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喷墨印刷技术中精确处理第一液滴的预驱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42742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喷墨印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喷墨印刷技术中精确处理第一液滴的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喷墨印刷要用到喷墨印刷机,喷墨印刷机是一种与物体非接触的喷墨印刷型印制设备,它不受任何材料的限制,可以在木板、玻璃、水晶、金属板、地板砖、瓷片、光盘、亚克力、有机玻璃、EVAKT板、皮革、硅胶、塑胶、PP、PE、PVC、布料、不干胶、石材等多种材料表面进行印刷。而且,不论是简单的块色图案、全彩色图案,还是具有过度色的图案,都能一次印刷完成,无需制版、晒版和重复套色,色彩靓丽,效果逼真,图像防水、防晒、耐磨损附着力强、不褪色,机器操作简易、性能稳定等优点。伴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喷墨印刷技术也已经成为大屏显示器,射频识别以及印刷电路板等图像化电子应用中的重要技术。

与此同时,对喷墨印刷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很多时候可能都需要不同类型的喷射材料从打印开始就进行精确喷射。为了控制所有的材料都能够精确喷射,现在已经提出了通过改变每一次触发喷射的液滴数量来提高喷射精度的方法,即按需喷墨方式。但是,直到现在这项研究工作依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同时,通过控制喷射滴数来控制喷射位置还需要假设大量喷射中的每一次喷射都是均匀的,这就意味着液滴量和总喷出量之间要呈线性关系。

然而,由于堵塞或者喷嘴口部溶剂的蒸发作用以及毛细现象等影响,在喷射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喷头的液面呈现出半月状。在这种情况下,喷射液滴的数量和总喷出量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因此,通过控制喷射液滴数量来提高喷射精度的方式已经不起作用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喷墨印刷技术中精确处理第一液滴的预驱动方法,采用预驱动方法,可以克服印刷初期喷嘴喷射准确度低的问题,避免印刷初期因喷嘴堵塞或喷嘴溶剂蒸发导致喷射失败的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喷墨印刷技术中精确处理第一液滴的预驱动方法,在喷墨印刷机进行正式驱动喷墨之前,对喷墨印刷机加载预驱动电压进行预驱动,模拟实际喷射时的填墨过程使喷嘴完全充满墨,但不喷出墨滴。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预驱动电压为所述正式驱动时电压的50%~70%。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预驱动的次数为50~300次。

由于喷墨过程是在一系列的数字脉冲驱动下填墨、喷墨的过程。但是,喷墨过程需要驱动电压达到一定的幅值来完成。预驱动过程是通过模拟实际喷射时驱动电压作用下的填墨过程,将喷嘴由于蒸发作用引起的半月状液面进行填充,使喷嘴完全充满墨,但不喷出墨滴。

当预驱动电压幅值过小时,预驱动不能达到弥补蒸发作用还原半月状液面位置的要求;而当预驱动天涯幅值过大时,就会有油墨喷出。预驱动电压只要在正式驱动电压的50%到70%的范围之内,就可以在不喷出墨滴的情况下实现填墨过程,达到填充喷嘴的目的。在预驱动电压下形成的小液滴,过程类似于墨滴的形成,但在预驱动的作用下不会把半月液面折断,使油墨喷出。

每一次预驱动都只能填充液面的很小一部分,需要多次预驱动过程才能将喷嘴完全填充。由于不同溶剂的蒸发速度不同,并且即便是相同溶剂也可能由于等待时间的不同导致蒸发时间不同,每次印刷时半月液面的凹陷程度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半月液面的凹陷程度,计算出准最优预驱动次数,然后进行预驱动。当预驱动次数少于50次时,喷嘴填充不完全,无法达到理想的喷射效果;当预驱动次数多于300次时,会导致预驱动过程漫长,同时也是一种浪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蒸发作用对喷墨印刷机喷嘴半月状液面的影响,使印刷初期喷嘴的喷射准确度大大提高;

2)本发明采用多次预驱动的方法,使印刷初期喷嘴就能填满,可避免印刷初期因喷嘴堵塞或喷嘴溶剂蒸发导致喷射失败的现象发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喷墨印刷技术中精确处理第一液滴的预驱动方法,在喷墨印刷机进行正式驱动喷墨之前,对喷墨印刷机加载预驱动电压进行预驱动,模拟实际喷射时的填墨过程使喷嘴完全充满墨,但不喷出墨滴。

进一步地,所述正式驱动时电压为100V,所述预驱动电压60V;所述预驱动的次数为200次。

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喷嘴喷射频率为300Hz,在油墨蒸发3小时后进行印刷,在预驱动次数为200次时,既可以使喷嘴得到完全填充。通过显微镜看到:在没有预驱动的情况下,打印初期会有大量印刷点的丢失和变形,而当预驱动次数达到200次时,印刷质量已经可以达到人眼无法区分的地步了。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方法同实施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预驱动电压50V;所述预驱动的次数为300次。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方法同实施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预驱动电压70V;所述预驱动的次数为50次。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尽管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同等替换,但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和局部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