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环锭纺纱机的引导元件和环锭纺纱机的配备有该引导元件的工作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3544发布日期:2022-06-25 05:54阅读:70来源:国知局
用于环锭纺纱机的引导元件和环锭纺纱机的配备有该引导元件的工作站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环锭纺纱机的束状纤维结构的引导元件。
2.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环锭纺纱机,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生产纱线的工作站,该工作站具有用于引导在该工作站的牵伸系统和纱线卷绕单元之间延伸的束状纤维结构的引导元件。


背景技术:

3.用于引导移动的纤维束(例如,以所谓的预纱或粗纱或纱线的形式)的引导元件以各种设计用于纺纱机和卷绕机中。所讨论类型的引导元件构造成在环锭纺纱机的工作站处使用,该引导元件通常布置在工作站的牵伸系统和钢领轨道和锭子轨道之间,并且通常经由螺钉或其他紧固装置可释放地连接到工作站的支撑件。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元件具有在牵伸系统和锭子轨道之间引导纤维结构的任务,并且防止由沿着布置在钢领轨道上的纺纱钢领运动的钢领钢丝圈的圆形路径引入到纤维结构中的旋转经由引导元件传播到牵伸系统的区域中。
4.用于环锭纺纱机的工作站的引导元件的已知实施例由具有设计为纺纱通道的孔眼的盘绕金属丝形成,在该孔眼的区域中,纱线由来自牵伸系统的纤维复合材料形成。纤维复合材料是具有单独纤维的细长纤维结构,其中一些纤维平行延伸并且在孔眼区域中被加捻以形成纱线。
5.来自牵伸系统的纤维复合材料以及纱线两者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都被称为纤维结构。
6.所述盘绕金属丝的自由端可释放地附接到所述工作站的支撑臂。如果在工作站处发生纱线断裂,则纺成纱线的纤维结构通常在牵伸系统和锭子轨道之间分离,这意味着必须由操作者手动地或使用操作机器人来重新纺纱。为此,来自牵伸系统的纤维复合材料的自由端可以连接到来自锭子轨道的已经纺成的纱线或者连接到辅助纱线的自由端。
7.这种已知的引导元件的缺点是,当将单独的纱线接头时,操作者或操作机器人必须在引导元件的纺纱通道的区域内从前方绕被卷绕的纱线进行引导(当看环锭纺纱机的工作站时),以便操作者或操作机器人能够将已经纺成的纱线引入设计成纺纱通道的孔眼中。因此,用绞合金属丝作为引导元件进行处理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另外,如果纱线断裂,则存在断裂的纱线由于旋转而缠绕在金属丝周围并且操作者必须手动松开该缠绕的风险。
8.从ep3521490a1中可知用于环锭纺纱机的工作站的引导元件的另一实施例,该引导元件由具有附接区域和引导区域的主体形成。引导区域具有用作纺纱通道的引导槽,该纺纱通道具有入口开口,引导槽由胶合到主体中的陶瓷的、可移动地安装的引导插入件形成。
9.这种引导元件的相对高的成本是不利的。此外,由于可移动的引导插入件必须在两个位置之间克服反作用力移动,所以存在复杂的制造过程和与纱线处理有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0.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环锭纺纱机的引导元件,其相对于现有技术和环锭纺纱机的配备有该引导元件的工作站得到改进。
11.该目的通过具有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的用于环锭纺纱机的引导元件以及环锭纺纱机(或这种环锭纺纱机的一个或多个工作站)来实现。
12.根据本发明的引导元件的引导槽被设计为从入口开口到端部区域的连续槽。在环锭纺纱机的工作站处,在接头过程期间,与入口开口邻接的入口区域用于插入束状纤维结构,而在纺纱过程期间端部区域用于引导纤维结构。特别地,在端部区域中,存在从来自工作站处的牵伸系统的未加捻或仅轻微加捻的纤维复合材料到加捻纱线的过渡。如在环锭纺纱机中常见的那样,旋转由位于管纱区域中的钢领钢丝圈产生,该旋转继续进入引导元件的端部区域中。
