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62987发布日期:2022-06-18 05:46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字单元和便携型终端。


背景技术:

2.一直以来已知的印字单元在由压印辊和热敏头夹着记录纸的状态下使压印辊旋转,从而一边将记录纸送纸,一边利用热敏头的发热元件加热记录纸的印字面,使印字面显色而进行印字。压印辊在轴的一个端部具备齿轮。安装于印字单元的框架的马达的动力经由减速齿轮传递至压印辊的齿轮,从而压印辊旋转。
3.可是,在现有的印字单元中,在马达设置形成有螺纹孔的凸缘,将凸缘螺纹紧固于框架,从而将马达固定于框架。因此,在现有的印字单元中,在简化将马达固定到框架的构造来谋求零件数减少所引起的单元重量的减轻和制造成本的降低这一点上,存在改善余地。
4.于是,在本技术领域中,期望提供具有能够减少零件数的马达固定构造的印字单元和具备该印字单元的便携型终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印字单元具备:压印辊,其传送记录纸;热敏头,其压接至前述压印辊的外周面,在前述记录纸印字;马达,其使前述压印辊围绕既定轴线旋转;以及框架,其将前述压印辊能够旋转地支撑,并且通过粘接剂固定有前述马达。
6.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在温度23℃、湿度50%的环境下,前述粘接剂的粘度是40 pa
·
s以上110 pa
·
s以下。
7.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前述粘接剂的硬度是肖氏硬度(shore)a15以上且肖氏硬度a58或肖氏硬度d60以下。
8.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前述粘接剂的覆膜形成时间是4分钟以上25分钟以下。
9.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印字单元还具备被前述框架支撑并且固定有前述热敏头的支撑体和与前述马达的壳体接触并将前述壳体与前述支撑体导通的导通部件,前述框架和前述导通部件以在前述马达通过前述粘接剂固定于前述框架的状态下能够互相组装的方式形成。
10.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在前述框架与前述马达之间,形成有由前述壳体划界并配置有前述导通部件的接点空间,在由前述框架和前述支撑体构成的组件,形成有将前述接点空间与外部直线地连通且被前述导通部件插入贯通的连通部。
11.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印字单元还具备限制前述导通部件的脱落的脱落限制部。
12.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印字单元还具备将前述支撑体相对于前述
支撑体向前述压印辊侧偏压的弹性部件,前述导通部件与前述弹性部件一体地形成。
1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型终端具备上述印字单元。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便携型终端的立体图。
15.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
16.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17.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
18.图5是从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19.图6是从后下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20.图7是示出粘接剂的硬度与粘接剂的耐剥离力的下降量的关系的图。
21.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
22.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23.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
24.图11是从后上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25.图12是从后上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基于附图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同一或类似功能的构成赋予同一符号。而且,有时省略那些构成的重复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便携型终端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便携型终端1是能够印刷记录纸p地构成的物体。记录纸p是加热即显色的感热纸,在各种标签或收据、票据等的印刷等中适宜地使用。记录纸p以按具有中空孔的方式卷绕的卷纸r的状态设定于便携型终端1,对从卷纸r拉出的部分进行印刷。
28.便携型终端1具有外壳3、显示部4、控制部5以及印字单元6。外壳3由abs(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或abs和聚碳酸酯的复合材料等塑料或金属材料形成为中空箱状。外壳3具有卷纸容纳部8和长方体状主体部7,卷纸容纳部8在主体部7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向主体部7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弯曲。在主体部7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容纳有印字单元6。在主体部7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面形成有排出口3a。排出口3a排出通过印字单元6而被印刷的记录纸p。在主体部7的面向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主面配置有显示部4。显示部4是例如液晶面板,连接至控制部5并显示各种信息。在卷纸容纳部8容纳卷纸r。印字单元6是所谓的热敏打印机。
