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社区住宅火灾逃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95063阅读:7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社区住宅火灾逃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属于消防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社区住宅火灾逃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社区住宅越建越多,越来越高。但在繁荣景象的背后,却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首当其冲是火灾,较高楼层社区住宅的火灾的施救和扑灭存在相当的难度;同时由于楼层太高,原始的采用云梯或在地上铺设充气垫等方法已不能满足救护的需要。因此在遭遇火灾等突发性紧急问题时,如何从高层建筑安全逃生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现有技术中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逃生装置,但是现有逃生装置往往存在实用性差的缺点,不能很好的应用到现实中。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社区住宅火灾逃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社区住宅火灾逃生装置,包括:工字轮、逃生气垫和逃生服,在住宅的外墙上形成有用于逃生的窗户,在所述窗户上固装有一长方体形的护栏,所述护栏的上面以及远离所述窗户的一面均为敞口,所述工字轮与所述住宅的外墙平行且通过轴安装在所述窗户正上方的外墙上,在所述工字轮上缠绕有2根钢丝,每根所述钢丝的一端与所述工字轮固装;在使用时,所述逃生气垫放置在所述外墙一侧的地面上并与该地面固装,2根所述钢丝的另一端与所述逃生气垫的上表面固装;所述逃生服位于2根所述钢丝之间,所述逃生服包括一体构成的上衣和裤子部分,沿所述逃生服的胸围方向在所述逃生服的外部连接有一环形的胸部链条,沿所述逃生服的腰围方向在所述逃生服的外部连接有一环形的腰部链条,所述胸部链条和腰部链条分别连接有2条相应的腰部连接带或胸部连接带,所述腰部连接带和胸部连接带靠近钢丝的一端分别固装有环形的第一卡扣并通过该第一卡扣将所述逃生服与2根所述钢丝连接,以使逃生者穿上所述逃生服从所述护栏沿所述钢丝下滑至所述逃生气垫;所述坐板固装在所述裤子部分的后面,在所述坐板的两端分别与一坐板链条的一端和支杆的一端连接,其中,所述坐板链条的另一端与位于所述逃生服相应侧的所述腰部连接带连接,所述支杆靠近钢丝的一端固装有环形的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与相应侧的钢丝连接,以使坐板链条与腰部连接带连接后逃生者坐在所述坐板上沿所述钢丝下滑;2根所述钢丝的距离从上至下渐增,用于降低逃生者沿所述钢丝下滑至靠近逃生气垫时的速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工字轮的轴上形成有一凸起,缠绕在该工字轮上的2根钢丝分别位于所述凸起的两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钢丝与所述外墙之间的夹角为30~7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控制器和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工字轮轴接,所述控制器包括无线接收装置且该控制器与所述电机电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电机旋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钢丝与逃生气垫连接的一端安装有重物,以使所述钢丝下降时该钢丝能够保持下垂状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当2根钢丝缠绕在所述工字轮上时,用于承受所述重物重力的托板和绳体,所述托板的一端与所述重物下方的外墙铰接,所述托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绳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绳体的另一端与靠近窗户的外墙可拆卸的连接,以使绳体、托板和外墙形成三角形结构,当发生火灾时,靠近窗户的逃生者断开绳体与外墙之间的连接,在重物的拉力下,工字轮旋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2根所述钢丝分别通过金属环与逃生气垫的上表面固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逃生服上形成有口袋,逃生者沿所述钢丝下滑时手部伸入该口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住宅的一个楼层形成有一个用于逃生的窗户。

上述社区住宅火灾逃生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逃生者穿上逃生服,站立在护栏上,将2根钢丝靠近窗户的部分水平拉至护栏上,按顺序将逃生服的腰部连接带和胸部连接带与2根钢丝连接;连接后,逃生者坐在护栏上,逃生者的腿部从护栏上以垂直于地面的形式伸出,并按顺序将坐板链条和支杆与2根钢丝连接,保持该姿势并慢慢前移以离开护栏,顺沿2根钢丝滑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顺沿2根钢丝滑下时,逃生者的手部伸入口袋内。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社区住宅火灾逃生装置在不使用时可将2根钢丝缠绕在工字轮上,当发生火灾时,可通过远程控制使电机旋转,从而使2根钢丝从工字轮上伸长且下端接触地面(发生电路故障时也可手动释放钢丝到地面),将2根钢丝分别与逃生气垫连接,可使逃生者顺沿2根钢丝滑下,由于存在钢丝引导滑动轨迹,可降低逃生者降落至逃生气垫外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社区住宅火灾逃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逃生服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逃生气垫,2为金属环,3为钢丝,4为逃生服,4-1为裤子部分,4-2为坐板,4-3为腰部链条,4-4为胸部链条,4-5为上衣,4-6为胸部连接带,4-7为腰部连接带,4-8为坐板链条,4-9为支杆,5为窗户,6为工字轮,7为轴,8为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社区住宅火灾逃生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如附图1~2所示,包括:工字轮6、逃生气垫1、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和逃生服4,在住宅的一个楼层集中形成有一个用于逃生的窗户5,发生火灾时,逃生者集中到一个窗户按顺序逃生。在窗户5上固装有一长方体形的护栏8,护栏8的上面以及远离窗户5的一面均为敞口,工字轮6与住宅的外墙平行且通过轴7安装在窗户5正上方的外墙上(在建楼时即安装好),在工字轮6上缠绕有2根钢丝3,每根钢丝3的一端与工字轮6(的轴部)固装。其中,在工字轮6的轴上形成有一凸起(图中并未示出),缠绕在该工字轮6上的2根钢丝3分别位于凸起的两侧,凸起用于防止钢丝3从工字轮6散开时2根钢丝3之间发生缠绕。在使用时(即发生火灾时),在楼下救援的人员将逃生气垫1放置在外墙一侧的地面上并与该地面固装,2根钢丝3的另一端分别通过金属环2与逃生气垫1的上表面固装,钢丝3与外墙之间的夹角为30~70°,夹角可根据工字轮6与逃生者所在窗户的距离决定,即工字轮6与逃生者所在窗户的距离越近,夹角的上限越大。

