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驱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87206发布日期:2018-08-04 12:03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出油墨等液体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从喷嘴喷出油墨等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中,在使液体流通的液体流道的中途设置有过滤器室,所述过滤器室配置有用于将混入到液体中的气泡或异物去除的过滤器。由于过滤器以将过滤器室分隔为上游侧室和下游侧室的方式而设置,因此当在上游侧室中滞留有气泡时,会导致液体不易被填充至过滤器室内。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过滤器室的与上游侧室对置的区域内设置突起部,从而在上游侧室中产生绕着突起部这样的液体的流动。由此,在上游侧室中,所滞留的气泡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上游侧室的气泡会通过过滤器而易于向下游侧室移动,因此会使得液体易于被填充至过滤器室内。

然而,例如当过滤器的整个面被润湿而在过滤器的孔中形成了弯液面时,气泡会变得不易通过过滤器。在该情况下,即使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中通过绕着突起部的流动而使气泡易于运动,气泡也不易从下游侧室侧排出,从而使液体的填充性降低。此外,在液体向过滤器室的填充过程中,当上游侧室的液体部分地通过过滤器而向下游侧室流出时,液体轻易不会被填充至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因此,液体向过滤器室的填充会花费时间,从而填充性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2368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考虑到以上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液体向过滤器室的填充性提高。

方式1

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过滤器室,其被设置在用于向液体喷出部供给液体的流道上;过滤器,其将过滤器室分隔为被供给液体的上游侧室及与液体喷出部连通的下游侧室;贮存室,其被配置在与过滤器室相比靠铅直方向的上侧处,且在与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相比靠上游侧处以从流道分支的方式而与流道连接;以及泵,其用于向流道供给液体。根据以上的方式,通过泵而被供给至流道的液体向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进行供给,并且也向贮存室进行供给而被贮存。由于贮存室被配置在与过滤器室相比靠铅直方向的上侧处,因此,在被供给至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的液体的液面与被供给至贮存室的液体的液面之间会产生水位差。因此,当由泵实现的液体的供给停止时,通过该水位差,使得被贮存在贮存室中的液体流入到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如此,根据本方式,通过利用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的液面与贮存室的液面之间的水位差,而能够使液体一下子填充至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因此能够提高液体向过滤器室的填充性。

方式2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方式2)中,流道包括供给流道,供给流道与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连接,贮存室在与过滤器室相比靠上游侧室的上游侧处以从供给流道分支的方式而与供给流道连接,并且与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连接,将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与供给流道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将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与贮存室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各自与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连接的位置不同。根据以上的方式,通过泵而被供给至供给流道的液体,从第一连接部而向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进行供给,并且也向以从该供给流道分支的方式而与供给流道连接的贮存室进行供给而被贮存。贮存室被配置在与过滤器室相比靠铅直方向的上侧处。因此,当由泵实现的液体的供给停止时,通过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的液面与贮存室的液面的水位差,使得被贮存在贮存室中的液体通过供给流道并经由第一连接部而流入到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此时,由于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内的气体经由位置与第一连接部不同的第二连接部而被排出至贮存室,因此被贮存在贮存室中的液体易于经由第一连接部而流入到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即,从贮存室来看,在液体从贮存室自第一连接部而向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排出的同时,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的气体从第二连接部向贮存室导入。因此,贮存室的液体易于向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流动,且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的气体易于向贮存室排出。因此,例如在将设置于过滤器室的上游处的阀门(例如节流阀)关闭的状态下,即使不采用如下方式,即,从下游侧室对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的空气进行抽吸并使其通过过滤器而排出,也能够提高液体的填充性。

方式3

在方式2的优选例(方式3)中,具备气体排出部,气体排出部被设置在贮存室。根据以上的方式,由于具备被设置在贮存室的气体排出部,因此能够通过气体排出部而将贮存室内的气体(气泡)向外部排出。

