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盒回收方法及回收墨盒与流程

文档序号:21410673发布日期:2020-07-07 14:46阅读:1234来源:国知局
墨盒回收方法及回收墨盒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墨盒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墨盒回收方法及回收墨盒。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是近年出现的全新的数字印刷技术,通过微压电或热气泡产生的推力将墨滴从喷嘴喷射到各种介质的表面,具有打印速度快、操作灵活、噪音低输出的图形和图像质量高等优点,墨盒是喷墨打印机中用来存储打印墨水,并最终完成打印的部件,现有的原装墨盒内填墨量较少,为了降低墨盒的成本,多对使用完的墨盒进行回收和再利用。

目前,现有的墨盒回收方法中,墨盒包括壳体和储墨腔室,该储墨腔室包括第一分腔部和第二分腔部,在第一分腔部中设有用于储存墨水的海绵,在第一分腔部的底表面上设有与第一分腔部连通的出墨口,该出墨口位于海绵下方,墨水通过该出墨口提供给打印机,在回收再生的过程中,通常是通过灌墨填充腔室的墨水储墨量,使墨盒可再次利用,具体的,对第一分腔室的海绵进行灌墨填充。随着用户对墨盒墨水量需求的增长,现有技术中也有在填充第一腔室海绵的储墨量的基础上,在第二分腔部中增设用于储墨的新的海绵,以提高墨盒整体的储墨量。

然而,在上述的墨盒回收方法中,由于墨盒原有的海绵已经被使用过,其对墨水的吸附和控制能力被大大的减弱,而出墨口位于原有的海绵下方,在进行扩容填充以满足用户大容量需求时,易由于海绵吸附力不足而发生墨水泄露的现象,降低了墨盒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墨盒回收方法及回收墨盒,以解决现有墨盒回收方法中,由于墨盒原有的海绵对墨水的吸附和控制能力减弱,再次进行扩容填充以满足大容量需求时,易发生墨水泄露现象,降低墨盒使用性能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墨盒回收方法,所述墨盒包括: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储墨腔室,所述储墨腔室包括第一分腔室和第二分腔室,所述第一分腔室内设置第一负压控制机构,所述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分腔室相应位置处设置出墨口,所述出墨口与所述第一分腔室连通,所述墨盒回收方法包括:

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分腔室相应位置处开设开口;

将所述第一负压控制机构移动到所述第二分腔室中;

通过所述开口将第二负压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分腔室中;

密封封装所述开口。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分腔室相应位置处开设开口,具体包括:

在与所述出墨口相对一侧的所述壳体上开设所述开口。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在所述壳体上开设与所述储墨腔室连通的进气孔。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回收墨盒,包括: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储墨腔室,所述储墨腔室包括第一分腔室和第二分腔室,所述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分腔室相应位置处设置出墨口,所述出墨口与所述第一分腔室连通,其中:

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分腔室相应的位置处具有开口,且所述开口通过封口件密封,已使用过的第一负压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分腔室中,所述第一分腔室内设置第二负压控制机构。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出墨口相对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靠近第二分腔室的一端到所述第二分腔室背离所述开口的一端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一负压控制机构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靠近第二分腔室的一端到所述第二分腔室背离所述开口的一端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分腔室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负压控制机构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负压控制机构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负压控制机构和所述第二负压控制机构为海绵。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储墨腔室连通。

