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31191发布日期:2019-04-17 03:31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井下救生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创造属于救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井下救生器。



背景技术:

虽然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进步速度越来越快,但是,针对专业领域的救援设备,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农田中经常会存在一些水井(相当一部分是无人管理的废井),另外,即使在荒地中,也经常会有一些用于勘探而未填埋的废井,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有儿童坠入废井内的消息,这些废井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有人员坠入其中,救援过程非常漫长,尤其对于一些井口狭小的工况下,经常需要借助挖掘机等大型设备逐步从靠近井口的位置向地下挖掘,挖掘过程必须还要保障被困人员的安全,实施难度以及救援难度都非常大,救援效率低,难以争取到宝贵的救援时间,井内被困人员可能因受伤或体力不支,而危机生命。即使是下放绳索,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困人员难以有足够的体力被拉拽至井口。对于普通的救援椅等设备容易卡在井壁,导致被困人员被悬在半空,这样的设施容易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尤其是在被困人员失去直觉的情况下,现有的救生装置难以有效的进行施救。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井下救生器,可以在被困人员失去直觉的情况下,也能顺利的救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井下救生器,包括架设于井口的固定架,以及

升降杆装置,包括上杆体及其下端的基体,在基体上设有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第一安装座处于基体下部,第二安装座处于第一安装座上方;

提升架,包括安装于第一安装座的下架体、以及安装于第二安装座的上架体;上架体和下架体上均设有钩挂结构;

提升装置,包括依次穿设于上架体和下架体上的吊带、以及用于提升吊带使提升架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吊带在下架体处交织成网袋结构。

进一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固定架顶端的定滑轮、以及固定架上的手摇绞盘,手摇绞盘上卷绕的提拉绳绕过定滑轮下垂的一端设有挂钩,该挂钩勾住提升吊带。

进一步,所述定滑轮安装在轮架上,其轮架通过钢链固定在固定架上。

进一步,所述下架体整体呈u型结构,包括下基架体、以及下基架体两端前伸的下边架体;所述下边架体靠近下基架体一侧设有下挂环,远离下基架体一侧设有弯钩。

进一步,所述下基架体与下边架体之间设有强力的压缩弹簧。

进一步,所述下挂环包括处于下边架体内侧的第一挂环体和下边架体上侧的第二挂环体,第一挂环体与第二挂环体对应设置。

进一步,所述上架体体整体大致呈u型,包括上基架体、以及上基架体两端前伸的上边架体,上边架体自由端均设有向下方弯曲的边栏体;在上边架体靠近上基架体的一端设有上挂环,边栏体下端设有外挂环;所述网袋结构包括横担以及相互交叉的斜向担;救援使用时,上架体体与下架体体均大致呈水平状态,外挂环与弯钩对应,吊带依次穿过外挂环以及弯钩的部分形成横担,吊带从每一弯钩处均向对侧的下挂环延伸,并向上依次穿过下挂环和上挂环,在两下边架体之间形成斜向担。

进一步,所述弯钩为向上折弯结构,两所述上边架体均是通过弯钩来钩挂住横担相应的一端。

进一步,所述基体上设有辅助拉环,在辅助拉环上设有可延伸至井口处的绳索。

进一步,所述吊带采用尼龙、丙纶或涤纶材质的扁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创造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救援时,能够快速顺利的下放至井内,并且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调整提升架状态,现场救援方案布置灵活度大,有效节约了宝贵的救援时间,且救援过程顺畅,成功率高。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创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中设有挡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创造中上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创造中下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创造中提升架部分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中上杆体与基体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中下压扳柄部使下架体转动状态示意图;

图8为用于展示提升架下放时下架体状态示意图;

图9为弯钩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架;2-上杆体;3-基体;4-第一安装座;5-第二安装座;6-下架体;7-上架体;8-钩挂结构;9-吊带;10-网袋结构;11-挡圈;12-定滑轮;13-手摇绞盘;14-挂钩;15-轮架;16-钢链;17-棘轮;18-下基架体;19-下边架体;20-下挂环;21-弯钩;22-压缩弹簧;23-第一挂环体;24-第二挂环体;25-上基架体;26-上边架体;27-边栏体;28-上挂环;29-外挂环;30-横担;31-斜向担;32-辅助拉环;33-绳索;34-底脚;35-三角区空间;36-容置空间;37-空腔;38-扳柄部;39-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创造。