方式4

在方式3的优选例(方式4)中,从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起经由第二连接部而至贮存室为止的流道阻力,大于从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起经由第一连接部而至贮存室为止的流道阻力。根据以上的方式,由于从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起经由第二连接部而至贮存室为止的流道阻力大于从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起经由第一连接部而至贮存室为止的流道阻力,因此能够对留存于贮存室内的气体经由第二连接部而向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逆流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即使在从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被供给至液体喷出部的液体的流速变快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经由第一连接部而被供给的液体易于被引入至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并且使留存于贮存室内的气体不易经由第二连接部而被引入至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

方式5

在方式3或方式4的优选例(方式5)中,气体排出部被设置在贮存室的顶面上,贮存室的顶面中的设置气体排出部的部分,相比贮存室与供给流道连接的位置而位于铅直方向的上侧。根据以上的方式,由于气体排出部被设置在贮存室的顶面上,因此能够通过浮力而使贮存室内的气体(气泡)易于向气体排出部移动。此外,由于贮存室的顶面中的设置所述气体排出部的部分相比贮存室与供给流道连接的位置而位于铅直方向的上侧,因此浮出到贮存室的顶面的气体更易于从供给流道向气体排出部移动。因此,能够对贮存室内的气体向供给流道逆流的情况进行抑制。

方式6

在方式2至方式5的任一项的优选例(方式6)中,第二连接部被设置在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的顶面上,上游侧室的顶面随着趋向于第二连接部而向铅直方向的上侧倾斜。根据以上的方式,能够通过浮力而使贮存室内的气体(气泡)易于向第二连接部移动,因此能够使上游侧室内的气体易于经由第二连接部而向贮存室移动。

方式7

在方式2至方式6的任一项的优选例(方式7)中,从供给流道起经由贮存室和第二连接部而至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为止的流道阻力,小于从供给流道起经由第一连接部而至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为止的流道阻力抗。根据以上的方式,与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相比,被供给至供给流道的液体更易于向贮存室进行供给。因此,能够有效地将来自供给流道的液体贮存在贮存室中。

方式8

在方式2至方式7的任一项的优选例(方式8)中,贮存室的底面随着趋向于贮存室与供给流道连接的位置而向铅直方向的下侧倾斜。根据以上的方式,通过重力而使贮存室内的液体易于向供给流道侧移动。因此,能够使贮存室内的液体经由供给流道而高效地向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移动。

方式9

在方式1至方式8的任一项的优选例(方式9)中,贮存室的容积为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的容积以上。根据以上的方式,由于贮存室的容积为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的容积以上,因此通过使贮存在这样的贮存室中的液体向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移动,从而能够向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供给液体至填满,因此能够高效地填充液体。

方式10

在方式1至方式9的任一项的优选例(方式10)中,泵通过多个步骤而被控制,多个步骤包括:第一步骤,驱动泵,从而经由流道而向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和贮存室供给液体,以在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的液体的液面与贮存室的液体的液面之间产生水位差;以及第二步骤,将泵停止,从而通过水位差而使贮存于贮存室内的液体经由流道而填充至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根据以上的方式,仅通过将泵从驱动切换为停止,便能够将来自贮存室的液体高效地填充于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因此,能够简化用于向过滤器室填充液体的控制。

方式11

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方式11)所涉及的方法为液体喷出装置的驱动方法,液体喷出装置具备:过滤器室,其被设置在用于向液体喷出部供给液体的流道上;过滤器,其将过滤器室分隔为被供给液体的上游侧室及与液体喷出部连通的下游侧室;贮存室,其被配置在与过滤器室相比靠铅直方向的上侧处,且在与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相比靠上游侧处以从流道分支的方式而与流道连接;以及泵,其用于向流道供给液体,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驱动方法具有:第一步骤,驱动泵,从而经由流道而向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和贮存室供给液体,以在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的液体的液面与贮存室的液体的液面之间产生水位差;以及第二步骤,将泵停止,从而通过水位差而使贮存于贮存室内的液体经由流道而填充至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根据以上的方式,仅通过将用于供给液体的泵从第一步骤的驱动切换为第二步骤的停止,便能够使来自贮存室的液体高效地填充于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如此,根据本方式,通过利用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与贮存室的水位差,而能够使液体一下子填充至过滤器室的上游侧室,因此能够提高液体向过滤器室的填充性。此外,能够简化用于向过滤器室填充液体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过滤器单元的ii-ii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过滤器单元的iii-iii剖视图。

