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拱桥式柔性版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98928发布日期:2020-01-03 11:49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拱桥式柔性版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印刷机,具体涉及一种拱桥式柔性版印刷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柔性版印刷机主要有机组式和卫星式两种。其中,机组式柔性版印刷机的印刷机构设置在墙板的中下部,料膜需从墙板的上部绕至中下部的印刷机构,再绕过墙板的上部,然后绕过下一组印刷机构,每组印刷后有一段长烘箱对油墨彻底干燥,此结构存在整个印刷组间走料距离长、材料浪费大、套印精度较差的问题。

卫星式柔性版印刷机是将料膜放卷后经过一个大辊筒,所有印刷组围绕在这个大辊筒周围对材料进行印刷,更换大辊筒时需要用行车提升,此结构存在承印辊筒更换麻烦,换版时间较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柔性版印刷机走料距离长、材料浪费大、套印精度较差和换版不方便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拱桥式柔性版印刷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拱桥式柔性版印刷机,包括沿料膜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放卷单元、放料牵引单元、多组柔性版印刷单元、烘干单元、收料牵引单元和收卷单元;其特殊之处在于:

所述柔性版印刷单元的数量为m组,m≥3;

其中,m为偶数;

或者,其中,m为奇数;

第1至第n-1组柔性版印刷单元中承印辊的中心高度沿料膜的行进方向依次降低;第n+1组至第m组柔性版印刷单元的承印辊的中心高度沿料膜的行进方向依次升高;

所述放料牵引单元中牵引辊子最高点的高度大于第1组柔性版印刷单元中承印辊最低点的高度;所述收料牵引单元的牵引辊子最高点的高度大于第m组柔性版印刷单元中承印辊最低点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版印刷单元包括两个墙板和设置在两个墙板之间的一组柔性版印刷机构,所述柔性版印刷机构中辊子的最低点距离地面1.7m至1.8m。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调节履带式印刷辊的高度,并方便更换贴版履带,所述柔性版印刷机构包括承印辊、履带式印刷辊、传墨网辊、印刷辊升降机构和履带张紧机构;所述承印辊设置在料膜的上方,所述履带式印刷辊和传墨网辊并排设置在料膜的下方;所述传墨网辊位于托板辊的料膜入口侧;所述履带式印刷辊包括托板辊、张紧辊和套装在托板辊和张紧辊之间的贴版履带;所述印刷辊升降机构设置在两个墙板的内侧,用于驱动履带式印刷辊上下移动;所述履带张紧机构设置在印刷辊升降机构内侧,用于驱动履带式印刷辊张紧或松弛。

进一步地,所述印刷辊升降机构包括滑动连接在两个墙板内侧的两个大托板、分别固定在两个大托板顶部的第一托板辊支座和第二托板辊支座、分别固定在两个墙板内侧的托板驱动电机设置在托板驱动电机输出端的第一丝杠螺母副;通过所述第一丝杠螺母副与大托板连接,所述第一丝杠螺母副将托板驱动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大托板的上下运动;所述第一托板辊支座为上部翻盖式。

进一步地,所述履带张紧机构包括分别固定在两个大托板内侧的张紧辊驱动电机、设置在张紧辊驱动电机输出端的第二丝杠螺母副和分别支撑在张紧辊两端的第一张紧辊支座和第二张紧辊支座;通过所述第二丝杠螺母副与张紧辊连接,所述第二丝杠螺母副将张紧辊驱动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张紧辊的上下运动;所述第一张紧辊支座为上部翻盖式。

进一步地,所述墙板内侧设置直线导轨,所述大托板的外侧设置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直线导轨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各印刷单元的承印辊高度不同,位于中间的承印辊的高度最低,料膜从放料牵引出口出来后,直接从各印刷版辊的上部沿弧线依次穿过进行印刷,使得各印刷单元之间的走料距离很短(仅有1.3m左右),减小了印刷过程中的浪费,避免了料膜左右游动,提高了套印精度;本实用新型中的辊子重量轻,更换贴板履带方便快捷。

2、本实用新型中的柔性版印刷单元包括两个墙板和设置在两个墙板之间的一组柔性版印刷机构,柔性版印刷机构中辊子的最低点距离地面1.7m至1.8m,便于操作人员在印刷过程中进行检查,也便于更换贴板履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该实施例中柔性版印刷单元的结构图;

图3是该实施例中柔性版印刷机构与墙板的安装位置图;

图4是该实施例中拆卸贴版履带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放卷单元,2-放料牵引单元,3-柔性版印刷单元,301-墙板,302-柔性版印刷机构,303-承印辊,304-履带式印刷辊,305-履带张紧机构,306-贴版履带,307-传墨网辊,308-印刷辊升降机构,309-大托板,310-第一托板辊支座,311-第二托板辊支座,313-托板驱动电机,314-第一丝杠螺母副,315-托板辊,316-张紧辊,317-张紧辊驱动电机,318-第二丝杠螺母副,319-直线导轨,320-滑块,321-第一张紧辊支座,322-第二张紧辊支座,4-烘干单元,5-收料牵引单元,6-收卷单元,7-料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图1,一种拱桥式柔性版印刷机,包括沿料膜7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放卷单元1、放料牵引单元2、多组柔性版印刷单元3、烘干单元4、收料牵引单元5和收卷单元6。本实施例中,柔性版印刷单元3的数量为6组,为了缩短走料距离、避免了料膜左右游动并提高套印精度,第3组柔性版印刷单元3的高度最低。

