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防栓用安全型防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5504阅读:7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防栓用安全型防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撞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消防栓用安全型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消防栓,一种固定消防工具,有4条铁链;在城市中各处都备有消防栓,为消防员在救援过程中提供灭火用水。主要作用是控制可燃物、隔绝助燃物、消除着火源。消防系统包括,室外消火栓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灭火器系统,有的还会有自动喷淋系统,水炮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火探系统,水雾系统等。消防栓主要供消防车从市政给水管网或室外消防给水管网取水实施灭火,也可以直接连接水带、水枪出水灭火;所以,室外消火栓系统也是扑救火灾的重要消防设施之一。

室外的消防栓经常会被车子撞到,有时撞得较严重时,消防栓就不能用的,这时要没及时发现抢修,等到发生火灾就不能用,这就需要发明一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消防栓的防撞装置。

现有的室外消防栓存在没有防护措施的缺点,因此亟需研发一种消防栓用安全型防撞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的室外消防栓存在没有防护措施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消防栓用安全型防撞装置。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消防栓用安全型防撞装置,包括有第一圆筒、第一插杆、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第二插杆、第一缓冲机构、第二缓冲机构、第三缓冲机构、消防栓、第四弹性件和第五弹性件;第一固定块固接于消防栓一侧部,第二固定块固接于消防栓另一侧部;第一固定块上开设有供第一插杆插入的第三凹槽,第二固定块上开设有供第二插杆插入的第四凹槽;第一圆筒一内侧壁开设有第一凹槽,另一内侧壁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一插杆通过第四弹性件安装于第一凹槽内,第二插杆通过第五弹性件安装于第二凹槽内,第三缓冲机构固接于第一圆筒外表,第二缓冲机构安装于第三缓冲机构外表,第一缓冲机构安装于第二缓冲机构的外侧。

优选地,第一缓冲机构包括有第一缓冲板和第一弹性件;第一缓冲板通过第一弹性件与第二缓冲机构固接。

优选地,第二缓冲机构包括有第二圆筒、第三固定块、第一连接杆、第二缓冲板、第二连接杆、第三圆筒、第四固定块、第二弹性件;第二圆筒与第三缓冲机构滑动连接,第三圆筒与第三缓冲机构滑动连接,第三固定块固接于第二圆筒底部,第四固定块固接于第三圆筒顶部,第二缓冲板通过第二弹性件与第三缓冲机构固接;第一连接杆一端与第三固定块铰接,另一端与第一缓冲板铰接;第二连接杆一端与第四固定块铰接,另一端与第一缓冲板铰接。

优选地,第三缓冲机构还包括有第四圆筒和第三弹性件;第四圆筒通过第三弹性件与第一圆筒外表固接。

工作原理:当消防栓被撞击的时候,撞击物先撞击到第一缓冲机构,第一缓冲机构对撞击的力进行缓冲,撞击力没被缓冲,接着第二缓冲机构对撞击的力进一步的进行缓冲,撞击力还没有被缓冲,最后第三缓冲机构对撞击的力再进一步的进行缓冲,从而达到保护消防栓的效果。

因为第一缓冲机构包括有第一缓冲板和第一弹性件;第一缓冲板通过第一弹性件与第二缓冲机构固接;当有物体撞击消防栓时,防撞装置的第一缓冲板在撞击力的作用下就会压缩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就对第一缓冲板有弹力,进而就会有一个与撞击力相反的弹力对其进行缓冲,从而达到消减撞击力的效果。

因为第二缓冲机构包括有第二圆筒、第三固定块、第一连接杆、第二缓冲板、第二连接杆、第三圆筒、第四固定块、第二弹性件;第二圆筒与第三缓冲机构滑动连接,第三圆筒与第三缓冲机构滑动连接,第三固定块固接于第二圆筒底部,第四固定块固接于第三圆筒顶部,第二缓冲板通过第二弹性件与第三缓冲机构固接;第一连接杆一端与第三固定块铰接,另一端与第一缓冲板铰接;第二连接杆一端与第四固定块铰接,另一端与第一缓冲板铰接;当第一缓冲板没缓冲撞击力时,第二缓冲板在撞击力的作用下就会压缩第二弹性件,以此同时,第二缓冲板被挤压使得第一连接杆推动第三固定块往上,进而第二圆筒往上移动,使得第二连接杆推动第四固定块往下,进而第三圆筒往下移动,第二缓冲机构通过第二弹性件的弹力,同时通过第二圆筒、第三圆筒与第三缓冲机构的滑动摩擦来缓冲撞击力,从而达到进一步消减撞击力的效果。

因为第三缓冲机构还包括有第四圆筒和第三弹性件;第四圆筒通过第三弹性件与第一圆筒外表固接;当第一缓冲机构与第二缓冲机构还没能消减掉撞击力时,通过第二缓冲机构带动第三圆筒压缩第三弹性件来消减撞击力,当无施力物时第三弹性件就会使第三圆筒回归原位不动作。

