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罐和喷墨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9023发布日期:2018-10-13 00:18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通过从记录部向记录介质(例如打印用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喷墨打印机1的一个示例。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以使用者使用喷墨打印机时所处的位置为基准,将喷墨打印机面向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前”、与此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后”,而将使用者的左手侧定义为“左”,使用者的右手侧为“右”。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19以及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9一侧的墨罐20。墨罐20固定地安装在打印机本体19的某一侧(例如,图1所示的靠右端的前侧位置),并且容纳有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19的墨水。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的墨罐20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墨罐20包括本体部21以及设置在本体部21上方的注墨部28和大气连通部30。本体部21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19的墨水。注墨部28包括与本体部21的内部连通的注墨口29,以方便使用者通过注墨口29将墨水注入至本体部21的内部。大气连通部30包括大气连通口31,大气连通口31使本体部21的内部和大气连通,以使本体部21中的压力与大气压保持一致。

当用户进行注墨操作,或者当墨罐20内部的压力或大气压发生急剧变化,或者当喷墨打印机1的放置姿态发生变化时,墨罐20中容纳的墨水可能会通过注墨口29或大气连通口31泄漏并积存在注墨口29或大气连通口31周围的表面上,当注墨口29或大气连通口31周围的表面上积存的墨水过多时,墨水可能会泄漏到本体部21的设置有墨容量视认面87的侧面上,从而污染墨容量视认面87。而当墨容量视认面87被污染时,用户将难以确认墨罐20中的剩余墨水容量,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即使墨罐20中的墨水量已经用尽用户也未察觉到,因而会存在无法向喷墨打印机1的记录部供墨而使记录部发生故障的危险。特别地,当用于注墨的墨瓶为第一次使用时,墨瓶中必定充满墨水,此时如果将墨瓶倒置进行注墨操作,墨瓶中的墨水很有可能会迅速泄漏到注墨口29周围的表面上,则此时上述问题会更加严重。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墨罐和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墨罐,所述墨罐用于喷墨打印机,所述墨罐包括本体部、注墨部、大气连通部和阻挡侧壁。所述本体部构造为用于容纳墨水。所述注墨部设置在所述本体部的第一表面上并向上突出,所述注墨部使所述本体部内部与外部连通;所述大气连通部设置在所述本体部的第二表面上并向上突出,所述大气连通部使所述本体部内部与大气连通。所述阻挡侧壁围绕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连续封闭地设置并向上突出,所述阻挡侧壁限定出阻挡区域,所述注墨部和所述大气连通部均位于所述阻挡区域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罐,通过设置阻挡侧壁,并使阻挡侧壁围绕设置有注墨部的第一表面和设置有大气连通部的第二表面连续封闭地设置,可以使泄漏的墨水都积存在阻挡区域中,从而能够避免泄漏的墨水流向墨容量视认面而造成污染墨容量视认面以及外部环境的风险。

可选地,所述大气连通部具有大气连通口,所述阻挡侧壁的上边缘的最低处低于所述大气连通口。该方案可以避免阻挡区域中积存的墨水过多而通过大气连通口倒流至墨罐中。

可选地,所述阻挡侧壁的上边缘设置有凹口。该方案通过在阻挡侧壁的上边缘设置凹口,可以在阻挡区域中积存的墨水过多时,使墨水顺着该凹口流出,即,该凹口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从而可以降低墨水四处泄漏的风险。