13.为了在工作站处的接头过程期间允许手动地以及借助于接头机器人将纤维结构可靠且简单地插入到引导槽中,入口区域是漏斗形的,即,引导槽的净宽从入口开口开始到从入口区域到过渡区域的过渡部减小,优选地连续地减小。
14.为了防止纤维结构在接头过程期间或在随后的纺纱过程期间再次离开引导槽,根据本发明,引导槽现在在过渡区域中具有至少一个方向变化。
15.因此,引导槽在入口区域和端部区域之间不是完全笔直的。相反,侧向界定引导槽的侧壁具有至少一个、优选多个弯曲部或分支,使得纤维结构在通过入口区域之后被插入引导槽中且在引导元件的平面图中时侧向偏转一次或多次。方向变化最终具有这样的效果,即,在纺纱过程期间在引导槽的端部区域中延伸的纱线被可靠地保持在引导槽中,因为方向变化使得纱线更难以经由过渡区域离开端部区域并最终经由入口开口离开引导槽。特别地,有利的是,引导槽在过渡区域中具有第一方向变化,并且在过渡区域和端部区域之间的过渡部处具有第二方向变化,这两个方向变化在引导元件的俯视图中相对于顺时针方向在不同的方向上分支。
16.整个引导槽优选地在共同的平面中延伸。还有利的是,界定引导槽的侧壁各自界定引导元件的也位于一个平面中的部分。因此,引导槽被特别地设计为引导元件的平坦部分中的自由空间。
17.还有利的是,引导元件具有两个侧壁,所述两个侧壁界定入口区域并且跨越角度(α),所述角度的值在50
°
和90
°
之间,优选地在60
°
和80
°
之间。虽然引导槽在过渡区域中应该相对较窄,但是有利的是,入口开口具有相对较大的净宽。在此,上述角度范围已经被证明是有利的,因为两个要求可以以引导元件的可容许的总尺寸来满足。否则,对于某些应用,所需的安装空间将太大和/或材料要求太高。界定入口区域的侧壁优选地各自沿直线延伸。还有利的是,界定入口区域的两个侧壁以不同的角度过渡到侧向界定或限定过渡区域的邻接侧壁中。在这种情况下,当纤维结构从入口开口移动到过渡区域中时,纤维结构已经经历了第一方向变化。
18.特别有利的是,引导元件在过渡区域中具有跨越角度(β)的两个侧壁,所述侧壁彼此相邻并且界定引导槽,所述角度(β)的值在30
°
和150
°
之间,优选在60
°
和120
°
之间。因此,所述侧壁在引导元件的平面图中形成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即,侧壁之间的过渡部)被设计为尖锐边缘或倒圆,优选是倒圆的以便在纤维结构从入口开口移动到端部区域时平滑地引
导纤维结构。
19.还有利的是,侧壁之一与端部区域中的侧壁相邻,过渡区域中的一个侧壁与端部区域中的侧壁形成角度(γ),该角度的值在60
°
和150
°
之间,优选地在80
°
和130
°
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在两个侧壁之间也存在过渡部,同样特别地倒圆的过渡部,其中,在过渡部之后的侧壁优选地至少部分地是笔直的。
20.有利的是,引导槽在过渡区域中的净宽加宽至少一次并且然后变窄一次。特别地,有利的是,引导槽的净宽在入口区域之后首先变宽并且然后(优选连续地)减小。净宽优选地连续减小直到过渡区域中的(第一)方向变化。这也在过渡区域中产生漏斗形状,其确保纤维结构从入口区域到端部区域的平滑插入。
21.还有利的是,引导槽在过渡区域中具有净宽,在过渡区域的路线中,该净宽的值在0.5 mm和7.0 mm之间变化,优选地在0.7 mm和5.0 mm之间变化。特别地,有利的是,净宽从入口区域的远离入口开口的端部开始首先增大到最大值,并且然后减小到最小值,该值优选在减小之后直到端部区域保持恒定。在从端部区域到入口区域的方向上,产生瓶颈,纤维结构将必须克服该瓶颈以便离开引导槽。这有效地防止了纤维结构意外地离开引导槽。
22.还有利的是,入口区域在入口开口区域中具有净宽,该净宽的值在5 mm和20 mm之间,优选在12 mm和17 mm之间。该范围确保了接头机器人在接头期间能够可靠地将纤维结构插入到引导槽中。纤维结构的手动插入也是可能的,而没有任何问题。如果该值选择为大于规定的最大值,则这将增加引导元件的制造成本,因为材料要求将由于引导元件的更大的总体尺寸而增加。
