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撑开纸袋的传送带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17809发布日期:2021-12-01 10:37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撑开纸袋的传送带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纸袋生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撑开纸袋的传送带机构。


背景技术:

2.购物纸袋是各大品牌服装店大量使用到的包装袋,这类纸袋在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纸袋中面积最大的主体是纸袋的侧面一圈纸张,可以称呼它为侧面纸,侧面纸类似是一个闭环的纸张结构。在自动化流水线中侧面纸是内壁贴合的薄薄的状态,类似收叠呈两层纸张的状态,但后续的工序中需要撑开侧面纸,让侧面纸彼此贴合的内壁分离。这一动作节点是故障高发区。因为纸张质量较轻,加上静电吸附等因素的影响,打开收叠的侧面纸时往往不容易成功,可能会造成侧面纸未打开、侧面纸被撕破、侧面纸不随流水线同步传送等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撑开纸袋的传送带机构,让半成品纸袋从收叠的状态渐渐往撑开的状态过渡,整体过程顺畅,自动化程度高,不易卡涩。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撑开纸袋的传送带机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撑开纸袋的传送带机构,包括:底部传送带,与横卧状态的半成品纸袋的底部接触并进行传送;顶部传送带的内圈接触有压轮和传送辊,顶部传送带构成与半成品纸袋顶部接触的斜向传送段,斜向传送段往斜上方传送;传送辊还通过摆臂连接有平行的摆动辊,摆动辊与斜向传送段的上表面接触;导引板,位于底部传送带与顶部传送带之间,导引板插入半成品纸袋的开口内,导引板包括与底部传送带平行的下导引板,还包括与斜向传送段平行的上导引板。
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半成品纸袋也就是底部还未封住且横躺状态下的纸袋,本设计方案能保证半成品纸袋从收叠、贴合的状态渐渐往打开、撑开的状态过渡,整体过程顺畅,自动化程度高,不易卡涩。
7.顶部传送带、底部传送带对半成品纸袋起到一个上下的夹持,保证包成品纸袋随传送带运行。导引板能促使纸袋渐渐打开,上导引板与斜向传送段、下导引板与底部传送带对半成品纸袋起到一种内外的夹持,进一步保证纸袋的持续传送。
8.斜向传送段不是上传送带上固定的某一段,它是动态变化的。斜向传送段自然构成一个渐大的喇叭口,为了避免纸袋与斜向传送段脱离,摆动辊起到类似张紧轮的作用,摆动辊利用自重下压斜向传送段,让斜向传送段呈现微微下凸状态,从而保证顶部传送带与半成品纸袋的持续接触,同时又不至于过于夹紧、卡涩半成品纸袋。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压轮的直径大于传送辊的直径,传送辊的自身轴线高于压轮的自身轴线所在高度;压轮、传送辊的相互空间位置固定,摆动辊具备绕自身轴线的自转自由度,摆动辊具备绕传送辊自身轴线的公转自由度。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压轮比传送辊径向尺寸大,自然构成斜向传送段的斜向上的传送方向,同时也扩大了顶部传送带的内圈空间,为摆动辊提供了足够的摆动角度。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摆臂为两根,两根摆臂分别与摆动辊的两侧轴端连接。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摆臂是与摆动辊、传送辊垂直连接的,两端的连接方式保证了摆动辊、传送辊的相互平行。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压轮为主动轮,传送辊、摆动辊为从动辊,底部传送带具备主动力,底部传送带的传送速度与顶部传送带的传送速度相等。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压轮与顶部传送带的内圈接触面积足够大,所以适合做主动轮,不易打滑。底部传送带、顶部传送带速度一致,兼顾对半成品纸袋的夹持与传送。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半成品纸袋为闭环结构,半成品纸袋沿自身传送方向的两端均具备开口;上导引板为平行设置的两条,下导引板也为平行设置的两条,斜向传送段的正下方存在上导引板、下导引板。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两条上导引板可以左右布置、两条下导引板同样左右布置,能撑起半成品纸袋的内部,避免纸袋过于皱缩,避免纸袋无规则左右游走。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上导引板与下导引板之间呈锐角夹角,上导引板的一端与下导引板的一端存在接触;上导引板、下导引板的长度均大于半成品纸袋水平方向的长度。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导引板、下导引板存在交汇,便于插入收叠状态下的半成品纸袋中,将半成品纸袋略微分开。上导引板、下导引板的长度较长,便于每一瞬时撑开不止一个半成品纸袋。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半成品纸袋的侧面上均具备阴角褶皱,半成品纸袋的两侧设有与阴角褶皱接触的限位刀,限位刀的高度高于下导引板且低于上导引板。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阴角褶皱是成品纸袋侧面必然存在的,限位刀可以通过与阴角褶皱接触,一方面进一步限定半成品纸袋的位置与桩体,避免其两侧过于上下位移;另一方面也避免在传送过程中阴角褶皱变为阳角褶皱,保证半成品纸袋的稳定状态。
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上导引板长度与下导引板长度方向的夹角为限位刀长度方向与下导引板长度方向的夹角的两倍。
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限位刀长度方向正好适应半成品纸袋的渐渐展开状态。
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上导引板、下导引板、限位刀均为钢片。
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钢片具备一定的弹性与良好的表面光滑度,保证整体传送的顺畅。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导引板的应用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半成品纸袋的立体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31.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视图。
[0032]1‑
底部传送带;2