(3)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缓冲机构达到了初步缓冲撞击力的效果,通过第二缓冲机构达到了进一步缓冲撞击力的效果,通过第三缓冲机构达到了最终缓冲撞击力的效果,在第一缓冲机构、第二缓冲机构和第三缓冲机构的相互配合下,使得本装置能够对撞击力进行多次的缓冲,直至完全缓冲撞击,进而使得消防栓不会被撞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缓冲机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缓冲机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缓冲机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第一圆筒,2-第一凹槽,3-第一插杆,4-第一固定块,5-第二固定块,6-第二插杆,7-第二凹槽,8-第一缓冲机构,81-第一缓冲板,82-第一弹性件,9-第二缓冲机构,91-第二圆筒,92-第三固定块,93-第一连接杆,94-第二缓冲板,95-第二连接杆,96-第三圆筒,97-第四固定块,98-第二弹性件,10-第三缓冲机构,101-第四圆筒,102-第三弹性件,11-消防栓,12-第四弹性件,13-第五弹性件,14-第三凹槽,15-第四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消防栓用安全型防撞装置,如图1-5所示,包括有第一圆筒1、第一插杆3、第一固定块4、第二固定块5、第二插杆6、第一缓冲机构8、第二缓冲机构9、第三缓冲机构10、消防栓11、第四弹性件12和第五弹性件13;第一固定块4固接于消防栓11一侧部,第二固定块5固接于消防栓11另一侧部;第一固定块4上开设有供第一插杆3插入的第三凹槽14,第二固定块5上开设有供第二插杆6插入的第四凹槽15;第一圆筒1一内侧壁开设有第一凹槽2,另一内侧壁开设有第二凹槽7;第一插杆3通过第四弹性件12安装于第一凹槽2内,第二插杆6通过第五弹性件13安装于第二凹槽7内,第三缓冲机构10固接于第一圆筒1外表,第二缓冲机构9安装于第三缓冲机构10外表,第一缓冲机构8安装于第二缓冲机构9的外侧。

第一缓冲机构8包括有第一缓冲板81和第一弹性件82;第一缓冲板81通过第一弹性件82与第二缓冲机构9固接。

第二缓冲机构9包括有第二圆筒91、第三固定块92、第一连接杆93、第二缓冲板94、第二连接杆95、第三圆筒96、第四固定块97、第二弹性件98;第二圆筒91与第三缓冲机构10滑动连接,第三圆筒96与第三缓冲机构10滑动连接,第三固定块92固接于第二圆筒91底部,第四固定块97固接于第三圆筒96顶部,第二缓冲板94通过第二弹性件98与第三缓冲机构10固接;第一连接杆93一端与第三固定块92铰接,另一端与第一缓冲板81铰接;第二连接杆95一端与第四固定块97铰接,另一端与第一缓冲板81铰接。

第三缓冲机构10还包括有第四圆筒101和第三弹性件102;第四圆筒101通过第三弹性件102与第一圆筒1外表固接。

工作原理:当消防栓11被撞击的时候,撞击物先撞击到第一缓冲机构8,第一缓冲机构8对撞击的力进行缓冲,撞击力没被缓冲,接着第二缓冲机构9对撞击的力进一步的进行缓冲,撞击力还没有被缓冲,最后第三缓冲机构10对撞击的力再进一步的进行缓冲,从而达到保护消防栓11的效果。

因为第一缓冲机构8包括有第一缓冲板81和第一弹性件82;第一缓冲板81通过第一弹性件82与第二缓冲机构9固接;当有物体撞击消防栓11时,防撞装置的第一缓冲板81在撞击力的作用下就会压缩第一弹性件82,第一弹性件82就对第一缓冲板81有弹力,进而就会有一个与撞击力相反的弹力对其进行缓冲,从而达到消减撞击力的效果。

因为第二缓冲机构9包括有第二圆筒91、第三固定块92、第一连接杆93、第二缓冲板94、第二连接杆95、第三圆筒96、第四固定块97、第二弹性件98;第二圆筒91与第三缓冲机构10滑动连接,第三圆筒96与第三缓冲机构10滑动连接,第三固定块92固接于第二圆筒91底部,第四固定块97固接于第三圆筒96顶部,第二缓冲板94通过第二弹性件98与第三缓冲机构10固接;第一连接杆93一端与第三固定块92铰接,另一端与第一缓冲板81铰接;第二连接杆95一端与第四固定块97铰接,另一端与第一缓冲板81铰接;当第一缓冲板81没缓冲撞击力时,第二缓冲板94在撞击力的作用下就会压缩第二弹性件98,以此同时,第二缓冲板94被挤压使得第一连接杆93推动第三固定块92往上,进而第二圆筒91往上移动,使得第二连接杆95推动第四固定块97往下,进而第三圆筒96往下移动,第二缓冲机构9通过第二弹性件98的弹力,同时通过第二圆筒91、第三圆筒96与第三缓冲机构10的滑动摩擦来缓冲撞击力,从而达到进一步消减撞击力的效果。

因为第三缓冲机构10还包括有第四圆筒101和第三弹性件102;第四圆筒101通过第三弹性件102与第一圆筒1外表固接;当第一缓冲机构8与第二缓冲机构9还没能消减掉撞击力时,通过第二缓冲机构9带动第三圆筒96压缩第三弹性件102来消减撞击力,当无施力物时第三弹性件102就会使第三圆筒96回归原位不动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