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印头吸墨分流装置及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0955阅读:6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打印头吸墨分流装置及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打印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打印头吸墨分流装置及打印机。



背景技术:

线路板文字喷印时打印头每工作二十分钟需要维护一次,把打印头喷孔底板上的多余墨水清洗干净,否则时间长了墨水会累积固化在打印头喷孔底板上而将喷孔堵住,这样墨水就无法喷出,也就无法打印线路板上的文字,而打印头因此可能报废,然而,打印头成本较高,因而频繁的更换打印头会导致线路板喷印生产成本较高。

现有技术中的做法是利用吸尘器为原动力抽气,通过软管与负压腔上的一个接头连接,负压腔与吸尘器中间加装一个真空排水过滤器,负压腔上盖板上面对应小车底板上的打印头分别安装吸嘴。原理是吸尘器把负压腔里面的空气抽掉,负压腔产生负压真空,通过电机带动负压腔及吸嘴的移动,来吸附掉打印头喷孔底板上的墨水,完成对打印头的一次清洗过程。

上述清洗方式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吸墨清洗不够彻底,还有少许墨水残留;二是吸尘器在吸风的同时也会将负压腔里面的墨水吸进到吸尘器里面,不仅会造成墨水的浪费,且墨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对吸尘器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坏,这样对打印头的使用寿命会产生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印头吸墨分流装置及包含有该打印头吸墨分流装置的打印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对打印头喷孔底板的清洗方式对打印头喷孔底板清洗不够彻底及会将打印头负压腔内的墨水吸附至吸尘器内部而造成墨水浪费及对吸尘器造成腐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打印头吸墨分流装置,其包括与吸尘器连接的软管、与所述软管连接的集套管、与所述集套管连接的多个弯管,各所述弯管均与打印机的打印头的负压腔体相连通,各所述弯管均连接于所述打印机的负压腔体的同一侧。

具体地,所述负压腔体的侧端设置有连接孔,所述弯管包括与所述连接孔相适配的弯管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弯管接头的弯曲角度为90度。

具体地,所述弯管还包括柔性管及设于所述柔性管端部的直管接头,所述直管接头与所述集套管相连通,所述弯管接头和所述直管接头分别设于所述柔性管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管为透明管。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管为硅胶透明管。

具体地,所述弯管设置有六个。

进一步地,所述六个弯管并排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弯管接头和所述负压腔体为螺纹连接,所述直管接头与所述集套管为螺纹连接。

一种打印机,其包括上述的打印头吸墨分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打印头吸墨分流装置,其通过设置集套管与与吸尘器连接的软管连接,并设置多个弯管于集套管连接,继而将各弯管连接于负压腔体上,从而将原有的由一根软管吸附的吸附力均分为多个弯管进行吸附,在保持总吸风量不变的情况下,平衡了吸附压力及减缓了对负压腔体内的墨水的吸附冲击,从而大大改善了将负压腔体内的墨水吸附至吸尘器内的问题,也即减少了墨水的浪费及降低了对吸尘器的损害,同时,由于其吸附力为均衡分布,可兼顾负压腔体内各个区域及角落,因而吸附效果更佳,吸墨效果更好,从而对打印头喷孔底板上的墨水的清洁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印头吸墨分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印头吸墨分流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印头吸墨分流装置的相关示意图,其包括与吸尘器连接的软管1、与软管1连接的集套管2、与集套管2连接的多个弯管3,各弯管3均与打印机的打印头的负压腔体4相连通,即通过多个弯管3,将现有技术中原来连接于吸尘器上的一根大的软管分流为多个弯管3而与打印头的负压腔体4连接,在保持空气总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吸尘器的吸附力分解为多个更为均衡的负压吸力,避免了由原来由一根较大的软管1吸附而导致吸力过于集中、吸力过大的情况,从而也就改善了吸力过大而将负压腔体4内的墨水被吸入到吸尘器里面的情况,这样,既可避免墨水被吸入至吸尘器内部,又能保持总的吸风量不变,即负压腔体4里面的负压不变,从而对负压腔体4内的负压也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作为一较佳实施方式,各弯管3均连接于打印机的负压腔体4的同一侧为宜,这样既可便于排线,又有利于打印机整体结构的紧凑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打印头吸墨分流装置,其通过设置集套管2与与吸尘器连接的软管1连接,并设置多个弯管3与集套管2连接,继而将各弯管3连接于负压腔体4上,从而将原有的由一根软管1吸附的吸附力均分为多个弯管3进行吸附,在保持总吸风量不变的情况下,平衡了吸附压力及减缓了对负压腔体4内的墨水的吸附冲击,从而大大改善了将负压腔体4内的墨水吸附至吸尘器内的问题,也即减少了墨水的浪费及降低了对吸尘器的损害,同时,由于其吸附力为均衡分布,可兼顾负压腔体4内各个区域及角落,消除吸附死角,因而吸附效果更佳,吸墨效果更好,从而对打印头喷孔底板上的墨水的清洁效果更佳。

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负压腔体4的侧端设置有连接孔41,弯管3包括与连接孔41相适配的弯管接头31。通过弯管接头31将弯管3转接于负压腔体4内,从而可缓冲弯管3在吸附力的作用下经常晃动而导致的冲击,从而使弯管3与负压腔体4连接更紧密与稳固。

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弯管接头31的弯曲角度为90度,且在弯折处可以圆角过渡,从而有利于弯管3内的吸附气流顺畅流动,当然,弯管接头31的弯曲角度也可为120度、135度等角度。

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弯管3还包括柔性管32及设于柔性管32端部的直管接头33,直管接头33与集套管2相连通,弯管接头31和直管接头33分别设于柔性管32的两端,即柔性管32一端设置直管接头33与集套管2连接,另一端设置弯管接头31与负压腔体4连接,从而将负压腔体4内的总吸风量分流至多个流通通道导至软管1及吸尘器内。

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柔性管32为透明管,透明管可有助于观察管内的情况,从而判断吸附力的大小及管内的畅通情况。

作为一较佳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柔性管32可为硅胶透明管。硅胶热稳定性好、化学性质稳定、有较高的机械强度等,从而可保证柔性管32结构的稳定性。

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弯管3设置有六个,其可根据负压腔体4的的长度而设置,当然,弯管3的设置数目并不引以为限。

作为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六个弯管3并排间隔设置为宜,这样,可方便弯管3的连接安装,也有利于打印头整体外观的美观性。

作为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弯管接头31和负压腔体4为螺纹连接,可于负压腔体4的连接孔41的内壁和弯管3结构的外壁设置螺纹而进行螺纹连接,同样地,直管接头33与集套管2亦可采用螺纹连接的连接方式,从而拆装较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打印机,其包括上述的打印头吸墨分流装置。通过设置上述的打印头吸墨分流装置,不仅可使打印头的喷孔底板上的墨水得到相对较为清洁的清洗,且可大大地改善墨水被吸尘器吸附至吸尘器内部的情况,从而可降低对吸尘器的损害及对墨水的浪费。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