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监测油墨存储状态的输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99112发布日期:2021-10-27 17:27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监测油墨存储状态的输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供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监测油墨存储状态的输墨装置。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供墨系统是印刷行业的一大重要设备,一套好的供墨系统能提高印品质量、节省油墨、降低劳动强度的目的。
3.油墨的黏度、流动性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越高,黏度越小,流动性越大;湿度越小,油墨的挥发干燥越快,湿度越大,油墨的挥发干燥越慢。油墨的这种特性与生产工艺和印品质量有极大的关系,表现为:黏度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油墨的转移、印迹的坚实程度、油墨渗透量及印品光泽度等。流动性太小,会使油墨传布不流畅、不均匀,造成在同一印刷面上墨色前后不匀;流动性过大,会使印迹不能准确地转移,图文层次不分明,墨色不饱满,色泽不鲜艳,降低了印品质量。而油墨的黏度和流动性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增加油墨黏度的同时,会降低其流动性,反之亦然。可见,根据温度变化,正确地调节油墨的黏度、流动性对印刷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在寒冷的冬季,温度过低容易发生以下两种工艺故障。
4.1)在8~10℃的条件下印刷时,因油墨的流动性太小,大量加入调墨油而使油墨黏度大大降低,油墨在印版图文上形成浮墨,并转移给水辊,水辊转一周后又在印版空白处着墨,结果墨辊、水辊同时给印版供墨,形成一种特殊重影,重影距实际印迹正好为水辊周长。
5.2)温度过低,油墨黏度太大,正确地调节油墨黏度和流动性使其具有良好的印刷适性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加各种辅助剂来降低油墨黏度,势必要增大其流动性,从而会导致印刷工艺故障。因为温度太低,油墨内部凝聚力增加,油料分子活性减弱,离散力降低,致使油墨不易拉丝断裂,在印刷时,压印叼牙叼力不足以克服橡皮布对纸张的黏附力和剥离力的合力,因此发生纸张粘贴在橡皮布上的故障,造成无法正常生产。
6.但是,目前很多供墨系统对油墨的储存状态无法进行监测,如油墨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和油墨的容量。油墨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无法进行实时监测就会导致油墨很容易出现黏度增大以及结皮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出墨时,由于油墨太黏稠或者含有杂质,容易导致出墨困难,甚至堵塞输墨管路。
7.油墨的容量无法进行实时监测就会导致在出墨时,罐内油墨容易出现供料不平衡,管内油墨不能均匀供墨的问题发生。为了保证均匀供墨,就需要通过人工参与来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8.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监测油墨存储状态的输墨装置,用于对储墨罐体内的油墨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保持罐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在一定范围内,保证油墨容量稳定,提高工作效率。
9.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0.一种可监测油墨存储状态的输墨装置,包括储墨罐体、罐底、盖体和油墨状态检测
板,储墨罐体安装在罐底上,盖体盖设在储墨罐体上,油墨状态检测板安装在盖体的内端面上。
11.进一步的,油墨状态检测板包括环境温度检测传感器、环境湿度传感器、环境压力传感器和油墨容量检测传感器,环境温度检测传感器、环境湿度传感器、环境压力传感器和油墨容量检测传感器呈圆环均布在油墨状态检测板上。
12.进一步的,油墨状态检测板上安装有三个油墨容量检测传感器,环境温度检测传感器、环境湿度传感器、环境压力传感器之间穿插安装有油墨容量检测传感器。
13.进一步的,罐底的上端面上挖设有出墨腔和出墨通道,出墨通道与出墨腔连通,在罐底上盖设有油墨过滤网。
14.进一步的,油墨过滤网的中部挖设有转轴孔,罐底上安装有搅拌组件,搅拌组件穿过转轴孔伸入储墨罐体内。
15.进一步的,搅拌组件包括转轴、第一搅拌杆和第二搅拌杆,转轴转动安装在罐底上,第一搅拌杆、第二搅拌杆分别固定连接在转轴上。