本发明提供一种墨盒回收方法及回收墨盒,该墨盒回收方法通过在壳体上与第一分腔室相应位置处开设开口,并将第一负压控制机构移动到第二分腔室中,然后通过开口将第二负压控制机构设置在第一分腔室中,即使墨盒原有的、已使用的第一负压控制机构移动到第二分腔室中,在第一分腔室中设置新的第二负压控制机构,而出墨口在壳体上与第一分腔室相应位置处,这样在墨盒回收填充中,相邻的第一负压控制机构和第二负压控制机构共同起到储存墨水的作用,可有效的提升墨盒的墨水容量,同时与出墨口相对应的第一分腔室中设置的新的第二负压控制机构,其具有较强的墨水吸附力以及控制力,能够保证在扩大墨水容量后仍能将墨水维持在储墨腔室中,有效避免了出墨口漏墨现象的发生,使墨水可以稳定的提供至打印设备,提高了墨盒的使用性能。即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回收方法,即能够满足回收墨盒墨水大容量的需求,也能够保证墨盒的使用性能,解决了现有墨盒回收方法中,由于墨盒原有的海绵对墨水的吸附和控制能力减弱,再次进行扩容填充以满足大容量需求时,易发生墨水泄露现象,降低墨盒使用性能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的一种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一种墨盒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墨盒回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墨盒回收方法中开口的开设装配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墨盒回收方法中第一负压控制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墨盒回收方法中第二负压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回收墨盒封装前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回收墨盒封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壳体-10;底壳-11;面盖-12;出墨口-111;棉芯-112;开口-121;进气通道-122;第一卡合部-113;第二卡合部-114;把手-115;进气口-123;储墨腔室-20;第一分腔室-21;第二分腔室-22;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封口件-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现有的墨盒多为长方体,包括壳体10和储墨腔室20,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包括有底壳11和面盖12,底壳11具有一端敞口的空腔,面盖12盖设在底壳11上,从而与底壳11形成储墨腔室20,在面盖12上的一端上还设有进气通道122,该进气通道122的一端与储墨腔室20导通,进气通道122的另一端与大气导通,且进气通道122与大气导通的一端靠近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面设置,该进气通道122为迷宫毛细通道。在与面盖12相对一侧的壳体10上设置有出墨口111,出墨口111的一端与储墨腔室20连通,出墨口111的另一端与外部连通,将储墨腔室20内的墨水从出墨口111输出至外部,其中,储墨腔室20可以划分为第一分腔室21和第二分腔室22两部分,且第一分腔室21与进气通道122以及出墨口111的设置位置相对应,第二分腔室22为空腔,第一分腔室21中设置有第一海绵,第一海绵能够储存的墨水,并具有毛细吸引力能够控制储墨腔室20的负压,第一海绵中的墨水经过出墨口111输出至打印设备。现有的墨盒多为打印设备附送的墨盒,为节约成本,在墨盒制造时往往只在第一海绵的一侧填充墨水,在第一海绵的墨水储存量饱和时或饱和前,停止加墨,此时墨盒墨水的填充量小于储墨腔室的最大容量的60%。

而且,在这类墨盒的回收再生过程中,为满足用户的大容量需求,如将墨盒的墨水量填充至储墨腔室的最大容量,由于墨水的自身重力作用,再加上第一海绵已被使用一段时间,第一海绵的毛细吸引力下降,而不足以将墨水维持在储墨腔室内,则可能导致发生出墨口漏墨的现象,降低了墨盒的使用性能。为进一步的增大回收墨盒的墨水量,现有技术中也有在回收墨盒时,采用在空置的第二分腔室中增设第二海绵,进行墨水填充来扩大储墨腔室的墨水容量,虽然墨盒的墨水量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墨水量较多时,由于墨水的重力以及第一海绵的墨水吸附力及控制力下降,出墨口漏墨的现象,降低了墨盒的使用性能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墨盒回收方法及回收墨盒,在扩容填充增加墨盒墨水容量以满足大容量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阻止漏墨现象的发生,提高墨盒的使用性能,具体示例如下:

