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护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37099发布日期:2021-11-10 02:27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护服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护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防护服。


背景技术:

2.防疫人员等在防疫时需要穿戴防护服进行作业。因为防护服的封闭环境,极易导致其内温度和湿度过高,穿戴人员容易出现缺氧晕厥的现象,而此时因人员处于作业环境无法立刻脱掉防护服,需要对人员进行转移,这就导致了存在短暂的时间差,不利于人员安全。
3.因而提供一种可及时供氧的防护服是急需解决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防护服,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护服无法供氧的设备问题。
5.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所述防护服本体为包含手套和脚套的连体式结构,所述防护服本体中两臂后侧及背部构成整体的顶部开设有横向穿戴口,且横向穿戴口上安装有可将其闭合或开启的连接拉链,所述防护服本体后背上安装有可向其内供风的灭菌供气装置,所述防护服本体上安装有多个排气阀,所述防护服本体头部前端面上安装有透明面罩,所述防护服本体中一个腿部内壁上安装有供氧带,所述供氧带内设置有氧气发生装置,所述供氧带还连接有柔性导流管的一端,所述柔性导流管另一端的外侧套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硬性导向套,所述硬性导向套安装在所述防护服本体中头部前端面内壁临近穿戴人员嘴部的位置上,所述防护服本体外壁中临近氧气发生装置和硬性导向套的位置上均设置有一个标识装置。
7.进一步,所述防护服本体中前胸部内壁顶端连接有开口朝下的收纳袋,所述收纳袋开口端上安装有扎紧带。
8.进一步,所述防护服本体两臂中一个臂膀肩部位置上设置有笔袋,另一个臂膀小臂处安装有移动视频显示通讯设备,所述透明面罩内壁上活动安装有影音采集与传输设备。
9.进一步,所述灭菌供气装置具体由横向设置且两端开口的壳体、进气扇、过滤灭菌层和镂空盖构成,所述壳体内腔内侧安装有所述进气扇,所述壳体内腔中部设置有用于限位所述过滤灭菌层的环形凸起,所述过滤灭菌层设于所述壳体内并处于所述环形凸起的外侧,且过滤灭菌层的外径大于所述环形凸起的内径,所述镂空盖朝向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环形螺纹凸起,所述防护服本体上开设有进气孔,所述环形螺纹凸起外径小于所述进气孔内径,且所述环形螺纹凸起外壁与壳体外端内壁螺纹连接并挤压所述过滤灭菌层的外壁时,所述进气孔处于所述环形螺纹凸起内端与所述过滤灭菌层之间;所述防护服本体中头部后侧内壁上安装有环形收紧带。
10.进一步,所述防护服本体中腰部的外侧设置有腰带,所述腰带后侧安装有放置带,所述放置带内设置有移动电源。
11.进一步,所述防护服本体手腕处外壁和脚腕处外壁上均安装有调节带,所述防护服本体前胸上安装有贴片式温度显示器。
12.进一步,所述移动视频显示通讯设备通过束缚带套设在穿戴人员小臂上,其外侧设置有柔性透明膜,所述柔性透明膜的外沿上安装有第一卡设件,所述防护服本体上开设有与柔性透明膜对应的第一安装孔洞,所述防护服本体外侧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设件对应的第一嵌置框架,且所述第一卡设件与所述第一嵌置框架卡设连接且,二者连接后第一安装孔洞内沿处于第一嵌置框架内或第一嵌置框架与第一卡设件之间。
13.进一步,所述防护服本体的外侧还设置有可卡设所述透明面罩外沿的第二嵌置框架,且所述防护服本体中头部前端面开设有与所述透明面罩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洞,所述透明面罩外沿卡设在所述第二嵌置框架内时所述第二安装孔洞内沿处于所述第二嵌置框架内或第二嵌置框架与透明面罩之间。