可选地,所述阻挡区域中设置有墨水吸收体。该方案可以有效将阻挡区域中的泄漏墨水吸收,进而可以有效防止阻挡区域中的积存墨水过多而造成污染周边环境的危险。

可选地,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是相同的表面。该方案便于制造,节省人力。

可选地,所述墨罐还包括分隔壁,所述分隔壁设置在所述阻挡区域中并向上突出,所述分隔壁的上边缘低于所述阻挡侧壁的上边缘,所述分隔壁将所述注墨部和所述大气连通部分隔开。该方案可以实现在泄露墨水的量较少的情况下,分隔壁能够防止泄露墨水向其他部分流动,从而可以避免其他部分被墨水污染。而当泄露墨水的量较多的情况下,即使泄露墨水越过分隔壁,也会被保持在阻挡区域中,从而可以避免污染外部环境。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公开一种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墨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通过在墨罐上设置阻挡侧壁,并使阻挡侧壁围绕设置有注墨部的第一表面和设置有大气连通部的第二表面连续封闭地设置,可以使泄漏的墨水都积存在阻挡区域中,从而能够避免泄漏的墨水流向墨容量视认面而造成污染墨容量视认面以及外部环境的风险。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意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更明显和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立体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墨罐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中的墨罐的主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墨罐的另一立体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墨罐的立体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墨罐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喷墨打印机

19: 打印机本体

20/120/220/320: 墨罐

21/121/221/321: 本体部

28/128/228/328: 注墨部

29/129/229/329: 注墨口

180/280: 第一表面

30/130/230/330: 大气连通部

31/131/231/331: 大气连通口

181/281: 第二表面

182/282/382: 阻挡侧壁

183/283/383/383a/383b:阻挡区域

184/384: 阻挡侧壁的上边缘

185: 凹口

186: 墨水吸收体

311: 分隔壁

312: 分隔壁的上边缘

87/187/287/387: 墨容量视认面

6: 供纸盒

7: 出纸盒

8: 操作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在本文中,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下面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墨罐和喷墨打印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罐120和喷墨打印机具有与根据背景技术的墨罐20和喷墨打印机1大致相同的构造。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墨打印机除具有打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图像扫描仪功能、传真功能、复印功能等各种功能。关于打印功能,可以具有在记录介质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当然,对于是否具有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19和墨罐20。

打印机本体19大体上呈长方体形状。打印机本体19上设置有用于提供记录介质的供纸盒6和用于排出记录介质的出纸盒7。打印机本体19中还设置有包括例如多个喷嘴的记录部(未示出),记录部可向记录介质喷射墨水。在打印机本体19的前表面上还设置有可枢转的操作面板8,该操作面板8上配置有显示各种信息和设定内容的显示面板以及用于执行各种操作或输入设定内容的操作按键。

墨罐2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9的右侧前部。当然,可以理解,根据实际需要,墨罐20也可以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9的其他位置处。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墨罐20可以固定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9,也可以构造成可拆卸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9。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喷墨打印机1包括四个沿左右方向布置的墨罐20。这四个墨罐20可以用于容纳不同颜色的墨水,例如可以使用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CMYK)四种颜色的墨水记录彩色图像,也可以用于容纳相同颜色(例如黑色)的墨水。

继续参考图1,墨罐20上设置有墨容量视认面87,墨容量视认面87可透视且设置在墨罐20的外侧面上,使得当使用者进行注墨操作时,可通过该墨容量视认面87直观地查看到墨罐20中的墨水容量,以防止注入墨水过多或过少。

第一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图3-图5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进行描述。除了墨罐的结构之外,根据第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与现有技术的喷墨打印机1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为了简洁起见,以下仅对墨罐以及与之相关的结构进行描述。

如图3所示,墨罐120包括本体部121以及设置在本体部121上的注墨部128和大气连通部130。本体部121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19(如图1所示)的墨水。注墨部128设置在本体部121的第一表面180上并向上突出,注墨部128包括与本体部121的内部连通的注墨口129,以方便使用者通过注墨口129将墨水注入至本体部121的内部。大气连通部130设置在本体部121的第二表面181上并向上突出,大气连通部130包括大气连通口131,大气连通口131使本体部121的内部和大气连通,以使本体部121中的压力与大气压保持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80和第二表面181均为本体部121的顶表面,即,第一表面180和第二表面181是相同的表面。

继续参考图3,墨罐120上设置有墨容量视认面187,墨容量视认面187可透视且设置在墨罐120的外侧面上,使得当使用者进行注墨操作时,可通过该墨容量视认面187直观地查看到墨罐120中的墨水容量,以防止注入墨水过多或过少。