实施例一

图1是现有的一种墨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的一种墨盒的剖面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墨盒回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墨盒回收方法中开口的开设装配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墨盒回收方法中第一负压控制机构的装配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墨盒回收方法中第二负压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墨盒回收方法,如图4和图6所示,该回收方法适用于回收的墨盒具体包括:壳体10和位于壳体10内的储墨腔室20,具体的,该壳体10包括底壳11和面盖12,底壳11为一端具有敞口的长方体,底壳11具有沿长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和沿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以及一个底面,面盖12盖设在底壳11上,并与底壳11形成该储墨腔室20,面盖12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底壳11熔接在一起。该储墨腔室20划分为相邻的第一分腔室21和第二分腔室22,其中,第二分腔室22为空腔,第一分腔室21内设置有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负压控制机构起到储存墨水,并控制储墨腔室20负压的作用,在壳体10上与第一分腔室21相应位置处设置有出墨口111,且该出墨口111与第一分腔室21连通,具体的,出墨口111的一端与第一分腔室21连通,出墨口111的另一端将墨水提供给打印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出墨口111内设置有棉芯112,该棉芯112由多孔的毛细材料形成,对墨水具有毛细吸引力,能够控制墨水从出墨口111传输的速度,并减少了墨水从出墨口111的漏墨,有助于提高墨盒的使用性能。

其中,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墨盒回收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01:在壳体上与第一分腔室相应位置处开设开口。

具体的,该开口121可以开设在壳体10上与第一分腔室21相应位置处的任一侧面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面盖12上与第一分腔室21相应位置处开设该开口12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01之前,该方法还包括:抽取墨盒剩余的墨水,清洗墨盒。即在进行墨盒回收前,对原墨盒进行清洗以便于墨盒回收的操作。

s102:将第一负压控制机构移动到第二分腔室中。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即为回收前墨盒原本所具有的第一负压控制机构,即已使用过的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分腔室21内设置有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而在壳体10上第一分腔室21相应位置处开设开口121,利用该开口121通过施力就能够将第一分腔室21中的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移动到第二分腔室22中。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可使用工具等将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推动使其沿壳体10长度方向移动,移到空置的第二分腔室22中,使其充满第二分腔室22。

s103:通过开口将第二负压控制机构设置在第一分腔室中。

由于在步骤s102中,将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移动到第二分腔室22中,则第一分腔室21中存在空隙,如图5和图6所示,通过开口121就能够将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设置在第一分腔室21中,这样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就与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相邻,具体的,将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通过开口121沿重力的方向塞入第一分腔室21中,即在第一分腔室21中设置了新的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而且出墨口111位于壳体10上与第一分腔室21相应位置处,这样在墨盒回收填充中,相邻的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和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共同起到储存墨水的作用,可有效的提升墨盒的墨水容量,同时与出墨口111相对应的第一分腔室21中设置的新的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其具有的较强的墨水吸附力以及控制力,能够保证在扩大墨水容量后仍能将墨水维持在储墨腔室20中,有效避免了出墨口111漏墨现象的发生,使墨水可以稳定的提供至打印设备,提高了墨盒的使用性能,即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回收方法,即能够满足回收墨盒墨水大容量的需求,也能够保证墨盒的使用性能。