14.进一步,所述灭菌供气装置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壳体内端外壁螺纹连接在设于防护服本体内的底板上,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多个相互连通的导流通道,且每个所述壳体内腔与一个或多个所述导流通道连通;所述贴片式温度显示器的外沿上安装有第二卡设件,所述防护服本体的外侧设置有与第二卡设件对应的第三嵌置框架,所述防护服本体上开设有与第二卡设件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洞,所述贴片式温度显示器设在第三安装孔洞内,所述第二卡设件与第三嵌置框架卡设连接时第三安装孔洞的内沿处于第三嵌置框架内或第三嵌置框架与第二卡设件之间;
15.所述供氧带活动安装在所述防护服本体内,且其体积能够满足底板、所有所述灭菌供气装置、透明面罩、氧气发生装置、柔性导流管、移动视频显示通讯设备、影音采集与传输设备、腰带、放置带、移动电源、束缚带、柔性透明膜、第一嵌置框架、第二嵌置框架和第三嵌置框架同时放入其内。
16.进一步,还设有用于穿在穿戴人员上半身上的穿戴背带,所述穿戴背带还连接有用于穿戴在穿戴人员两臂和两腿部上的四个拉紧件,每个所述拉紧件均由套环和多个弹性调节绳构成,每个所述套环外壁上分别设置有多个顶端套设有螺纹帽的螺柱,每个所述套环朝向所述穿戴背带的侧壁上均匀连接有对应的多个所述弹性调节绳,每个所述弹性调节绳的另一端分别与穿戴背带连接;所述底板活动安装在穿戴背带的后侧上。
17.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8.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护服,能够有效的为防护服本体内供氧,对缺氧晕厥的穿戴人员能够有效供氧,提供救助时间,避免了传统防护服的缺陷;同时防护服本体上的部分设备能够实现有效回收,降低了防护成本;穿戴人员能够对防护服本体进行自主收纳,避免脱去防护服本体后未折叠的缺陷,降低了污染源外泄的风险。
附图说明
19.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防护服前端面透视图;
20.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防护服后端面透视图;
21.图3为实施例1提供的灭菌供气装置剖视图;
22.图4为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防护服前端面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防护服后端面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防护服中可回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防护服本体;2、连接拉链;3、灭菌供气装置;4、排气阀;5、透明面罩;6、供氧带;7、氧气发生装置;8、柔性导流管;9、硬性导向套;10、标识装置;11、收纳袋;12、扎紧带;13、笔袋;14、移动视频显示通讯设备;15、影音采集与传输设备;16、壳体;17、进气扇;18、过滤灭菌层;19、镂空盖;20、环形凸起;21、环形螺纹凸起;22、进气孔;23、环形收紧带;24、腰带;25、放置带;26、移动电源;27、调节带;28、贴片式温度显示器;29、束缚带;30、柔性透明膜;31、第一卡设件;32、第一安装孔洞;33、第一嵌置框架;34、第二嵌置框架;35、第二安装孔洞;36、底板;37、第二卡设件;38、第三嵌置框架;39、穿戴背带;40、套环;41、弹性调节绳;42、螺纹帽;43、螺柱;44、第三安装孔洞。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1
28.结合附图1

