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墨棍油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52002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串墨棍油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串墨棍冷却系统,具体涉及一套串墨棍油冷系统。



背景技术:

串墨棍在工作过程中,滚动摩擦产生热量,互相之间磨损,且会使得油墨干燥,因而需要设计一套冷却系统,使得串墨棍在工作过程中保持温度的温度。

现有设备中,均采用水冷系统,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水冷过程中,容易使得墨棍的旋转接头磨损,且换热后的水资源污染较大,不能直接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串墨棍油冷系统,将水冷改为油冷,油在冷却墨棍的同时,能够润滑墨棍的旋转接头,使得旋转接头不易磨损。同时,加热后的油通过热交换器,将热量传递给水资源,将热水加热为热水,供厂房内工人实用,充分利用资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串墨棍油冷系统,包括油箱、水箱和热交换器;所述油箱的冷油出口管道连接至墨棍一侧的旋转接头,所述墨棍另一侧的旋转接头管道连接至热交换器的进液口,所述热交换器的出液口管道连接至油箱的循环油进口;所述热交换器固定安装于水箱内,所述水箱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水箱的进水口连接外部水源;所述油箱底部废液出口管道连接油回收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水箱的出水口管道连接至热水存储箱。供厂房内的工人随机取用,方便快捷,且大大的节约资源。

进一步的,所述热水存储箱的出水口管道连接水龙头。厂房内环境比较脏乱,工人工作时,经常的需要洗手,冬天时用冷水洗手太冷,另外手上沾油时,用冷水洗也很难清洗干净,该串墨棍油冷系统,利用冷水交换管道内油的温度后升温成热水,热水提供给工人随时洗手,即能够将热油换热降温后继续使用,又能够满足工人用热水的需求,充分利用资源。

进一步的,所述油箱的冷油出口处的管道、墨棍的旋转接头连接热交换器的管道、热交换器的出液口处的管道和水箱的进水口处的管道上均设置有油泵。通过油泵给油加压流动,提供系统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油箱包括箱体和油箱盖,所述油箱盖包括由铰链可旋转式连接的两部分,一部分固定于箱体顶部,另一部分盖于箱体顶部。需要加油或者换油时,旋转油箱盖未固定在箱体上的一部分沿铰链旋转,并将其搭放于固定在箱体上的那部分上方,方便工人向油箱内加新油。

进一步的,所述盖于箱体顶部的油箱盖部分上方设置把手。方便工人开合。

进一步的,所述油箱内的油为2号机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串墨棍油冷系统,将水冷改为油冷,油在冷却墨棍的同时,能够润滑墨棍的旋转接头,使得旋转接头不易磨损。同时,加热后的油通过热交换器,将热量传递给水资源,将热水加热为热水,供厂房内工人实用,充分利用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油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油箱,2为墨棍,3为水箱,4为热交换器,5为冷油出口,6为循环油进口, 7为热交换器出液口,8为热交换器进液口,9为热水存储箱,10为油泵,11为油箱盖,12 为把手,13为油箱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串墨棍油冷系统,包括油箱1、水箱3和热交换器4。油箱1的冷油出口5 管道连接至墨棍2一侧的旋转接头,墨棍2另一侧的旋转接头管道连接至热交换器4的进液口8,热交换器4的出液口7管道连接至油箱1的循环油进口6。热交换器4固定安装于水箱 3内,水箱3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水箱3的进水口连接外部水源。油箱1底部废液出口管道连接油回收设备。油箱1内的油为2号机油。该系统将水冷改为油冷,油在冷却墨棍的同时,能够润滑墨棍的旋转接头,使得旋转接头不易磨损。同时,加热后的油通过热交换器,将热量传递给水资源,将热水加热为热水,供厂房内工人实用,充分利用资源。

水箱3的出水口管道连接至热水存储箱9。热水存储箱9的出水口管道连接水龙头。厂房内环境比较脏乱,工人工作时,经常的需要洗手,冬天时用冷水洗手太冷,另外手上沾油时,用冷水洗也很难清洗干净,该串墨棍油冷系统,利用冷水交换管道内油的温度后升温成热水,热水提供给工人随时洗手,即能够将热油换热降温后继续使用,又能够满足工人用热水的需求,充分利用资源。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油箱1的冷油出口5处的管道、墨棍2的旋转接头连接热交换器4的管道、热交换器4的出液口7处的管道和水箱3的进水口处的管道上均设置有油泵10。通过油泵给油加压流动,提供系统工作效率。

如图2所示,油箱1包括箱体13和油箱盖11,油箱盖11包括由铰链可旋转式连接的两部分,一部分固定于箱体顶部,另一部分盖于箱体顶部。盖于箱体顶部的油箱盖部分上方设置把手12。方便工人开合。需要加油或者换油时,旋转油箱盖未固定在箱体上的一部分沿铰链旋转,并将其搭放于固定在箱体上的那部分上方,方便工人向油箱内加新油。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