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84841发布日期:2021-12-18 01:51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移印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印机,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的移印机。


背景技术:

2.移印是一种间接的可凹胶头印刷技术,通常指的是承印物为不规则的异形表面(如仪器、电气零件、玩具等),使用铜或钢凹版,经由硅橡胶铸成半球面形的移印头,以此压向版面将油墨转印至承印物上完成转移印刷的方式。由于它能够在不规则异形对象表面上印刷文字、图形和图象,所以已成为各种物体表面印刷和装饰的一种主要方法。例如,手机表面的文字和图案就是采用这种印刷方式,还有计算机键盘、仪器、仪表、体温计等很多电子产品的表面印刷,都以移印完成。移印工艺十分简单,采用钢(或者铜、热塑型塑料)凹版,利用硅橡胶材料制成的曲面移印头,将凹版上的油墨蘸到移印头的表面,然后往需要的对象表面压一下就能够印出文字、图案等。
3.移印机是一种可以实现移印的印刷设备,其通常包括印版装置(含供墨装置),刮墨刀,移印胶头(一般是硅胶材料)和印刷台。由于移印机在小面积、凹凸面的产品上面进行印刷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弥补了网版印刷工艺的不足,所以其发展非常快。移印机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是业内的共识。这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必要出路,也是移印技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的必然要求。
4.现有的移印机存在自动化程度不够高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更好的移印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印机,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6.针对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移印机,包括:
8.上料机构,包括上料台、设于所述上料台的上料驱动装置和与所述上料驱动装置连接并用于放置待移印的产品的料盘,所述料盘能够在所述上料驱动装置的作用下相对所述上料台移动;
9.机器人,具有用于从所述料盘取料的取料装置和用于对产品进行移印的移印胶头;
10.上墨机构,包括上墨台、设于所述上墨台的上墨驱动装置、与所述上墨驱动装置连接的油盅装置和紧贴所述油盅装置并供所述移印胶头沾墨的墨盘,所述油盅装置具有多个油盅,所述油盅装置能够在所述上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相对所述墨盘移动,以将所述油盅内的墨留在所述墨盘上;和
11.烘干机构,包括烘干线和沿着所述烘干线设置的烘干箱,所述取料装置用于将完成移印的产品送至所述烘干线,所述烘干线用于将产品送至所述烘干箱烘干。
12.进一步地,所述上料台设有第一滑轨,所述料盘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料盘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料盘被配置为分别沿着不同的所述第一滑轨进行滑动。
14.进一步地,所述上料驱动装置为气缸或电机。
15.进一步地,所述机器人为六轴机器人。
16.进一步地,所述取料装置为手抓器或吸料器。
17.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油盅内的墨的颜色不同。
18.进一步地,所述上墨驱动装置为气缸或电机。
19.进一步地,所述料盘具有供人工上料的第一位置以及供所述机器人移印或取料的第二位置,且所述料盘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20.进一步地,所述上墨台设有第二滑轨,所述油盅装置与所述第二滑轨滑动连接。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上料机构通过上料驱动装置进行自动上料,且料盘一次可以装载多个产品,也可以满足不同尺寸产品的需求,上墨机构通过上墨驱动装置进行自动上墨,机器人可以通过其取料装置和移印胶头在上料机构、上墨机构和烘干机构之间进行自动作业,由此提高了移印机的自动化程度,实现去人化作业,一次可以移印多个产品,使产线的同步率、效率和实效性大幅提升。