s104:密封封装开口。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封口件将该开口121进行封装,使储墨腔室20为密封的腔室,具体的,该封口件可以为封口膜,该封口膜通过热焊接的方式与开口121的四周焊接,从而达到封装开口121的效果。或者,可以利用点胶(灌胶)的方式将该开口121进行封装,具体的,将树脂材料溶解后,点滴到开口121上,并逐渐填满该开口121,冷却固化后即将该开口121密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对在壳体10上开设开口121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制,可以是使用激光切除,机械切除等在壳体10上切除开口121,该开口121的大小可根据墨盒第一分腔室21、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以及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的大小进行选择,需保证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可通过该开口121,设置在第一分腔室21中。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水平方向指沿着壳体10的长度方向,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的沿水平方向的大小应小于开口121沿水平方向的大小,当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为海绵时,该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可稍大于开口121大小,使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在压缩后通过该开口12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可尽量减小开口121的横截面积,能够保证其功能即可,这样有助于在封装该开口121时,减少封装所需的材料,节省成本。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101具体包括:在与出墨口相对一侧的壳体上开设开口,即该开口121的开设位置位于与出墨口111相对一侧的壳体10上,且该开口121位于与第一分腔室21相应的位置处,具体的,如图4至图6所示,出墨口111位于底壳11的底面上,则开口121开设在壳体10上与底壳11底面相对的一侧上,即开口121位于面盖12上与第一分腔室21相应的位置处。将开口121设置在与出墨口111相对一侧的壳体10上,由于出墨口111与第一分腔室21的位置相对应,因此,在该位置开设的开口121可便于对第一分腔室21内的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移动,并且便于将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设置在第一分腔室21内,便于墨盒回收的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为使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移动并充满第二分腔室22,在本实施例中,开口121靠近第二分腔室22的一端到第二分腔室22背离开口121的一端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具体的,如图5所示,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为l1,储墨腔室20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为l2,开口121靠近第二分腔室22的一端到第二分腔室22背离开口121的一端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la,使la小于等于l1,这样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就能够完全的位移到第二分腔室22内,并充满第二分腔室22,同时,也便于从开口121处对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进行移动,便于墨盒回收的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开口121靠近第二分腔室22的一端到第二分腔室22背离开口121的一端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分腔室22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如图5所示,即la大于等于l2-l1,开口121就设置在第一分腔室21的区域内,这样就可便于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通过开口121设置在第一分腔室21内,同时,也便于将第一分腔室21内原有的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移动到第二分腔室22内,便于墨盒回收的操作。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其中,竖直方向指与水平方向垂直的方向,即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和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处于不同的高度,这样可提高回收的墨盒墨水容量,同时也可便于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的装配操作。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只需略高于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即可,高度差不宜太大,以避免影响开口121的封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和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为海绵,海绵具有很好的储存墨水性能,同时对墨水也具有较好的毛细吸引力,有助于对储墨腔室20内负压的控制,另外,使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和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为海绵,在进行墨盒回收的过程中,海绵的可压缩变形性,可便于墨盒回收的操作,并有助于扩充墨盒的容量,具体的,如在s102步骤中,对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移动时,可将海绵先向下压缩,然后向第二分腔室22移动,这样可便于移动。在s103步骤中,将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通过开口121设置在第一分腔室21内,可首先将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进行水平压缩后塞入第一分腔室21,便于其通过开口121进入第一分腔室21内,操作方便且有助于减小开口121的大小。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以及出墨口111内的棉芯112可以使用同一块海绵形成,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可以是由一块海绵组成,也可以是有多块海绵组成。

在本实施例中,该墨盒回收方法还包括:s105:在壳体上开设与储墨腔室连通的进气孔。

在未经过回收处理的墨盒的面盖12一端上还设有进气通道122,且进气通道122、第一分腔室21以及出墨口111的位置相对应,而在回收墨盒的步骤s101中,开口121开设在面盖12上与出墨口111相对应的位置上,即面盖12上原进气通道122的位置处,这样就破坏了进气通道122,因此,可在壳体10上开设与储墨腔室20连通的进气孔,该进气孔可以位于面盖12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步骤s105与s101-s104之间的操作顺序不做限制,s105可发生在任一步骤前或后。

在本实施例中,该墨盒还可以包括有用于与打印设备安装的卡合部,具体的,如图5所示,在底壳11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卡合部113和把手115,其中把手115上还具有第二卡合部114,第一卡合部113和第二卡合部114用于与打印设备卡合,以将墨盒安装在打印设备上,把手115可相对于该底壳11侧面旋转,使把手115在旋转中靠近或远离底壳11侧面。其中,该底壳11侧面以及把手115可以与面盖12一体成型,再通过焊接的方式将其与底壳11的底面以及其它侧面连接起来,形成具有把手115以及卡合部的墨盒。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墨盒回收方法,通过在壳体10上与第一分腔室21相应位置处开设开口121,并将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移动到第二分腔室22中,然后通过开口121将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设置在第一分腔室21中,即墨盒原有的已使用的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移动到第二分腔室22中,在第一分腔室21中设置了新的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而出墨口111在壳体10上与第一分腔室21相应位置处,这样在墨盒回收填充中,相邻的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和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共同起到储存墨水的作用,可有效的提升墨盒的墨水容量,同时与出墨口111相对应的第一分腔室21中设置的新的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其具有的较强的墨水吸附力以及控制力,能够保证在扩大墨水容量后仍能将墨水维持在储墨腔室20中,有效避免了出墨口111漏墨现象的发生,使墨水可以稳定的提供至打印设备,提高了墨盒的使用性能。即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墨盒回收方法,即能够满足回收墨盒墨水大容量的需求,也能够保证墨盒的使用性能,解决了现有墨盒回收方法中,由于墨盒原有的海绵对墨水的吸附和控制能力减弱,再次进行扩容填充以满足大容量需求时,易发生墨水泄露现象,降低墨盒使用性能的问题。

