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车站用消防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7308发布日期:2018-12-21 19:33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交通车站用消防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陆地灭火用车辆,具体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车站用消防设备。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是指运营车辆需要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交通工具或运输系统。根据服务范围差异,轨道交通一般分成国家铁路系统、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三大类。无论是哪一类的轨道交通,其车站均具有人流量大,人口密集的特点,因此一旦出现火灾,将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目前,轨道交通内所用的消防设备仅为灭火器和消防栓等最常见的普通消防设备,灭火器重量较重,需要工作人员手提前往起火点进行灭火,使用十分不便,消防栓则只能通过喷水来灭火,对于液体燃烧物无法起到快速灭火的效果,并且灭火的范围不能超过水管的长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车站用消防设备,目的在于解决目前轨道交通车站内使用的灭火器取放不便,消防栓只能通过喷水进行灭火,对液体燃烧物的灭火效果不佳,并且灭火范围受水管长度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为:一种轨道交通车站用消防设备,包括车体,车体下端面设有滚轮,车体内设有灭火罩,灭火罩上设有一开口,所述车体上安装有液压缸,液压缸输出端与灭火罩远离开口的一面固定连接,液压缸用于驱动灭火罩上下运动,灭火罩上设有抽气机构和喷气机构,抽气机构用于将灭火罩内的气体抽出,喷气机构用于对灭火罩内喷射二氧化碳气体,抽气机构和喷气机构由液压缸驱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滚轮,使得当轨道交通车站内出现火情时,工作人员推动车体,在滚轮的作用下,使得车体在地面上移动,相较于灭火器需要工作人员手提进行取放,更为便捷和省力,提高了灭火效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灭火罩,使得当液压缸驱动灭火罩向下运动时,灭火罩与地面接触并将燃烧物包围在灭火罩与地面围成的空间内,使得外界的氧气无法进入该空间中,随着燃烧物的燃烧,灭火罩与地面围成的空间内的氧气迅速耗尽,进而使得燃烧反应无法继续进行,从而实现灭火效果,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阻断氧气来源的方式,无论是何种燃烧物均可以有效的对其进行灭火。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喷气机构和吸气机构,使得当液压缸驱动灭火罩运动至与地面接触后,液压缸继续驱动喷气机构对灭火罩内喷射二氧化碳气体,同时吸气机构对灭火罩内的气体进行吸取,从而使得在二氧化碳的不断充入下,二氧化碳喷射在燃烧物上,使得燃烧物周围的氧气被二氧化碳冲走,进一步加快灭火速度,同时灭火罩内的气压增大,在吸气机构的吸气作用下,使得灭火罩内的氧气被吸入吸气机构内,进一步加快灭火罩内氧气的消耗,从而达到迅速灭火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液压缸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套管,套管内开有盲孔,盲孔内滑动连接有压杆,压杆与盲孔之间固定连接有复位压簧,压杆一端伸出盲孔,压杆伸出盲孔的一端与灭火罩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计,使得当液压缸驱动套管向下运动时,套管通过压簧带动压杆一同向下运动,从而使得灭火罩向下运动,当灭火罩与地面相抵之后,液压缸继续驱动套管向下运动,便使得套管与压杆之间的压簧被压缩,压杆与套管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因此灭火罩与套管之间也产生相对运动,通过套管与灭火罩之间的相对运动驱动喷气机构和吸气机构。

进一步,所述喷气机构包括与灭火罩靠近液压缸一面固定连接的喷气缸筒,喷气缸筒内滑动且密封连接有喷气活塞板,喷气活塞板同轴螺纹连接有喷气丝杠,喷气丝杠靠近灭火罩的一端不与喷气缸筒接触,喷气丝杠远离灭火罩的一端伸出喷气缸筒并螺纹连接有喷气驱动杆,喷气驱动杆远离喷气丝杠的一端与套管侧壁固定连接,喷气缸筒靠近灭火罩的一面上设有喷气管,喷气管伸入灭火罩内,喷气管内设有橡胶片,橡胶片上开有“Y”字型切口。通过上述设计,使得当套管相对灭火罩向下运动时,喷气驱动杆相对喷气丝杠向下运动,进而使得喷气丝杠转动,喷气丝杠的转动带动喷气活塞板向下运动,从而使得喷气缸筒内的气体受到喷气活塞板的推挤而压强增大,进而使得橡胶片受到的压力增大而被推开,使得气体从喷气管中喷出至灭火罩内。