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1,本实施例中,防护服本体1为连体衣结构,其形状与人型相同,包括手套和脚套与人型主体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便于后期穿戴和防护,在手套和脚套内端的外侧均设置有调节带27,从而便于后期收紧穿戴,提高穿戴的舒适性;为了便于后期穿戴,在本实施例中,于防护服本体1中两臂后侧及背部构成整体的顶部开设有横向的穿戴口,同时在横向穿戴口上安装有可将其闭合或开启的连接拉链2,进而在穿防护服本体1时,穿戴人员首先通过横向穿戴口将双脚穿入两个脚套内,然后缓慢上提至前胸部分后,带上手套托举防护服本体1中的头部并戴上后,旁人辅助拉上连接拉链2便可完成穿戴;为了便于观察外部情况,防护服本体1中头部前端面设置有透明面罩5。
29.为了便于防护服本体1内人员无菌呼吸,在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灭菌供气装置3,其具体由两端开口且水平设置的壳体16、过滤灭菌层18和镂空盖19构成,壳体16安装在防护服本体1后背上且其内端与防护服本体1内腔连通,壳体16内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进气扇17、
30.过滤灭菌层18和镂空盖19,气流在进气扇17的带动下由壳体16外侧经镂空盖19与过滤灭菌层18接触后,被过滤和灭菌的空气经进气扇17进入防护服本体1内,供穿戴人员呼吸,其中过滤灭菌层18可由过滤灭菌材料制备,为了便于安装过滤灭菌层18,在壳体16内设置有内径小于过滤灭菌层18外径的环形凸起20,在镂空盖19朝向壳体16的侧部上设有内径小于过滤灭菌层18的环形螺纹凸起21,环形螺纹凸起21设于壳体16内,且其内端紧顶过滤灭菌层18外壁时其外壁与壳体16内壁螺纹连接,从而便于固定过滤灭菌层18位置,壳体16的内端与防护服本体1背部连接,从而便于进气。
31.为了便于防护服本体1内气体流通,在防护服本体1上安装有多个排气阀4;其中,
防护服本体1两臂腋下分别安装有一个排气阀4,防护服本体1裆部两侧分别安装有一个排气阀4,防护服本体1后背顶部安装有多个排气阀4,手臂两部和两腿端部分别安装有一个排气阀4,从而便于排气,透明面罩5上设有多个排气阀4。
32.为了便于穿戴人员书写,在本实施例中,防护服本体1左臂肩部外侧安装有笔袋13,前胸上设有用于挂设外部通讯器的挂袋。
33.为了便于提高穿戴人员的舒适性,还设置有外置腰带24,腰带24后侧安装有放置带25,放置带25内设置有可为进气扇17等供电的移动电源26。
34.为了便于人员查看电子病历等,在防护服本体1右臂上还设置有移动视频显示通讯设备14,例如移动电话等。
35.为了便于观察穿戴人员体温,在防护服本体1前胸上还设有贴片式温度显示器28。
36.为了便于记录穿戴人员面前出现的状况及便于穿戴人员与外界沟通,在本实施例中,于透明面罩5内侧壁上安装有影音采集与传输设备15,也可将影音采集与传输设备15套设在穿戴人员的头部,从而便于设备与穿戴人员同步移动,进而便于穿戴人员与外界沟通和外界视频的采集。
37.特别的,为了便于防护服本体1头部跟随穿戴人员头部转动而转动,在本实施例中于防护服本体1头部后侧内壁上设有竖直方向上的环形收紧带23,即环形收紧带23处于穿戴人员后脑处,同时调整环形收紧带23使得防护服本体1前端更贴合人员头部,便于后期伴随穿戴人员转动。
38.特别的,为了便于防护服本体1后期收集销毁,在本实施例中,于防护服本体1前胸内壁上安装有开口端向下的收纳袋11,从而在脱掉防护服本体1后,可通过收纳袋11收纳废弃的防护服本体1;同时收纳袋11可起到二次防护的目的。
39.特别的,为了避免人员穿戴防护服本体1时因内部高温导致晕厥、缺氧等现象,在本实施例中,于防护服本体1中一个腿部内壁上安装有供氧带6,供氧带6内设置有氧气发生装置7,供氧带6还与设置防护服本体1内的柔性导流管8的一端连接,柔性导流管8的另一端外侧上套设有硬性导向套9,硬性导向套9固定安装在防护服本体1中头部内壁临近穿戴人员嘴部的位置处;其中,为了便于外部人员快速辨识氧气发生装置7和硬性导向套9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防护服本体1外壁中临近氧气发生装置7和硬性导向套9的位置上均设置有一个标识装置10。
40.本实施例中防护服本体1的工作原理为:
