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桥梁的挂篮行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92104发布日期:2022-09-21 03:33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桥梁的挂篮行走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挂篮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用于桥梁的挂篮行走装置。


背景技术:

2.桥梁的上部结构施工是按节段进行施工,施工完一段主梁,然后施工下一段主梁,依次推进,直到相邻两个墩柱之间的主梁合拢,在这个过程中,挂篮作为主梁的施工平台,需要不断向下一个待施工的节段的位置移动,才能为下一个节段的主梁提供施工平台,在挂篮行走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行走装置,支撑挂篮的同时驱动挂篮移动。现有挂篮在行走过程中容易上下晃动,不够平稳,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桥梁的挂篮行走装置,以解决挂篮行走过程中容易上下晃动、不够平稳的问题。
4.为了达成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桥梁的挂篮行走装置,包括:
5.轨道、牵引部,所述轨道沿桥纵向设置在主梁的顶面,所述牵引部用于驱动挂篮的上架体的纵梁沿所述轨道上移动,所述主梁的下方设置有行走梁,所述纵梁带动所述行走梁沿桥梁纵向移动,所述纵梁与所述主梁之间连接有限制所述纵梁向上运动的压紧件,所述压紧件与所述纵梁滚动接触,所述行走梁与所述主梁之间连接有支撑所述行走梁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行走梁滚动接触。
6.主梁的顶面沿桥梁纵向设置有轨道,在牵引部的驱动下,挂篮的上架体的纵梁可以在轨道上沿桥梁纵向移动,行走梁设置在主梁的下方,纵梁带动行走梁沿桥梁纵向移动,纵梁上设置有限制其向上运动的压紧件,压紧件与主梁连接,当纵梁水平移动时,纵梁向上位移被限制住,纵梁向下位移被轨道限制住,当纵梁移动到桥梁待浇筑段时,远离待浇筑段的一端被压紧件压住,不会有倾覆倾向,纵梁不会上下晃动,保证了纵梁移动时的稳定性。行走梁设置在纵梁的下方,纵梁移动时,纵梁带动行走梁移动,行走梁下方的支撑件限制住行走梁向下位移,同时行走梁受地心引力作用,不会上下晃动,保证了行走梁的竖向稳定性,不会上下晃动。挂篮沿桥梁纵向水平移动时,压紧件在纵梁上滚动,支撑件在行走梁底部滚动,压紧件和支撑件均只产生微小的转动摩擦阻力,不会阻碍挂篮的水平位移,进而保证了挂篮行走过程中的平稳性,保证了挂篮的安全。
7.所述压紧件包括:反压梁、反压轮,所述反压梁连接于所述主梁的上方,所述反压梁通过所述反压轮连接于所述纵梁。
8.反压梁通过精轧螺纹钢连接于主梁的上方,反压梁通过反压轮连接于纵梁,反压轮限制纵梁向上运动,防止纵梁上翘倾覆,纵梁在移动过程中,反压轮会转动,提供下压力的同时,只会产生很小的转动摩擦阻力,不会阻碍纵梁的水平位移,保证纵梁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9.所述反压轮包括:滚筒一,所述滚筒一设置在所述反压梁和所述纵梁之间,所述纵
梁放置在所述滚筒一上。
10.滚筒一设置在反压梁和纵梁之间,滚筒一与纵梁滚动接触,滚筒一用于限制纵梁向上运动,当纵梁在牵引部的带动下移动时,纵梁给滚筒一施加水平力矩,滚筒一在水平力矩的作用下转动,达到引导纵梁行走的效果,纵梁梁前进或后退时,受到的阻力仅仅来自于滚筒一的转动阻力,使得纵梁行走平稳。
11.所述支撑件包括:行走框、托轮,所述行走框连接于所述主梁的下方,所述行走框通过所述托轮连接于所述行走梁。
12.行走框通过精轧螺纹钢吊装于主梁的下方,托轮设置在行走框上,行走梁放置在托轮上,行走梁在移动的过程中,托轮会转动,只会产生微小的转动摩擦阻力,不会阻碍行走梁的水平位移,保证了行走梁的平稳行走。
13.所述托轮包括:滚筒二,所述滚筒二设置在所述行走框上,所述滚筒二向上支撑所述行走梁,所述行走梁放置在所述滚筒二上。
14.滚筒二设置在行走框上,滚筒二向上支撑行走梁,当行走梁在纵梁的带动下移动时,行走梁给滚筒二施加水平力矩,滚筒二在水平力矩的作用下转动,达到引导行走梁行走的效果,行走梁在前进或后退时,受到的阻力仅仅来自于滚筒二的转动阻力,使得行走梁行走平稳。
15.所述滚筒二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环二。
16.滚筒二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环二,限位环二可以将行走梁的两侧卡住,防止行走梁在行走过程中脱出滚筒二,保证了行走梁行走的稳定性。
17.所述行走框为正放的三角形结构,所述行走框底部的两角各设置一个所述托轮。
18.行走框的形状为正放三角形结构,行走框底部的两角各设置一个托轮,这样,增大了托轮与行走梁的接触面积,行走梁在托轮上移动时更加稳定。
19.所述纵梁通过滑动部沿所述轨道上滑动。
20.纵梁通过滑动部沿轨道上滑动,滑动部保证了纵梁在轨道上移动的平稳性,保证了挂篮行走的稳定性。
21.所述滑动部的底部设置有钢板。
22.滑动部的底部设置有钢板,钢板具有强度高,表面平整的特性,使得滑动部在轨道上移动的时候更加顺滑,保证了纵梁行走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挂篮行走的稳定性。
23.所述牵引部包括:千斤顶和钢绞线,所述千斤顶设置在所述滑动部上,所述轨道上靠近主梁待施工段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座,所述钢绞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千斤顶和所述连接座。
