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电动过滤送风装置的全脸式防护装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05243发布日期:2021-05-11 14:56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电动过滤送风装置的全脸式防护装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防护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电动过滤送风装置的全脸式防护装备。



背景技术:

市面上虽然有佩戴型的防护装备,但是其往往是针对需要佩戴头盔的场景设计,防护过滤盒或者过滤器在嘴部,转为医用的话,一来增加面罩下方的重量,二来遮挡视线,且会给病患心理上造成及大恐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电动过滤送风装置的全脸式防护装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电动过滤送风装置的全脸式防护装备,包括面罩1、连接盒组件2、软管3和主动式过滤器4,所述面罩1上方通过卡口安装有连接盒组件2,所述软管3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盒组件2,另一端连接所述主动式过滤器4,所述主动式过滤器4与所述面罩1借助所述连接盒组件2与所述软管3实现气路的连通。

所述面罩1包括中框11、内衬12、吸气单向阀膜13、透明面罩14、呼气单向阀组15和弹力束带16,所述中框11与所述内衬12之间相互固定、所述吸气单向阀膜13固定在所述内衬12上,所述透明面罩14周四周固定在所述中框11上并且部分区域与所述内衬12相连接,所述呼气单向阀组15固定在所述透明面罩14上,所述弹力束带16固定在所述中框11上。

所述中框11上包含中框内圈110、中框弧面111、呼气道边路下口112、气道接口端113、呼气道边路上口114、吸气道入口115、吸气道出口116、上弹力束带固定接口117、下弹力束带固定接口118、呼气道119等结构,所述中框内圈110用于与所述内衬12进行相关固定,所述呼气道边路下口112与所述呼气道边路上口114和所述呼气道119一起用作废气排出的备用通道,所述中框弧面111用于同所述透明面罩14进行相互固定的接触面,所述吸气道入口115和吸气道出口116用作过滤空气的进气通道,所述上弹力束带固定接口117和所述下弹力束带固定接口118用于所述弹力束带16的安装固定。

所述内衬12包含内衬外圈120、面部贴合软帘121、鼻翼骨架122、鼻翼贴合软帘123、吸气窗124、呼气密封沿125及呼气窗126等结构,所述内衬外圈120用于与所述中框11相互固定密封,所述面部贴合软帘121用于所述面罩1与佩戴者的面部贴合,所述鼻翼骨架122上包含鼻翼贴合软帘123和吸气窗124,所述吸气窗124包含单向阀膜安装孔12a和第一进气网孔12b,所述呼气密封沿125用于与所述透明面罩14相粘合,所述呼气窗126用于佩戴者呼出气体的排放。

所述吸气单向阀膜13的依靠膜主干130固定到所述内衬12的所述吸气窗124上,并且所述进气面131与所述内衬12的内侧相贴合。

所述透明面罩14包含面板密封沿140、鼻翼型隆起141、气阀安装槽142及内衬密封沿143等结构,所述面板密封沿140沿用于同所述中框11进行密封固定,所述鼻翼型隆起141起用于避让所述内衬12的结构,所述气阀安装槽142用于所述呼气单向阀组15的固定与密封。

所述呼气单向阀组15包括安装边框150、内孔网151、外孔网152、单向膜15a及第一贴合面153等结构,所述安装边框150用于与所述透明面罩14密封固定,所述内孔网151与所述外孔网152用作呼出气体的排出通道,所述单向膜15a安装在所述内孔网151一侧并贴合在所述第一贴合面153用于隔开所述面罩1与外部空气。