41.穿戴人员首先将两个脚由横向穿戴口内,并穿入两个脚套上后拉扯防护服本体1前胸内侧令防护服本体1自下而上的缓慢上拉至两个手臂与横向穿戴口齐平后,穿戴人员两个手臂分别深入防护服本体1两臂内并穿入两个手套内,手持防护服本体1头部带上后,通过环形收紧带23调整防护服本体1中头部的大小至合适后,外人辅助拉上连接拉链2完成穿戴;穿戴人员透过透明面罩5可查看外部环境,通过灭菌供气装置3和排气阀4可实现无菌呼吸,并排气,通过移动视频显示通讯设备14能够查看电子文件,通过贴片式温度显示器28可显示自身温度,通过影音采集与传输设备15可与外界沟通,同时可将前端影像传输给外部人员,通过笔袋13可收纳圆珠笔等书写工具,通过挂袋可挂设对讲机等实时通讯设备;特别的,在面对穿戴人员中暑等情况时,外部人员通过开启氧气发生装置7使供氧带6内产生氧气,并通过柔性导流管8可导入穿戴人员口腔或鼻腔内,避免破坏防护服本体1,同时能够
保障穿戴人员的无菌环境,便于后期对穿戴人员转移急救,同时利用硬性导向套9可有效对柔性导流管8的端部导向,便于外部人员将柔性导流管8导入穿戴人员口鼻中,避免了破坏防护服本体1导入的缺陷,同时通过表示装置能够快速识别氧气发生装置7和硬性导向套9的位置,从而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
42.防护服本体1在穿戴人员使用完成需要脱掉时,解开拉链后,穿戴人员可借助手套将防护服本体1的头部摘除后向下翻折,然后逐渐下压防护服本体1直至脚部与胶套脱离后,操作收纳袋11的开口端使其向外翻,即外壁内翻为内壁,内壁变为外壁,然后将防护服本体1折叠收纳至收纳袋11内,收紧扎紧带12使收纳袋11端口封闭,完成防护服本体1的收纳,便于后期销毁或回收。
43.实施例2
44.结合附图4

6,因为实施例中设备成本较高,为了降低防护服本体1的使用成本,本实施例中进行了以下改进。
45.为了便于移动视频显示通讯设备14的回收利用,在本实施例中,令其通过束缚带29套设在穿戴人员小臂上,为了便于查看和操作移动视频显示通讯设备14,在其外侧设置有柔性透明膜30,在柔性透明膜30的外沿上安装有第一卡设件31,结合附图其整体呈矩形,每边顶部设置有横向的圆柱形卡柱,同时还设置有用于卡设圆柱形卡柱的第一嵌置框架33,第一嵌置框架33朝向第一卡设件31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卡设圆柱形卡柱的嵌置槽。
46.即令柔性透明膜30设在防护服主体内移动显示通讯设备外侧,第一嵌置框架33设置在防护服本体1外侧,然后令嵌置槽向圆柱形卡柱方向按压,使圆柱形卡柱嵌置在嵌置槽内,且防护服本体1的局部被夹持在嵌置槽与圆柱形卡柱之间,从而完成安装,然后去除第一嵌置框架33内的防护服本体1部分,漏出柔性透明膜30,进而便于操作和观察移动视频显示通讯设备14。
47.特别的,为了便于柔性透明膜30的安装及防护服本体1的制造成本,在本实施例中,于需要安装柔性透明膜30的部分上预先开设第一安装孔洞32,第一安装孔洞32的投影处于第一卡设件31内,从而能够令嵌置槽与圆柱形卡柱间充满防护服本体1部分,嵌置槽与圆柱形卡柱连接完成后,第一安装孔洞32内沿处于第一嵌置框架33内或第一卡设件31与第一嵌置框架33之间,从而满足连接及密封要求,并降低设备的制造成本。
48.特别的,为了便于透明面罩5的回收利用,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用于卡设透明面罩5外沿的第二嵌置框架34,即首先将透明面罩5设在防护服本体1头部前端面内侧,然后令透明面罩5外沿的外侧覆盖一圈防护服本体1头部前端面的部分,然后令第二嵌置框架34卡设透明面罩5的外沿,使覆盖在透明面罩5外沿上的防护服本体1部分夹设在透明面罩5外沿与第二嵌置框架34之间,从而固定并密封透明面罩5,然后去除防护服本体1头部中处于透明面罩5前端面上且处于第二嵌置框架34内的部分,从而穿戴人员透过透明面罩5能够观察外部情况,同时使得透明面罩5在使用后能够实现有效回收;在制备防护服本体1时其头部前端面可设为孔洞状,即第二安装孔洞35,安装时,透明面罩5先设与防护服本体1头部内,此时第二安装孔洞35处于透明面罩5前且处于透明面罩5外沿内侧,然后将处于防护服本体1外侧的第二嵌置框架34卡设在透明面罩5外沿上,此时第二安装孔洞35的内沿处于第二嵌置框架34内或处于第二嵌置框架34与透明面罩5之间,实现密封,此种情况一方面节省材料,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回收制造成本较高的透明面罩5;