23.还有利的是,引导槽的从入口开口到入口区域的远离入口开口的端部的净宽被减小到0.5 mm和3.0 mm之间、优选地在0.7 mm和1.5 mm之间的值。该特定范围确保了纤维结构能够移动到端部区域中,而在界定引导槽的侧壁与纤维结构之间不发生不期望的摩擦。在环锭纺纱机的情况下,待插入到引导元件中的纤维结构还不是通过完全加捻而稳定的纱线。因此,将存在的风险是,仅轻微加捻的纤维结构将局部分解(纤维布置的扰乱,在以致密方式预先包在一起的单独纤维之间产生间隙)并因此在插入期间由于摩擦而弱化。可能的后果将是,在所生产的纱线中出现不希望的不规则性,以及在纺纱过程重新开始时纱线断裂的危险。同时,在入口区域的所述端部的区域中的净宽足够小,以便防止纤维结构在环锭纺纱机的工作站处的纺纱期间意外地离开引导槽,或者使相应的发生风险最小化。已经发现,在0.7 mm和1.5 mm之间的范围内,对于通常在环锭纺纱机上生产的大多数纱线类型可以获得可靠的操作。
24.还有利的是,端部区域在引导元件的平面图中在背向入口开口的一侧上具有圆弧形壁部。所述壁部用于在纺纱操作期间连续地引导纤维结构。所述圆弧形状本身已经被证明,因为纤维结构通常也具有基本上圆形的横截面,从而确保纤维结构在端部区域中的低摩擦引导。
25.已经发现,如果在引导元件的平面图中,至少在一些部分中,圆弧形壁部的半径(rc)在1.5和2.5 mm之间、优选在1.75 mm和2.0 mm之间,则可以获得特别好的结果。环锭纺纱过程不是完全固定的过程。纤维束沿锭子方向远离引导元件延伸的方向连续地变化,并且取决于移动的钢领钢丝圈的当前位置、移动的钢领轨道和/或锭子轨道的高度、锭子的旋转速度以及形成的纱线气圈的稳定性。已经发现,如果使用具有这种尺寸的圆弧形壁部,可
以实现仅具有少量扰动并且同时导致良好质量的纱线的环锭纺纱操作。这允许纤维束根据当前的纺纱状态在沿着圆弧形壁部的不同点处热力学最佳地自身对准。通过允许纤维束关于其在引导元件内的定位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一方面可以减少纤维束内的纵向力的不期望的波动,并且另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纤维束中在与引导元件的接触区域中的局部应力集中。如果选择较小的半径,则由于引导元件所施加的几何约束,不能进行纤维束的这种热力学自优化。另一方面,已经发现,在较大半径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引导元件的主要任务的纤维束的引导不再足以产生良好的捻度,并且因此所生产的纱线的质量降低。在半径较大的情况下,还存在纤维束在引导元件中无序的、非常动态的运动以及纤维束从引导元件中脱出的风险。
26.还有利的是,引导槽的端部区域设计成在引导元件的平面图中为滴形。该滴形由圆弧形壁部与引导元件的两个侧壁形成,所述两个侧壁彼此间隔开并且邻接所述壁部。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从圆弧形壁部开始在入口开口的方向上减小,因此产生上述滴形形状。特别地,有利的是,过渡区域在两个间隔开的侧壁中的一个侧壁的区域中通向滴形的端部区域中。端部区域在其远离圆弧形壁部的一侧上也可具有圆弧形状。如果滴形部的较大的弧(钝端)在引导元件的平面图中具有圆弧形壁部,该圆弧形壁部的半径(rc)如前所述在1.5和2.5 mm之间,优选地在1.75 mm和2.0 mm之间,则滴形形状是特别有利的。这种滴形形状允许纤维束以如上所述的热力学优化方式自身对准,并且同时在由干扰引起的高度动态无序运动的情况下稳定。稳定效果是通过以下事实实现的:无序移动的纤维束在某点将朝向滴形形状的尖端移动,在该处,锥形侧壁越来越多地限制其移动,从而导致纤维束由于几何约束而变得受限和减速(平静)。一旦动能降到某个水平以下,纤维束将返回(由其中的纵向力驱动)到滴形形状的钝端,并且在最佳热力学条件下的正常纺纱可以继续。
27.还有利的是,过渡区域在引导槽的相对侧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纤维结构的保持部分。保持部分由壁部形成,壁部的路线在引导元件的平面图中偏离直线。特别地,保持部分引起引导槽的上述方向变化。如果在端部区域中被引导的纤维结构受到沿入口开口方向上的力,则保持部分用作空间障碍物,纤维结构必须克服由保持部分引起的摩擦力而被引导经过该空间障碍物。因此,保持部分使纤维结构在纺纱操作期间可能移出引导槽的风险最小化。
