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清洁牵伸装置的辊表面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5127发布日期:2019-11-12 22:35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用于清洁牵伸装置的辊表面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纱准备机上的装置,该装置具有牵伸系统,所述牵伸系统具有多个前后布置的包括上辊和下辊的辊对、具有至少两个细长的剥离装置并且具有布置在剥离装置上方的与真空源连接的抽吸罩,这些剥离装置分别以其剥离边缘与上辊之一接触。



背景技术:

为了移除在操作期间沉积在牵伸系统的上辊上的尘垢和其它成分,在实践中使用剥离装置,这些剥离装置的剥离边缘以一定的按压力与辊的圆周表面接触。例如使用柔性剥离器,这些剥离器以一定的冲角和一定的预应力与辊的圆周接触。柔性剥离器通常紧固到保持器,通过该保持器紧固到牵伸系统上。

这种装置例如由文献EP 1 700 937 B1已知。为了将由剥离装置的剥离器剥离的材料从上辊的区域移除,在剥离装置上方设置抽吸罩,该抽吸罩与真空源连接。

为了防止剥离的成分的积聚在相应的剥离器上,剥离器通过适当安装的调节装置以一定时间间隔周期性地从待剥离的辊的圆周表面上提起或者相对于辊轴线水平移动。

这种装置是已知的,例如从文献EP 1 700 937 B1中和文献DE 38 29 490 A1可获知。

不断提高机器生产率的趋势也导致牵伸系统上的上辊和下辊的转速提高。这又导致每单位时间由剥离装置剥离的材料的量增加。这可能导致,目前已知的装置不再能够从剥离器的区域连续地移除剥离的材料(尘垢、与蜜汁混合的纤维和其他成分)。由此,可能导致在该区域中出现积聚并且最终影响牵伸操作。由此,一方面相应的剥离器的剥离功能受到负面影响,而另一方面,脱离剥离器时,这些积聚物可能进入上辊和下辊之间的夹紧间隙并且由此对牵伸操作产生负面影响。这可能导致形成不均匀的纤维纱条,该纤维纱条形成在牵伸系统的下游。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消除已知实施方式的缺点并且提出一种装置,在该装置中由剥离器从辊表面剥离的材料也能够在高转速下可靠地从剥离区域中移除。

为了实现该目的,提出了每个剥离装置安装在其自身的抽吸通道上,其中相应的剥离装置的剥离边缘在抽吸通道中的第一开口的区域内突出超过分配至该剥离边缘的抽吸通道,并且抽吸通道安装在设置有开口的底壁上,其中相应的抽吸通道设置有与第一开口对置的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与底壁的开口之一对置,其中抽吸罩突出超过底壁中的开口并且安装在底壁的、与抽吸通道对置的侧面上。

通过将每个剥离装置安装在单独的抽吸通道上的建议,实现了这样调整或设计相应的抽吸通道来适应所使用的剥离装置,使得在该区域中产生充足的空气流,以安全且快速地将剥离的材料输送给下游的、与真空源连接的抽吸罩。由此,在剥离区域中不会出现剥离材料的不希望的积聚。

根据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这种装置也可以用于剥离下辊。

为了能够使剥离装置适应在牵伸系统的牵伸区域中(预牵伸区域或主牵伸区域)牵伸距离(前后连续的辊对的夹紧线之间的距离)的调节,提出至少抽吸通道横向于剥离装置的纵向方向可移动地安装在底壁上。由此可以实现,将剥离装置对准待剥离的上辊的新位置,而不必调整底壁。

这里,优选提出,在分别可移动地安装的并且横向于相应的剥离装置的纵向方向的抽吸通道的区域中观察,设置在底壁中的开口的宽度尺寸大于抽吸通道的第二开口的宽度尺寸,该第二开口与底壁的相应的开口对置。这确保了,相应的抽吸通道的第二开口在调整之后仍然与底壁的、面积上至少同样大的通孔对置。

