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纺多功能纱线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178193发布日期:2021-08-06 18:24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纺多功能纱线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混纺纱线制备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混纺多功能性纱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织物功能化的实现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通过后整理工艺实现。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但功能性的保持时间较短。(2)在纺丝过程中添加功能性母粒或功能性助剂,制成功能性纤维,进而进行纺纱织造。该方法技术难度较高,成本较高。(3)选用本体功能性材料,即使用本身就具有功能性的纤维材料。比如竹纤维、麻纤维以及木棉纤维等,其本身就具有抗菌功能。棉纤维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其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但棉纤维吸水以后,纤维内部容易积聚水分子而使得织物易湿难干,进而容易滋生细菌影响人体健康,同时微生物对棉织物也有破坏作用,表现在不耐霉菌,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方法来弥补棉织物所存在的性能劣势。sorona纤维具有可再生、手感柔软、弹性持久及回复保形等优势;石墨烯涤纶纤维具有抗菌抑菌、远红外发射、抗紫外线、抑制螨虫、负离子发生及抗静电等性能。为满足人们对健康功能日益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纤维的服用性能,将多种纤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纺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本发明将sorona纤维、棉纤维与石墨烯涤纶纤维按照一定比例,结合不同纺纱工艺流程进行多功能性纱线的制备。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基合成纤维、棉纤维与石墨烯涤纶纤维混纺的多功能性纱线的制备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物基合成纤维、棉纤维与石墨烯涤纶纤维混纺的多功能性纱线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sorona纤维、棉纤维和石墨烯涤纶纤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排包混合,其中sorona纤维比例为20%-40%,棉纤维比例为20%-60%,石墨烯涤纶纤维比例为20%-40%,然后通过纺纱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得到混纺的多功能性纱线。所述纺纱工艺流程为环锭纺生产流程,包括普通环锭纺和紧密纺。主要经过清梳联工序、并条工序、粗纱工序、细纱工序等。所述纺纱工艺流程为转杯纺生产流程。主要经过清梳联工序、并条工序、转杯纺工序等。所述的多功能性纱线主要具有远红外保健、紫外线防护、负离子发生、抗菌抑菌、抑制螨虫、抗静电以及(回)弹性优良等优异性能。有益效果(1)本发明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功能性持久,对原料、设备和环境的要求较低,可进行大规模生产;(2)本发明所制备的功能性纱线具有远红外保健、紫外线防护、负离子发生、抗菌抑菌、抑制螨虫、抗静电以及(回)弹性优良等优异性能,满足了人们对多功能性纱线的需求,符合纱线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附图说明图1.环锭纺生产流程图;图2.转杯纺生产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方案更加通俗易懂,兹以优选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一种生物基合成纤维、棉纤维与石墨烯涤纶纤维混纺的多功能性纱线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将sorona纤维、棉纤维和石墨烯涤纶纤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排包混合,其中sorona纤维比例为20%,棉纤维比例为60%,石墨烯涤纶纤维比例为20%。通过纺纱工艺流程进行生产。所述工艺流程为普通环锭纺生产流程,经过清梳联工序、并条工序、粗纱工序、细纱工序等。实施例2一种生物基合成纤维、棉纤维与石墨烯涤纶纤维混纺的多功能性纱线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将sorona纤维、棉纤维和石墨烯涤纶纤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排包混合,其中sorona纤维比例为20%,棉纤维比例为60%,石墨烯涤纶纤维比例为20%。