图4为比较例所涉及的过滤器单元的剖视图。

图5a为用于对初始填充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过滤器单元的剖视图。

图5b为用于对接着图5a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过滤器单元的剖视图。

图6a为用于对印刷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过滤器单元的剖视图。

图6b为用于对接着图6a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过滤器单元的剖视图。

图7a为用于对脱泡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过滤器单元的剖视图。

图7b为用于对接着图7a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过滤器单元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10的局部的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0为,向印刷用纸等介质11喷出作为液体的示例的油墨的喷墨式印刷装置。图1所示的液体喷出装置10具备控制装置12、输送机构15、液体喷出头20和滑架18。在液体喷出装置10上安装有贮存油墨的液体容器(墨盒)14。

液体容器14为,由相对于液体喷出装置10的主体而可拆装的箱状的容器构成的油墨罐型的墨盒。而且,液体容器14并不限定于箱状的容器,也可以为由袋状的容器构成的油墨袋型的墨盒。在液体容器14中贮存有油墨。油墨既可以为黑色油墨,也可以为彩色油墨。被贮存于液体容器14中的油墨通过泵p而被供给(压送)至液体喷出头20。

控制装置12对液体喷出装置10的各要素进行统一控制。输送机构15基于控制装置12的控制而在y方向上输送介质11。液体喷出头20基于控制装置12的控制而从多个喷嘴n分别向介质11喷出油墨。液体喷出头20具备液体喷出部22和过滤器单元30。

在液体喷出部22上配置有喷嘴列。喷嘴列为沿着y方向而被排列成直线状的多个喷嘴n的集合。多个喷嘴n被形成于液体喷出部22中的与介质11对置的喷出面21上。而且,液体喷出部22的数量或喷嘴列的数量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数量。液体喷出部22具备多组与不同的喷嘴n相对应的压力室及压电元件(省略图示)。通过利用驱动信号的供给而使压电元件振动并使压力室内的压力变动,从而填充于压力室内的油墨从各喷嘴n被喷出。

液体喷出头20被搭载于滑架18上。控制装置12使滑架18在与y方向交叉的x方向上往复移动。通过以与由输送机构15实现的介质11的输送和滑架18的反复的往复移动并行的方式而由液体喷出头20向介质11喷出油墨,从而在介质11的表面上形成所需的图像。例如也能够将喷出不同种类的油墨的多个液体喷出头20搭载于滑架18上。而且,将与x-y平面(与介质11的表面平行的平面)垂直的方向(铅直方向)标记为z方向。

过滤器单元30作为过滤器装置而发挥功能,所述过滤器装置配置有对混入到流道内的油墨中的气泡和异物进行捕集的过滤器f。过滤器单元30被设置在从液体容器14供给的油墨的流道上。过滤器单元30具备与油墨的流道连通的过滤器室31。过滤器f以将过滤器室31分隔为上游侧室s1和下游侧室s2的方式而被配置在过滤器室31内。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单元30为纵置型,并且以在与液体喷出部22的喷出面21交叉的方向(z方向)上直立的方式而被配置。从液体容器14供给的油墨通过过滤器单元30的过滤器f而向液体喷出部22进行供给。

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过滤器单元30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及图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过滤器单元30结构的图。图2为图1所示的过滤器单元30的ii-ii剖视图,并且为利用沿着y-z平面的剖面而将上游侧室s1切断并从x方向进行观察的剖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过滤器单元30的iii-iii剖视图,并且为利用沿着x-z平面的剖面进行切断并从y方向进行观察的剖视图。

如图2及图3所示,过滤器单元30具备流入口di、流出口do、过滤器室31、贮存室32、过滤器f和供给流道34。过滤器室31通过过滤器f而被分隔为上游侧室s1和下游侧室s2。上游侧室s1为与过滤器f相比靠上游侧的空间,来自液体容器14的油墨经由流入口di而被供给至上游侧室s1。下游侧室s2为与过滤器f相比靠下游侧的空间,下游侧室s2经由流出口do而与液体喷出部22连通。如图3的实线箭头标记所示,来自液体容器14的油墨从流入口di被供给至上游侧室s1,通过过滤器f而向下游侧室s2移动,并从流出口do排出而被供给至液体喷出部22。