此外提出,相应的可移动的抽吸通道在其第二开口的区域中设置有盖元件,抽吸通道的底壁的开口的区域通过这些盖元件封闭,其突出超过可移动的抽吸通道的第二开口的区域。这确保了,抽吸通道的移动不会使开口暴露,通过这些开口牵伸系统的环境空气可以绕过抽吸通道直接进入抽吸罩的内部空间。

这将减小抽吸通道中的抽吸功率。

此外提出,横向于剥离装置的纵向方向并且沿输送方向观察,相应的抽吸通道的前通道壁和后通道壁具有距剥离装置2至10mm的距离a,沿剥离装置的纵向方向观察,所述剥离装置在其端部安装在抽吸通道上。

也就是说,在所提出的实施方式中,剥离装置至少部分地位于抽吸通道内,并且由于施加的真空在其两个纵向侧上由空气环流并因此保持完全清洁。

剥离装置与相应的通道壁之间的距离这样设计,使得一方面不发生由于间隙太小而阻塞,另一方面间隙也不应该太大,使得在抽吸通道内仍然确保足够的空气速度,以便将剥离的材料输送到抽吸罩内。

为了防止纤维粘附在剥离边缘的区域中,其中纤维的在其端部可以围绕剥离器放置,提出的是,剥离装置与前通道壁和后通道壁的距离不同。

由此,就剥离装置的前侧和后侧而言实现了用于空气流的不同的通道截面。这导致剥离装置的前侧和后侧上的空气流量不同。这使得围绕剥离器放置的纤维可以脱离并被吸走。

以有利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实施例,其中横过剥离装置的纵向方向和沿输送方向F观察,剥离装置安装在前通道壁的延伸部中并且距离抽吸通道的后通道壁8至20mm之间的距离,剥离装置至少部分地与后通道壁对置。

这实现了剥离装置的简单安装并且确保分配的抽吸通道的截面完全用于抽吸过程。由于剥离器的柔性,剥离的材料沿上辊的转动方向带起并且从剥离器输送到下游。在这个位置中,该材料立即由抽吸通道的施加的抽吸空气流抓住并移除。

此外建议,底壁紧固到框架,该框架绕枢转轴可旋转地安装在机架上,其中枢转轴线平行于剥离装置的纵向方向行进并且牵伸系统的上辊的轴承安装在框架上。由此,具有剥离装置的整个装置可以完全地枢转到非操作位置中,在该位置中牵伸系统的下部区域能够以下辊接近。

为了在操作期间消除在剥离边缘的区域中可能的沉积物(例如由于粘附的、与蜜汁混合纤维),建议将底壁横向于剥离装置的纵向方向可移动地固定在框架上并且通过至少一个弹簧元件保持在工作位置中,其中一个或多个弹簧元件一方面支撑在框架上并且另一方面支撑在底板上,并且具有安装在框架和底壁之间的调节机构,通过所述调节机构,底壁周期性、在横向于剥离装置的纵向方向上可移动。

如果尽管在正常情况下在抽吸通道的区域中抽吸作用充足,仍然出现材料在剥离边缘的区域中粘附的情况,则存在通过短暂移动或提升剥离装置将该材料从辊表面除去和吸走的可能性。由于剥离装置的柔性剥离器在预应力下与辊表面接触,因此在所述的周期性移离过程中引起剥离器回缩到伸出位置中。通过这种回缩,粘附的材料块就可以在剥离边缘的区域中脱离并且随后通过抽吸移除。定期的提升为这种效果提供支持。优选地提出使用可气动操作的波纹管气缸作为调节机构。这使得可以以短间隔(例如1至2分钟)产生周期性振荡运动,而不必移动调节装置的大的部件。

