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鼻隔离式口罩及其方法_3

文档序号:9224955阅读:来源:国知局
211及所述第二固持件212分别卡扣连接于所述第一紧固件111与所述第二紧固件112而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紧固部11,也就是说,所述面罩层20得以通过所述第一固持件211与所述第二固持件212分别卡扣连接于所述第一紧固件111及所述第二紧固件112而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近面层10。
[0091]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固持部21与所述紧固部11分别可选择地预设于所述进气层22与所述近面层10,当所述固持部21被预设于所述进气层22时,所述紧固部11被预设于所述近面层10 ;当所述固持部21被预设于所述近面层10时,所述紧固部11被预设于所述进气层22,本发明中,所述固持部21优选地被预设于所述进气层22,所述紧固部11优选地被预设与所述近面层10。
[0092]如图6所示,所述固持部21还包括至少一第一夹持件213,且所述第一夹持件213与所述固持部21的所述第一固持件211与所述第二固持件212分别一体地连接。所述紧固部11还包括至少一第二夹持件113,且所述第二夹持件113与所述第一紧固件111与所述第二紧固件112分别一体地连接。当所述进气层22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近面层10时,即所述进气层22,所述过滤层23与所述近面层10依次连接以形成所述口罩主体100时,所述第一夹持件213与所述第二夹持件113的位置可选择地相一致或毗邻以用于将所述过滤层23夹持于所述进气层22与所述近面层10之间。
[0093]优选地,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夹持件213与所述第二夹持件113随着所述进气层22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近面层10而相毗邻地分别预设于所述进气层22与所述近面层10,且所述第一夹持件213与所述第二夹持件113分别无限接近所述近面层10及所述进气层22,使得所述过滤层23被置于所述进气层22与所述近面层10之间时,所述第一夹持件213与所述第二夹持件113分别与所述近面层10与所述进气层22之间提供的一夹持力使得所述过滤层23被牢固地夹持于所述进气层22与所述近面层10之间。
[0094]所述进气层22具有至少一透气孔221,且当所述过滤层23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进气层22与所述近面层10之间时,所述进气层22与所述过滤层23之间形成至少一所述第一储气室16,所述第一储气室16得以通过所述透气孔221与外界相通,也就是说,外界空气得以通过所述透气孔221进入所述第一储气室16并与所述过滤层23接触。
[0095]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嵌合固定部13偏向所述过滤层23—体地向内延伸形成一近鼻部14并于所述近鼻部14形成至少一进气口 141与至少一出气口 142。所述鼻密封件30及所述近面层22的所述近鼻部14之前形成至少一供气腔15,当嵌合有所述鼻密封件30的所述嵌合固定部13贴合于佩戴者的面部时,仅佩戴者的鼻部暴露于所述供气腔15,且所述供气腔15通过所述出气口 142与外界相联通。
[0096]所述嵌合固定部13向外一体地延伸形成一防护部12,当固定于所述固定部13的所述鼻密封件30紧贴于佩戴者的鼻部周围时,于所述防护部12,所述近鼻部14的外表面及所述过滤层23三者之间形成至少一所述第二储气室25,所述第二储气室25通过所述过滤层23与所述第一储气室16相联通,所述第二储气室25通过所述进气口 141与所述供气腔15相联通。
[0097]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口鼻隔离式口罩被使用者佩戴固定于面部时,在寒冷环境下,所述第二储气室25内的空气得以利用佩戴者面部的热度被温暖,以避免凉寒的空气被佩戴者直接吸入带来不适感,尤其当佩戴者患有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时。
[0098]值得一提的是,所述近鼻部14依着人体鼻部外轮廓延伸成型,以使得所述供气腔15具有与人体鼻部外形相近的一腔体,以使得所述口鼻隔离式口罩得以实现立体密封的效果。当所述口罩主体100通过所述固定件200被固定于佩戴者的面部时,所述防护层12覆盖于佩戴者的口部及两颊处,且佩戴者的口部得以自由张合而不受任何来自于所述防护层12及所述近鼻部14的阻碍,也就是说,当佩戴者佩戴所述口鼻隔离式口罩时,佩戴者可以自由说话,另外,所述防护部12以在大风、寒冷的环境下得以为佩戴者抵挡寒风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
[0099]值得一提的是,所述过滤层23对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具有有效的阻隔作用,也就是说,当所述第一储气室16内的空气通过所述过滤层流向所述第二储气室25时,所述第一储气室16内的所述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的物质得以被所述过滤层23有效阻挡而滞留于所述第一储气室16。
[0100]所述近鼻部14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一固承件143及至少一第二固承件144,所述第一固承件143形成于所述近鼻部14的内表面,所述第二固承件144可选择地形成于所述近鼻部14的外表面或内表面,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承件144优选地预设于所述近鼻部14的外表面。所述近面层10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一阀片101及至少一第二阀片102。所述第一阀片101与所述第二阀片102分别具有呈对称分布的至少一近边缘及至少一远边缘,所述第一阀片101与所述第二阀片102的所述近边缘与所述远边缘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阀片101及所述第二阀片102对称的两端,所述第一阀片101的所述近边缘进一步具有至少一第一承套孔1011,所述第二阀片102的所述近边缘进一步具有至少一第二承套孔1021,且所述第一固承件143及所述第二固承件144的形状分别与所述第一承套孔1011与所述第二承套孔1021的形状一致,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固承件143及所述第二固承件144得以套合于所述第一承套孔1011及所述第二承套孔1021,即所述第一阀片101及所述第二阀片102得以通过所述第一固承件143及所述第二固承件144分别套合于所述第一承套孔1011及所述第二承套孔1021而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近鼻部14。
