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及应用该模板的建筑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2452148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及应用该模板的建筑施工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及应用该模板的建筑施工方法,所述模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粘结层、保温层和第二粘结层,第一粘结层内设有第一钢丝网,所述第一钢丝网上固定连接有插筋,插筋插入保温层,第一粘结层上设有若干孔洞,每个孔洞对应第一钢丝网上一个纵向钢丝和横向钢丝交叉形成的连接点,连接点通过相应的孔洞裸露于外面,第一、二粘结层材料为玻化微珠、胶粉聚苯颗粒或玻化微珠与胶粉聚苯颗粒混合材料。所述施工方法主要是借助模板上通过所述孔洞裸露于外面的连接点与基体相对固定连接。本发明的模板不易开裂,承载能力较强,保温性能好,易于固定;本发明的方法能同时达到限位、连接目的,现浇混凝土的支模操作效率高。
【专利说明】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及应用该模板的建筑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节能与结构保温一体化的板材,具有较高的承压能力,既适用作建筑外墙施工时的免拆外模板,又可用作室内隔断用墙板。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外墙保温板一般采用一层保温层和一层粘结层的结构,由于两个层所用材料的膨胀系数不同,板表面非常容易开裂,甚至于两个层之间的界面处出现剥离,严重影响板的使用寿命;并且,这种板的结构强度偏低,目前主要应用于不承力或承力较小的使用场合;此外,现有的外墙保温板通常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在墙的本体上,施工不便,且效率低。

【发明内容】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下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及应用该模板的建筑施工方法,所述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不易开裂,质量轻,强度好,承载能力较强,保温性能好,并且安装固定方便快捷;当将该模板作为模板用于现浇混凝土施工时,浇筑空间的构造过程得到简化,施工效率显著提高。
[0004]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粘结层、保温层和第二粘结层,所述第一粘结层内设有第一钢丝网,所述第一钢丝网上固定连接有插筋,所述插筋插入所述保温层,所述第一粘结层上设有若干孔洞,每个所述孔洞对应所述第一钢丝网上一个纵向钢丝和横向钢丝交叉形成的连接点,所述连接点通过相应的所述孔洞裸露于外面,所述第一粘结层为玻化微珠粘结层、胶粉聚苯颗粒粘结层或玻化微珠与胶粉聚苯颗粒混合材料粘结层,所述第二粘结层为玻化微珠粘结层、胶粉聚苯颗粒粘结层或玻化微珠与胶粉聚苯颗粒混合材料粘结层。
[0005]所述第二粘结层内还可设有第二钢丝网,所述第一钢丝网和第二钢丝网均固定连接在所述插筋上,所述插筋穿过所述保温层。
[0006]以下各技术手段可以任意搭配组合:
所述第一粘结层和/或所述第二粘结层的外侧面上还可以平铺设有抗裂砂浆层。进一步地,所述抗裂砂浆层内优选压入一层或多层玻纤布/玻纤网。
[0007]所述保温层可以是挤塑聚苯板保温层、膨胀聚苯板保温层或酚醛泡沫板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单侧或双侧外表面还可以设有凸起或凹槽。
[0008]对于前述任意一种所述的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所述孔洞的底面优选位于第一钢丝网和靠近第一钢丝网一侧的保温板板面之间或位于所述保温板与第一粘结层之间的界面上。
[0009]所述孔洞优选为外大内小的锥形孔洞。
[0010]一种建筑施工方法,包括现浇混凝土施工,用于容纳现浇混凝土的空间的两个相对大面的设置方式为:固定设置一侧大面基体,支设另一侧模板,使所述模板与所述基体平行间隔固定连接,所述模板采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所述模板上与所述基体相对固定连接的连接位置是通过所述孔洞裸露于外面的所述连接点。
[0011]所述模板可以通过钢丝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所述钢丝的一端环绕或捆绑在所述连接点处的钢丝上,所述钢丝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基体上或固定在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的其他结构上。
[0012]所述模板还可以通过网片固定装置与所述基体相对固定,所述网片固定装置可由线状材料制成,包括空间螺旋状曲线段、中间直线段和尾部直线段,所述中间直线段与尾部直线段垂直,所述空间螺旋状曲线段勾挂在所述连接点处的钢丝上,所述尾部直线段贴附并绑扎在所述基体本身的钢结构上或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的钢结构上,所述中间直线段水平限位支撑于所述连接点至所述钢结构之间。
[00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由于在粘结层内部设置了钢丝网,成为其钢骨架,使粘结层乃至整个板的结构强度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在钢丝网上焊接插筋,并使插筋插入到保温层中,一方面使钢骨架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使得板的承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该钢骨架横跨保温层和粘结层,对这两种材料层起到了强有力的拉结作用,有效抑制了材料层的开裂和不同层间的分离。