还可能的是,将用于周期性往复运动的调节机构和弹簧元件形式的回复机构结合在一个共同的装置中(例如气缸组合弹簧元件)。

此外建议,抽吸罩设置有周向的密封元件,抽吸罩通过这些密封元件与底壁接触并且由紧固机构保持。这实现了快速且简单地将抽吸罩紧固在底壁上,且相对于环境空气的牢固密封。抽吸罩的拆卸也非常容易并且确保在相应的抽吸通道的第二开口的区域中快速进入以用于清洁目的。

为了更好地监测污物(抽吸罩内的材料积聚),提出该罩由透明材料设计。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将借助以下实施例更详细地呈现和描述。

图1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剥离装置的牵伸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a示出了根据图1的放大的局部图,

图1b示出了根据图1a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c示出了根据图1a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图,

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截面图X-X。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牵伸系统1的示意性侧视图,该牵伸系统装备有前后布置的辊对2、3;4、5和6、7,这些辊对设置在预牵伸区VV和主牵伸区HV中用于加工纤维材料G。这里,待牵伸的纤维材料G沿输送方向F通过牵伸系统1移动。与未示出的驱动机构连接的下辊2、4、6通常实施为有轮廓的钢辊并且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MG中。分配给下辊的上辊3、5、7(也称为压力辊)通常具有橡胶化表面(圆周表面)Z并且在操作期间通过未示出的装置按压抵靠适当分配的下辊2、4或6以便形成夹紧位置K1、K2、K3。上辊3、5、7可转动地通过轴线A安装在轴承26、27、28中并且通过摩擦由相应的与其协作的下辊2、4、6来驱动。布置在上辊的相应的端部上的轴承26、27、28安装在框架24上,该框架绕枢转轴22可枢转地安装在机架MG上。在图1所示的下部位置中,框架24处于工作位置中,在该工作位置中上辊3、5、7安设在下辊2、4、6上,其中框架通过未示出的装置锁定在该位置中。如虚线和双箭头所示,框架24也可以绕枢转轴22向上旋转到非操作位置中。在该旋转操作中,上辊3、5、7也枢转,从而允许自由接近下辊2、4、6。

在牵伸系统1的操作期间,来自所通过的纤维材料G的尘垢和其他成分可能沉积在上辊2、5、7的圆周表面Z上。这可能由于上辊的静电荷而进一步加强。如果这些沉积物在上辊的圆周运动中到达相应的夹紧位置K1-K3中,则可能对牵伸操作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在相应的辊对的宽度上观察,作用在纤维材料G上的夹持作用会由于以点的形式存在于辊表面上的沉积物而不规则。

因此,在上辊3、5和7上方设置剥离装置9,用于剥离这种沉积物,这些剥离装置由保持器H和具有剥离边缘K的剥离器E构成。剥离器由柔性材料(例如塑料、橡胶等)构成并且可以与保持器胶合或以其他方式接合。

相应的剥离装置9分别安装在抽吸通道11、12或13内部,并且在其两个端部上通过在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的紧固装置20紧固在相应抽吸通道的外壁上,并且保持在图1和图1a所示的工作位置中。在该位置中,剥离器的相应的、设置有剥离边缘K的端部通过第一开口O1从相应的抽吸通道中突出一定长度并且在预应力作用下在相应的上辊的圆周表面Z上安设。

横向于其纵向方向L观察,剥离装置9(图1a)大致居中地布置在相应的抽吸通道11、12或13内并且与前通道壁或后通道壁W1或W2的距离a为2至10mm。由此,剥离装置9在两侧由空气流环流(由箭头指示),该空气流通过经由真空源U施加真空而产生。由此确保了,剥离的材料不会沉积在剥离装置9的表面上。

在第一开口O1的相对侧上,相应的抽吸通道11、12、13设有第二开口O2,该第二开口与安装在底壁8中的开口B1、B2或B3对置。

沿输送方向F观察,底壁8在两个纵向侧上设有向上突出的带凸缘的边缘8a。

这里,带凸缘的边缘8a在相应的前端和后端上具有细长孔L1或L2,螺栓30或31突出通过该细长孔,该螺栓在其每个端部上紧固在框架24上。由此,底壁8通过螺栓30、31与框架24连接。通过细长孔L1、L2的相应的定向(参见图1),底壁8能够相对于框架24沿输送方向F或其相反方向移位。在带凸缘的边缘8a和框架24之间,可在螺栓30、31上设置间隔件(未示出),以将底壁8的中心位置20(如图2所示)固定在框架24的侧向于底壁行进的框架部件内部。