16.进一步的,罐底的下端面挖设有安装腔,在安装腔内安装有第一传动链轮,第一传动链轮与转轴连接,罐底上转动安装有第二传动链轮,第一传动链轮与第二传动链轮连接。
17.进一步的,储墨罐体上挖设有进墨孔,进墨孔位于油墨状态监测板的下方,进墨孔内连接有输墨管路。
18.进一步的,输墨管路包括输墨进口管、输墨出口管和输墨管,输墨出口管固定安装在进墨孔内,输墨进口管与输墨出口管之间通过输墨管固定连接。
19.进一步的,储墨罐体的外侧壁上挖设有加热槽,在加热槽内绕设有加热丝。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实时监测油墨状态并能够实时进行调节,保持罐内的压力、温度、湿度和油墨量在一定范围内,保证油墨状态及容量稳定,供墨均匀,节省人力资源,节约油墨,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输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输墨装置的俯视图。
23.图3是油墨状态检测板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储墨罐体1,罐底2,盖体3,油墨状态检测板4,环境温度检测传感器5,环境湿度传感器6,环境压力传感器7,油墨容量检测传感器8,出墨腔9,出墨通道10,转轴孔12,搅拌组件13,转轴14,第一搅拌杆15,第二搅拌杆16,安装腔17,第一传动链轮18,第二传动链轮19,进墨孔20,输墨管路21,输墨进口管22,输墨出口管23,输墨管24,套壳25,加热槽26,加热丝27。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26.一种可监测油墨存储状态的输墨装置,包括储墨罐体1、罐底2、盖体3和油墨状态检测板4,储墨罐体1安装在罐底2上,盖体3盖设在储墨罐体1上,油墨状态检测板4安装在盖体3的内端面上,通过油墨状态检测板4的设置,便于对储墨罐体1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进
行监测,便于后续人工对储墨罐体1内的油墨状态进行干预,保证油墨状态及容量稳定,供墨均匀,节省人力资源,节约油墨,提高作业效率。
27.油墨状态检测板4包括环境温度检测传感器5、环境湿度传感器6、环境压力传感器7和油墨容量检测传感器8,环境温度检测传感器5、环境湿度传感器6、环境压力传感器7和油墨容量检测传感器8呈圆环均布在油墨状态检测板4上,便于对输墨装置内的温度、湿度、压力和油墨量进行检测。
28.环境温度检测传感器5,用于监测储墨罐内实时温度,控制油墨温度。
29.环境湿度传感器6,用于保持储墨罐内部湿度,预警油墨挥发干燥。
30.环境压力传感器7,用于保持储墨罐内为增压环境,可使油墨在压力作用下,顺利通过出墨通道10排出本输墨装置外。
31.油墨容量检测传感器8,用于实时监测储墨罐内油墨液位高度,保证油墨容量稳定,供墨均匀。
32.油墨状态检测板4上安装有三个油墨容量检测传感器8,环境温度检测传感器5、环境湿度传感器6、环境压力传感器7之间穿插安装有油墨容量检测传感器8,即,环境温度检测传感器5、环境湿度传感器6之间设有一个油墨容量检测传感器8,同样的,环境湿度传感器6、环境压力传感器7之间设有一个油墨容量检测传感器8,同样的,环境温度检测传感器5、环境压力传感器7之间设有一个油墨容量检测传感器8。
33.罐底2的上端面上挖设有出墨腔9和出墨通道10,出墨通道10与出墨腔9连通,在罐底2上盖设有油墨过滤网11,通过油墨过滤网11对油墨进行过滤,通过出墨通道10将过滤后的油墨排出本输墨装置外。
34.油墨过滤网11的中部挖设有转轴孔12,罐底2上安装有搅拌组件13,搅拌组件13穿过转轴孔伸入储墨罐体1内,通过搅拌组件13对储墨罐体1内的油墨进行搅拌。
35.搅拌组件13包括转轴14、第一搅拌杆15和第二搅拌杆16,转轴14转动安装在罐底2上,第一搅拌杆15、第二搅拌杆16分别固定连接在转轴14上,通过上下设置的第一搅拌杆15、第二搅拌杆16对油墨进行充分搅拌。
36.罐底2的下端面挖设有安装腔17,在安装腔17内安装有第一传动链轮18,第一传动链轮18与转轴14连接,罐底2上转动安装有第二传动链轮19,第一传动链轮18与第二传动链轮19连接,通过第二传动链轮19驱动转轴14转动。
37.储墨罐体1上挖设有进墨孔20,进墨孔20位于油墨状态监测板4的下方,输墨管路21与进墨孔20连接,通过输墨管路21将油墨输送至储墨罐体1内。
38.输墨管路21主体为输墨管24,输墨管2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输墨进口管22、输墨出口管23,输墨出口管23固定安装在进墨孔20内,在储墨罐体1外罩设有套壳25,输墨进口管22固定安装在套壳25侧壁上。
39.储墨罐体1的外侧壁上挖设有加热槽26,在加热槽26内绕设有加热丝27,通过加热丝27对储墨罐体1内的油墨进行加热,通过环境温度检测传感器5控制储墨罐内温度位于设定温度范围区间。
40.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
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41.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