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编织袋生产用折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58188发布日期:2020-01-10 16:56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保编织袋生产用折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编织袋加工装置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环保编织袋生产用折边器。



背景技术:

编织袋又称塑料袋,属于塑料袋的一种。由于其造价低廉,使用方便,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在制作编织袋的过程中,需要对塑料原料进行挤出薄膜、切割、单项拉伸为扁丝,经过经纬编织成筒形,最后对底口的缝合边进行折边,最终形成编织袋成品。但是目前的折边器结构都比较复杂,在对编织袋进行折边时,步骤繁琐,折边速度比较慢,造成编织袋的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高强度网线。该折边器可以根据产量进行改变手动、电动两种不同的这边方式,同时采用加热结构在折边过程中对编织袋折边处进行加热,进而提高折边效果,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为达此目的,本是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环保编织袋生产用折边器,包括机座、传送装置、折边块、滑轨、两个第一气缸、以及第二气缸,所述机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传送装置通过两个支架固定于所述凹槽的内部,所述折边块固定于所述机座的上表面,且所述折边块位于所述凹槽的右侧,所述折边块包括上夹板、下夹板、上压板以及下压板,所述上夹板与所述下夹板水平且平行设置,所述上压板的左端、所述下压板的左端分别铰接于所述上夹板的右端、所述下夹板的右端,所述上夹板、所述上压板与所述下夹板、所述下压板之间的空隙形成折边通道,所述折边通道的左端口靠近所述传送装置的输出端口,所述上压板的下表面以及所述下压板的上表面均嵌定有电加热器,所述上夹板的前后端面上、所述下夹板的前后端面上均固定有抵板,且位于同一端的两个所述抵板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同一竖直线上的两个所述抵板之间由所述第一气缸的自由端、固定端连接,所述滑轨固定于所述下压板的底部,所述第二气缸的固定端固定于所述机座的顶部,所述第二气缸的自由端与所述滑轨滑动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夹板与所述上压板之间通过旋紧轮铰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压板的上表面固定有配重块。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负压风机,所述凹槽的内底壁开设有风口,所述风口上固定有筛网,所述负压风机固定于所述机座的内部,且所述负压风机的输入端与所述风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压板的右端固定有把手。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座的底部铰接有滑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技术方案中,所述传送装置包括两个传送辊以及传送带,所述传送带套设于两个所述传送辊的外部,且两个所述传送辊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架铰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接收块,所述接收块固定于所述下压板的左侧壁,且所述接收块延伸至所述传送装置的右端口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环保编织袋生产用折边器,通过设置折边块与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的相互配合,使得装置可以快速且高效地进行折边,另外本装置可以手动或电动进行折边,在小批量折边时可以采用手动折边的方式节约资源。同时设置的电加热器还可以对编织袋的弯折处进行加热,提高折边效果。另外本装置结构简单,建造成本以及维护成本都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环保编织袋生产用折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环保编织袋生产用折边器的夹板侧视图。

图中:

1、机座,11、凹槽,12、风口,13、滑轮,2、传送装置,21、传送辊,22、传送带,23、支架,31、下夹板,32、上夹板,33、下压板,34、上压板,35、旋紧轮,36、电加热器,37、抵板,38、配重块,39、把手,41、滑轨,42、第二气缸,43、第一气缸,44、折边通道,45、接收块,51、筛网,52、负压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环保编织袋生产用折边器,包括机座1、传送装置2、折边块、滑轨41、两个第一气缸43、以及第二气缸42,机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11,传送装置2通过两个支架23固定于凹槽11的内部,折边块固定于机座1的上表面,且折边块位于凹槽11的右侧,折边块包括上夹板32、下夹板31、上压板34以及下压板33,上夹板32与下夹板31水平且平行设置,上压板34的左端、下压板33的左端分别铰接于上夹板32的右端、下夹板31的右端,上夹板32、上压板34与下夹板31、下压板33之间的空隙形成折边通道44,折边通道44的左端口靠近传送装置2的输出端口,上压板34的下表面以及下压板33的上表面均嵌定有电加热器36,本实施例中,电加热器36配置为600a板式电加热器,通电时其内部的电热丝就会发出热量,实现加热的效果。上夹板32的前后端面上、下夹板31的前后端面上均固定有抵板37,且位于同一端的两个抵板37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同一竖直线上的两个抵板37之间由第一气缸43的自由端、固定端连接,滑轨41固定于下压板33的底部,第二气缸42的固定端固定于机座1的顶部,第二气缸42的自由端与滑轨41滑动配合。在进行折边工作时,工作人员根据规格要求,通过调整第二气缸42的升降高度,配合滑轨41将下压板33固定在一定高度,使得下压板33与下夹板31形成折边角度,编织袋在传送装置2的传送下经过折边通道44进入到折边块内,在编织袋进入到折边块内时,如图2所示第一气缸43会进行收缩,通过抵板37带动上夹板32进行下压,而上夹板32由于与上压板34铰接,所以在下压的同时会带动上压板34同步下压,由于下压板33与下夹板31之间存在一定折边角度,所以折边块内的编织袋在不同倾斜角度的压缩下,形成符合生产要求的编织袋形状,同时为了提高折边的持久效果,上压板34、以及下压板33内均嵌定有电加热器36,在折边的时候,电加热器36会进行加热,加热之后的上压板34以及下压板33会对编织袋折边部分进行热软化,使得该部分更容易发生形变,且在拿出折边好的编织袋后进行降温后,能够将折边效果保持得更久,提高折边效果。