进一步,吸气机构包括吸气缸筒,吸气缸筒内滑动且密封连接有吸气活塞板,吸气活塞板同轴螺纹连接有吸气丝杠,吸气丝杠上的螺纹旋向与喷气丝杠相反,吸气丝杠靠近灭火罩的一端不与吸气缸筒接触,吸气丝杠远离灭火罩的一端伸出吸气缸筒并螺纹连接有吸气驱动杆,吸气驱动杆远离吸气丝杠的一端与套管固定连接,吸气缸筒靠近灭火罩的一面上设有吸气管,吸气管伸入灭火罩内。通过上述设计,在喷气机构向灭火罩内喷射二氧化碳气体的同时,吸气缸筒吸收灭火罩内的气体,进一步对灭火罩内的氧气进行吸收,加快灭火速度。

进一步,所述灭火罩开口一面的边缘上固定有耐热橡胶圈。通过使得耐热橡胶圈,使得灭火罩与地面相抵时,耐热橡胶圈受压变形,从而填充满灭火罩与地面之间的间隙,使得耐热橡胶圈与地面之间形成软密封,防止外界氧气进入灭火罩内。

进一步,所述喷气缸筒侧壁上连接有充气管,充气管另一端伸出车体上端面,充气管内设有只允许气体流入喷气缸筒内的单向阀。通过上述设计,使得喷气缸筒内的二氧化碳用尽后,通过充气管再次向喷气缸筒内充入二氧化碳气体,并且由于设置有单向阀,因此当喷气活塞板运动而推挤喷气缸筒内的二氧化碳气体时,二氧化碳气体不会从充气管中喷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视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车体1、容腔2、液压缸3、液压缸输出轴4、套管5、盲孔6、复位压簧7、充气管8、单向阀9、左驱动杆10、右驱动杆11、左丝杠12、右丝杠13、喷气缸筒14、吸气缸筒15、灭火罩16、耐热橡胶圈17、压杆18、吸气活塞板19、吸气嘴20、滚轮21、握把22、喷气活塞板23、限位圆环24、限位槽25、延长杆26、第一喷气管27、限位凸缘28、第二喷气管29、螺纹板30、喷气孔31、橡胶片32。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轨道交通车站用消防设备,包括车体1,车体1下端面四角转动安装有滚轮21,车体1右侧壁上焊接有握把22,车体1内开有容腔2,容腔2内滑动安装有灭火罩16,灭火罩16呈下端面开口的六面体状,灭火罩16开口面的边缘上固定安装有耐热橡胶圈17,车体1上端面固定安装有液压缸3,液压缸输出轴4下端焊接有套管5,套管5由下至上同轴开有盲孔6,套管5内滑动安装有压杆18,压杆18上端与套管5上壁之间焊接有复位压簧7,压杆18下端与灭火罩16上端面的中心点焊接,灭火罩16上端面焊接有喷气缸筒14和吸气缸筒15,喷气缸筒14位于压杆18的左侧,吸气缸筒15位于压杆18的右侧;

喷气缸筒14内滑动且密封安装有喷气活塞板23,喷气活塞板23同轴螺纹连接有左丝杠12,左丝杠12上端伸出喷气缸筒14上端面,左丝杠12侧壁上同轴一体成型有限位圆环24,喷气缸筒14上壁内开有与限位圆环24配合的呈圆环状的限位槽25,限位圆环24转动安装于限位槽25内,左丝杠12上端螺纹连接有左驱动杆10,左驱动杆10水平设置,左驱动杆10右端焊接于套管5的左侧壁上,左丝杠12下端不与喷气缸筒14下端面接触,如图2所示,左丝杠12正下方的喷气缸筒14下壁上开有喷气孔31,喷气孔31正下方的灭火罩16上壁上同轴开有安装孔,安装孔孔径大于喷气孔31,安装孔内固定安装有第一喷气管27,第一喷气管27下边缘向靠近中心轴的方向一体成型有限位凸缘28,第一喷气管27内壁上同轴滑动安装有第二喷气管29,第二喷气管29外侧壁上沿竖直方向开有限位槽,限位凸缘28滑动安装于限位槽内,左丝杠12下端焊接有延长杆26,延长杆26下端焊接有螺纹板30,螺纹板30同轴螺纹连接于第二喷气管29内,螺纹板30上周向均布有喷气孔31,喷气孔31内固定安装有橡胶片32,橡胶片32上开有“Y”字型切口,喷气缸筒14左侧壁上连接有充气管8,充气管8与喷气缸筒14的连接点位于喷气活塞板23的下方,充气管8上端伸出车体1上端面,充气管8内固定安装有只允许气体流入喷气缸筒14内的单向阀9,喷气缸筒14上壁上开有气孔。