实施例二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回收墨盒封装前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回收墨盒封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实施例一提供的墨盒回收方法所得到的回收墨盒,如图5至图8所示,该回收墨盒包括:壳体10和位于壳体10内的储墨腔室20,具体的,该壳体10包括底壳11和面盖12,底壳11为一端具有敞口的长方体,面盖12盖设在底壳11上,并与底壳11形成该储墨腔室20,该储墨腔室20划分为相邻的第一分腔室21和第二分腔室22,在壳体10上与第一分腔室21相应位置处设置有出墨口111,且该出墨口111与第一分腔室21连通,具体的,出墨口111的一端与第一分腔室21连通,出墨口111的另一端将墨水提供给打印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出墨口111内设置有棉芯112,该棉芯112由多孔的毛细材料形成,对墨水具有毛细吸引力,能够控制墨水从出墨口111传输的速度,并减少了墨水从出墨口111的漏墨,有助于提高墨盒的使用性能。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墨盒的壳体10与第一分腔室21相应的位置处具有开口121,且开口121通过封口件30密封,回收前的墨盒原有的、已使用过的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设置于第二分腔室22中,第一分腔室21内设置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而出墨口111位于壳体10上与第一分腔室21相应位置处,这样在墨盒回收填充中,相邻的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和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共同起到储存墨水的作用,可有效的提升墨盒的墨水容量,同时与出墨口111相对应的第一分腔室21中设置的新的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其具有的较强的墨水吸附力以及控制力,能够保证在扩大墨水容量后仍能将墨水维持在储墨腔室20中,有效避免了出墨口111漏墨现象的发生,使墨水可以稳定的提供至打印设备,提高了墨盒的使用性能,即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回收墨盒,具有较大的墨水容量可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墨盒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该开口121可以位于壳体10上与出墨口111相对的一侧,具体的设置方式可参见实施例一,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该开口121靠近第二分腔室22的一端到第二分腔室22背离开口121的一端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且大于等于第二分腔室22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具体的设置方式可参见实施例一,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该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和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为海绵,有助于扩充墨盒的墨水容量,具体的,可参见实施例一,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在壳体10上设有进气孔,该进气孔与储墨腔室20连通,具体的,在壳体10的面盖12上设置进气孔,该进气孔的一端与大气导通,进气孔的一端与储墨腔室20导通。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回收墨盒,通过在墨盒的壳体10与第一分腔室21相应的位置处具有开口121,且开口121通过封口件30密封,并使回收前的墨盒原有的、已使用过的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设置于第二分腔室22中,第一分腔室21内设置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而出墨口111位于壳体10上与第一分腔室21相应位置处,这样在墨盒回收填充中,相邻的第一负压控制机构23和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共同起到储存墨水的作用,可有效的提升墨盒的墨水容量,同时与出墨口111相对应的第一分腔室21中设置的新的第二负压控制机构24,其具有的较强的墨水吸附力以及控制力,能够保证在扩大墨水容量后仍能将墨水维持在储墨腔室20中,有效避免了出墨口111漏墨现象的发生,使墨水可以稳定的提供至打印设备,提高了墨盒的使用性能,即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回收墨盒,具有较大的墨水容量可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墨盒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