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35996发布日期:2021-11-10 02:20阅读:76来源:国知局
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针对消防设备的控制方式主要为被动控制,虽然有些厂商也提供了一种远程控制方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远程了解消防设备的启动情况,但功能有限,一般只能针对某个设备进行单一控制,并且大多也仅支持接收消防设备的反馈信息,显示设备当前的状态,以便让用户知晓该设备启动与否。
3.当同一个消防保护现场特别是工业现场有多个或多种消防设备时,用户需要通过多个端口和/或app分别对上述消防设备进行管理,这种控制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快速有效地对同一个工业现场的大部分或所有消防设备进行统一管理的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和系统,可实现消防设备与管理平台之间数据的互通互联,能够实时监控现场消防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时获取其数据参数并下发控制指令。
5.这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包括nb 模组,还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主控板、锂电池,所述主控板进一步包括开关量接入模块和温湿度检测模块,其中,所述nb模组通过nb

iot与远端的管理平台连接,向所述管理平台发送数据并接收管理平台的控制指令,并通过所述主控板监控和管理与之连接的消防设备。
7.优选地,所述开关量接入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消防设备端口的反馈信号,包括灭火装置启动反馈端口、可扩展水浸检测端口和门磁开关检测端口中的一种或几种。
8.优选地,所述主控板还包括继电器输出接口,用于与所述消防设备连接并控制所述消防设备。
9.优选地,所述主控板还包括内置天线模块,用于与所述管理平台连接。
10.优选地,所述主控板还包括外置天线接口,用于连接外置天线并与所述管理平台连接。
11.优选地,所述主控板还包括12

36v直流电源和/或锂电池供电接口,所述 12~36v直流电源和/或锂电池供电接口与所述锂电池连接。
12.优选地,所述消防设备为灭火装置、烟雾探测器、红外紫外探测器、视频探测器、消防门、微型消防站中的一种或多种。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系统,它包括位于工业现场的若干消防设备、所述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和位于云端的管理平台,所述若干
消防设备连接至少一所述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所述至少一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通过nb

iot连接所述管理平台,所述至少一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采集所述若干消防设备的数据并发送给所述管理平台,并接收管理平台的控制指令,以监控和管理与之连接的若干消防设备。
14.优选地,所述管理平台包括用户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控制管理模块和报警模块,所述用户管理模块用于用户权限的分配和管理;所述设备管理模块用于查询设备的基本信息、维修和保养记录;所述控制管理模块用于查询和管理所述消防设备的状态和数据信息。
15.优选地,所述消防设备为灭火装置、烟雾探测器、红外紫外探测器、视频探测器、消防门、微型消防站中的一种或多种。
16.相比于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基于nb模组开发出一种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和系统,利用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与现场的所有消防设备建立连接,从而获取这些消防设备的数据和状态信息,同时,通过nb

iot技术与远端的管理平台进行网络连接,建立一个基于窄带物联网技术的消防控制系统,从而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对现场所有消防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使消防设备与管理平台之间达到数据和指令的互联互通,实现对现场消防设备的实时监控,达到远程下发配置文件、更新参数和发出启动停止命令等目的。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施例中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的原理框图;
18.图2为本实施例中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系统的网络拓扑图。
19.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及其功能、原理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作进一步阐述。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2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包括nb模组,还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主控板、锂电池,所述主控板上设置有主控芯片,并进一步包括开关量接入模块和温湿度检测模块,其中,所述nb模组用于通过nb

