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的智能化消防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7253发布日期:2019-01-15 23:07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BIM的智能化消防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BIM的智能化消防设备。



背景技术:

BIM又名建筑信息模型或者建筑信息化管理或者建筑信息制造,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通过三维建筑模型,实现工程监理、物业管理、设备管理、数字化加工、工程化管理等功能。它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八大特点。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项目参与方在同一平台上,共享同一建筑信息模型。利于项目可视化、精细化建造,是实现建筑业精细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为了能在有限的土地居住更多的人,现在的住宅小区或办公商业区域都建造得非常高,但是因为楼层太高出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消防设施问题就是其中问题之一,现在为在短时间内能有效控制火情,有的消防系统中采用消防水炮代替消防喷头进行远距离快速灭火,但因为人口的增长和工厂的增多地下水过度使用,消防栓内水压过低只能在低楼层使用,导致消防水炮射出的水存在水压不足的情况,为满足高层的灭火要求提高消防水炮中射流水的扬程,现有技术中是采用使用大功率水泵以便增大水压提高射流水的扬程,但是没有考虑改变水中介质情况提高水的射流扬程;而且现有的消防系统中,消防水从消防设备喷射进行灭火之后没有集中收集处理,到处外流的废水不仅不利于楼层用电安全还对公共财产有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BIM的智能化消防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只能通过增压提高消防水炮射流扬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BIM的智能化消防设备,包括火灾检测装置、PLC控制中心、供水系统及废水回收系统,火灾检测装置将检测到的火灾信号发送至PLC控制中心,PLC控制中心将火灾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后发出控制指令至供水系统,供水系统根据控制指令输出水流灭火,灭火之后的废水通过废水回收系统净化处理后导入供水系统;

供水系统包括用于灭火的多个消防水炮及与多个消防水炮通过管道连通的储水池,储水池内通过隔板将其分隔成供水腔与加料腔,加料腔内还设有用于添加减阻剂的加料装置与用于混合减阻剂与水的搅拌装置;

所述加料装置包括加料筒,加料筒内设有贯穿加料筒且采用电机驱动的转轴,转轴上设有螺旋叶片,加料筒上靠近电机的侧壁上设有加料斗,电机通过PLC控制中心输出控制;

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及搅拌组件,搅拌轴通过驱动电机带动,驱动电机通过PLC控制中心控制,搅拌组件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混合组件与第二混合组件,第一混合组件包括多个呈U形的第一混合杆,多个第一混合杆交错与搅拌轴固定安装;第二混合组件包括多个呈V形的第二混合杆,多个第二混合杆交错与搅拌轴固定安装,U形的第一混合杆的开口方向与V形的第二混合杆的开口方向相对设置。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储水池设置的加料腔可以通过加料装置增加减阻剂,通过搅拌组件快速的将减阻剂与水混合均匀形成非牛顿液体,在不改变水压的情况下能提高消防水炮的出水扬程从而提高消防水炮的灭火效率。

2、当发生火灾时,通过火灾检测装置将火灾信号输入PLC控制中心,通过PLC控制中心分析火灾所在楼层与火势大小,根据分析情况输出控制信号到供水系统,通过供水系统调水对对应楼层的火情进行扑灭,针对性的对发生火情的楼层进行供水灭火能保证灭火用水量及灭火水压,保证在短时间没将火情进行控制。