第1组柔性版印刷单元3中承印辊的中心高度高于第二组柔性版印刷单元3中承印辊的中心高度;第4组至第6组柔性版印刷单元3的承印辊的中心高度沿料膜7的行进方向依次升高。

为了保证牵引效果,放料牵引单元2中牵引辊子最高点的高度大于第一组柔性版印刷单元3中承印辊最低点的高度;收料牵引单元5的牵引辊子最高点的高度大于第六组柔性版印刷单元3中承印辊最低点的高度。

参照图2,a向为料膜7的行进方向,b向贴版履带306的运动方向,c向和d向分别为贴版履带306松弛或张紧的方向。

柔性版印刷单元3包括两个墙板301和设置在两个墙板301之间的一组柔性版印刷机构302,为了方便操作人员在印刷过程中进行检查,也便于更换贴板履带306,柔性版印刷机构302中辊子的最低点距离地面1.7m至1.8m。

参照图2和图3,柔性版印刷机构302包括承印辊303、履带式印刷辊304、传墨网辊307、印刷辊升降机构308和履带张紧机构305。承印辊303设置在料膜7的上方,履带式印刷辊304和传墨网辊307并排设置在料膜7的下方;传墨网辊307位于托板辊315的料膜入口侧。履带式印刷辊304包括托板辊315、张紧辊316和套装在托板辊315和张紧辊316之间的贴版履带306。

印刷辊升降机构308设置在两个墙板301的内侧,用于驱动履带式印刷辊304上下移动;履带张紧机构305设置在印刷辊升降机构308内侧,用于驱动履带式印刷辊304张紧或松弛。

印刷辊升降机构308包括设置在墙板301内侧的直线导轨319、设置在大托板309的外侧且与直线导轨319相适配的滑块320、设置在滑块320内侧大托板309、分别固定在两个大托板309顶部的第一托板辊支座310和第二托板辊支座311、分别固定在两个墙板301内侧的托板驱动电机313、设置在托板驱动电机313输出端的第一丝杠螺母副314;通过第一丝杠螺母副314与大托板309连接,第一丝杠螺母副314将托板驱动电机313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大托板309的上下运动;第一托板辊支座310为上部翻盖式,包括底座和通过铰接轴与底座铰接的上盖,上盖可绕铰接轴翻转。

履带张紧机构305包括分别固定在两个大托板309内侧的张紧辊驱动电机317、设置在张紧辊驱动电机317输出端的第二丝杠螺母副318和分别支撑在张紧辊316两端的第一张紧辊支座321和第二张紧辊支座322;通过第二丝杠螺母副318与张紧辊316连接,第二丝杠螺母副318将张紧辊驱动电机317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张紧辊316的上下运动;第一张紧辊支座321也为上部翻盖式,其结构与第一托板辊支座310相似。

以下为该拱桥式柔性版印刷机的工作原理:

料膜7从放料牵引单元2的出口出来后,直接从第一组柔性版印刷单元3中的托板辊315与承印辊303之间穿过进行印刷。托板辊315的料膜入口侧设置传墨网辊307。传墨网辊307的表面均匀分布着许多形状一致的着墨孔,着墨孔起着储墨、匀墨和定量传墨的作用,将传墨网辊307上多余的墨刮掉,传墨网辊307将墨定量传递给托板辊315,承印辊303与托板辊315相互挤压完成该组印刷单元的印刷。经过第1组柔性版印刷单元3以后的料膜7直接从下一组印刷单元3的托板辊315与承印辊303之间穿过进行印刷,重复此过程,直至最后一组印刷单元印刷完成后采用长烘箱彻底干燥。本实施例中,各印刷单元之间的走料距离很短(仅有1.3m左右)。

参照图2、图3和图4,需要更换贴板履带306时,需先通过印刷辊升降机构308将履带式印刷辊304向下移动。托板驱动电机313转动,第一丝杠螺母副314将驱动电机313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大托板309的直线运动。大托板309带动履带式印刷辊304和履带张紧机构305向下移动,大托板309运动到预设位置后,托板驱动电机313停止转动,张紧辊驱动电机317转动,第二丝杠螺母副318将张紧辊驱动电机317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张紧辊316的直线移动;张紧辊316向托板辊315靠近,贴版履带306松弛,分别打开第一张紧辊支座321和第一托板辊支座310的上盖,将张紧辊316的一端和托板辊315一端分别从第一张紧辊支座321和第一托板辊支座310中卸下来,把原贴版履带306卸下后再将新的贴版履带306装上即可,履带式印刷辊304的张紧及上移过程与上述松弛及下移过程相反,故不再详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