过滤器室31和过滤器f以在铅直方向(z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被配置,贮存室32被配置在过滤器室31的铅直方向的上侧。供给流道34为与贮存室32和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这双方连接的流道,并且构成从液体容器14起至液体喷出部22为止的流道的一部分。贮存室32为临时性地对将向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流入的油墨进行贮存的空间。贮存室32被配置在与过滤器室31相比靠铅直方向的上侧,并且在与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相比靠上游侧处以从供给流道34分支的方式而与供给流道34连接。

将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与供给流道34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5以及将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与贮存室3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6,各自与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连接的位置不同。第一连接部35位于过滤器室31的铅直方向的下方,而第二连接部36位于过滤器室31的铅直方向的上方。具体而言,第一连接部35为在上游侧室s1的铅直方向的下方处而被形成于上游侧室s1的侧面(图2中的y方向的正侧的侧面)312上的连通口。另一方面,第二连接部36为在过滤器室31的铅直方向的上方处而被形成于上游侧室s1的顶面314上的连通口。如此,第一连接部35位于与第二连接部36相比靠铅直方向的下方处。

而且,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使从供给流道34起经由贮存室32和第二连接部36而至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为止的流道阻力,小于从供给流道34起经由第一连接部35而至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为止的流道阻力。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与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相比,被供给至供给流道34的油墨更易于向贮存室32进行供给。因此,能够有效地将来自供给流道34的液体贮存在贮存室32中。

根据这种结构的本实施方式,通过驱动泵p而从流入口di向供给流道34供给(压送)油墨,从而油墨被供给至贮存室32和过滤器室31这双方,由此在贮存室32的液面与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液面之间形成水位差。因此,如果停止由泵p实现的油墨的供给,则能够通过上述水位差而使贮存室32内的油墨经由供给流道34而一下子移动至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如此,由于通过利用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液面与贮存室32的液面之间的水位差,而能够使油墨一下子填充至过滤器室31,因此能够提高油墨向过滤器室31的填充性。

如果假设不设置贮存室32,则油墨向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填充可能会耗费时间。图4为表示不设置贮存室32的比较例所涉及的过滤器单元30’的结构的剖视图,并且表示与图3的剖面相对应的剖面。在不设置贮存室32的结构中,例如在初始填充时若有气体(气泡)存在于过滤器室31内,则不易填充油墨,从而填充会耗费时间。因此,例如在通过节流阀等而将过滤器室31的流入口di关闭了的状态下,从喷嘴n对下游侧室s2进行抽吸。由此,使上游侧室s1的气体通过过滤器f而排出,从而能够提高油墨的填充性。

另外,如果过滤器f的整个面被润湿而在过滤器f的孔中形成了弯液面,则气泡会变得不易通过过滤器f。在该情况下,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气体变得不易被排出,从而油墨的填充性降低。此外,如图4所示,当上游侧室s1的气体未被排出时,即使填充油墨,上游侧室s1的油墨也只会部分地通过过滤器f而向下游侧室s2流出。如此,即使供给油墨,上游侧室s1的液面h1也不会上升,且油墨轻易不会被填充。因此,油墨向过滤器室31的填充会耗费时间,从而填充性降低。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将泵p从驱动切换为停止,就能够通过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液面与贮存室32的液面之间的水位差,而使贮存在贮存室32中的油墨通过供给流道34而向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进行供给。此时,由于过滤器室31内的气体将会经由第二连接部36而向贮存室32排出,因此贮存在贮存室32中的油墨易于经由第一连接部35而向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流入。因此,即使不采用如下方式,即,从下游侧室s2对上游侧室s1的空气进行抽吸并使其通过过滤器f而排出,也能够提高油墨的填充性。