[0014]由于采用玻化微珠粘结层、聚苯颗粒粘结层或玻化微珠与胶粉聚苯颗粒混合材料粘结层,相比采用混凝土层或水泥砂浆层整个板更加轻量化,由于所采用的粘结层材料的粘结强度较高,而且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因此可进一步增强整个板的保温能力。
[0015]由于两粘结层的外侧面铺设抗裂砂浆层,以及抗裂砂浆层内压有玻纤布或玻纤网,可进一步增强所述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的抗裂能力。
[0016]由于在一侧粘结层上预设了能够使层内钢丝网的纵、横向钢丝交叉连接点暴露于外界的孔洞,极大地方面了所述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的安装,特别是采用一种特制的网片固定装置可以快速地将所述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牢固地固定在指定位置。
[0017]在现浇混凝土施工中,将所述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作为外墙的外模板,由于连接固定方便快捷,可显著提高夹模效率,而现浇的混凝土最终会充满并固结在所述孔洞中,进一步提高了混凝土与所述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的结合强度,该模板无需拆卸,可直接充当墙体的外保温结构,免除了后续外墙外保温施工,且由于保温结构位于墙体内部,使用寿命与建筑结构本身基本相同。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建筑施工方法中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与基体固定连接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0019]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参见图1、2、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粘结层1、保温层2和第二粘结层3,所述第一粘结层内设有第一钢丝网11,所述第一钢丝网上固定连接有插筋21,所述插筋插入所述保温层,所述第一粘结层上设有若干孔洞12,每个所述孔洞对应所述第一钢丝网上一个纵向钢丝a和横向钢丝b交叉形成的连接点,所述连接点通过相应的所述孔洞裸露于外面,所述第一粘结层为玻化微珠粘结层、胶粉聚苯颗粒粘结层或玻化微珠与胶粉聚苯颗粒混合材料粘结层,所述第二粘结层为玻化微珠粘结层、胶粉聚苯颗粒粘结层或玻化微珠与胶粉聚苯颗粒混合材料粘结层,钢丝网和/或插筋由不锈材料制成,优选为由不锈钢钢丝和/或镀锌钢丝制成,钢丝的直径优选为2-4mm。每平方米的所述第一钢丝网上连接的插筋的数量可以为40-60根。所述孔洞开口在所述第一粘结层的外侧面上。
[0020]所述第一钢丝网和第二钢丝网优选为由若干纵向钢丝和若干横向钢丝垂直交叉并焊接而成,并且,所述第一钢丝网和第二钢丝网最好规格相同,二者平行正对布设。所述插筋按行按列设置,每根所述插筋分别与所述第一钢丝网和第二钢丝网上的相对应的纵向钢筋连接,同一列上的所述插筋位于同一个平面内,同一列相邻两根插筋的夹角可以为0,也可以在15° -45°之间。所述插筋的端部可以与相应的钢丝网网面平齐,也可以穿过并超出相应钢丝网的网面。
[0021]所述第二粘结层内还可设有第二钢丝网31,所述第一钢丝网和第二钢丝网均固定连接在所述插筋上,所述插筋穿过所述保温层。
[0022]所述第一粘结层的外侧面上可以平铺设有抗裂砂浆层4,所述第二粘结层的外侧面上可以平铺设有抗裂砂浆层5。对于第一粘结层外侧设有抗裂砂浆层的所述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所述孔洞开口在所述第一粘结层外侧的抗裂砂浆层的外侧面上。
[0023]所述抗裂砂浆层内优选压入玻纤布或玻纤网作为柔质骨架(图中未示出),具有强化的抗裂效果。所述玻纤布或玻纤网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多层,当为多层时,各层之间存在有抗裂砂浆,可以使玻纤布或玻纤网与抗裂砂浆更好地固结成为整体。
[0024]所述保温层可以是挤塑聚苯板保温层、膨胀聚苯板保温层或酚醛泡沫板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单侧或双侧外表面还可以设有凸起22或凹槽23,使保温层和粘结层呈现相互插接效果,因此进一步提高二者的结合强度。所述凸起或凹槽可以在所述保温层表面上任何方向延伸,数量可以是一条或多条。当采用凹槽时,优选采用通槽,即槽的延伸方向的两端敞口,以免阻碍该模板生产过程粘结层材料的流动。
[0025]所述孔洞的底面可以位于第一钢丝网和靠近第一钢丝网一侧的保温板板面之间,孔洞底面到第一钢丝网的相应连接点留有一定的空间,可方便对连接点钢筋的绑扎操作。所述孔洞优选为外大内小的锥形孔洞,以方便孔洞的加工。加工时可以采用大端敞口的圆锥形壳状物嵌在第一粘结层中的设计位置上,为了嵌设稳固,该圆锥形壳状物上可以沿母线方向开设几个槽口,让第一钢丝网的相应连接点处的钢丝对应嵌入到该圆锥形壳状物的各槽口中,可以利用槽口的长度控制所述圆锥形壳状物的嵌入深度。所述孔洞的底面优选位于所述保温板与第一粘结层之间的界面上,当嵌放所述圆锥形壳状物时不需要外加限位装置或结构。事实上,通过所述孔洞处连接点
每平方米的第一粘结层上优选设置4-10个所述孔洞,且优选为均匀分布,使受力均匀,连接固定牢靠。所述第一钢丝网优选位于所述第一粘结层厚度方向的正中间。[0026]所述保温墙板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的规格范围可以为长2000-4000mm、宽500-800mm、厚90-160mm。其具体规格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0027]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方法,包括现浇混凝土施工,用于容纳现浇混凝土的空间的两个相对大面的设置方式为:固定设置一侧大面基体A,支设另一侧模板,使所述模板与所述基体平行间隔固定连接,所述模板采用前述任意一种所述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所述模板上与所述基体相对固定连接的连接位置是通过所述孔洞裸露于外面的所述连接点。
