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炼厂轻烃泄漏应急处置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4864阅读:7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急控制系统,具体是一种炼厂轻烃泄漏应急处置系统。



背景技术:

2015年中石化某公司催化裂化装置凝缩油泵密封泄漏着火,造成环境污染和装置停工。

2015年山东某公司发生球罐底部液态烃泄漏着火爆炸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

1998年3月5日西安大爆炸事故,其事故原因为西安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管理所一台400 m3球罐底部阀门磨损而漏气,因无法控制泄漏造成2台400 m3球罐爆裂,大火烧了37个小时,33人受伤,11人死亡。

炼厂含有轻烃(主要指汽油及低于汽油的组分)的装置与设备较多,且多数为高压操作,例如: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焦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汽油加氢装置、柴油加氢装置、加氢裂化装置、各制氢装置、气体分馏装置、MTBE装置、烷基化装置等,也有部分低压部位,如常减压塔顶、气柜等。一旦出现轻烃泄漏,除难以控制外,还极易造成爆燃和人员中毒。泄漏部位主要集中在塔底或塔顶机泵、塔底重沸器、塔底浮球液位计、塔底玻璃板液位计、塔顶罐浮球液位计、塔顶罐玻璃板液位计以及其他换热器等,一旦泄漏量较大甚至发生着火,操作人员只能进行远端切断,利用消防水进行周边设备的降温保护,直至介质完全燃烧的处理方法。远端切断的弊病在于与泄漏部位相连的介质量很大,处理时间也较长,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风险,对生产装置和操作人员也会构成极大的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炼厂轻烃泄漏应急处置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炼厂轻烃泄漏应急处置系统,包括水泵、调节阀、第一气动阀、第一单向阀、第二气动阀、第二单向阀、第三气动阀和第三单向阀,水泵的输入端通过管道连接灭火或冷却介质储存装置,水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分别连接喷淋头、管线和设备,喷淋头设置在轻烃或高温重油部位的上方,在连接喷淋头、管线和设备的管道上分别设有第一气动阀、第一单向阀、第二气动阀、第二单向阀、第三气动阀和第三单向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泵、调节阀、第一气动阀、第二气动阀和第三气动阀均通过DCS控制。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灭火或冷却介质为不燃物或阻燃物。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轻烃或高温重油部位安装有红外测温仪、可燃气体报警仪、硫化氢检测报警仪中的至少一个,红外测温仪、可燃气体报警仪、硫化氢检测报警仪均接入到DCS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管道上设有增压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发生轻烃泄漏时,打开调节阀,水泵将冷却或灭火介质泵入到管道内,通过开启对应管道上的气动阀和单向阀对对应位置的管道或设备进行灭火降温,无需人员到现场操作,确保人员的绝对安全,可以更好的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炼厂轻烃泄漏应急处置系统的原理图。

图中:1-水泵、2-调节阀、3-第一气动阀、4-第一单向阀、5-喷淋头、6-第二气动阀、7-第二单向阀、8-管线、9-第三气动阀、10-第三单向阀、11-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一种炼厂轻烃泄漏应急处置系统,包括水泵1、调节阀2、第一气动阀3、第一单向阀4、第二气动阀6、第二单向阀7、第三气动阀9和第三单向阀10,水泵1的输入端通过管道连接灭火或冷却介质储存装置,水泵1的输出端通过管道分别连接喷淋头5、管线8和设备11,喷淋头5设置在轻烃或高温重油部位及附近设备的上方,在连接喷淋头5、管线8和设备11的管道上分别设有第一气动阀3、第一单向阀4、第二气动阀6、第二单向阀7、第三气动阀9和第三单向阀10,对灭火或冷却介质进行调节,当发生轻烃泄漏时,打开调节阀2,水泵1将冷却或灭火介质泵入到管道内,通过开启对应管道上的气动阀和单向阀对对应位置的管道或设备进行灭火降温。

所述水泵1、调节阀2、第一气动阀3、第二气动阀6和第三气动阀9均通过DCS控制,实现无需人员到场,即可进行控制。

所述灭火或冷却介质为不燃物或阻燃物。

所述轻烃或高温重油部位及附近设备处安装有红外测温仪、可燃气体报警仪、硫化氢检测报警仪中的至少一个,红外测温仪、可燃气体报警仪、硫化氢检测报警仪均接入到DCS中,实现自动控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所述管道上设有增压装置,以便适应不同高度和压力的设备、管线的灭火降温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发生轻烃泄漏时,打开调节阀2,水泵1将冷却或灭火介质泵入到管道内,通过开启对应管道上的气动阀和单向阀对对应位置的管道或设备进行灭火降温,无需人员到现场操作,确保人员的绝对安全。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