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医用生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0346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应急医用生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属于用化学物质产生氧气的装置,主要用于家庭或边远地区卫生站(所)对急需供氧的病人进行救护。
医院用氧气钢瓶为病员输氧是目前最常见的救护方式,既廉价又方便,但它仅限于病员集中的医院使用。家庭医用供氧,主要用于家庭急救、帮助病人摆脱危险或赢得送往医院的时间。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报道,国内外刊物上所见不多。前不久国内市场上曾售有一种医用生氧器,我们认为它存在着产氧速率慢、产氧量小等问题,由于是一种简易装置,很难实现对不同用氧量的病人的救护。目前还有市售供家庭使用的小氧气钢瓶及配套用品,贮氧量约200升;另一种是氧气袋。这两种都存在着灌气不方便,并且小钢瓶售价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应急医用生氧器,其产氧速率及产氧量可调节以满足各类病人的用氧量需求,所供氧气符合医用卫生标准,且这种装置能重复使用,携带及操作方便。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是采用化学物质产生氧气的原理,设计了一个由反应器、压力表、洗涤器、流量计等组成的装置,产氧速率主要通过装置内部结构的自行调节来控制,调节供氧流量计可满足不同需氧量的病人的要求。所产生的氧气经过洗涤和去除水份使其符合医用卫生标准。


图1、是应急医用生氧器外观图,前视图上有反应器(1)的顶盖和洗涤器(2)的顶盖,气体流量计(3)和压力表(4);后视图上有反应器与洗涤器的水位旋钮(13)及放水旋钮(14)。
图2、是反应器原理图。反应器内呈筒状,上有顶盖,内设漏斗式导管(9)和置于其上口处的网板(10),约在中间位置有一气嘴外接打气球(11)。当注水后反应器内分为气腔Ⅰ(5)和气腔Ⅱ(6)两大部分,(5)与(6)由水而连通。气腔Ⅰ(5)外接压力表(4)和氧气出口(8)。使用时,关闭流量计(3)的阀门,将反应器(1)及洗涤器(2)由顶口注水至水位旋钮位置,放生氧药块(12)于网板(10)上,封顶盖。手握打气球(11)打气,(5)内水位随着(6)水位的下降而沿(9)上升,直至水与生氧药块接触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气,气腔Ⅰ(5)与气腔Ⅱ(6)内呈一定的正压力,具体数值由压力表(4)指示。此时,打开流量计(3)阀门调其到所需要的输氧速率刻度,即可向病人稳定的输送氧气。本装置具有自动调节产氧速度和供氧速率之间的平衡的性能。当供氧速率加大时,气腔Ⅰ(5)内的压力下降,由于破坏了(5)和(6)之间的压力平衡,水通过漏斗式导管(9)向上流,使生氧药与水的接触面积增大,产氧速率增加,又建立起新的平衡。反之,当供氧速率减小时,发生与上述相反的过程,也会迅速建立起新的平衡。同时,还可以通过打气球(11)的打气或放气,改变气腔(6)内的压力,来协助体系形成供氧与产氧的新平衡。
图3、是整个医用生氧器的流程图,反应器产氧后,在反应器内正压作用下氧气先经过洗涤器,除去氧气中加带的碱性气溶胶,再经过水份去除器(7)滤去水份,然后通过流量计控制氧气流量满足不同需氧量病人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产氧化学物质是超氧化物,并加一定量的催化剂二氧化锰。二者混匀经模压成型即为生氧药块,催化剂所占比例是药剂总重量的0.5~3%,药剂成型可一定程度地控制反应速率。
权利要求1.应急医用生氧器,一种用化学物质产生氧气的装置,主要由生氧反应器(1)、洗涤器(2)、流量计(3)、压力表(4)、水份去除器(7)、打气球(11)等组成,其特征在于生氧反应器(1)内设漏斗式导管(9)及置于其上口处的网板(10),上部装有压力表(4),中部外接打气球(11),所产生的氧气经洗涤器(2)去碱和水份去除器(7)去除水份使其符合医用卫生标准,流量计(3)控制供氧流量以满足不同病人的需氧量要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医用生氧器,其特征在于生氧反应器(1)内加水后形成气腔Ⅰ(5)和气腔Ⅱ(6)两大部分,生气速率主要靠气腔Ⅰ(5)及气腔Ⅱ(6)通过水的压力传递来控制,同时,打气球(11)除了启动化学反应,也兼有控制生氧速率的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急医用生氧器,其特征在于生氧化学物质是超氧化物和二氧化锰催化剂,混匀后模压成型,催化剂占生氧药剂总重量的0.5~3.0%。
专利摘要应急医用生氧器,一种用化学物质产生氧气的装置,主要由反应器、压力表、洗涤器、水分去除器和流量计等组成,反应器内设漏斗式导管及置于其上口处的网板,上部装有压力表,中部外接打气球。产氧速率可通过装置自身的性能进行调节,氧气通过洗涤去碱及过滤水分使之符合医用卫生标准,所设的流量计可用来调节供氧量以适应不同病人用氧量的需求。本装置主要适合家庭或边远地区的卫生站(所),用于病人的急救、帮助病人摆脱危险或赢得送往医院的时间。
文档编号A62B21/00GK2051116SQ8920406
公开日1990年1月17日 申请日期1989年4月4日 优先权日1989年4月4日
发明者张香圃, 王银亮, 李文兴 申请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一八研究所, 李文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