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瓦楞纸箱的制作印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08622发布日期:2022-03-26 11:14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瓦楞纸箱的制作印刷设备。


背景技术:

2.柔性版印刷瓦楞纸箱工艺是直接在瓦楞纸板上进行印刷,使用的是水性油墨,也称水印,水印没有污染,成本低,快干,操作使用方便,目前在我国的印刷厂中应用最为广泛,但是使用柔性版印刷瓦楞纸箱工艺时,瓦楞纸板在高速印刷过程中很难保持稳定。
3.专利申请cn200984836y,公开日为2006年12月25日,公开了一种瓦楞纸箱印刷装置,包括平行设置的二块机壁、设置于二块机壁之间的瓦楞纸箱输送机构及一个印刷滚筒,其特征是,印刷滚筒输出一侧设置长条状的干燥装置,干燥装置固连在机壁上,干燥装置与印刷滚筒的轴心平行设置,干燥装置的工作面正对从印刷滚筒输出的瓦楞纸箱的印刷面,所述干燥装置是热风嘴,热风嘴通过风管与热风发生器相连接,热风嘴由一个风腔及与风腔相通的进风口、出风口组成,所述的出风口呈长条状,热风嘴的出风口所在的面即为所述的工作面,所述干燥装置是红外线加热装置,热量射出的一侧为干燥装置的工作面,但是该瓦楞纸箱印刷装置无法实现自动上墨,仍高度依赖人工劳动力。
4.因此现在研发一种能够卡住瓦楞纸箱和进行自动上墨的瓦楞纸箱的制作印刷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使用现有设备时,瓦楞纸板在高速印刷过程中很难保持稳定,无法实现自动上墨,仍高度依赖人工劳动力的缺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能够卡住瓦楞纸箱和进行自动上墨的瓦楞纸箱的制作印刷设备。
6.本发明的技术实施方案为:一种瓦楞纸箱的制作印刷设备,包括有第一底板、挡板、第一支撑杆、转轴、第一连杆、印版、按压机构和送料机构,第一底板顶部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挡板,第一底板顶部右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上部之间转动式连接有转轴,转轴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的底部左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印版,第一底板顶部右侧设有按压机构,第一底板顶部左侧设有送料机构。
7.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按压机构包括有气缸、第一推杆、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第一底板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气缸,气缸伸缩杆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推杆,第一推杆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第一连杆右下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第一滑杆前后两侧均与相邻的第二滑杆滑动式连接。
8.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送料机构包括有第三滑杆、第一弹簧、第二底板、踏板、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第一底板顶部左侧的前后两侧均左右对称地固定连接有第三滑杆,第三滑杆下部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二底板,第三滑杆上均套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底部均与第一底板顶部固定连接,第一弹簧顶部均与第二底板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底板左侧固定连接有踏板,第三滑杆上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杆,第一限位杆顶部左侧固定
连接有第二限位杆。
9.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有拉动机构,第一限位杆和印版之间设有拉动机构,拉动机构包括有安装块、第一滑轨、第四滑杆、第二弹簧、第三限位杆、固定块、第一钢丝线和墨刷,印版前后两侧均左右对称地固定连接有安装块,横向同侧的安装块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轨,第一滑轨右侧之间滑动式连接有墨刷,墨刷与印版底部接触,第一滑轨内均固定连接有第四滑杆,第四滑杆和墨刷滑动式连接,第四滑杆上均套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左侧均与第一滑轨左侧固定连接,墨刷的前后两侧均与相邻的第二弹簧右侧固定连接,第一滑轨左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限位杆,墨刷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钢丝线,第一钢丝线左侧均与第三限位杆滑动式连接,第一限位杆左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均与相邻的第一钢丝线左侧固定连接。