49.特别的,在制备透明面罩5时也可在其外沿外侧设置有圆柱形卡柱,第二嵌置框架34同第一嵌置框架33一样设置有嵌置槽,从而便于安装。
50.特别的,为了便于向防护服本体1内供气及便于回收灭菌供气装置3中的可回收部分,本实施例中将灭菌供气装置3设置为多个,还设置有底板36,多个壳体16内端与底板36螺纹连接,底板36上开设有多个相互连通的导流通道,每个壳体16内腔与一个或多个导流通道连通;在防护服本体1上开设与壳体16对应的进气孔22,进气孔22的孔径小于环形螺纹凸起21外径。在安装时,环形螺纹凸起21的外端紧顶进气孔22外侧并与进气孔22同轴分布后,环形螺纹凸起21外端深入壳体16内,令进气孔22外围的防护服本体1的局部伴随环形螺纹凸起21向壳体16内挤入,环形螺纹凸起21与壳体16内壁螺纹连接时,可夹设进气孔22外围的防护服本体1局部在环形螺纹凸起21与壳体16内壁之间,从而达到密封和进气,在需要回收时,拧掉环形螺纹凸起21便可,从而便于回收灭菌供气装置3。
51.特别的,为了便于回收贴片式温度显示器28,在本实施例中,令贴片式温度显示器28外沿上安装有第二卡设件37,第二卡设件37外侧设置有与之对应的第三嵌置框架38,二者结构参考第一卡设件31和第一嵌置框架33,从而在安装时令贴片式温度显示器28设置在防护服本体1内后,第三嵌置框架38由防护服本体1外侧向第二卡设件37方向卡设,令二者紧密接触,同时令二者间夹持防护服本体1的局部,从而便于密封,然后去除第三嵌置框架38内的防护服本体1部分,漏出贴片式温度显示器28主体部分,从而便于观察贴片式温度显示器28。
52.特别的,为了便于第二卡设件37和第三嵌置框架38的安装,本实施例中,在防护服本体1中安装贴片式温度显示器28的部分预先留设第三安装孔洞44,第三安装孔洞44的投影处于第二卡设件37内,安装时第三安装孔洞44内沿处于第三嵌置框架38内或第三嵌置框架38与第二卡设件37之间,从而保障密封;设备需要回收时,拆掉第三嵌置框架38便可完成与防护服本体1的分离,从而便于设备回收。
53.特别的,为了便于回收设备时设备的集中收纳,从而避免外漏,在本实施例中,令供氧带6活动安装在防护服本体1内,同时其体积能够满足灭菌供气装置3、透明面罩5、氧气发生装置7、柔性导流管8、硬性导向套9、移动视频显示通讯设备14、影音采集与传输设备15、腰带24、放置带25、移动电源26、柔性透明膜30、两个卡设件、三个嵌置框架等同时放入其内,从而在进行设备回收时,通过供氧带6进行收纳回收设备,收纳后束口,防止外漏。
54.特别的,因为防护服本体1尺寸多为同一型号,尺寸较大,导致穿戴人员显得臃肿,同时手臂、腿部等较长的部分容易集聚在手腕及脚腕等地方,不利于穿戴人员操作。
55.因此,为了便于防护服本体1的穿戴,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穿戴在穿戴人员上半身上的穿戴背带39,穿戴背带39还连接有用于穿戴在穿戴人员两臂和两腿部上的四个拉紧件,每个拉紧件均由套环40和多个弹性调节绳41构成,每个套环40的外壁上均匀的设置有多个顶端套设有螺纹帽42的螺柱43,每个套环40朝向穿戴背带39的侧壁上均匀连接有多个对应的弹性调节绳41,每个弹性调节绳41的另一端分别与穿戴背带39连接,同时底板36活动安装在穿戴背带39的后侧上。
56.即,穿戴防护服本体1时,首先安装四个套环40,令防护服本体1中两臂内侧和两腿部内侧分别设置四个套环40,然后在防护服本体1外侧用螺纹帽42向对应螺柱43方向旋拧,使得防护服本体1的局部夹设在螺纹帽42与对应螺柱43之间,达到连接套环40与防护服本
体1的目的;
57.连接完成后,穿戴人员穿上穿戴背带39,然后令两脚分别穿过两个套环40后穿入两个胶套内,然后穿戴人员站起,通过调整与腿部两个套环40对应的弹性调节绳41,使得穿戴人员小腿部份不出现防护服本体1堆叠,从而便于移动,然后穿戴两个臂膀上的套环40后,再次调整相应的长度避免小臂处堆积防护服本体1的局部,从而便于手臂活动,然后正常穿戴便可。
58.脱去防护服本体1时,可回收的设备自上而下的取下并收纳至供氧带6内后,防护服本体1则收纳至收纳袋11内,进而实现了分类收纳的目的,避免了污染源外泄的风险,同时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设备的制造成本。
5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