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与远端的管理平台连接,向所述管理平台发送数据并接收管理平台的控制指令,以通过所述主控板监控和管理与之连接的消防设备。
22.本实施例所述的消防设备为灭火器、烟雾探测器、红外紫外探测器、视频探测器、消防门和微型消防站中的一种或多种。在工业场景中,由于烟尘较多,所述烟雾探测器优选为化学烟雾探测器,以提高探测的灵敏度和降低误报率。同理,所述视频探测器可采用工业摄像机。
23.具体地,所述开关量接入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消防设备端口的反馈信号,包括但不限于灭火装置启动反馈端口、可扩展水浸检测端口和门磁开关检测端口。灭火装置启动反馈端口用于接收灭火装置启动后的反馈信号,主控板可据此掌握灭火装置的运行状态;可扩展水浸检测端口用于接收水量检测模块或水位检测模块的反馈信号,以掌握工业现场是
否发生被水浸没或出现意外漏水等状况;门磁开关检测端口用于接收门磁开关是否运行状况,以掌握消防门、微型消防站等设施是否被打开。
24.本实施例中,上述开关量接入模块可通过nb

iot与管理平台进行空中ota 连接,管理平台可根据实际场景需要改变各端口的用途,以提高端口的利用率和产品使用的灵活性。
25.此外,所述主控板还包括继电器输出接口,用于与所述消防设备连接并控制所述消防设备。
26.为简化产品结构,缩小产品体积,所述主控板还包括内置天线模块,nb模组通过该内置天线模块与所述管理平台连接。
27.为增强信号连接质量,提高连接的稳定性,所述主控板还包括外置天线接口,该外置天线接口内部与上述内置天线模块连接,外部连接外置天线,以便与与所述管理平台进行可靠连接。
28.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板还包括12

36v直流电源和/或锂电池供电接口,可作为应急供电设备对外供电,其中,所述12~36v直流电源和/或锂电池供电接口与所述锂电池连接,由锂电池供电。
29.同时,所述主控板还包括定位模块,用于将获取所述消防设备的位置信息,并发送给所述管理平台,以便对各设备进行集中和统一管理。
30.本实施例的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可实现消防设备与管理平台之间数据的互通互联,能够实时监控现场消防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实时获取其数据参数。并且,可以将整体结构设置为一个标准硬件模块,从而可以嵌入到不同规格的电池仓或工业现场控制盒内,为二次开发提供接口和平台支持。
31.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系统,它包括位于工业现场的若干消防设备、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和位于云端的管理平台,所述若干消防设备连接至少一所述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所述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其通过nb

iot连接所述管理平台,采集所述若干消防设备的数据并发送给所述管理平台,并接收管理平台的控制指令,以监控和管理与之连接的若干消防设备。
32.本实施例的所述消防设备为灭火装置、烟雾探测器、红外紫外探测器、视频探测器、消防门、微型消防站中的一种或多种。在工业场景中,由于烟尘较多,所述烟雾探测器优选为化学烟雾探测器,以提高探测的灵敏度和降低误报率。同理,所述视频探测器可采用工业摄像机。
33.本实施例可同时管理多个工业现场(例如四个),每个工业现场配置至少一个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并将所有消防设备通过开关量接入模块和继电器输出接口连接,开关量接入模块用于掌握消防设备的工作状态,继电器输出接口用于通过管理平台的指令或现场管理人员的操作对消防设备进行控制。
34.上述管理平台包括用户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控制管理模块和报警模块,所述用户管理模块用于用户权限的分配和管理;所述设备管理模块用于查询设备的基本信息、维修和保养记录;所述控制管理模块用于查询和管理所述设备的状态和数据信息。
35.本实施例的管理平台位于云端,可采用基于安卓系统或ios系统的移动 app、微信
公众号或其它形式呈现和收发指令数据。
3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基于nb模组开发出一种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和系统,利用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与现场的所有消防设备建立连接,从而获取这些消防设备的数据和状态信息,同时,通过nb

iot技术与远端的管理平台进行网络连接,建立一个基于窄带物联网技术的消防控制系统,从而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基于无线窄带通讯的消防火灾探测控制装置对现场所有消防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使消防设备与管理平台之间达到数据和指令的互联互通,实现对现场消防设备的实时监控,达到远程下发配置文件、更新参数、发出启动停止命令和下发报警信息等目的。
3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