28.此外,有利的是,保持部分中的至少一者由钩形隆起部形成。在此,隆起部由引导元件的一部分形成,该部分与假想的连接线相交,该假想的连接线从入口开口的中心延伸到引导槽的与入口开口相对的端部。如果纤维结构从端部区域沿入口开口的方向移动,则在其无意地离开引导槽之前,纤维结构将必须经过隆起部。
29.特别有利的是,保持部分在从入口开口朝向端部区域延伸的方向上一个接一个地布置。这产生两个保持部分,在纤维结构可以离开引导槽之前,纤维结构将必须通过克服保持部分和纤维结构之间的摩擦力来克服这两个保持部分。因此,通过布置所述两个保持部分,进一步降低了纤维结构在纺纱操作期间离开引导槽的风险。
30.此外,有利的是,引导元件至少部分地或完全地设计为冲压件,优选由金属制成,或者由金属丝形成。如果引导元件是呈冲压件的形式,则有利的是,其至少部分地具有0.6 mm和1.5 mm之间的厚度。特别地,有利的是,冲压件的厚度大于引导槽的最小净宽。因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防止各个引导元件在其制造期间的缠结。特别地,还有利的是,纤维引导元
件由硬化金属构成。
31.有利的是,引导元件具有不与引导槽连接的凹槽,该凹槽用于将引导元件附接到环锭纺纱机的工作站的支撑件。引导元件基本上包括主体,引导槽形成在主体中(例如通过钻孔和/或铣削)。此外,应该存在上述凹槽,以便能够将引导元件附接到工作站的支撑件。该凹槽可以是封闭的或向外敞开的。特别地,凹槽用于接收螺钉或用于螺钉的通过,通过所述螺钉,引导元件能够连接到支撑件。封闭的凹槽尤其对于由冲压和硬化的金属制成的实施例可能是有利的,因为这可以可靠地防止引导元件在硬化过程期间的不期望的变形(扭结)。
32.特别有利的是,引导元件包括布置在引导槽外部的纱线捕捉器。纱线捕捉器被设计为从引导元件的其余部分突出或悬臂伸出的部分,在纱线由于其自身旋转而断裂之后,纱线端部卷绕在该部分上。在这种情况下,纱线的端部位于导纱器上的预定点处,并且能够在工作站处由机器人或操作者容易地拾取,并且来自牵伸系统的纤维复合材料在接头过程期间叠置在其上。
33.根据本发明的环锭纺纱机的特征在于,其具有带有引导元件的工作站,所述引导元件根据之前和/或之后的描述来设计,其中,被描述为可选的特征能够单独地或以任何组合来实现,只要这在技术上是可能的。此外,工作站自然包括环锭纺纱机中的从纤维复合材料生产纱线所必需的其他部件或元件。
附图说明
34.在以下实施例中描述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在所述实施例中,示意性地: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引导元件的平面图;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引导元件,标记了附加的尺寸和角度;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引导元件的替代实施例;图4示出了图3中所示的引导元件,其附接到环锭纺纱机的工作站的支撑件;图5示出环锭纺纱机的工作站的选定元件;图6a、6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引导元件的其他实施例的选定部分;图7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引导元件的另一实施例的选定部分;图7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引导元件的最后实施例;图8示出了根据图1的引导元件的一部分,标记了附加的尺寸;以及图9a/b均示出了在环锭纺纱期间具有纤维束的根据图1的引导元件的一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35.图1和图2均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相同的引导元件22的相同的平面图,该引导元件用于在环锭纺纱机的工作站23处的纺纱过程期间引导束状纤维结构1。