[0101]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第一固承件143及所述第二固承件144可拆卸地套合于所述第一承套孔1011及所述第二承套孔1021时,所述第一承套孔1011及所述第二承套孔1021分别对所述第一固承件143及所述第二固承件144具有一挤压作用力,使得第一固承件143及所述第二固承件144不会轻易地分别从所述第一承套孔1011及所述第二承套孔1021脱离,即所述第一阀片101与所述第二阀片102得以牢固地固定于所述近鼻部14。
[0102]当所述第一阀片101套合于所述第一承套孔1011时,所述进气口 141被所述第一阀片101所完全覆盖并形成一进气阀17,且所述第一阀片101的所述近边缘与所述远边缘均与所述近鼻部14的所述内表面贴合。所述进气阀17具有一封闭端形成于所述第一阀片101的近边缘与所述近鼻部14的所述内表面之间,和一开放端形成于所述第一阀片101的远边缘与所述近鼻部14的所述内表面之间。当所述第一阀片101的所述远边缘与所述近鼻部14的所述内表面贴合时,所述进气阀17的所述开放端处于闭合状态,即所述进气阀17处于闭合状态;当所述第一阀片101的所述远边缘与所述近鼻部14的所述内表面相离时,所述进气阀17的所述开放端打开,即所述进气阀17处于开放状态状态。当所述第二阀片102套合于所述第二固承件1021时,所述出气口 142被所述第二阀片102所完全覆盖并形成一出气阀18,且所述第二阀片102的所述近边缘与所述远边缘贴合于所述近鼻部14的所述外表面。所述出气阀18具有一封闭端形成于所述第二阀片102的所述近边缘与所述近鼻部14所述外表面之间,和一开放端形成于所述第二阀片102远边缘与所述近鼻部14的所述外表面之间。当所述第二阀片102的所述远边缘与所述近鼻部14的所述外表面贴合时,所述出气阀18的所述开放端闭合,即所述出气阀18处于闭合状态;当所述第二阀片102的所述远边缘与所述近鼻部14的所述外表面相离时,所述出气阀18的所述开放端开放,即所述出气阀18处于开放状态。
[0103]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阀片101及所述第二阀片102可选择地一体地连接或为独立的个体,本发明中,所述第一阀片101及所述第二阀片优选为独立个体,也就是说,所述进气阀17与所述出气阀18为独立的阀体。
[0104]当所述第一阀片101及所述第二阀片102自然地连接于所述近鼻部14时,所述第一阀片101及所述第二阀片102的所述远边缘分别贴合于所述近鼻部14的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外表面,即所述进气阀17与所述出气阀18均处于闭合状态;当所述第一阀片101与所示第二阀片102受到作用力压迫时,所述第一阀片101的远边缘及所述第二阀片102的远边缘分别依着受力方向发生形变而弯曲,即所述进气阀17及所述出气阀18处于开放状态。当17处于开放状态时,所述供气腔15得以与所述第二储气室25相联通;当所述出气阀18处于开放状态时,所述供气腔15得以与外界相联通。
[0105]优选地,所述第一阀片101及所述第二阀片102均为薄层弹性软胶片,在外界作用力的轻微作用下便容易发生形变而弯曲,且所述第一阀片101及所述第二阀片102优选为相同材质的薄层弹性软胶片。
[0106]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使得所述第一阀片101及所述第二阀片102发生弹性形变而弯曲的作用力特指因负压引起所述第一储气室16,所述第二储气室25,所述供气腔15及外界环境四者之间的空气流动对所述第一阀片101及所述第二阀片102的作用力。
[0107]如图10至图11所示,当所述口罩主体100通过所述固定件200固定于佩戴者的面部时,所述鼻密封件30与鼻周围肌肉紧密贴合且所述进气阀17与所述出气阀18军处于闭合状态以形成密闭的所述供气腔15,此时,佩戴者的鼻部暴露于所述供气腔15。当佩戴者用鼻子吸气时,滞留于所述供气腔15的空气被佩戴者暴露于所述供气腔15的鼻部吸入进而引起所述供气腔15内的气压减小,此时所述第二储气室25的大气压强大于所述供气腔15的大气压强,即所述第二储气室25与所述供气腔15间存在一气压差,所述第二储气室25内的空气在上述气压差的作用下作用于所述第一阀片101使得所述第一阀片101的远边缘与所述近鼻部14的内表面分离,即所述进气阀17处于开放状态,所述第二储气室25内的空气经所述进气阀17进入所述供气腔15以供给佩戴者吸气所需。与此同时,所述第二储气室25因空气流向所述供气腔15而导致其大气压强小于所述第一储气室16的大气压强,即所述第一储气室16与所述第二储气室25之间存在一气压差,所述第一储气室16内的空气在上述气压差的作用下经所述过滤层23过滤作用后进入所述第二储气室25,此时,所述第一储气室16的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经所述过滤层23的过滤作用被滞留于所述第一储气室16,也就是说,流入所述第二储气室25的空气为较所述第一储气室16内的更纯净的空气。在所述第一储气室16内的空气流向所述第二储气室25的同时,所述第一储气室16内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即所述第一储气室16与外界大气压强存在一气压差,外界空气在上述气压差的作用下经所述透气孔221进入所述第一储气室16直至所述储气室16内的大气压强达到与外界环境的大气压强一致。而后,当佩戴者通过鼻部将废气排出于所述供气腔15时,所述供气腔15内的气压随着佩戴者排出的所述废气的增加而增大,并大于外界大气压,此时,所述第一阀片101的所述远边缘与所述近鼻部14贴合,即所述进气阀17处于闭合状态,而所述第二阀片102的远边缘在上述气压差的作用下与所述近鼻部14的外表面相离,也就是说,所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