面层的上表面为倾斜面,在所述倾斜面的较低端外侧设置有集水槽。通过设置所述集水槽,使得路表水能沿着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的倾斜面流入所述集水槽,并通过所述集水槽排出,有效排除了路表水,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增加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保证了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的有益效果至少如下:
28.(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的隧道路面结构,上面层采用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可以有效提高行车舒适性和抗水损坏能力,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低噪环保,路表能快速排水,抗滑性能良好;粘结层采用不粘轮乳化沥青,满足分步摊铺施工要求的同时能有效避免粘层油不被车轮附着,保证粘结强度符合要求,有效防止层间推移等病害的发生,降低了施工难度和造价,具有长期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29.(2)本实用新型的粘层采用不粘轮乳化沥青,该粘层油能够大大减少摊铺机车轮带走的粘层油,提高上面层与中面层之间的黏结强度,从而提高工程质量。
30.(3)本实用新型粘层油采用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油洒布后能快速破乳固化且不粘轮,对传统摊铺机和同步摊铺机皆适用,从而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施工要求。
31.(4)本实用新型能兼具抗滑排水、降噪、耐久性好、行车舒适等优点。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3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使用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的隧道路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的集水槽的示意图;
3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各层及其材质的示意图;
36.图中:
37.1-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2-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3-下面层;4-铺装层;5-找平层;6-集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是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使用不粘轮乳化沥青的隧道路面结构,包括位于最底层的具有承重作用的找平层5、铺筑在所述找平层5之上的具有传递和扩散车轮荷载的铺装层4和下面层3,设置在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1和所述下面层3之间的具有增加层间粘结作用的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2,以及覆盖在所述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2上起到改善路面功能的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1。
40.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1厚度为4cm,材质是sma-10沥青混合料。
41.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由sbs改性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及矿粉组成,其中所述sbs改性沥青为胶结料。具体为pg76-22级改性沥青,沥青含量为6.2%。级配为间断级
配骨架孔隙结构。sma-10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拌制、运输、摊铺以及压实成型的技术要求详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42.施工时,所述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2破乳且水分蒸发完全后需立马摊铺所述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1,以确保所述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2不受污染,保证粘结强度和施工质量。
43.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2的涂布用量为0.3kg/m2~0.6kg/m2,破乳速度类型为快裂类型,其破乳硬化时间不大于45分钟,其拉拔粘结强度范围为0.8~0.95mpa,满足粘结强度需大于0.69mpa的技术要求。
44.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油的喷洒与普通乳化沥青粘层油的喷洒工艺和喷洒要求一致,详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技术要求。洒布前应清扫路面、调整喷头、预热粘层油、校正洒布量。所述下面层3的上表面潮湿时不能喷洒粘层油,用水清理后的所述下面层3的上表面需待干燥后才能喷洒粘层油。粘层油可采用人工喷洒亦可采用智能洒布车洒布,有条件的尽量采用智能洒布车洒布,以保证喷洒的均匀性。在洒布施工前,应该标定洒布量。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洒布量为0.3~0.6kg/m2,应该根据具体工程情况确定洒布量,在其他实施例中,洒布量可以设置为其他数值。
45.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面层3采用ac-13沥青混合料或ac-16沥青混合料,ac-13沥青混合料或ac-16沥青混合料均由sbs改性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及矿粉组成。其中所述sbs改性沥青为胶结料,具体为pg76-22级改性沥青,添加6%sbs现场改性,矿石采用优质辉绿岩,填料采用石灰岩矿粉。
46.所述下面层3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拌制、运输、摊铺以及压实成型的技术要求详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在摊铺所述下面层3前,应当对所述铺装层4上表面精铣刨5mm,并在所述铺装层4处于清洁干燥状态时摊铺所述下面层3。
47.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面层3的厚度为5-6cm。
48.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铺装层4的具体材质是c35水泥混凝土或c40水泥混凝土,c35水泥混凝土或c40水泥混凝土均由水泥、水、砂和石子组成,其中,水泥为胶凝材料。
49.所述铺装层4的配合比设计、搅拌与运输和铺筑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的施工工艺标准施工即可。
50.在铺筑所述铺装层4前,应对所述找平层5上表面精铣刨4-5mm,并洒布0.3kg/m2的水泥净浆。
51.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铺装层4厚度为25-30cm。
52.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找平层5的厚度应在25cm以上且满足隧道路面表层与接线路面表层高度一致的要求,具体材质采用c10贫混凝土或c15贫混凝土,c10贫混凝土或c15贫混凝土均由水泥、水、砂和石子组成,其中所述水泥为胶凝材料。所述找平层5贫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搅拌与运输和铺筑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的施工工艺标准施工即可。
53.参阅图2,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1为倾斜面层,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1 1较低端的外侧设置有集水槽6,所述集水槽6上开口与所述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1的较低端齐平。
54.在隧道内的潮湿环境下,路表水能快速沿着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1的上表面横坡流入所述集水槽6并排出。该结构能有效排除路表水,保证路面抗滑性能,增加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55.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使用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的隧道路面结构,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上面层1采用sbs改性沥青sma-10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抗滑性能、防水性能以及耐久性能,适用于隧道内潮湿的环境,可以保证路面的使用性能,提高行车舒适性;粘层油采用不粘轮乳化沥青,粘层油洒布后能快速破乳固化且不粘轮,对传统摊铺机和同步摊铺机皆适用,从而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施工要求,使该隧道路面结构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除此之外,该粘层油能够大大减少摊铺机车轮带走的粘层油,提高上面层与中面层之间的黏结强度,从而能够提高工程质量,有效避免层间推移等病害的发生,进而提高了路面使用的耐久性,具备长期经济效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兼具抗滑排水、降噪、耐久性好、行车舒适等优点。
5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