一种井下救生器,如图1-9所示,包括架设于井口的固定架1,以及

升降杆装置,包括上杆体2及其下端的基体3,在基体上设有第一安装座4和第二安装座5,第一安装座处于基体下部,第二安装座处于第一安装座上方;

提升架,包括安装于第一安装座的下架体6、以及安装于第二安装座的上架体7;上架体和下架体上均设有钩挂结构8;

提升装置,包括依次穿设于上架体和下架体上的吊带9、以及用于提升吊带使提升架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吊带在下架体处交织成网袋结构10。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杆体采用伸缩杆式结构,顶端可以固定在固定架上,提拉提升架时,上杆体会随之伸缩。当然,上杆体也可以采用接杆的结构形式,在现场,根据井深,依次将多个杆件相接,达到井底。

而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在固定架顶部设置挡圈11,上杆体的顶端可以是穿入挡圈内,上杆体在竖直方向上不受约束,并且,挡圈内部给上杆体预留了一定的活动空间,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保证实施救援时,井口上方的救援人员可以徒手提拉以及扭动上杆体,人为干预救生器下部提升架的位置,确保被困人员随提升架顺利出井。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固定架顶端的定滑轮12、以及固定架上的手摇绞盘13,手摇绞盘上卷绕的提拉绳绕过定滑轮下垂的一端设有挂钩14,该挂钩勾住提升吊带。通过手摇绞盘驱动吊带来提拉挂钩,进而拉紧上架体和下架体,保持提升架的稳定。需要说明的是,也是提拉绳直接绕过定滑轮,由手摇绞盘收放,只要实现利用手摇绞盘上下调整提升架即可。

优选地,所述定滑轮安装在轮架15上,其轮架通过钢链16固定在固定架上。钢链可以卷绕在一棘轮17上,通过转动棘轮来调整钢链下放的长度,以改变轮架(定滑轮)的高度,从而保证吊带在定滑轮处的包角,保证更佳的施力效果。

优选地,所述下架体整体呈u型结构,包括下基架体18、以及下基架体两端前伸的下边架体19;所述下边架体靠近下基架体一侧设有下挂环20,远离下基架体一侧设有弯钩21。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下基架体与下边架体之间设有强力的压缩弹簧22,允许提升被困人员时,下边架体与下基架体之间有一定的扭动(这个扭动的方向可以是任意的,但是扭动量会受到压缩弹簧的制约),即使井内壁不规则,也可以方便的升井。

这样的结构设计,有效的避免了普通的救援座椅结构固定,与井壁发生摩擦几率大,且现有技术中固定式的结构非常容易导致其与井壁卡住,以致无法再顺利提升。而本发明创造中,由于上架体边缘为下弯的边栏体,不易与井壁发生刮擦,更不易卡在井壁上,而下架体边缘是弯钩形式,也不易卡在井壁上,并且,下边架体与下基架体之间有一定的扭转活动量,即使下边架体刮碰井壁,也会产生自适应调整,不会轻易的卡在井壁上。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压缩弹簧类似于臂力器所采用的弹簧,弹性非常大,并不好过“软”,所设置的弹簧部分相当于下架体具有了一定长度的“缓冲区”,强力的压缩弹簧在起到很好的“变向”、缓冲、减震等作用的同时,对下架体的稳定性方面并没有特别的影响。

优选地,所述下挂环包括处于下边架体内侧的第一挂环体23和下边架体上侧的第二挂环体24,第一挂环体与第二挂环体对应设置。

优选地,所述上架体体整体大致呈u型,包括上基架体25、以及上基架体两端前伸的上边架体26,上边架体自由端均设有向下方弯曲的边栏体27;在上边架体靠近上基架体的一端设有上挂环28,边栏体下端设有外挂环29;所述网袋结构包括横担30以及相互交叉的斜向担31(两斜向担呈x型布置);救援使用时,上架体体与下架体体均大致呈水平状态,且外挂环是与弯钩对应的(即外挂环的高度位置与弯钩高度位置相匹配),吊带依次穿过外挂环以及弯钩的部分形成横担,吊带从每一弯钩处均向对侧的下挂环延伸,并向上依次穿过下挂环和上挂环,在两下边架体之间形成斜向担。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3、4中的上基架体以及下基架体的结构形式仅为示意,实际应用中,上、下基架体并不一定必须为杆状结构,也可以是其它结构形式。