压轮;3

传送辊;4

摆动辊;5

摆臂;6

顶部传送带;7

斜向传送段;8

限位刀;9

半成品纸袋;10

开口;11

阴角褶皱;12

上导引板;13

下导引板;14

上纸面;15

下纸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4]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种撑开纸袋的传送带机构,包括:底部传送带1,与横卧状态的半成品纸袋9的底部接触并进行传送;顶部传送带1的内圈接触有压轮2和传送辊3,顶部传送带6构成与半成品纸袋9顶部接触的斜向传送段7,斜向传送段7往斜上方传送;传送辊3还通过摆臂5连接有平行的摆动辊4,摆动辊4与斜向传送段7的上表面接触;导引板,位于底部传送带1与顶部传送带6之间,导引板插入半成品纸袋9的开口10内,导引板包括与底部传送带1平行的下导引板13,还包括与斜向传送段7平行的上导引板12。
[0035]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半成品纸袋也就是底部还未封住且横躺状态下的纸袋,本设计方案能保证半成品纸袋从收叠、贴合的状态渐渐往打开、撑开的状态过渡,整体过程顺畅,自动化程度高,不易卡涩。
[0036]
顶部传送带、底部传送带对半成品纸袋起到一个上下的夹持,保证包成品纸袋随传送带运行。导引板能促使纸袋渐渐打开,上导引板与斜向传送段、下导引板与底部传送带对半成品纸袋起到一种内外的夹持,进一步保证纸袋的持续传送。
[0037]
斜向传送段不是上传送带上固定的某一段,它是动态变化的。斜向传送段自然构成一个渐大的喇叭口,为了避免纸袋与斜向传送段脱离,摆动辊起到类似张紧轮的作用,摆动辊利用自重下压斜向传送段,让斜向传送段呈现微微下凸状态,从而保证顶部传送带与半成品纸袋的持续接触,同时又不至于过于夹紧、卡涩半成品纸袋。
[0038]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压轮2的直径大于传送辊3的直径,传送辊3的自身轴线高于压轮2的自身轴线所在高度;压轮2、传送辊3的相互空间位置固定,摆动辊4具备绕自身轴线的自转自由度,摆动辊4具备绕传送辊3自身轴线的公转自由度。
[0039]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压轮比传送辊径向尺寸大,自然构成斜向传送段的斜向上的传送方向,同时也扩大了顶部传送带的内圈空间,为摆动辊提供了足够的摆动角度。
[0040]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摆臂5为两根,两根摆臂5分别与摆动辊4的两侧轴端连接。
[004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摆臂是与摆动辊、传送辊垂直连接的,两端的连接方式保证了摆动辊、传送辊的相互平行。
[0042]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压轮2为主动轮,传送辊3、摆动辊4为从动辊,底部传送带1具备主动力,底部传送带1的传送速度与顶部传送带6的传送速度相等。
[0043]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压轮与顶部传送带的内圈接触面积足够大,所以适合做主动轮,不易打滑。底部传送带、顶部传送带速度一致,兼顾对半成品纸袋的夹持与传送。
[0044]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半成品纸袋9为闭环结构,半成品纸袋9沿自身传送方向的两端均具备开口10;上导引板12为平行设置的两条,下导引板13也为平行设置的两条,斜向传送段7的正下方存在上导引板12、下导引板13。
[0045]
如图3、图4所示,半成品纸袋9的顶部即为上纸面14,底部为下纸面15,底部传送带1与下纸面15接触,斜向传送段7与上纸面14接触。
[0046]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两条上导引板可以左右布置、两条下导引板同样左右布置,能撑起半成品纸袋的内部,避免纸袋过于皱缩,避免纸袋无规则左右游走。
[0047]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上导引板12与下导引板13之间呈锐角夹角,上导引板12的一端与下导引板13的一端存在接触;上导引板12、下导引板13的长度均大于半成品纸袋9水平方向的长度。
[004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导引板、下导引板存在交汇,便于插入收叠状态下的半成品纸袋中,将半成品纸袋略微分开。上导引板、下导引板的长度较长,便于每一瞬时撑开不止一个半成品纸袋。
[0049]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6所示,半成品纸袋9的侧面上均具备阴角褶皱11,半成品纸袋9的两侧设有与阴角褶皱11接触的限位刀8,限位刀8的高度高于下导引板13且低于上导引板12。
[005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阴角褶皱是成品纸袋侧面必然存在的,限位刀可以通过与阴角褶皱接触,一方面进一步限定半成品纸袋的位置与桩体,避免其两侧过于上下位移;另一方面也避免在传送过程中阴角褶皱变为阳角褶皱,保证半成品纸袋的稳定状态。
[0051]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上导引板12长度与下导引板13长度方向的夹角为限位刀8长度方向与下导引板12长度方向的夹角的两倍。
[0052]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限位刀长度方向正好适应半成品纸袋的渐渐展开状态。
[0053]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上导引板12、下导引板13、限位刀8均为钢片。
[0054]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钢片具备一定的弹性与良好的表面光滑度,保证整体传送的顺畅。
[0055]
为了方便表现各结构,附图中,仅图1没有显示半成品纸袋9,仅图3中显示了上导引板12、下导引板13。图4是半成品纸袋9在这一过程中形态示例。图4中有两个半成品纸袋9。
[0056]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