所述弹力束带16由上弹力束带161和下弹力束带162通过自身端部的固定节160固定在所述中框11上。

所述连接盒组件2由转接盒21、转接盒单向膜22和转接盒单向膜盖23组合而成,所述转接盒21包含面罩连接口210、防脱扣211、软管连接口212、排气窗213、进气歧路214、呼气口21a及吸气口21b等结构,所述转接盒单向膜22包括安装主干220和第二贴合面221,所述转接盒单向膜盖23包含用于密封固定的安装内圈230和用于排气的排气网孔231,所述面罩连接口210用于同所述面罩1的所述气道接口端113相连接,所述防脱扣211扣在所述面罩1上防松脱,所述软管连接口212用于所述软管3的安装,所述进气歧路214用于所述连接盒组件2吸气与呼气的气道分离,以此实现从所述软管连接口212到所述吸气口21b的进气气路和从所述呼气口21a到所述排气窗213的排气气路,所述转接盒单向膜22依靠所述安装主干220固定在所述转接盒21上并依靠所述第二贴合面221实现气路的单向密封,所述转接盒单向膜盖23通过所述安装内圈230固定在所述转接盒21的所述排气窗213处,实现对所述转接盒单向膜22的防护,呼出的气体通过所述排气网孔231排出;所述软管3用于连接所述主动式过滤器4和所述连接盒组件2,实现对净化空气从所述主动式过滤器到所述面罩1的输送。

所述主动式过滤器4由主动滤芯外壳41、电控板42、电池包43、涡流风机44、空气滤芯45、活性炭滤纸46、进气格栅47和束带48组成,所述主动滤芯外壳包括束带安装槽410、内腔411、安装台阶412、排气管口413、按钮孔414、第三贴合面415等结构,所述电控板42包括电池包安装槽420、风机安置孔421、按钮422、排风口423等结构,所述涡流风机由电机44a和扇叶44b组成,所述空气滤芯45由滤芯骨架45a和滤材45b组成,所述进气格栅包括安装台阶面470、防滑外沿471和第二进气网孔472等结构,所述束带48上含有固定结480,所述主动滤芯外壳41内安装所述电控板42,所述电池包43和所述涡流风机44安装在所述电控板42上的预设位置,所述空气滤芯45安装在所述主动滤芯外壳41内并覆盖所述电控板42,所述活性炭滤纸46覆盖在所述空气滤芯45上,所述进气格栅47安装在所述主动滤芯外壳41上并通过所述安装台阶面470进行固定,所述第二进气网孔472用于外部空气流入,所述防滑外沿471用于所述进气格栅47拆卸时防止打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针对医务人员的人性化防护设计,可以将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装备整合为一体,实现对头面部的防护隔离,穿戴省时省力,舒适性好,且穿戴简易,视野面积大,不影响临床操作,长时间佩戴之后,不容易造成脸部压力性损伤。

本实用新型克服传统防护装备视野不佳,容易起雾,容易造成压力性损伤的弊端。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吸入与呼出两气路的物理隔离,并且避免了因呼出空气内水蒸气凝结在面罩上引起视线模糊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电动过滤送风装置的全脸式防护装备的主动式过滤器依靠束带固定在使用者的鼻部,面罩通过内含的两个弹力束带固定在使用者的面部,面罩的面部软帘与使用者的面部贴合,面罩的鼻翼软帘与使用者的鼻翼贴合,如此在使用者的鼻腔周围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外部空气经由进气格栅进入到主动式过滤器内部,经过活性炭及空气滤芯两级过滤后由涡流风机送入软管,除了可以过滤病毒和细菌,还可以对环境中的有害有机气体进行过滤吸附,进一步增加了安全性。

空气通过连接盒组件的内部气道进入面罩上部的呼气道接口,空气在面罩内流动,至鼻翼骨架上的进气窗,推开吸气单项阀膜之后进入到佩戴者鼻内完成吸气的流通,对于佩戴者呼出的废气,面罩有两个流向,即下方呼气单向阀和呼气边路,通过呼气边路的废气再从连接盒组件的呼气道排出。

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主动式送风以及单向阀实现了面罩内的正压环境,进一步确保了隔离防护的等级,相比传统防护装备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面罩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面罩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面罩内中框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是图5中沿a—a方向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面罩内中框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面罩中内衬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面罩中内衬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0为图9中f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单向阀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透明面罩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透明面罩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呼气单向阀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5为图14中沿b—b方向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呼气单向阀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中弹力束带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中弹力束带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盒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盒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沿c—c方向剖视图;

图22为图20中沿d—d方向剖视图;

图23为图22中i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4为图21中ii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中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中主动式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7为本实用新型中主动式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28为图26中iii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9为图27中iv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整呼吸气道示意图。