通常,可以在上述基体上设有辅助拉环32,在辅助拉环上设有可延伸至井口处的绳索33。井口处的救援人员可以通过该绳索辅助提拉提升架,能尽快的救出被困人员。

通常,上述固定架采用三角支架,在其每一底脚34处均设有能插入地面以下的尖端,保证了整个救生器的稳固可靠。

上述吊带采用尼龙、丙纶或涤纶材质的扁带,能够更好的与被困人员身体贴合,方便坐姿出井,不会过度“勒紧”身体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优选地,所述弯钩为向上折弯结构,两所述上边架体均是通过弯钩来钩挂住横担相应的一端。可以根据需要,将横担部分钩挂在弯钩处或是从弯钩处脱开。横担可以起到连接固定上架体体和下架体体的作用,并且,相互交叉,起到不同方向将被困人员扎紧的作用。

即使是被困人员失去知觉,也可以通过下放提升架,将容置空间部分套在人体躯干部分,上提过程中,利用网袋结构将被困人员扎牢,最大限度提高了救援效率,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

本发明创造主要是通过自动扎紧网袋结构的方式将井下被困人员救出;具体的,被困人员身体躯干部分处于容置空间36内,下架体从被困人员腋下穿过,当井口上方的施救人员提拉吊带时,吊带收紧,相应的,三角区空间与容置空间收小,能够将被困人员“扎牢”,此时,只需继续上提,即可将被困人员救出。

网袋结构具有自适应特性,即使身型还是体重不同,也能很好的适应(即吊带能够上、下、左、右适应性伸缩调整)。比如,营救的是小孩,那么,它会收缩的较小,如果是营救的成人,那么,它又会适应性的有一定的扩张。救生器下放到井下后,无需被困人员配合,即可将被困人员提拉救起。

如图6所示,上杆体与基体之间的结构具体可以为:基体内开设空腔37,下架体尾端(下基架体上)设有扳柄部38,此扳柄部伸入基体的空腔内,并且,下基架体铰接在基体上,靠近所述基体空腔开口处设有安装座39,上杆体穿过并螺纹旋拧在该安装座上,且上杆体下对与所述扳柄部对应,当上杆体抵住扳柄部下移时,下架体会以下基架体与基体间的铰点转动。

实施救援时,井口处的救援人员逐渐下放提升架,将网袋结构的容置空间部分套在被困人员躯干上,继续下放过程中,使下架体的下边架体部分对应被困人员两臂位置,通过旋拧上杆体,使上杆体下端旋入基体内的长度增加,进而,如图7所示,由上杆体的下端抵住下架体的扳柄部,并逐渐将扳柄部下压,使下架体从被困人员腋下穿过,并继续向上翻转,当下架体接近水平时,其弯钩勾住横担后,即可向上提升,在上提过程中,吊带收紧,将被困人员扎牢,即可顺利的将被困人员成功救出,灵活性好,尤为适合井口狭小的情况。如图8所示为提升架下放时下架体状态示意图,用于与图7形成对比,清晰展示救援过程下架体的动作。

为了适应不同的工况,上边架体、下边架体均可采用伸缩式结构,可以根据实际井口情况,来调整大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优化结构,实现对不同直径井口的适配,如图9所示,弯钩可以是伸缩式的插装在下边架体内,根据井口大小,在下放救生器之前,进行适应性调整。

利用吊带向上拉拽提升架时,吊带将上架体和下架体相互收紧,由于上架体的边栏体下端外挂环的限位,可以保证下架体的两边架体被吊带拉拽并保持在大致水平的状态,使网袋结构充分发挥最佳的救援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每一边栏体与与同侧的下边架体之间设有调整间隙35,能够适应不同体型的被困人员,可以根据承载的被困人员体型或体重来自适应性的自动调整两侧边栏体的间距。同时,由于是利用吊带依次穿过挂环、挂钩以及各挂环,因此,网袋结构部分具有一定的伸缩和扩展能力,对被困人员的“包裹性”好,救援成功率高,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被困人员升井过程中的二次损伤。

本发明创造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救援时,能够快速顺利的下放至井内,并且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调整提升架状态,现场救援方案布置灵活度大,有效节约了宝贵的救援时间,且救援过程顺畅,成功率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