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膜印刷机用防热变形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7858发布日期:2019-04-09 21:5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料膜印刷机用防热变形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塑料膜印刷机用防热变形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塑料膜印刷机包括发料机构、烫平机构、多色印刷机构、冷却定型机构、收卷机构,多色印刷机构由多套印刷单元机构构成,每套印刷单元机构包括印刷部分、烘箱烘干部分、冷却部分,冷却部分是内腔导入有冷却液的传导辊。其工艺过程是卷装塑料膜经烫平机构烫平后导入多色印刷机构,塑料膜每经过一套印刷单元机构就印刷一色,然后通过烘箱烘干,经过多色印刷后形成所需的图案,在由一套印刷单元机构导入另一套印刷单元机构或者导出成品时,都需要传导辊冷却,以便完成下一种颜色的印刷或者成品收卷。如果塑料膜上印刷用的油墨没有充分烘干后进行冷却干燥,则油墨容易在塑料膜上形成线条,影响塑料膜的产品质量。现有技术中,塑料膜在烘干时,由于塑料膜熔点较低,容易发生热变形,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塑料膜被过度加热和产品质量高的塑料膜印刷机用防热变形烘干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塑料膜印刷机用防热变形烘干装置,包括第一减速电机1、导料辊2、导料辊支架3、冷水池4、风刀支架5、风刀6、气管7和烘干组件8;所述导料辊支架3竖直设置在冷水池4的内腔中,所述导料辊2设置在导料辊支架3的上端,所述第一减速电机1的输出轴与导料辊2连接,所述第一减速电机1的安装座与导料辊支架3连接,所述风刀6设置在导料辊2一侧,并通过风刀支架5与冷水池4连接,所述气管7与风刀6连通,所述烘干组件8设置在导料辊2,并与冷水池4侧面连接;所述烘干组件8包括遮光轮支架81、第二减速电机82、遮光轮83、反射膜84和激光发射器85;所述第二减速电机82设置在导料辊2的正上方,所述第二减速电机82通过遮光轮支架81与冷水池4侧面连接,所述遮光轮83与第二减速电机82输出轴连接,所述反射膜84设置在遮光轮83的外圆上,所述激光发射器85与第二减速电机82输出轴转动连接;所述反射膜84的透光点与塑料膜9上的印刷内容相同,使得激光发射器发射出来的激光通过反射膜的过滤阻挡,只对塑料膜上的印刷内容出,即墨水处进行加热烘干,防止塑料膜被过度加热,同时导料辊在激光的持续照射下不断变热,经过冷水池进行降温,风刀能够把导料辊上的水除去,降温后的导料辊能够冷却塑料膜,有效地防止了塑料膜的热变形,提高了烘干效率。

优选的,所述导料辊2和导料辊支架3的材料为不锈钢,使得导料辊和导料辊支架不容易生锈,有效地提高了防锈能力。

优选的,所述风刀6喷口向下,所述风刀6与水平面夹角为45°,使得风刀能够除去残留的水滴,防止水滴溅到塑料膜上,有效地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中:第一减速电机1、导料辊2、导料辊支架3、冷水池4、风刀支架5、风刀6、气管7、烘干组件8、塑料膜9、遮光轮支架81、第二减速电机82、遮光轮83、反射膜84、激光发射器8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该塑料膜印刷机用防热变形烘干装置,包括第一减速电机1、导料辊2、导料辊支架3、冷水池4、风刀支架5、风刀6、气管7和烘干组件8;导料辊支架3竖直设置在冷水池4的内腔中,导料辊2设置在导料辊支架3的上端,第一减速电机1的输出轴与导料辊2连接,第一减速电机1的安装座与导料辊支架3连接,风刀6设置在导料辊2一侧,并通过风刀支架5与冷水池4连接,气管7与风刀6连通,烘干组件8设置在导料辊2,并与冷水池4侧面连接;烘干组件8包括遮光轮支架81、第二减速电机82、遮光轮83、反射膜84和激光发射器85;第二减速电机82设置在导料辊2的正上方,第二减速电机82通过遮光轮支架81与冷水池4侧面连接,遮光轮83与第二减速电机82输出轴连接,反射膜84设置在遮光轮83的外圆上,激光发射器85与第二减速电机82输出轴转动连接;反射膜84的透光点与塑料膜9上的印刷内容相同。导料辊2和导料辊支架3的材料为不锈钢。风刀6喷口向下,风刀6与水平面夹角为45°。

工作原理如下:

导料辊和遮光轮在第一减速电机、第二减速电机的驱动下,线速度保持一致。激光发射器发射出来的激光通过反射膜的过滤阻挡,只对塑料膜上的印刷内容出,即墨水处进行加热烘干,防止塑料膜被过度加热,同时导料辊在激光的持续照射下不断变热,经过冷水池进行降温,接着风刀把导料辊上的水除去,降温后的导料辊能够冷却塑料膜,防止了塑料膜的热变形。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