10.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有补墨机构,气缸和第一滑轨之间设有补墨机构,补墨机构包括有墨盒、压板、第二连杆、软管、第三弹簧、第二滑轨、第四弹簧、推板、喷头和第二支撑杆,气缸顶部固定连接有墨盒,墨盒上部滑动式连接有压板,压板顶部左侧的前后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杆,墨盒左下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轨,第二滑轨上均套有第四弹簧,第四弹簧底部均与墨盒固定连接,第四弹簧顶部均与第二连杆固定连接,第二连杆下侧的前后两侧均与第二滑轨滑动式连接,墨盒左下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软管,第一滑轨顶部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之间固定连接有喷头,软管左侧均与喷头固定连接,墨盒左侧滑动式连接有推板,墨盒左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左侧均与推板固定连接,推板右侧上部与第二连杆接触,第二滑杆均与推板接触。
11.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有出料机构,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之间设有出料机构,出料机构包括有第三支撑杆、第二钢丝线、第五滑杆、第五弹簧和第二推杆,第一限位杆顶部右侧滑动式连接有第二推杆,第二推杆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钢丝线,第二钢丝线左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均连接在印版左侧,第一限位杆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五滑杆,第五滑杆左侧均与第二限位杆固定连接,第五滑杆右侧均与第二推杆滑动式连接,第五滑杆上均套有第五弹簧,第五弹簧右侧均与第二推杆固定连接,第五弹簧右侧均与第二限位杆固定连接。
12.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有卡位机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间设有卡位机构,卡位机构包括有空心块、滑块、楔形块、空心筒和第六弹簧,第一底板顶部左侧固定连接有空心块,空心块内滑动式连接有滑块,滑块向上移动后与空心块右上侧接触,第二底板底部左侧固定连接有空心筒,空心筒上滑动式连接有楔形块,楔形块右侧和空心筒右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六弹簧,第六弹簧套在楔形块右侧,空心块右上侧与楔形块接触,楔形块向下移动后与滑块接触。
13.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空心块右上侧为凸起结构。
14.有益效果:1、本发明使用挡板对放置在第二底板上的大量瓦楞纸箱排列整齐,达到了使得下一个瓦楞纸箱向上移动至第一限位杆上侧时,下一个瓦楞纸箱不会被第一限位杆阻挡,提高了瓦楞纸箱的制作印刷设备使用过程的流畅度的效果。
15.2、本发明通过墨刷沿着第一滑轨移动时,达到了使得墨刷上的墨粘在印版底部,进而完成半自动上墨工作的效果。
16.3、本发明通过打开气缸,经过一系列传动之后,进而带动压板向下移动,使得墨盒中的墨被挤压进入软管中,然后通过喷头喷向墨刷上,达到了无需手动向墨刷上涂墨,完成自动加墨工作的效果。
17.4、本发明通过打开气缸,经过一系列传动之后,带动位于第一限位杆上侧的瓦楞纸箱向左移动,达到了无需用手取下位于第一限位杆上侧的瓦楞纸箱,完成自动出料的效果。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按压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送料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送料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拉动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发明拉动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本发明补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发明补墨机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1为本发明出料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2