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路面传力杆布设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7671阅读:9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泥路面传力杆布设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新浇水泥混凝土路面、机场跑道、停车场地坪等传力杆布设的施工机具,本机属于水泥混凝土施工机具,适用于新浇水泥混凝土。
大面积水泥混凝土施工,为了防止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泥化学反应、蒸发失水和温度变化等原因产生内部收缩应力而造成不规则断裂,施工中将混凝土划分成规则的板块。过去连续施工的混凝土板块之间荷载传递是依靠板块间形成的锯齿状断面的咬合作用实现的。随着板块之间收缩裂缝的逐步加大,特别是近年来重载车辆的增加,锯齿状断面在重荷载的反复作用下极易造成破坏,在很短的时间里即失去传递荷载的能力,使板缝边缘造成应力过于集中,过早产生错台等病害,而引发渗水、唧泥,直至造成路基下沉使路面破坏。为了增加板块之间荷载的传递能力,同时要求在板块间的伸缩缝处设置传力杆。传力杆一般为长450mm、直径28mm的光面钢筋,以中间为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涂抹一定厚度的沥青等材料,避免与混凝土粘结。传力杆以相同的间距设在混凝土板厚的中部,所有传力杆都必须与路面中心线平行,同一条缝上的传力杆须在同一平面内且与混凝土表面平行。如果传力杆与混凝土表面存在夹角,在混凝土收缩传力杆发生位移时,传力杆滑动受阻使混凝土产生破坏。目前传力杆的布设方法是先在接缝位置用钢筋作成支架,将传力杆固定在支架上,然后再浇筑混凝土。该种方法费工、费时、费材料,影响施工速度,工程造价提高,且在振捣密实混凝土的过程中,传力杆仍有因被振捣棒碰撞或受混凝土挤压而发生位移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泥路面传力杆布设机,消除人为操作因素影响,确保设在混凝土内的传力杆均与路面中心线及路表面平行。
本机由布设梁、端部支架、行走机构、导向装置、升降机构和电器控制等组成。布设梁两端垂直安装有间距可调的导向柱,与在端部支架上设置的导向套密切配合,端部支架下方安装行走轮,在行走机构的带动下沿模板或铺筑好的路表面行走,导向装置及端部轴承使布设梁自身平面始终与要铺筑的路表面平行。布设梁下方按照设计的传力杆间隔,成对安装有长度相等的压筋器,压筋器下端有与传力杆直径相近的圆弧形凹槽,所有凹槽中心处于与路表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布设梁在升降机构带动下通过两端导向装置实现同步升降。布设梁上安装有振动源。欲压入混凝土中的传力杆放在压筋器下端凹槽处,启动振动源,传力杆在振动压力作用下被压入砼中。导向柱上设有限位器,控制传力杆被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
本机的最大优点是全施工幅宽的传力杆一次布压,保证传力杆与路面中心线及路表面平行,彻底消除因传力杆位置不正而引起的路面破坏;人为因素影响小,施工效率高,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图,图2是其侧视图。图2中〔1〕为行走电机,〔2〕为行走传动系统,〔3〕为行走减速器,〔4〕为导向柱,〔5〕为升降传动系统,〔6〕为升降减速器,〔7〕为电器控制箱,〔8〕为升降电机。
图1中〔9〕为升降限位器,〔10〕为压筋器,〔11〕为振动源,〔12〕为布设梁〔13〕为行走轮,〔14〕为端部支架,〔15〕为导向滑套。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为选用2台1.1kW电机作为行走动力源,通过减速器各驱动左右两端的一只行走轮,行走速度4m/min。布设梁上安装1.5kW振动器2只,下方间隔25cm安装成对的压筋器,每对压筋器的间距为40cm,能布设长度为45-50cm的传力杆。布设梁由动力源为0.55kW电机及相应的变速和传动装置提升,提升速度为8cm/s。布设梁最大长度为9m,调整导向柱间距可用于一次施工宽度为8.5m以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传力杆布设施工。
权利要求1.一种水泥路面传力杆布设机,其特征在于本机由布设梁[12]、端部支架[14]、行走传动系统[2]、导向柱[4]、升降机构和电器控制箱[7]等组成,布设梁〔12〕上成对安装有长度相等的压筋器〔10〕,压筋器下端有能安放传力杆的圆弧形凹槽,所有凹槽中心处于同一平面内,布设梁上装有振动源〔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力杆布设机,其特征在于布设梁上装有导向柱〔4〕,导向柱在位于端部支架〔14〕上的导向滑套〔15〕内上下滑动。
专利摘要一种水泥路面传力杆布设机,由布设梁、端部支架、行走机构、导向装置、升降机构和电器控制等组成。布设梁通过导向装置和端部支架与支撑在模板表面上的行走轮连接,布设梁下方以一定的间隔成对安装有长度相等下端有凹槽的压筋器和振动源,能将一次施工路幅宽度内的传力杆同时压入混凝土中,且能保证所有传力杆都与路表面及路面中心线平行。从而避免在混凝土收缩过程中因传力杆位置不正所造成的路面损坏。
文档编号E01C23/00GK2433291SQ9925324
公开日2001年6月6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1999年11月11日
发明者贺明, 杜道军 申请人: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