24.千斤顶设置在滑动部上,轨道上靠近主梁待施工段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座,钢绞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千斤顶和连接座,当挂篮需要行走时,千斤顶对钢绞线施加水平拉力,钢绞线的一端固定在连接座上不会移动,则只有千斤顶自身推动滑动部向连接座移动,进而通过推动纵梁带动挂篮移动,钢绞线为软连接,千斤顶运行缓慢稳定,保证了挂篮行走过程的稳定性。
25.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6.本挂篮行走装置通过设置在纵梁顶部的压紧件以及纵梁下的滑动部,使得纵梁上下位移被限制住,不会上下晃动,并且压紧件对纵梁几乎不产生水平方向的阻力,保证了纵
梁的平稳行走;行走梁在纵梁带动下移动,并被支撑件支撑住,并且对行走梁不产生水平方向的阻力,保证了行走梁的平稳行走,从而保证了挂篮行走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桥梁的挂篮行走装置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a处的局部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b处的局部示意图。
3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c处的局部示意图。
3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d处的局部示意图
33.附图标记:1-上架体,2-纵梁,3-行走梁,4-滑动部,5-轨道,501-连接座,6-压紧件,601-反压梁,602-反压轮,7-支撑件,701-行走框,702-托轮,7003-滚筒二,7013-限位环二,8-牵引部,801-千斤顶,802-钢绞线,9-主梁。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进行进一步说明:
35.实施例一:如图1-6所示,在桥梁的主梁9的顶面设置有沿主梁9纵向的轨道5,挂篮的上架体1的纵梁2的下方设置有滑动部4,滑动部4和轨道5相对应,滑动部4用于在轨道5上滑动,保证了移动的平稳;滑动部4的底部设置有钢板,钢板具有较高的强度,表面平整的特性,使得滑动部4在轨道5上更顺滑地移动,进而保证挂篮可以沿桥梁纵向平稳的行走。
36.轨道5上靠近主梁9待施工段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座501,滑动部4上设置有千斤顶801,设置有两端分别连接千斤顶801和连接座501的钢绞线802,当挂篮需要行走时,千斤顶801对钢绞线802施加水平拉力,钢绞线802的一端固定在连接座501上不会移动,则只有千斤顶801自身推动滑动部4向连接座501移动,进而通过推动纵梁2带动挂篮移动,钢绞线802为软连接,千斤顶801运行缓慢稳定,保证了挂篮行走过程的稳定性。
37.反压梁601通过精轧螺纹钢连接于主梁9的上方,滚筒一设置在反压梁601的下方,滚筒一限制住纵梁2向上位移,防止挂篮向主梁9待施工段移动后,上架体1靠近主梁9待施工段的一端悬空导致受力不平衡而倾覆,保证了挂篮的安全性。当纵梁2在牵引部8的带动下移动时,纵梁2给滚筒一施加水平力矩,滚筒一在水平力矩作用下转动,达到引导纵梁2行走的效果,纵梁2梁前进或后退时,受到的阻力仅仅来自于滚筒一的转动阻力,使得纵梁2行走平稳。纵梁2底部通过滑动部4被轨道5支撑起来,纵梁2顶部被滚筒一压住,纵梁2上下位移均被限制住,保证了纵梁2的稳定,从而保证了上架体1在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
38.行走梁3靠近主梁9待施工段的一端吊装于纵梁2的下方,行走框701通过精轧螺纹钢吊装于主梁9的下方,滚筒二7003设置在行走框701上,当行走梁3在纵梁2的带动下移动时,行走梁3给滚筒二7003施加水平力矩,滚筒二7003在水平力矩的作用下转动,达到引导行走梁3行走的效果,行走梁3在前进或后退时,受到的阻力仅仅来自于滚筒二7003的转动阻力,使得行走梁3行走平稳。 行走框701的形状为正放三角形,行走框701的三角形底部的两角各设置一个滚筒二7003,这样,增大了滚筒二7003与行走梁3的接触面积,行走梁3在滚筒二7003上移动时更加稳定。
39.滚筒二7003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环二7013,限位环二7013可以将行走梁3的两侧卡住,防止行走梁3在行走过程中脱出滚筒二7003,保证了行走梁3行走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挂篮行走过程中的平稳性,保证了挂篮的安全。
40.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行走框的形状为矩形,矩形的行走框具备更大面积,可以设置更多的吊点,保证了支撑件在主梁底部固定牢靠,进而为挂篮的稳定行走提供保证。
41.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反压轮采用滚轮的形式,滚轮将纵梁顶部压住,防止纵梁上翘倾覆,纵梁在移动过程中,滚轮会转动,提供下压力的同时,只会产生很小的转动摩擦阻力,不会阻碍纵梁的水平位移,保证纵梁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42.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托轮采用滚轮的形式,滚轮向上支撑起行走梁,当行走梁在纵梁的带动下移动时,滚轮会转动,提供向上支撑力的同时,只会产生很小的转动摩擦阻力,不会阻碍行走梁的水平位移,保证行走梁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43.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形式的变形和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