此外,油盅装置具有多个油盅,不同油盅可以设置不同颜色的墨,实现同时移印多种颜色。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印机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24.附图标号:100、移印机;1、护栏;2、主机;3、机器人;31、移印胶头;4、上料机构;41、上料台;42、控制面板;43、料盘;44、第一滑轨;45、第一传感器;5、上墨机构;51、上墨台;52、油盅装置;53、第二滑轨;54、第二传感器;55、上墨驱动装置;56、墨盘;6、烘干机构;61、烘干线;62、烘干箱;7、电子体温计;8、工人。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应注意的是,图中示出的特征不是必须按照比例绘制。此外,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前”、“后”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移印机100,包括护栏1、主机2、与主机2
电性连接的机器人3、上料机构4、上墨机构5和烘干机构6。其中,上料机构4、上墨机构5和烘干机构6对应机器人3的活动半径进行设置,使得机器人3能够在这些机构执行相应的动作。本实施例中,移印机100用于对电子体温计7进行移印。
28.上料机构4包括上料台41、设于上料台41的控制面板42、设于上料台41的上料驱动装置(未图示)和与上料驱动装置连接并用于放置待移印的产品的料盘43。料盘43能够在上料驱动装置的作用下相对上料台41移动,从而实现自动化的上料。控制面板42上设置有对应的操作命令,工人8可以对此进行操作,以进行人工的控制,例如可以根据情况控制机器人3、上料机构4、上墨机构5和烘干机构6的动作情况。
29.上料台41设有第一滑轨44,料盘43与第一滑轨44滑动连接。料盘43可以设置有多个,多个料盘43被配置为分别沿着不同的第一滑轨44进行滑动,以形成不同的上料工位。上料驱动装置可以是气缸或电机,能够驱动料盘43沿着第一滑轨44滑动。例如,料盘43可以并排设置两个,以形成两个上料工位,在上料移印时,两个上料工位可以切换,避免了因为上料切换而造成时间的浪费,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料盘43具有供人工上料的第一位置以及供机器人3移印或取料的第二位置,料盘43能够在上料驱动装置的作用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可以设置第一传感器45,例如光电传感器,使料盘43移动至预定位置停止。
30.机器人3为现有的六轴机器人。机器人3具有用于从料盘43取料的取料装置(未图示)和用于对产品进行移印的移印胶头31。其中,取料装置可以是现有的手抓器或吸料器,可以对产品进行抓取或吸取。移印胶头31为现有的移印胶头31。本实施例中,料盘43一次可以装载30支电子体温计7,移印胶头31可以一次完成这30支电子体温计7的移印,产能可以达到7500pcs/小时。
31.上墨机构5包括上墨台51、设于上墨台51的上墨驱动装置55、与上墨驱动装置55连接的油盅装置52和紧贴油盅装置52并供移印胶头31沾墨的墨盘56,油盅装置52具有多个油盅,油盅装置52能够在上墨驱动装置55的作用下相对墨盘移动,以将油盅内的墨留在墨盘56上。上墨台51设有第二滑轨53,油盅装置52与第二滑轨53滑动连接。上墨驱动装置55可以是气缸或电机,能够驱动油盅装置52沿着第二滑轨53滑动。可以设置第二传感器54,例如光电传感器,使油盅装置52移动至预定位置停止。多个油盅内的墨的颜色不同,能够满足移印多种颜色的需求。
32.烘干机构6包括烘干线61和沿着烘干线61设置的烘干箱62,烘干线61可以由电机带动进行转动。取料装置用于将完成移印的产品送至烘干线61,烘干线61用于将产品送至烘干箱62烘干。
33.移印机100的工作过程如下:上料时,使需要上料的一个料盘43处于第一位置,人工将电子体温计7摆放于料盘43上,摆放完毕之后上料驱动装置驱动料盘43沿着第一滑轨44移动,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供移印。上墨时,上墨驱动装置55驱动油盅装置52相对墨盘56移动,使得油盅装置52内的墨在移动过程中涂抹于墨盘56的表面。机器人3带动其移印胶头31与墨盘的表面接触,从而沾上墨,之后便可以将墨移印于电子体温计7的表面。移印结束后,机器人3带动其取料装置,将移印好的电子体温计7转移至烘干线61,烘干线61将产品送至烘干箱62内进行烘干。当料盘43上的电子体温计7全部取走之后,使其再回到第一位置进行上料,由此不断循环。
34.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