为了便于调整折边角度,进一步的,上夹板32与上压板34之间通过旋紧轮35铰接。在下压板33提高之后,上压板34与下压板33之间的压缩空隙会进一步减小,此时需要对上压板34进行相应的角度调整,通过旋紧轮35铰接在上夹板32上的上压板34,该旋紧轮35配置为具有调节刻度的旋紧轮,其调节的刻度标准会与第二气缸42的升降区间相适配,在下压板33升高之后,上压板34能够根据下压板33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进而使得上压板34与下压板33之间保持平行,避免折边的受热、受折不均。

为了适应不同密度的编织袋进行折边,进一步的,上压板34的上表面固定有配重块38。由于每种编织袋的编织密度都有所区别,且不同的编织密度,也会使得折边形变所需的压力有所不同,而上压板34上的配种块38则能够根据编织袋的不同选择添加和减少配重块38的数量,进行调整上压板34的重量,进而改变压折的压力,提高了该折边器的适用性。

为了避免编织袋进入折边块时粘附灰尘,进一步的,还包括负压风机52,凹槽11的内底壁开设有风口12,风口12上固定有筛网51,负压风机52固定于机座1的内部,且负压风机52的输入端与风口12连通。编织袋在压折时会进行加热,若编织袋表面粘附灰尘颗粒,则容易被热压进编织袋表面,造成编织袋表面成像变脏,因此在传送装置2底部的凹槽11底壁上开设了风口12和筛网51,在负压风机52进行工作时,会通过风口12将编织袋表面的灰尘颗粒吸走,同时筛网51可以避免编织袋意外掉落到凹槽11内被负压风机52吸走,而被负压风机52吸走的尘埃颗粒进经由负压风机52底部的排风口进行排走。

为了便于折边器手动工作,进一步的,上压板34的右端固定有把手39。由于存在编织密度比较小的编织袋,通过电动压折可能会存在压折过度,因此需要人工进行人为压折,在上压板34右端的把手39可以提供工作人员一个便于按压的触手块,同时由于上压板34内具有电加热器36,在折边时,上压板34可能会具有较高的温度,不便于直接接触进行按压上压板34,把手39能够进行一定隔温,避免接触性烫伤的情况发生。

为了便于传送装置2传送工作,进一步的,机座1的底部铰接有滑轮13,传送装置2包括两个传送辊21以及传送带22,传送带22套设于两个传送辊21的外部,且两个传送辊21分别与两个支架23铰接。传送装置2通过传送辊21进行带动传送带22,而一侧的传送辊21为主动制动,一侧为从动制动,这样在工作时能够避免传送速度过快而影响折边效果,同时支架23能够将传送带22位置提高,避免传送到22回传时误触机座1造成传送带22损耗。

为了便于编织袋传送至折边块内,进一步的,还包括接收块45,接收块45固定于下压板33的左侧壁,且接收块45延伸至传送装置2的右端口处。接收块45能够遮盖传送装置2与折边块之间的空隙,可以避免编织袋在通过该缝隙时被触碰到掉入缝隙内,且接收块45表面采用的是光滑磨片规格,这样不会使得编织袋因为摩擦力的原因而不易于进入折边块内。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他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