为本发明出料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13为本发明卡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附图中各零部件的标记如下:1、第一底板,2、挡板,3、第一支撑杆,4、转轴,5、第一连杆,6、印版,7、按压机构,70、气缸,71、第一推杆,72、第一滑杆,73、第二滑杆,8、送料机构,80、第三滑杆,81、第一弹簧,82、第二底板,83、踏板,84、第一限位杆,85、第二限位杆,9、拉动机构,90、安装块,91、第一滑轨,92、第四滑杆,93、第二弹簧,94、第三限位杆,95、固定块,96、第一钢丝线,97、墨刷,10、补墨机构,100、墨盒,101、压板,102、第二连杆,103、软管,104、第三弹簧,105、第二滑轨,106、第四弹簧,107、推板,108、喷头,109、第二支撑杆,11、出料机构,110、第三支撑杆,111、第二钢丝线,112、第五滑杆,113、第五弹簧,114、第二推杆,12、卡位机构,120、空心块,121、滑块,122、楔形块,123、空心筒,124、第六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2.首先要指出,在不同描述的实施方式中,相同部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或者说相同的构件名称,其中,在整个说明书中包含的公开内容能够按意义转用到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或者说相同的构件名称的相同部件上。在说明书中所选择的位置说明、例如上、下、侧向等等也参考直接描述的以及示出的附图并且在位置改变时按意义转用到新的位置上。
33.实施例1一种瓦楞纸箱的制作印刷设备,如图1-13所示,包括有第一底板1、挡板2、第一支撑杆3、转轴4、第一连杆5、印版6、按压机构7和送料机构8,第一底板1顶部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挡板2,第一底板1顶部右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3,第一支撑杆3上
部之间转动式连接有转轴4,转轴4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杆5,第一连杆5的底部左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印版6,印版6用于对瓦楞纸箱进行印刷,第一底板1顶部右侧设有按压机构7,第一底板1顶部左侧设有送料机构8。
34.按压机构7包括有气缸70、第一推杆71、第一滑杆72和第二滑杆73,第一底板1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气缸70,气缸70伸缩杆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推杆71,第一推杆71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72,第一连杆5右下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73,第一滑杆72前后两侧均与相邻的第二滑杆73滑动式连接。
35.送料机构8包括有第三滑杆80、第一弹簧81、第二底板82、踏板83、第一限位杆84和第二限位杆85,第一底板1顶部左侧的前后两侧均左右对称地固定连接有第三滑杆80,第三滑杆80下部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二底板82,第二底板82用于放置瓦楞纸箱,第三滑杆80上均套有第一弹簧81,第一弹簧81底部均与第一底板1顶部固定连接,第一弹簧81顶部均与第二底板82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底板82左侧固定连接有踏板83,踏板83用于方便人们用脚踩动,进而带动第二底板82向下移动,第三滑杆80上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杆84,第一限位杆84顶部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杆85。
36.在使用瓦楞纸箱的制作印刷设备时,初始状态下,用脚固定住踏板83,使得踏板83位于下侧极限位置,即第二底板82也位于下侧极限位置,第一弹簧81均压缩,先将大量瓦楞纸箱放置在第二底板82上,然后松开脚,在第一弹簧81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下,带动第二底板82向上移动,带动瓦楞纸箱向上移动,当第二底板82上的瓦楞纸箱耗尽时,用脚向下踩踏板83,带动第二底板82向下移动复位,使得第一弹簧81均压缩,再将大量瓦楞纸箱放置在第二底板82上,即可完成对第二底板82上的瓦楞纸箱进行补料操作,瓦楞纸箱向上移动使得瓦楞纸箱与第二限位杆85接触,在第二限位杆85作用下,使得只有最上侧的一个瓦楞纸箱位于第一限位杆84上侧,然后启动气缸70,气缸70伸缩杆带动第一推杆71左右移动,带动第一滑杆72左右移动,使得第二滑杆73左右转动,带动第一连杆5左右转动,带动印版6左右摆动,当印版6向左侧摆动时,对位于第一限位杆84上侧的瓦楞纸箱进行印刷,当印版6向右侧摆动时,用手取下第一限位杆84上侧的瓦楞纸箱,在第一弹簧81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下,带动第二底板82向上移动,带动下一个瓦楞纸箱向上移动至第一限位杆84上侧,不使用时则关闭气缸70,重复以上操作即可完成自动对瓦楞纸箱进行印刷,挡板2对放置在第二底板82上的大量瓦楞纸箱排列整齐,使得下一个瓦楞纸箱向上移动至第一限位杆84上侧时,下一个瓦楞纸箱不会被第一限位杆84阻挡,提高了瓦楞纸箱的制作印刷设备使用过程的流畅度。