[0028]现浇的混凝土最终将注满所述孔洞,也从一定程度上再进一步提高了所述保温墙板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与基体的固结连接强度。所述保温墙板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作为墙体的一部分将永久保持在原位置上,属于免拆模板,相应节省了拆卸模板工时。
[0029]所述模板可以通过钢丝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所述钢丝的一端环绕或捆绑在所述连接点处的钢丝上,所述钢丝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基体上或固定在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的其他结构上。
[0030]本发明优选将所述模板通过网片固定装置6与所述基体A相对固定,如图4所示,所述网片固定装置可由线状材料如不锈钢丝或镀锌钢丝制成,包括空间螺旋状曲线段61、中间直线段62和尾部直线段63,所述中间直线段与尾部直线段垂直,所述空间螺旋状曲线段勾挂在所述连接点处的钢丝上,所述尾部直线段贴附并绑扎在所述基体本身的钢结构B上或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的钢结构B上,所述中间直线段水平限位支撑于所述连接点至所述钢结构之间。所述中间直线段可以有效地起到限位作用,因此可以省去现有技术下仅仅因限位需要在待浇筑空间内放置的钢架或隔离管等。空间螺旋状曲线段可以轻松地绕在相应连接点的钢丝上,所示中间直线段的两端分别位于相连接的两个钢网的竖向钢丝的异侧(这里所谓的异侧以图4纸面为准)优选。
[0031]在使用所述保温墙板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作为外墙外模板现浇混凝土施工中,将所述第一粘结层置于内侧,以便于连接,将第二粘结层置于外侧。
【权利要求】
1.一种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粘结层、保温层和第二粘结层,所述第一粘结层内设有第一钢丝网,所述第一钢丝网上固定连接有插筋,所述插筋插入所述保温层,所述第一粘结层上设有若干孔洞,每个所述孔洞对应所述第一钢丝网上一个纵向钢丝和横向钢丝交叉形成的连接点,所述连接点通过相应的所述孔洞裸露于外面,所述第一粘结层为玻化微珠粘结层、胶粉聚苯颗粒粘结层或玻化微珠与胶粉聚苯颗粒混合材料粘结层,所述第二粘结层为玻化微珠粘结层、胶粉聚苯颗粒粘结层或玻化微珠与胶粉聚苯颗粒混合材料粘结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粘结层内设有第二钢丝网,所述第一钢丝网和第二钢丝网均固定连接在所述插筋上,所述插筋穿过所述保温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结层和/或所述第二粘结层的外侧面上平铺设有抗裂砂浆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裂砂浆层内压入一层或多层玻纤布/玻纤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为挤塑聚苯板保温层、膨胀聚苯板保温层或酚醛泡沫板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单侧或双侧外表面设有凸起或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的底面位于第一钢丝网和靠近第一钢丝网一侧的保温板板面之间或位于所述保温板与第一粘结层之间的界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为外大内小的锥形孔洞。
8.一种建筑施工方法,包括现浇混凝土施工,其特征在于用于容纳现浇混凝土的空间的两个相对大面的设置方式为:固定设置一侧大面基体,支设另一侧模板,使所述模板与所述基体平行间隔固定连接,所述模板采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结构保温一体化承压模板,所述模板上与所述基体相对固定连接的连接位置是通过所述孔洞裸露于外面的所述连接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通过钢丝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所述钢丝的一端环绕或捆绑在所述连接点处的钢丝上,所述钢丝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基体上或固定在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的其他结构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通过网片固定装置与所述基体相对固定连接,所述网片固定装置由线状材料制成,包括空间螺旋状曲线段、中间直线段和尾部直线段,所述中间直线段与尾部直线段垂直,所述空间螺旋状曲线段勾挂在所述连接点处的钢丝上,所述尾部直线段贴附并绑扎在所述基体本身的钢结构上或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的钢结构上,所述中间直线段水平限位支撑于所述连接点至所述钢结构之间。
【文档编号】B32B13/04GK103774789SQ201410040607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8日
【发明者】张以超, 任宝双, 侯建群 申请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