通过纺纱工艺流程进行生产。所述工艺流程为紧密纺生产流程,经过清梳联工序、并条工序、粗纱工序、细纱工序等。实施例3一种生物基合成纤维、棉纤维与石墨烯涤纶纤维混纺的多功能性纱线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将sorona纤维、棉纤维和石墨烯涤纶纤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排包混合,其中sorona纤维比例为20%,棉纤维比例为60%,石墨烯涤纶纤维比例为20%。通过纺纱工艺流程进行生产。所述工艺流程为转杯纺生产流程,经过清梳联工序、并条工序、转杯纺工序等。实施例4一种生物基合成纤维、棉纤维与石墨烯涤纶纤维混纺的多功能性纱线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将sorona纤维、棉纤维和石墨烯涤纶纤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排包混合,其中sorona纤维比例为30%,棉纤维比例为40%,石墨烯涤纶纤维比例为30%。通过纺纱工艺流程进行生产。所述工艺流程为普通环锭纺生产流程,经过清梳联工序、并条工序、粗纱工序、细纱工序等。实施例5一种生物基合成纤维、棉纤维与石墨烯涤纶纤维混纺的多功能性纱线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将sorona纤维、棉纤维和石墨烯涤纶纤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排包混合,其中sorona纤维比例为30%,棉纤维比例为40%,石墨烯涤纶纤维比例为30%。通过纺纱工艺流程进行生产。所述工艺流程为紧密纺生产流程,经过清梳联工序、并条工序、粗纱工序、细纱工序等。实施例6一种生物基合成纤维、棉纤维与石墨烯涤纶纤维混纺的多功能性纱线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将sorona纤维、棉纤维和石墨烯涤纶纤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排包混合,其中sorona纤维比例为30%,棉纤维比例为40%,石墨烯涤纶纤维比例为30%。通过纺纱工艺流程进行生产。所述工艺流程为转杯纺生产流程,经过清梳联工序、并条工序、转杯纺工序等。取实施例1-6的多功能性纱线,分别在小样织机上进行平纹面料的手工试织,其中面料规格为10×10cm,进行以下测试:1.抗菌性能采用gb/t20944.3-2008的检测方式,结果见表1。表1抑菌率(%)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实施例1919588实施例2929588实施例3919487实施例4959791实施例5969792实施例6959691注:标准要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肝菌的抑菌率≥70%,或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60%。从表1可知,实施例1-6织成的织物均具有抗菌抑菌性能。其中,以石墨烯涤纶纤维含量较高的实施例4-6为较优。纺纱方式对织物的抗菌抑菌性能影响较小,相比较优的纺纱方式为紧密纺(实施例2、实施例5)。2.防紫外功能采用gb/t18830-2009的测试方法,结果见表2。表2抗菌性能upf值t(uva)av/%实施例1552.78实施例2602.63实施例3522.91实施例4851.97实施例5931.82实施例6922.01注:当upf>40,且t(uva)av/%<5%时,可称之为防紫外产品。从表2可知,实施例1-6织成的织物均具有防紫外线功能,其中以石墨烯涤纶含量较多的实施例5较优。3.抗静电功能采用gb/t12703.4-2010的测试方法,结果见表3。表3表面电阻率ω实施例11.04×108实施例21.32×108实施例31.01×108实施例43.71×108实施例54.12×108实施例62.13×108注:表面电阻率技术要求:a级(<1×107)、b级(≥1×107,≤1×1010)、c级(≥1×1010,≤1×1013)。对于非耐久型抗静电纺织品,洗前应达到表面电阻率技术要求,对于耐久性抗静电纺织品,洗前、洗后均应达到表面电阻率技术要求。从表3可知,实施例1-6织成的织物均具有抗静电功能,其中以实施例5较优。4.远红外功能采用gb/t30127-2013的测试方法,结果见表4。表4远红外功能远红外发射率远红外辐射温升(℃)实施例10.922.1实施例20.872.4实施例30.912.1实施例41.333.6实施例51.323.4实施例61.293.7注:对于一般样品,若试样的远红外发射率不低于0.88,且远红外辐射温升不低于1.4℃时,样品具有远红外性能。从表4可知,实施例1-6织成的织物均具有远红外功能,其中以实施例4-6织成的织物较优。以上对本发明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了说明,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构造、特征、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和修饰,均属于本发明专利的申请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