37.还包括有拉动机构9,第一限位杆84和印版6之间设有拉动机构9,拉动机构9包括有安装块90、第一滑轨91、第四滑杆92、第二弹簧93、第三限位杆94、固定块95、第一钢丝线96和墨刷97,印版6前后两侧均左右对称地以螺钉方式固定连接有安装块90,横向同侧的安装块90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轨91,第一滑轨91右侧之间滑动式连接有墨刷97,墨刷97用于为印版6涂墨,墨刷97与印版6底部接触,第一滑轨91内均固定连接有第四滑杆92,第四滑杆92和墨刷97滑动式连接,第四滑杆92上均套有第二弹簧93,第二弹簧93左侧均与第一滑轨91左侧固定连接,墨刷97的前后两侧均与相邻的第二弹簧93右侧固定连接,第一滑轨91左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限位杆94,墨刷97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钢丝线96,第一钢丝线96左侧均与第三限位杆94滑动式连接,第一限位杆84左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95,固定块95均与相邻的第一钢丝线96左侧固定连接。
38.在使用瓦楞纸箱的制作印刷设备时,初始状态下,墨刷97位于右侧极限位置,第一钢丝线96均处于绷紧状态,先手动向墨刷97上涂抹足量的墨,当印版6向右侧摆动时,带动安装块90向右侧摆动,带动第一滑轨91向右侧摆动,进而带动第四滑杆92和第二弹簧93均向右侧摆动,在固定块95和第三限位杆94共同作用下,第一钢丝线96留在原地,进而带动墨刷97沿着第一滑轨91向上移动,使得第二弹簧93均压缩,当印版6向左侧摆动时,带动安装块90向左侧摆动复位,带动第一滑轨91向左侧摆动复位,进而带动第四滑杆92和第二弹簧93均向左侧摆动复位,在第二弹簧93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下,带动墨刷97沿着第一滑轨91向下移动复位,在以上过程中,墨刷97始终与印版6底部接触,墨刷97沿着第一滑轨91移动时,使得墨刷97上的墨粘在印版6底部,进而完成半自动上墨工作。
39.还包括有补墨机构10,气缸70和第一滑轨91之间设有补墨机构10,补墨机构10包括有墨盒100、压板101、第二连杆102、软管103、第三弹簧104、第二滑轨105、第四弹簧106、推板107、喷头108和第二支撑杆109,气缸70顶部固定连接有墨盒100,墨盒100用于盛放墨,墨盒100上部滑动式连接有压板101,压板101顶部左侧的前后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杆102,墨盒100左下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轨105,第二滑轨105上均套有第四弹簧106,第四弹簧106底部均与墨盒100固定连接,第四弹簧106顶部均与第二连杆102固定连接,第二连杆102下侧的前后两侧均与第二滑轨105滑动式连接,墨盒100左下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软管103,第一滑轨91顶部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109,第二支撑杆109之间固定连接有喷头108,喷头108用于向墨刷97喷墨,软管103左侧均与喷头108固定连接,墨盒100左侧滑动式连接有推板107,墨盒100左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104,第三弹簧104左侧均与推板107固定连接,推板107右侧上部与第二连杆102接触,第二滑杆73均与推板107接触。
40.在使用瓦楞纸箱的制作印刷设备时,初始状态下,第二滑杆73均与推板107接触,推板107上部与第二连杆102接触,第三弹簧104和第四弹簧106均压缩,启动气缸70后,气缸70伸缩杆带动第一推杆71左右移动,带动第一滑杆72左右移动,进而使得第二滑杆73左右转动,当第一滑杆72向左移动时,使得第二滑杆73下侧向左转动,第二滑杆73均与推板107分离,在第三弹簧104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下,带动推板107向左移动,使得推板107上部与第二连杆102分离,在第四弹簧106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下,带动第二连杆102向上移动,使得压板101向上移动,随后向墨盒100中加入足量的墨,空气通过喷头108进入软管103中,然后进入墨盒100中,当第一滑杆72向右移动复位时,使得第二滑杆73下侧向右转动复位,第二滑杆73均与推板107再次接触,带动推板107向右移动复位,使得第三弹簧104均压缩,同时,推板107上部与第二连杆102接触,推板107带动第二连杆102向下移动复位,使得第四弹簧106均压缩,第二连杆102带动压板101向下移动,使得墨盒100中的墨被挤压进入软管103中,然后通过喷头108喷在墨刷97上,从而无需手动向墨刷97上涂墨,进而完成自动加墨工作。