图中:1、面罩;11、中框;110、中框内圈;111、中框弧面;112、呼气道边路下口;113、气道接口端;114、呼气道边路上口;115、吸气道入口;116、吸气道出口;117、上弹力束带固定接口;118、下弹力束带固定接口;119、呼气道;12、内衬;120、内衬外圈;121、面部贴合软帘;122、鼻翼骨架;123、鼻翼贴合软帘;124、吸气窗;125、呼气密封沿;126、呼气窗;13、吸气单项阀膜;130、膜主干;131、进气面;14、透明面罩;140、面板密封沿;141、鼻翼形隆起;142、气阀安装槽;143、内衬密封沿;15、呼气单项阀组;150、安装边框;151、内孔网;152、外孔网;153、第一贴合面;15a、单项膜;16、弹力束带;160、固定节;161、上弹力束带;162、下弹力束带;2、连接盒组件;21、转接盒;210、面罩连接口;211、防脱扣;212、软管连接口;213、排气窗;214、进气歧路;21a、呼气口、21b、吸气口;22、转接盒单向阀膜;220、安装主干;221、第二贴合面;23、单向膜盖;230、安装内圈;231、排气网孔;3、软管;4、主动式过滤器;41、主动滤芯外壳;410、束带安装槽;411、内腔;412、安装台阶;413、排气管口;414、按钮孔;415、第三贴合面;42、电控板;420、电池包安装槽;421、风机安置孔;422、按钮;423、排风口;43、电池包;44、涡流风机;44a、电机;44b、扇叶;45、空气滤芯;45a、滤芯骨架;45b、滤材;46、活性炭滤纸;47、进气格栅;470、安装台面;471、防滑外沿;472、第二进气网孔;48、束带;480、固定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0,一种具有电动过滤送风装置的全脸式防护装备,包括面罩1、连接盒组件2、软管3和主动式过滤器4,所述面罩1上方通过卡口安装有连接盒组件2,所述软管3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盒组件2,另一端连接所述主动式过滤器4,所述主动式过滤器4与所述面罩1借助所述连接盒组件2与所述软管3实现气路的连通。

所述面罩1包括中框11、内衬12、吸气单向阀膜13、透明面罩14、呼气单向阀组15和弹力束带16,所述中框11与所述内衬12之间相互固定、所述吸气单向阀膜13固定在所述内衬12上,所述透明面罩14周四周固定在所述中框11上并且部分区域与所述内衬12相连接,所述呼气单向阀组15固定在所述透明面罩14上,所述弹力束带16固定在所述中框11上。

所述中框11上包含中框内圈110、中框弧面111、呼气道边路下口112、气道接口端113、呼气道边路上口114、吸气道入口115、吸气道出口116、上弹力束带固定接口117、下弹力束带固定接口118、呼气道119等结构,所述中框内圈110用于与所述内衬12进行相关固定,所述呼气道边路下口112与所述呼气道边路上口114和所述呼气道119一起用作废气排出的备用通道,所述中框弧面111用于同所述透明面罩14进行相互固定的接触面,所述吸气道入口115和吸气道出口116用作过滤空气的进气通道,所述上弹力束带固定接口117和所述下弹力束带固定接口118用于所述弹力束带16的安装固定。

所述内衬12包含内衬外圈120、面部贴合软帘121、鼻翼骨架122、鼻翼贴合软帘123、吸气窗124、呼气密封沿125及呼气窗126等结构,所述内衬外圈120用于与所述中框11相互固定密封,所述面部贴合软帘121用于所述面罩1与佩戴者的面部贴合,所述鼻翼骨架122上包含鼻翼贴合软帘123和吸气窗124,所述吸气窗124包含单向阀膜安装孔12a和第一进气网孔12b,所述呼气密封沿125用于与所述透明面罩14相粘合,所述呼气窗126用于佩戴者呼出气体的排放。

所述吸气单向阀膜13的依靠膜主干130固定到所述内衬12的所述吸气窗124上,并且所述进气面131与所述内衬12的内侧相贴合。

所述透明面罩14包含面板密封沿140、鼻翼型隆起141、气阀安装槽142及内衬密封沿143等结构,所述面板密封沿140沿用于同所述中框11进行密封固定,所述鼻翼型隆起141起用于避让所述内衬12的结构,所述气阀安装槽142用于所述呼气单向阀组15的固定与密封。