图1b示出另一实施例,其中剥离装置9直接紧固在相应的抽吸通道11、12的前侧壁W1的延伸部中。也就是说,保持器H通过未进一步示出的紧固机构紧固至前侧壁W1。这种紧固可以这样设计,使得如果辊需要重磨并且由此其直径减小,那么剥离器能够沿辊3的圆周表面Z的方向前进。

剥离器的这种重新调整也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

剥离装置9至少部分地与相应的抽吸通道11或12的后侧壁W2以8至20mm的距离k相对置。剥离器E的端部以其剥离边缘K从相应的抽吸通道11或12中突出一定量,并且在相应的辊3、5的圆周Z上安设。

如已经描述的,由于柔性设计的剥离器E并且在由箭头表示的辊3或5的转动运动的影响下,从辊圆周Z上剥离的材料移动到剥离器后方的区域内(沿输送方向F观察),材料从该区域中由施加到抽吸通道11、12内的抽吸气流(参见箭头)沿抽吸罩AH的方向移除。

图1c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图1a的抽吸通道11的另一实施方式。与图1a中的实施方式不同,在图1c中的实施方式中,剥离装置9偏心地安装在抽吸通道11内。这里,距前侧壁W1的距离a'小于距后侧壁W2的距离a。也可能的是,再颠倒距离的比率。这导致剥离装置9的两侧上出现不同的通道截面。其结果是,具有较小距离a'的区域中的流速大于具有较大距离a的区域中的流速。由于这种效应,位于剥离器E的剥离边缘K周围的、示意性示出的纤维能够再次松开。这在出于清洁目的、具有剥离装置9的通道11相对于辊3的轴线A周期性地移动(参见下面的示例)时发生。这里,剥离边缘K从辊3的圆周Z上提升并且进入虚线表示的位置中。由于具有距离a'的抽吸通道中的空气流更大,所以这些纤维被释放、并且从该区域中被吸走并且输送到抽吸罩AH。

如图1所示,安装在带凸缘的边缘8a之间的横向接片33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弹簧元件36,该弹簧元件以其自由端支撑在螺栓30上。弹簧元件36设计成压缩弹簧并且引起底壁8沿行进方向F移动,直到细长孔L1到在图1所示的位置中在螺栓30上的止挡件。由此,底壁8抵靠框架24固定在所示位置中(图1)。

在底壁8的细长孔L1对置的端部上,在带凸缘的边缘8a之间设置另一横向接片34。在该横向接片34上铰链连接至少一个波纹管,如图1中示意性所示,该波纹管紧定在框架24的横向接片40上。波纹管气缸38由压力源P起作用。如果波纹管气缸38通过压力源P加载压缩空气,则通过横向接片34在框架24上施加压力,该压力将其沿与输送方向F相反并且与弹簧36的弹簧力相反的方向移动。借助于这种移动,框架24在细长孔L1、L2上引导到螺栓30、31上。由于抽吸通道11、12、13(如下面将要描述的)紧固在底壁8上,这些抽吸通道同样与紧固在抽吸通道内的剥离装置9一起移动。由于这种移动运动,相应的剥离边缘K移动离开上辊3、5、7的表面Z,使得在这些剥离边缘K的区域中的任何沉积物能够松开和吸走。一旦波纹管气缸38不再受到压力源P加载,底壁8就借助于弹簧36的弹簧力重新沿输送方向F输送返回到其起始位置中。剥离装置9的周期性移动可以通过相应的受控制的波纹管气缸38的活动在预定时间间隔内进行。