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顶面314随着趋向于第二连接部36而向铅直方向的上侧倾斜。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浮力而使上游侧室s1内的气体(气泡)易于向第二连接部36移动,因此,能够使上游侧室s1内的气体易于经由第二连接部36而向贮存室32移动。而且,优选为,贮存室32的容积为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容积以上。通过使被贮存在这样的贮存室32中的油墨向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移动,从而能够向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供给油墨至填满(100%),因此能够高效地填充油墨。

如图2所示,在贮存室32的底面322上形成有从底面322向上方立起的堤部(突起部)323。如图2所示,堤部323以在y方向上远离贮存室32与供给流道34连接的位置33而靠近第二连接部36的方式被配置。如图3所示,堤部323从x方向的负侧向正侧连续。由此,被供给至贮存室32的油墨能够贮存至堤部323的高度,并且,即使贮存室32的油墨超过了堤部323的高度,也会经由第二连接部36而向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进行供给。

如此,通过形成堤部323,从而贮存室32的油墨在超过堤部323的高度之前不会从第二连接部36流出而能够在贮存室32中贮存油墨,因此,能够使油墨易于贮存在贮存室32中。此外,通过形成堤部323,从而易于形成贮存室32的液面与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液面之间的水位差。因此,在停止了由泵p实现的油墨的供给时,能够通过上述水位差而使贮存室32内的油墨经由供给流道34而一下子移动至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

而且,贮存室32的底面322随着从y方向的负侧趋向于正侧、即随着从第二连接部36侧趋向于与供给流道34连接的位置33,而向铅直方向的下侧倾斜。根据该结构,在停止了由泵p实现的油墨的供给时,通过重力而使贮存室32内的油墨易于向供给流道34侧移动。因此,能够使贮存室32内的油墨经由供给流道34而高效地向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移动。

如图2所示,在贮存室32的顶面324上设置有气体排出部38。贮存室32的顶面324中的设置气体排出部38的部分,相比贮存室32与供给流道34连接的位置33而位于铅直方向的上侧。气体排出部38具备构成顶面324的一部分的气体透过膜384、以及经由气体透过膜384而与贮存室32连通的脱泡室382。气体透过膜384为使气体(空气)透过但不会使油墨等液体透过的气体透过性的膜体(气液分离膜),并且例如由公知的高分子材料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气体排出部38被配置在第二连接部36的上方的位置、即靠y方向的负侧的位置。

脱泡室382与气体排出口ao连通。脱泡室382为,实施如下的脱泡的空间,即,通过被减压从而使残留在贮存室32和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中的气体(气泡)经由气体透过膜384而被排出。而且,作为气体透过膜384,也可以代替设置公知的高分子材料,而在构成贮存室32的顶面324的壁部的一部分上设置与其他部分相比厚度较薄的薄壁部。由此,能够使该薄壁部作为气体透过膜384而发挥作用。此外,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气体排出部38具备经由气体排出口ao而将脱泡室382与废液罐(废液容器)连通的流道、以及被设置在从气体排出口ao起至废液罐为止的流道上的减压泵。通过利用该减压泵对脱泡室382进行减压,从而残留在贮存室32和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中的气体变得易于通过气体透过膜384,由此能够从脱泡室382向废液罐排出。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将废液罐和气体排出部38以不经由气体透过膜384的方式连通,从而将残留在贮存室32和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中的气体排出。

如此,通过在贮存室32中设置气体排出部38,从而能够通过气体排出部38的气体透过膜384而使残留在贮存室32和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中的气体(气泡)透过并从气体排出口ao向外部排出。此外,通过将气体排出部38设置在贮存室32的顶面324上,从而能够利用浮力而使贮存室32内的气体(气泡)易于向气体排出部38移动。此外,由于气体排出部38相比贮存室32与供给流道34连接的位置33而位于铅直方向的上侧,因此浮出到贮存室32的顶面324的气体更易于从供给流道34向气体排出部38移动。因此,能够对贮存室32内的气体向供给流道34逆流的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起经由第二连接部36而至贮存室32为止的流道阻力,大于从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起经由第一连接部35而至贮存室32为止的流道阻力。根据该结构,能够对留存于贮存室32内的气体经由第二连接部36而向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逆流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即使在从过滤器室31被供给至液体喷出部22的油墨的流速变快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经由第一连接部35而被供给的油墨易于被引入至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并且使留存于贮存室32内的气体不易经由第二连接部36而被引入至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