逃生服4位于2根钢丝3之间,逃生服可以采用为多种类型的固定装置,例如蹦极时采用的固定带等,但是,为了实现最佳的安全性,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以下结构的逃生服。逃生服4包括:一体构成的上衣4-5和裤子部分4-1,沿逃生服4的胸围方向在逃生服4的外部连接有一环形的胸部链条4-4,沿逃生服4的腰围方向在逃生服4的外部连接有一环形的腰部链条4-3,胸部链条4-4和腰部链条4-3分别连接有2条相应的腰部连接带4-7或胸部连接带4-6,腰部连接带4-7和胸部连接带4-6靠近钢丝3的一端分别固装有环形的第一卡扣(图中未示出)并通过该第一卡扣将逃生服4与2根钢丝3连接,以使逃生者穿上逃生服4从护栏8沿钢丝3下滑至逃生气垫1;坐板4-2固装在裤子部分4-1的后面,在坐板4-2两端的每端分别与一坐板链条4-8的一端和支杆4-9的一端连接,其中,坐板链条4-8的另一端与位于逃生服4相应侧的腰部连接带4-7连接,支杆4-9靠近钢丝3的一端固装有环形的第二卡扣(图中未示出),第二卡扣与相应侧的钢丝3连接,以使坐板链条4-8与腰部连接带4-7连接后逃生者能够坐在坐板4-2上沿钢丝3下滑,为逃生者提供一个支撑力。在逃生服4上缝合有口袋,逃生者沿钢丝3下滑时手部伸入该口袋,防止逃生者在下滑时手部被钢丝磕碰。为了减少逃生者降落到逃生气垫1时的冲击力,2根钢丝3的距离从上至下渐增,可降低逃生者沿钢丝3下滑至靠近逃生气垫1时的速度。

钢丝3与逃生气垫1连接的一端安装有重物(图中未示出),以使钢丝3下降时该钢丝3能够保持下垂状态。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可通过电机控制工字轮旋转,例如:电机与工字轮6轴接,控制器包括无线接收装置且该控制器与电机电连接,用于驱动电机旋转。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发生电路故障时也可手动释放钢丝到地,例如:当2根钢丝缠绕在工字轮6上时,通过重物、承受重物重力的托板(图中未示出)和绳体(图中未示出)控制工字轮的旋转,其中,托板的一端与重物下方的外墙铰接,托板的另一端与一绳体的一端连接,绳体的另一端与靠近窗户的外墙可拆卸的连接,以使绳体、托板和外墙形成三角形结构,即通过绳体的牵引使托板承受重物的重力。当发生火灾时,靠近窗户的逃生者断开绳体与外墙之间的连接,在重物的拉力下,工字轮旋转。

本发明的社区住宅火灾逃生装置在不使用时可将2根钢丝缠绕在工字轮上,当发生火灾时,可通过远程控制使电机旋转(发生电路故障时也可手动释放钢丝到地面),从而使2根钢丝从工字轮上旋出且下端接触地面,住宅楼下的救援的人员在接到2根钢丝的末端后将2根钢丝分别与逃生气垫连接,与此同时,多名逃生者穿上人手一件的逃生服,站立在护栏上,将2根钢丝靠近窗户的部分水平拉至护栏上,按顺序将逃生服的腰部连接带4-7和胸部连接带4-6与2根钢丝连接;连接后逃生者坐在护栏上(此时坐板位于逃生者的臀部下方),逃生者的腿部从护栏上以垂直于地面的形式伸出,并按顺序将坐板链条4-8和支杆4-9与2根钢丝连接,保持该姿势并慢慢前移以离开护栏,顺沿2根钢丝滑下。由于存在钢丝引导滑动轨迹,可降低逃生者降落至逃生气垫外的概率。当2根钢丝3之间的宽度达到胸部链条4-4和腰部链条4-3水平方向的拉伸上限后,可降低逃生者沿钢丝3下滑的速度,减少掉落至逃生气垫1上时的冲击力。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腰部连接带4-7和胸部连接带4-6最好连接在相应胸部链条4-4和腰部链条4-3同一侧上(例如逃生者的身体前面或后面),在降低下滑速度时,可减小胸部链条4-4和腰部链条4-3对逃生者相应的胸部或腰部的挤压力。

以上对本发明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