继续参考图3,在本体部121的设置有注墨部128的第一表面180和设置有大气连通部130的第二表面181上还设有阻挡侧壁182,即,本体部121的顶表面上设置有阻挡侧壁182。阻挡侧壁182围绕本体部121的顶表面连续封闭地设置并向上突出,阻挡侧壁182限定出阻挡区域183。注墨部128和大气连通部130均位于阻挡区域183内部。当用户进行注墨操作时,或者当墨罐120内部的压力或大气压发生急剧变化时,从注墨口129或大气连通口131泄漏的墨水可以由阻挡侧壁182阻挡在阻挡区域183内部,从而防止泄漏的墨水污染周边的环境。

如图4所示,优选地,阻挡侧壁182的上边缘184的最低处低于大气连通口131。该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避免阻挡区域183中积存的墨水超过大气连通口131时而通过大气连通口131倒流回墨罐120中。

如图5所示,阻挡侧壁182的上边缘184设置有凹口185,凹口185的最低处低于大气连通口131。该方案通过在阻挡侧壁182的上边缘184设置凹口185,可以在阻挡区域183中积存的墨水过多时,使墨水顺着该凹口185流出,即该凹口185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从而可以降低墨水四处泄漏的风险。优选地,凹口185可以设置在阻挡侧壁182的远离墨容量视认面187的上边缘184处,从而可以避免从凹口185流出的墨水污染墨容量视认面187,进而能够保证用户通过该墨容量视认面187容易地查看到墨罐120中的墨水容量。

优选地,阻挡区域183中设置有墨水吸收体186。墨水吸收体186可以为诸如吸水树脂、海绵等吸水材料,从而可以有效将阻挡区域183中的泄漏墨水吸收,进而可以有效防止阻挡区域183中的积存墨水过多而造成污染周边环境的危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通过在墨罐120上设置阻挡侧壁182,并使阻挡侧壁182围绕设置有注墨部128的第一表面180和设置有大气连通部130的第二表面181连续封闭地设置,可以使泄漏的墨水都积存在阻挡区域183中,从而能够避免泄漏的墨水流向墨容量视认面87(如图1所示)而造成污染墨容量视认面87以及外部环境的风险。

第二实施方式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墨罐220。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22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20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具有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在此,仅对不同之处进行描述。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注墨部228的第一表面280与设置有大气连通部230的第二表面281是不同的表面。进一步,第一表面280和第二表面281呈阶梯式布置。阻挡侧壁282围绕第一表面280和第二表面281连续封闭地设置并向上突出,阻挡侧壁182限定出阻挡区域283。注墨部228和大气连通部230均位于阻挡区域283内部。当用户进行注墨操作时,或者当墨罐220内部的压力或大气压发生急剧变化时,从注墨口229或大气连通口231泄漏的墨水由阻挡侧壁282阻挡在阻挡区域283内部,从而防止泄漏的墨水污染周边的环境。从图6中可以看出,阻挡侧壁282整体也大致呈阶梯式布置。

第三实施方式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墨罐320。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罐32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20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具有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在此,仅对不同之处进行描述。

如图7所示,墨罐320还包括分隔壁311,分隔壁311设置在阻挡区域383中并向上突出。分隔壁311的上边缘312低于阻挡侧壁382的上边缘384。分隔壁311将注墨部328和大气连通部330分隔开,并将阻挡区域383分成注墨部328所在的阻挡区域383a和大气连通部330所在的阻挡区域383b。

该方案可以使得当泄露墨水的量较少的情况下,注墨部328所在的阻挡区域383a和大气连通部330所在的阻挡区域383b彼此之间互不连通,从而使得阻挡区域383a中的墨水无法流至阻挡区域383b,并且阻挡区域383b中的墨水也无法流至阻挡区域383a,进而该分隔壁311能够防止泄露墨水向其他部分流动,从而可以避免其他部分被墨水污染。而当泄露墨水的量较多的情况下,即使泄露墨水越过分隔壁311,也会被保持在阻挡区域383中,从而可以避免污染外部环境。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