所述呼气单向阀组15包括安装边框150、内孔网151、外孔网152、单向膜15a及第一贴合面153等结构,所述安装边框150用于与所述透明面罩14密封固定,所述内孔网151与所述外孔网152用作呼出气体的排出通道,所述单向膜15a安装在所述内孔网151一侧并贴合在所述第一贴合面153用于隔开所述面罩1与外部空气。

所述弹力束带16由上弹力束带161和下弹力束带162通过自身端部的固定节160固定在所述中框11上。

所述连接盒组件2由转接盒21、转接盒单向膜22和转接盒单向膜盖23组合而成,所述转接盒21包含面罩连接口210、防脱扣211、软管连接口212、排气窗213、进气歧路214、呼气口21a及吸气口21b等结构,所述转接盒单向膜22包括安装主干220和第二贴合面221,所述转接盒单向膜盖23包含用于密封固定的安装内圈230和用于排气的排气网孔231,所述面罩连接口210用于同所述面罩1的所述气道接口端113相连接,所述防脱扣211扣在所述面罩1上防松脱,所述软管连接口212用于所述软管3的安装,所述进气歧路214用于所述连接盒组件2吸气与呼气的气道分离,以此实现从所述软管连接口212到所述吸气口21b的进气气路和从所述呼气口21a到所述排气窗213的排气气路,所述转接盒单向膜22依靠所述安装主干220固定在所述转接盒21上并依靠所述第二贴合面221实现气路的单向密封,所述转接盒单向膜盖23通过所述安装内圈230固定在所述转接盒21的所述排气窗213处,实现对所述转接盒单向膜22的防护,呼出的气体通过所述排气网孔231排出;所述软管3用于连接所述主动式过滤器4和所述连接盒组件2,实现对净化空气从所述主动式过滤器到所述面罩1的输送。

所述主动式过滤器4由主动滤芯外壳41、电控板42、电池包43、涡流风机44、空气滤芯45、活性炭滤纸46、进气格栅47和束带48组成,所述主动滤芯外壳包括束带安装槽410、内腔411、安装台阶412、排气管口413、按钮孔414、第三贴合面415等结构,所述电控板42包括电池包安装槽420、风机安置孔421、按钮422、排风口423等结构,所述涡流风机由电机44a和扇叶44b组成,所述空气滤芯45由滤芯骨架45a和滤材45b组成,所述进气格栅包括安装台阶面470、防滑外沿471和第二进气网孔472等结构,所述束带48上含有固定结480,所述主动滤芯外壳41内安装所述电控板42,所述电池包43和所述涡流风机44安装在所述电控板42上的预设位置,所述空气滤芯45安装在所述主动滤芯外壳41内并覆盖所述电控板42,所述活性炭滤纸46覆盖在所述空气滤芯45上,所述进气格栅47安装在所述主动滤芯外壳41上并通过所述安装台阶面470进行固定,所述第二进气网孔472用于外部空气流入,所述防滑外沿471用于所述进气格栅47拆卸时防止打滑。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芯45符合医用n95标准,空气滤芯45与活性炭滤纸46均可为一次性可替换的产品。束带410可以固定在手臂或身体其他部位,例如头部、躯干等,固定形式也不限于束带,也可以通过背、挂等方式,优选是通过束带固定在大臂的位置,轻便,便于携带操控,不影响工作。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防护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电动过滤送风装置的全脸式防护装备,包括面罩,面罩上部连接一个连接盒组件,连接盒组件与软管的一端相连,软管的另一端连接一个主动式过滤器,主动式过滤器依靠束带固定在使用者的鼻部,面罩通过内含的两个弹力束带固定在使用者的面部,面罩的面部软帘与使用者的面部贴合,面罩的鼻翼软帘与使用者的鼻翼贴合,如此在使用者的鼻腔周围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外部空气经由进气格栅进入到主动式过滤器内部,经过活性炭及空气滤芯两级过滤后由涡流风机送入软管,空气通过连接盒组件的内部气道进入面罩上部的呼气道接口,空气在面罩内流动,至鼻翼骨架上的进气窗,推开吸气单项阀膜之后进入到佩戴者鼻内完成吸气的流通,对于佩戴者呼出的废气,面罩有两个流向,即下方呼气单向阀和呼气边路,通过呼气边路的废气再从连接盒组件的呼气道排出。

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主动式送风以及单向阀实现了面罩内的正压环境,进一步确保了隔离防护的等级,相比传统防护装备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