特别是如图1a中的放大图所示,在抽吸通道11、12、13上在相应的第二开口O2的区域中安装了盖元件A1、A2、A3,这些盖元件在相应的第二开口O2打开的情况下直接或间接地贴靠在底壁8下方。盖元件具有侧向带凸缘的边缘A11、A21、A31,这些带凸缘的边缘直接或间接地与底壁8的带凸缘的边缘8a接触。

侧向带凸缘的边缘A11和A21设置有细长孔T,分别有一个螺钉R突出通过该细长孔,通过该螺钉带凸缘的边缘A11和A21与底壁8的带凸缘的边缘8a连接。通过细长孔T可以实现,在螺钉R松开之后,使盖元件A1和A2相对于底壁8移位。由此,利用尺寸c和d在预牵伸VV和主牵伸HV中的夹紧距离的变化可以得到补偿。

也就是说,一旦辊对2、3或4、5中的一个就输送方向F而言移动以改变夹紧线K1、K2和/或K2、K3之间的距离c或d,则相应的剥离装置9可以调整其位置。这确保了,剥离装置就相应的分配的上辊而言总是处于正确的剥离位置。

最前面的辊对6、7(沿输送方向F观察)固定地安装。因此,前端的抽吸通道13也固定地附接至底壁8。这里,安装在抽吸通道13上的盖元件A3直接与底壁8接触,其中抽吸通道13的开口O2和底壁8中的开口B3直接相互对置。为了将抽吸通道13紧固到底壁8上,盖元件A3具有侧向带凸缘的边缘A31,这些带凸缘的边缘直接与底壁8的侧向带凸缘的边缘8a接触。侧向带凸缘的边缘A31由螺钉R紧固至带凸缘的边缘8a。为此,带凸缘的边缘31设有孔,螺钉R可以穿过这些孔。

为了能够实现抽吸通道11或12的这种移动,其中必须确保从抽吸通道11或12的第二开口O2进入接下来的抽吸罩AH的内部空间43的通道畅通,需要从横向于剥离装置9的纵向方向L观察使底壁8的开口B1和B2设置有宽度h,该宽度大于相应的抽吸通道11、12的第二开口O2的宽度e。这里,开口B1和/或B2在两侧以可能的调节的尺寸突出超过开口O2。

为了避免,在对抽吸通道11、12的位置进行一定的调整时,盖元件A1和A2之间发生碰撞,盖元件A2直接安设在底壁8上(图1a)并且在盖元件A1上延伸,该盖元件A1与盖元件A2接触。为了同时在此确保在抽吸通道11的任何位置中从抽吸通道11的第二开口O2到抽吸罩AH的内部空间43的通道畅通,盖元件A2设置有另一个开口B,该开口的宽度大致相当于开口B1的宽度h。

这确保了抽吸罩AH的内部空间43除了开口O2之外在抽吸通道11、12的任何位置中相对于环境空气遮蔽。

这确保了在抽吸通道11至13的区域中强力并且有针对性地抽吸所剥离的成分。

进入抽吸罩AH的内部空间43的成分在连接到抽吸罩AH的真空源U的影响下输送到示意性地示出的集中存储器S。真空源U连接在位于抽吸罩AH的上部区域中的管状连接部10处。

通过周向密封件D而安设在底壁8上的抽吸罩在其接触区域中突出超过底壁8的开口B1至B3。抽吸罩AH通过示意性示出的紧固机构44(例如螺钉)紧固到底壁8。

也就是说,抽吸罩AH例如可拆卸地安装并且可以随时移除,以执行清洁工作或消除故障。抽吸罩可以由透明材料制成,从而简化了对抽吸罩的内部空间43的监控。

由于按提出地安装设置有剥离装置的可调节的抽吸通道,本文所提出的装置实现了对剥离辊的成分移除的强力抽吸以及很容易地调整装置来适应牵伸系统的预牵伸或主牵伸中的不同的变形距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