36.通常,关于本发明以及还关于一般性描述,应当解释清楚的是,俯视图是根据图1的视图,即,观察其中定位了下面描述的引导槽2的整个或大部分的平面。
37.引导元件22包括用于纤维结构1的引导槽2,该引导槽在入口开口3的区域开始。与入口开口3邻接的是漏斗形的入口区域4,该入口区域过渡到在入口区域4的远离入口开口3的一侧上的过渡区域5。入口开口3在图1中由虚线示出,然而,该虚线并不表示引导元件22
的物理结构,而是仅用于更好地标记入口开口3。
38.在过渡区域5的与入口开口3相对的一侧上,引导槽2结合到滴形端部区域6中,该滴形端部区域在其与入口开口3相对的一侧代表引导槽2的端部。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引导元件22在所述端部的区域中具有呈圆弧形状的壁部9。该壁部在两侧过渡到侧壁7中,所述侧壁延伸直至所述入口开口3。
39.因此,入口区域4及其入口开口3与过渡区域5和端部区域6一起形成引导槽2。
40.此外,在所示的示例中,引导元件22具有向外封闭的凹槽11,该凹槽例如用于螺钉17的通过,引导元件22可通过该螺钉附接到环锭纺纱机的工作站23的支撑件12上,如图4中更详细地示出的。如从示出引导元件22的替代实施例的图7b中可以看出,凹槽11也可以在一侧上敞开。
41.不管引导槽2的确切形状如何,根据本发明,引导槽2现在在过渡区域5中具有方向变化。该方向变化在图2中由延伸穿过引导槽2的虚线表示。如该线所示,经由入口开口3引入到引导槽2中的纤维结构1在其到达引导槽2的端部区域6之前通过该方向变化而横向地(即,在附图的平面中)偏转几次。
42.特别是在纤维结构1位于端部区域6中并且在那里被引导的纺纱操作期间,该方向变化使纤维结构1可以由于外部作用力而离开引导槽2的风险最小化。该力在纺纱操作期间由于纤维结构1在工作站23的钢领钢丝圈单元20的区域中的引导而产生,如图5中以示例的方式所示的。钢领钢丝圈单元20本身在环锭纺纱机中是已知的,因此不再进一步描述。
43.特别地,图2中虚线所示的方向变化由保持部分10产生。保持部分10由侧壁7的特定形状实现,所述侧壁在过渡区域5中也具有一个或多个方向变化。
44.这形成了引导槽2,其净宽8由于漏斗形入口区域4而从入口开口3开始首先减小,并且在标出过渡区域5的起点的第一保持部分10之后再次增大。在过渡区域5中,净宽8再次减小,然后在端部区域6中再次增大。
45.端部区域6优选在其远离入口开口3的区域中具有圆弧形的壁部9,该壁部在所述方向上形成引导槽2的端部,其中,该端部尤其在所示的平面图中为滴形。
46.入口区域4优选地由两个侧壁7限定,所述两个侧壁限定入口区域4,所述两个侧壁跨越角度α(在图2中示出),角度α的范围具有在总体描述中所提及的值。
47.净宽8也在图2中示出;这也应该具有根据总体描述的值,并且在入口区域4之后的过渡区域5的第一部分中的值从初始值开始首先增加,然后再逐渐地减小。在过渡区域5的最后通向端部区域6的第二部分中,净宽8优选地是恒定的。
48.在图2中还可以看到其他的角度范围。特别地,引导元件22的两个相邻侧壁7跨越角度β,该角度的值的有利范围在总体描述中被提及。第二角度γ由界定过渡区域5的侧壁7和界定端部区域6的侧壁形成,其值的有利范围也已经在总体描述中被提及。
49.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引导元件22的另一实施例,引导槽2的形状与图1和图2中所示的形状相对应。除了第一实施例之外,引导元件22还具有增加引导元件22的稳定性的侧向倒角16。
50.此外,图3中示出了纱线捕捉器13,其从引导元件22侧向突出,并且如果在纺纱操作期间发生纱线断裂,则纱线端由于其自身的旋转而缠绕在纱线捕捉器周围。
51.图4示出了图3中所示的引导元件22以及支撑件12,该支撑件可以经由附接部分18
连接到环锭纺纱机的工作站23的相应保持结构。在所示的示例中,引导元件22通过螺钉17附接到支撑件12,该螺钉穿过图3所示的凹槽11,并且经由螺母或支撑件12中的螺纹确保引导元件22固定在支撑件12上。