以下,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10的驱动方法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对于将油墨向过滤器单元30的过滤器室31填充时的动作,分为油墨的初始填充时、印刷时及脱泡时来进行说明。

油墨的初始填充时

图5a及图5b为用于对油墨的初始填充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过滤器单元30的剖视图。图5a为表示通过泵p的驱动而向贮存室32和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供给油墨的情况的图。图5b为用于对接着图5a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并且为表示通过泵p的停止而使贮存室32的油墨向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进行供给的情况的图。泵p在初始填充时,通过由控制装置12实施的多个步骤来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2通过利用以下的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而对泵p进行控制,从而向过滤器室31填充油墨。

首先,在第一步骤中,控制装置12对泵p进行驱动,从而经由供给流道34而向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和贮存室32供给油墨,以在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油墨的液面h1与贮存室32的油墨的液面h2之间产生水位差h。在第一步骤中,当泵p被驱动时,经由流入口di而向供给流道34供给油墨。于是,被供给至供给流道34的油墨在如图5a的实线箭头所示而向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进行供给,并且也向贮存室32进行供给而被贮存。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贮存室32被配置在与过滤器室31相比靠铅直方向的上侧,因此会在被供给至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油墨的液面h1与被供给至贮存室32的油墨的液面h2之间产生水位差h。

接着,在第二步骤中,控制装置12将泵p停止,从而通过水位差h而使贮存于贮存室32内的油墨经由供给流道34填充至过滤器室31。当由泵p实现的油墨的供给停止时,通过在图5a中产生的水位差h,而使如图5b的实线箭头标记所示贮存在贮存室32中的油墨通过供给流道34而一下子向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流入。并且,如图5b所示,当上游侧室s1的液面h1与贮存室32的液面h2成为相同高度而水位差h消失时,结束油墨的填充。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利用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液面h1与贮存室32的液面h2之间的水位差h,而将油墨一下子填充至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因此能够提高油墨向过滤器室31的填充性。

在图5b中,由于过滤器室31内的气体(气泡)经由第二连接部36而向贮存室32排出,因此贮存在贮存室32中的油墨易于经由第一连接部35而流入到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即,从贮存室32来看,在如图5b的实线箭头标记所示,油墨从贮存室32自第一连接部35而向过滤器室31排出的同时,如图5b的空心箭头标记所示,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内的气体从第二连接部36而向贮存室32导入。因此,贮存室32的油墨变得易于向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流动,且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气体变得易于向贮存室32排出。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仅通过将泵p从第一步骤的驱动切换为第二步骤的停止,便能够提高油墨向过滤器室31的填充性。因此,即使不采用如下方式,即,例如从下游侧室s2对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空气进行抽吸并使其通过过滤器f而排出,也能够提高油墨的填充性,因此能够简化用于向过滤器室31填充油墨的控制装置12的控制。

印刷时

图6a及图6b为用于对印刷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过滤器单元30的剖视图。图6a为表示由于油墨被消耗而上游侧室s1被减压,从而向贮存室32和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供给油墨的情况的图。图6b为用于对接着图6a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并且为表示通过印刷结束并使油墨的供给停止,从而使贮存室32的油墨被供给至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情况的图。在印刷时,泵p被驱动而使油墨被压送。在油墨的初始填充结束之后的印刷时,即使通过泵p而对油墨进行压送,只要油墨没有被消耗,那么例如被设置在过滤器单元30的上游侧的未图示的压力调节阀(自密封阀)会关闭从而油墨不会从流入口di被供给。当通过从喷嘴n喷出等方式而使油墨被消耗并成为预定的压力时,上述压力调整阀会打开从而经由流入口di而向供给流道34供给油墨,并且如图6a的实线箭头标记所示,向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和贮存室32这双方进行供给。