3、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废水回收系统,进行灭火之后的废水能经过废水回收系统有效净化处理然后回流至供水系统,水的循环利用降低了消防灭火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废水回收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给水管1、驱动电机2、储料箱3、加料斗4、加料筒5、电机6、转轴7、固定件8、安装件9、螺旋叶片10、第一混合杆11、第二混合杆12、搅拌轴13、加料腔14、水泵14a、水位检测仪15、供水腔16、进水主管17、进水管道18、供水管19、支管20、三通21、消防水炮22、消防管23、漏水挡板24、过滤网25、漏水槽26、废水支管27、废水主管28、废水池2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智能化消防设备,包括火灾检测装置、PLC控制中心、供水系统及废水回收系统,火灾检测装置将火灾信号发送至PLC控制中心,PLC控制中心将火灾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发出控制指令至供水系统,供水系统根据控制指令控制水流输出灭火,使用之后的废水通过废水回收系统净化处理导入供水系统。其中火灾检测装置包括安装在楼层各个位置的烟雾报警器与热像仪,烟雾报警器是从火灾起始时的烟雾进行监测对火灾进行实时监测,但是很多时候会因为吸烟者操作失误导致不必要的麻烦,进一步的设置的热像仪能根据温度的变化对火灾进行实时监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供水系统包括储水池,储水池内通过隔板将其分隔成供水腔16与加料腔14,供水腔16连通有带进水控制阀的进水主管17与供水管19,供水管19通过水泵14a输出,供水管19上连通有多个支管20,每个支管20上均设有电磁阀且每个支管20通过三通21连接有消防水炮22;加料腔14通过带控制阀门的进水管道18与进水主管17连通,加料腔14连通有给水管1,给水管1通过水泵14a输出,给水管1上设有与支管20个数相匹配的多个消防管23,每个消防管23上均设有电磁阀且与对应的三通21连接;加料腔14内还设有搅拌装置与加料装置,加料装置包括加料筒5,加料筒5通过安装件9与加料腔14内壁固定安装,加料筒5内设有贯穿加料筒5且采用电机6驱动的转轴7,转轴7上设有螺旋叶片10,加料筒5上靠近电机6的侧壁上设有加料斗4,加料斗4通过管道连通有储料箱3,管道内设有流量计,管道上设有带控制的阀门,流量计与阀门均与PLC控制中心连接,电机6通过固定件8固定安装在储水池外通过PLC控制中心输出控制。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13及搅拌组件,搅拌轴13通过驱动电机2驱动转动,驱动电机2通过PLC控制中心控制;搅拌组件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混合组件与第二混合组件,第一混合组件包括多个呈U形的第一混合杆11,多个第一混合杆11交错与搅拌轴13固定安装;第二混合组件包括多个呈V形的第二混合杆12,多个第二混合杆12交错与搅拌轴13固定安装,U形的第一混合杆11的开口方向与V形的第二混合杆12的开口方向相对设置。在加料腔14与供水腔16内均设有水位检测仪15,当水位检测仪15检测到加料腔14与供水腔16中的存水量不足时,通过PLC控制中心控制进水控制阀与控制阀门协同作用对加料腔14及供水腔16进行有效补给。供水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发生火灾时提供充足的后备灭火水资源,储水池中使用供水腔16中的水或是加料腔14中的水是根据火灾大小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发生火灾时,通过烟雾报警器及热像仪监测的火灾情况送达至PLC控制中心,PLC控制中心对火灾情况进行分析,当小火势时,控制各个水阀打开连接供水腔16中的水对火灾进行扑灭,为满足供水腔16中有充足的水,在供水腔16中设有水位仪,通过进水管给供水腔16中加水保证供水腔16中的水量;当火灾发生变化有增大的趋势时,由于采用的是同一抽水泵14a,压力是一定的,扬程一定,对大火的扑灭效率相对就会降低;此时通过加料组件往加料腔14中增加一些减阻剂如水溶性的聚环氧乙烷的等,只需25毫克聚环氧乙烷/1千克水的比例进行调和就能达到对水的减阻效果,通过搅拌装置将减阻剂与水进行短时间的有效混合,搅拌装置设置的搅拌组件,通过上下设置的第一混合组件与第二混合组件进行双向相对混合搅拌能在短时间内将减阻剂与水进行混合,与减阻剂混合后的水形成非牛顿液体减小水的阻力提高水的出水扬程,提高消防水炮22的出水扬程从而提高消防水炮22的灭火效率。由于消防水炮22、支管20以及消防管23是通过三通21连接的,在每个支管20与每个消防管23上还设置有电磁阀,通过PLC控制中心的随意切换控制,能在短时间内控制消防水炮22的出水类型;消防水炮22主要安装在有消防通道的位置,保证即便发生火灾时能短时间将消防通道附近的火灾扑灭,保证人员的及时疏散,在各个楼层还安装有与支管20相通的消防喷头,消防喷头用于保证公民的财产安全。

进行灭火之后的废水一般都没有特有的废水回收系统对废水进行回收利用,不利于资源的节约也增加火灾之后的清理工作,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废水回收系统包括废水池29,废水池29连通有废水主管28,废水主管28连接设置的多个废水支管27,每个废水支管27连通有漏水槽26,漏水槽26底面为斜面,漏水槽26开口端设有漏水挡板24,漏水挡板24下方设有过滤网25。在漏水槽26上开有阶梯孔,将漏水挡板24直接架设在梯形孔内,在漏水挡板24上还设有多个提手,方便漏水挡板24的取拿,当带有废渣的废水通过漏水挡板24进入漏水槽26时,较大的废渣通过漏水挡板24将其阻隔,较小的废渣随水流穿过漏水挡板24,为避免废渣进入废水支管27堵塞废水支管27在漏水挡板24的下方还设有过滤网25,有效的将较小的废渣进行拦截,进入各个废水支管27的废水通过废水主管28进入过滤装置,通过过滤处理之后的废水变成可以重复利用发循环水进入储水池中,水的循环利用既节约水资源同时将火灾现场的水导出大部分也方便火灾现场的清洁。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