52.图5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支撑件12和引导元件22的组合,其位于环锭纺纱机的工作站23的牵伸系统的一对输出辊14与其纱线纺纱单元15之间,该纱线纺纱单元尤其具有用于管纱19和钢领钢丝圈单元20的支承件(未示出),通过该钢领钢丝圈单元将捻度引入来自牵伸系统的纤维结构1中,使得在引导元件22的区域中产生具有捻度的纱线,通过旋转所述管纱使得该纱线最终被卷绕到管纱19上。
53.为了清楚起见,未示出支撑件12所附接的保持结构。在这一点上也不更详细地讨论环锭纺纱的原理,因为这在现有技术中是公知的。然而,所示出的是回转销21,支撑件12可与引导元件22一起围绕该回转销枢转。相应的枢转可以手动地进行或通过接头机器人进行,以便将引导元件22从虚线位置枢转到实线所示的位置并因此使引导元件22抵靠纤维结构1运动,以便将纤维结构1插入到引导槽2中。
54.最后,在图6a、图6b和图7a中示出了可想到的引导槽2的其他形式,其中引导元件22在每种情况下仅部分地示出。图7b中所示的引导元件22也具有引导槽2的替代形状,其中特别地,端部区域6由相对于过渡区域5相对的两个区域(均设置有附图标记6)形成。
55.在根据图6a至图7b的实施例中,引导槽2在每种情况下具有入口开口3、邻接的入口区域4、邻接所述入口区域4的过渡区域5以及使引导槽2完整的端部区域6。过渡区域5还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方向变化。
56.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的引导元件22的一部分。滴形端部区域6具有圆弧形壁部6,其在如图所示的平面图中具有在1.75 mm和2.0 mm之间的半径(rc)。在纺纱操作期间,这允许纤维束(图8中未示出)在沿着圆弧形壁部9的不同点处热力学最佳地自我对齐,如图9a中所示。
57.在图9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在环锭纺纱期间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引导元件22的变型的纤维束1相对于界定引导槽6的端部区域的壁的典型运动路径(由具有虚线的箭头表示)。在该变型中,引导槽6的端部区域具有半径为约1.75 mm (见图8)的圆弧形壁部9。这使得环锭纺纱过程期间纤维束1沿着圆弧形壁部9移动。这是因为纤维束由于热力学原理而在能量方面自动地使其自身最佳地对准。已经表明,在许多情况下,纤维束执行一种大致呈大写拉丁字母d形式的周期性运动,如示意性地示出的。这种周期性运动仅仅是微小的并且导致纤维束的准静态引导。如果这种准静态纺纱过程例如由于所供应的粗纱中的厚点而受到干扰,则突然出现的不同条件可能导致该引导的不稳定。在许多情况下,这会导致纤维束1远离圆弧形壁部9无序和高度动态的运动,如图9b中具有虚线的箭头所示。
58.如果动力太高,纤维束1可以进一步远离圆弧形壁部6朝向引导槽6的滴形端部区域的尖端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根据本发明的引导元件22的这种变型的滴形形状,纤维束1将被锥形侧壁7限制和减速,从而越来越多地限制其移动。因此,纤维束1通过由锥形侧壁7给出的几何约束而变得越来越受限制和减速(平静)。换句话说,侧壁7对纤维束1的逐渐收缩导致纤维束1的稳定,其最终在滴形形状的钝侧处返回到圆弧形壁部9。本发明并不限于所示出和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修改以及所描述的特征的任何组合是可能的,即使它们在说明书或权利要求的不同部分中或在不同实施例中被示出和描述,只
要与独立权利要求的教导不矛盾即可。
59.附图标记列表1束状纤维结构2引导槽3引导槽的入口开口4引导槽的入口区域5引导槽的过渡区域6引导槽的端部区域7侧壁8引导槽的净宽9圆弧形壁部10保持部分11 凹槽12支撑件13纱线捕捉器14牵伸装置的输出辊对15纱线卷绕单元16倒角17螺钉18支撑件的附接部分19 管纱20钢领钢丝圈单元21回转销22引导元件23环锭纺纱机的工作站24纱线α界定入口区域的两个壁部之间的角度β过渡区域中的彼此相邻的壁部之间的角度γ过渡区域中的侧壁与端部区域中的侧壁之间的角度rc半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