吸气缸筒15内滑动且密封安装有吸气活塞板19,吸气活塞板19同轴螺纹连接有右丝杠13,右丝杠13的螺纹旋向与左丝杠12相反,右丝杠13上端伸出吸气缸筒15上端面,右丝杠13侧壁上也同轴一体成型有限位圆环24,吸气缸筒15上壁内开有与限位圆环24配合的呈圆环状的限位槽25,限位圆环24转动安装于限位槽25内,右丝杠13上端螺纹连接有右驱动杆11,右驱动杆11与左驱动杆10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右驱动杆11左端与套管5右侧壁焊接,右丝杠13下端不与吸气缸筒15下内壁接触,右丝杠13正下方同轴开有吸气孔,吸气孔向下一体成型有吸气嘴20,吸气嘴20下端穿过灭火罩16上壁,吸气缸筒15上壁上开有气孔。

吸气活塞板19和喷气活塞板23侧壁上均一体成型有限位凸起,吸气缸筒15和喷气缸筒14内壁上均沿竖直方向开有限位滑槽,吸气活塞板19上的限位凸起与吸气缸筒15内壁上的限位滑槽滑动连接,喷气活塞板23上的限位凸起与喷气缸筒14内壁上的限位滑槽滑动连接。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当轨道交通车站内出现火情时,工作人员握持握把22,推动车体1,使得车体1移动到起火点正上方,而后启动液压缸3;

当液压缸输出轴4向下运动时,液压缸输出轴4带动套管5一同向下运动,在复位压簧7的弹力作用下,带动压杆18一同向下运动,压杆18进而向下推动灭火罩16,从而使得灭火罩16从容腔2内下降,当灭火罩16下降至与地面相抵时,液压缸3继续驱动灭火罩16向下运动,此时复位压簧7受到液压缸输出轴4的压力而压缩,复位弹簧的弹力施加到压杆18上,使得压杆18将灭火罩16压紧于地面上,进而使得耐热橡胶圈17与地面贴紧,从而使得灭火罩16与地面之间围成一个封闭空间,燃烧物被灭火罩16包围在封闭空间内,阻断外界氧气进入该封闭空间,进而使得燃烧反应无法继续发生,同时由于灭火罩16与底面相抵而静止,因此压杆18也相对地面保持静止,而在液压缸3的继续驱动下,套管5继续向下运动,使得压杆18在套管5内滑动,套管5与灭火罩16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使得套管5与喷气缸筒14和吸气缸筒15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因此左驱动杆10和右驱动杆11分别与左丝杠12和右丝杠13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使得左驱动杆10和右驱动杆11相对左丝杠12和右丝杠13向下运动,进而使得左丝杠12和右丝杠13转动,同时由于左丝杠12和右丝杠13的螺纹旋向相反,因此左丝杠12和右丝杠13转向相反,左丝杠12带动喷气活塞板23向下运动,同时丝杠下端的延长杆26带动螺纹板30转动,螺纹板30的转动带动第二喷气管29向下运动,进而使得第二喷气管29从第一喷气管27内向下滑出,同时喷气缸筒14内的二氧化碳受到喷气活塞板23的推挤而对橡胶片32产生推挤,进而使得橡胶片32被推开,使得二氧化碳从喷气孔31中喷出至灭火罩16内;

同时,右丝杠13的转动带动吸气活塞板19向上运动,使得吸气缸筒15内产生负压,进而使得灭火罩16内的气体被吸入吸气缸筒15内,同时由于二氧化碳从第二喷气管29内喷出,且第二喷气管29伸出第一喷气管27后,相较于吸气嘴20第二喷气管29下端更接近地面,因此喷出的二氧化碳分布于靠近地面的空间内,同时由于二氧化碳分子量大于氧气,因此二氧化碳将氧气推挤至远离地面的空间内,因此吸气嘴20将氧气吸入吸气缸筒15内,使得灭火罩16内的氧气量减少,二氧化碳量增多,进而起到阻止火焰继续燃烧的效果。

当火焰熄灭后,液压缸输出轴4向上运动,使得复位压簧7逐渐恢复原状,进而使得左驱动杆10和右驱动杆11相对左丝杠12和右丝杠13向上运动,从而使得喷气活塞板23向上运动复位,第二喷气管29向上运动复位,吸气活塞板19向下运动复位,当复位压簧7完全恢复原状后,喷气活塞板23、第二喷气管29和吸气活塞板19也恢复原位,此时液压缸输出轴4继续向上运动,带动灭火罩16向上运动,进而使得灭火罩16离开地面,不再将燃烧物封闭在灭火罩16内,便于工作人员清理燃烧残余物。

当需要对喷气缸筒14内进行充气时,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充气管8内,二氧化套沿着充气管8进入喷气缸筒14内将喷气缸筒14内的其余气体从喷气孔31处挤出,当充气完成后,喷气缸筒14内压强稳定,橡胶片32不再受到压强差的作用,因此恢复封闭状态,将二氧化碳气体阻挡在喷气缸筒14内。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