例如当从图5b的状态起进行印刷而使油墨消耗时,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油墨将会通过过滤器f而向下游侧室s2移动,并从流出口do向液体喷出部22进行供给。因此,如图6a所示,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的液面h1会下降,因此在上游侧室s1的液面h1与贮存室32的液面h2之间会产生水位差h’。另外,由于如图6a的实线箭头所示而从流入口di供给油墨,因此水位差h’被减小或维持。由于图6a的印刷时的水位差h’小于图5a的初始填充时的水位差h,因此会从流入口di供给油墨,从而易于减小或维持水位差h’。

如此,在油墨的初始填充之后,通过供给流道34的阻力(压力损失),使得上游侧室s1的液面h1下降而易于产生水位差h’。但是,由于初始填充时的油墨的流速与在印刷单次油墨的消耗量最多的实心图案图像时的油墨的流速相比较快,因此能够确保过滤器f的有效面积。此处的实心图案图像是指,针对作为由记录分辨率所规定的最小记录单位区域的像素的全部像素而记录了点的图像。

并且,在印刷结束并停止来自流入口di的油墨的供给时,如图6b的实线箭头标记所示,贮存室32的油墨会被供给至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从而上游侧室s1的液面h1与贮存室32的液面h2之间的水位差h消失。此外,虽然在开始印刷而使油墨被消耗时,会如图6a所示而产生水位差h’,但是由于如图6a的实线箭头标记所示而从流入口di供给油墨,因此水位差h’会被减小或维持。

脱泡时

图7a及图7b为用于对脱泡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过滤器单元30的剖视图。图7a为表示脱泡开始时的状态的图。图7b为用于对接着图7a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并且为表示脱泡结束时的状态的图。通过过滤器单元30的脱泡,从而将残留在贮存室32和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中的气体(气泡)从气体排出部38排出。过滤器单元30的脱泡在油墨向过滤器室31的初始填充结束之后被实施。脱泡的动作也可以在印刷时被实施。而且,过滤器单元30的脱泡既可以定期地被实施,也可以通过使用者的操作来实施。

当控制装置12通过利用未图示的减压泵而对脱泡室382进行减压从而开始进行脱泡时,如图7a的空心箭头标记所示,残留在贮存室32和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中的气体通过气体透过膜384而向脱泡室382排出。此时,如图7a的实线箭头标记所示,从流入口di供给油墨。并且,当脱泡结束时,如图7b所示,残留在贮存室32和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中的气体被置换为油墨,从而能够使贮存室32和过滤器室31的上游侧室s1填满油墨。

改变例

以上所例示的方式及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具体的改变方式在下文中进行例示。从以下的例示或上述的方式中任意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式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合并。

(1)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搭载有液体喷出头20的滑架18沿着x方向而反复地往复移动的串行式头,但是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在介质11的整个宽度上排列有液体喷出头20而形成的行式头中。

(2)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利用向压力室施加机械性的振动的压电元件的压电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0,但是也可以采用利用了通过加热而使压力室的内部产生气泡的发热元件的热方式的液体喷出头。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液体喷出装置10除了专用于印刷的设备之外,还可以应用于传真装置或复印机等各种设备中。不过,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10的用途并不限定于印刷。例如,喷出颜色材料的溶液的液体喷出装置10也可以作为形成液晶显示装置的滤色器的制造装置来利用。此外,喷出导电材料的溶液的液体喷出装置10也可以作为形成配线基板的配线或电极的制造装置来利用。

符号说明

10…液体喷出装置;11…介质;12…控制装置;14…液体容器;15…输送机构;18…滑架;20…液体喷出头;21…喷出面;22…液体喷出部;30…过滤器单元;31…过滤器室;314…顶面;32…贮存室;322…底面;323…堤部;324…顶面;33…贮存室与供给流道连接的位置;34…供给流道;35…第一连接部;36…第二连接部;38…气体排出部;382…脱泡室;384…气体透过膜;di…流入口;do…流出口;ao…气体排出口;f…过滤器;h1、h2…液面;h、h’…水位差;n…喷嘴;p…泵;s1…上游侧室;s2…下游侧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