41.还包括有出料机构11,第一限位杆84和第二限位杆85之间设有出料机构11,出料机构11包括有第三支撑杆110、第二钢丝线111、第五滑杆112、第五弹簧113和第二推杆114,第一限位杆84顶部右侧滑动式连接有第二推杆114,第二推杆114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钢丝线111,第二钢丝线111左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杆110,第三支撑杆110均连接在印版6左侧,第一限位杆84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五滑杆112,第五滑杆112左侧均与第二限位杆85固定连接,第五滑杆112右侧均与第二推杆114滑动式连接,第五滑杆112上均套有
第五弹簧113,第五弹簧113右侧均与第二推杆114固定连接,第五弹簧113右侧均与第二限位杆85固定连接。
42.在使用瓦楞纸箱的制作印刷设备时,初始状态下,第二推杆114位于右侧极限位置,当印版6向右侧摆动时,带动第三支撑杆110均向右侧摆动,带动第二钢丝线111左侧均向右侧摆动,使得第二推杆114向左侧移动,第五弹簧113均压缩,带动位于第一限位杆84上侧的瓦楞纸箱向左移动,此时,在第一弹簧81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下,带动第二底板82向上移动,带动下一个瓦楞纸箱向上移动至第一限位杆84上侧,当印版6向左侧摆动复位时,带动第三支撑杆110均向左侧摆动复位,进而松开第二钢丝线111,在第五弹簧113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下,使得第二推杆114向右侧移动复位,带动第二钢丝线111均向右侧移动复位,第二推杆114带动位于第一限位杆84上侧的瓦楞纸箱向左移动,使得无需用手取下位于第一限位杆84上侧的瓦楞纸箱,进而完成自动出料。
43.还包括有卡位机构12,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82之间设有卡位机构12,卡位机构12包括有空心块120、滑块121、楔形块122、空心筒123和第六弹簧124,第一底板1顶部左侧固定连接有空心块120,空心块120右上侧为凸起结构,空心块120右上侧的凸起结构将楔形块122卡住,空心块120内滑动式连接有滑块121,滑块121向上移动后与空心块120右上侧接触,第二底板82底部左侧固定连接有空心筒123,空心筒123上滑动式连接有楔形块122,楔形块122右侧和空心筒123右侧之间固定连接有第六弹簧124,第六弹簧124套在楔形块122右侧,空心块120右上侧与楔形块122接触,楔形块122向下移动后与滑块121接触。
44.在使用瓦楞纸箱的制作印刷设备时,初始状态下,空心块120右上侧的凸起结构将楔形块122卡住,滑块121与空心块120分离,当用脚向下踩踏板83时,使得第二底板82向下移动复位,使得第二底板82向下移动复位时,带动楔形块122和第六弹簧124均向下移动,使得楔形块122和空心块120接触,使得楔形块122向右移动,使得第六弹簧124压缩,当楔形块122继续向下移动至空心块120右上侧的凸起结构下侧时,在第六弹簧124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下,带动楔形块122向左移动复位,然后松开脚,在空心块120右上侧的凸起结构阻挡作用下,空心块120右上侧的凸起结构再次将楔形块122卡住,当需要使得第二底板82向上移动时,则用手向下拉动第二底板82,带动第二底板82继续向下移动,使得楔形块122和第六弹簧124均继续向下移动,当楔形块122和滑块121接触时,在滑块121阻挡作用下,楔形块122向右移动,使得第六弹簧124压缩,当楔形块122继续向下移动至滑块121下侧时,在第六弹簧124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下,带动楔形块122向左移动复位,然后松开手,在第一弹簧81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下,使得第二底板82向上移动,带动楔形块122和第六弹簧124均向上移动,楔形块122向上移动推动滑块121向上移动,当滑块121向上移动至极限时,在滑块121阻挡作用下,楔形块122向右移动,使得第六弹簧124压缩,使得滑块121与空心块120右上侧的凸起结构接触,当第二底板82向上移动至空心块120右上侧的凸起结构上侧时,在第六弹簧124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下,带动楔形块122向左移动复位,当楔形块122向上移动至滑块121的上侧时,在重力作用下,滑块121向下移动复位,重复以上操作,空心块120右上侧的凸起结构再次将楔形块122卡住时,即无需用手固定住第二底板82位于下侧极限位置,节省了人工劳动力。
45.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
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