29.图2和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至图4所示,印字单元6具备:压印辊50,其具有从动齿轮54;马达60,其使压印辊50围绕旋转轴线o(既定轴线)旋转;主体框架10(框架),其将压印辊50能够旋转地支撑并且固定有马达60;第一减速齿轮31和第二减速齿轮32,其将马达60的驱动力减速并传递至从动齿轮54;热敏头40,其压接至压印辊50的外周面;以及头支撑体45,其被主体框架10支撑并且固定有热敏头40。
30.如图2所示,印字单元6将已通过压印辊50与热敏头40之间的记录纸p朝向箭头a指
向的方向排出。以下,主要在印字单元6的说明中,将沿着箭头a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l1,并且将箭头a指向的方向定义为上方。另外,将与上下方向l1正交且与记录纸p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l2。进而,将与上下方向l1和左右方向l2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l3,将在前后方向l3上相对于热敏头40的压印辊50侧定义为前方。
31.如图3所示,主体框架10例如由含有玻璃纤维的聚碳酸酯树脂等板材形成。主体框架10形成为从上下方向l1观察朝向前方开放的u字状。具体而言,主体框架10具有:背板部11,其沿左右方向l2延展;第一侧壁部12,其从背板部11的左右方向l2上的一侧(左侧)的端部向前方竖立设置;第二侧壁部13,其从背板部11的左右方向l2上的另一侧(右侧)的端部至少向前方竖立设置;以及纸导向部18,其设置于第一侧壁部12与第二侧壁部13之间。
32.如图3和图4所示,背板部11形成为沿前后方向l3具有厚度的板状。背板部11具有沿着上端缘沿左右方向l2延伸的厚板部21和在下方与厚板部21邻接并沿左右方向l2延伸的薄板部22。厚板部21比薄板部22更向后方鼓出,从而形成为沿前后方向l3比薄板部22更厚。第一侧壁部12形成为沿左右方向l2具有厚度的板状。在第一侧壁部12的上端缘形成有朝向下方切入的第一辊插入槽14a。第二侧壁部13形成为沿左右方向l2具有厚度的板状。在第二侧壁部13的上端缘形成有朝向下方切入的第二辊插入槽14b。第一辊插入槽14a和第二辊插入槽14b形成为从左右方向l2观察互相一致。压印辊50能够装卸地插入至第一辊插入槽14a和第二辊插入槽14b。
33.如图3所示,纸导向部18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l2延伸的柱状。关于纸导向部18,左右方向l2的一侧(左侧)的端部连接至第一侧壁部12的内侧面,并且左右方向l2的另一侧(右侧)的端部连接至第二侧壁部13的内侧面。
34.图5是从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此外,在图5中,省略柔性印刷基板70的图示,并且将主体框架10的一部分切断并示出。另外,在图5中,示出已将马达60从主体框架10拆卸的状态。如图5所示,背板部11配置于头支撑体45的后方。在背板部11的朝向头支撑体45侧的面(前表面)形成有将后述的弹性部件47纳入的凹部23。凹部23形成于背板部11的厚板部21。凹部23向后方凹陷并且沿上下方向l1延伸并向上方开口。凹部23以与弹性部件47相同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设置(参照图3)。
35.第二侧壁部13具备马达支撑部25。马达支撑部25从左右方向l2观察形成于夹着背板部11和纸导向部18中的至少任一个与压印辊50相反的一侧(参照图3)。在图示的示例中,马达支撑部25从左右方向l2观察形成于夹着背板部11与压印辊50相反的一侧。即,马达支撑部25从左右方向l2观察形成于背板部11的后方。马达支撑部25中的朝向左右方向l2的内侧的面为粘接马达60的粘接面,形成为与左右方向l2正交的平坦面状。在马达支撑部25形成有马达60的输出轴61所插入贯通的贯通孔26。贯通孔26是以马达60的输出轴线q为中心的圆孔。
36.图6是从后下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此外,在图6中,省略柔性印刷基板70的图示,并且将除了马达60以外的构成零件沿着左右方向l2和前后方向l3切断并示出。如图6所示,马达60相对于马达支撑部25配置于左右方向l2的内侧。由此,马达60配置于夹着背板部11与压印辊50相反的一侧(同时参照图5)。马达60围绕输出轴线q产生转矩。马达60以输出轴线q与压印辊50的旋转轴线o平行的方式配置。除了马达支撑部25的粘接面以外,马达60相对于主体框架10隔开间隔而配置。进而,马达60的整体相对于便
携型终端1的外壳3隔开间隔而配置。
37.马达60具备未图示的定子和转子、容纳定子和转子的壳体62以及从壳体62沿着输出轴线q突出的输出轴61。壳体62具备:圆筒部63,其沿左右方向l2延伸,并且从周向方向的外侧包围定子;第一凸缘64,其将圆筒部63中的马达支撑部25侧的开口闭塞;以及第二凸缘65,其将圆筒部63中的与第一凸缘64相反的一侧的开口闭塞。
38.圆筒部63形成为以输出轴线q为中心的圆筒状。第一凸缘64形成为以左右方向l2作为厚度方向的圆板状。在第一凸缘64形成有轴孔64a、圆筒凸台64b以及凹口64c。轴孔64a形成于第一凸缘64的中心。轴孔64a是以输出轴线q为中心的圆孔。输出轴61插入贯通于轴孔64a。圆筒凸台64b从轴孔64a的开口缘朝向马达60的轴向方向外侧突出。圆筒凸台64b形成为以输出轴线q为中心的圆筒状。圆筒凸台64b插入至马达支撑部25的贯通孔26。圆筒凸台64b的外径与马达支撑部25的贯通孔26的内径大致一致。圆筒凸台64b的外周面相对于马达支撑部25的贯通孔26的内周面遍及整周紧密接触。由此,马达60相对于马达支撑部25不能沿上下方向l1和前后方向l3位移地固定。凹口64c形成于第一凸缘64的外周缘。第二凸缘65形成为与第一凸缘64形状相同且大小相同。即,在第二凸缘65形成有轴孔65a、圆筒凸台65b以及凹口65c(参照图5)。但是,第二凸缘65的形状未特别地限定,只要形成有输出轴61所插入贯通的轴孔即可。
39.马达60通过粘接剂固定于马达支撑部25。粘接剂涂敷于马达60的第一凸缘64和马达支撑部25各自的互相对置的面的整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涂敷于马达60的第一凸缘64中的朝向马达支撑部25侧的主面整体。由此,粘接剂将马达60相对于马达支撑部25不能沿前后方向l3、上下方向l1和左右方向l2位移地固定。粘接剂是单液性粘接剂。在温度23℃、湿度50%的环境下,粘接剂的固化之前的粘度是40 pa
·
s以上110 pa
·
s以下。粘接剂的固化之后的硬度是肖氏硬度a15以上肖氏硬度a60以下。粘接剂的覆膜形成时间是4分钟以上25分钟以下。但是,粘接剂不限定于具有上述特性的粘接剂。
40.在马达60设置有端子66和端子用基座67。端子用基座67从壳体62的圆筒部63的外周面朝向马达60的外侧突出。端子66从端子用基座67朝向马达60的外侧突出。在端子66连接有柔性印刷基板70(参照图4)。马达60经由柔性印刷基板70电连接至控制部5(参照图1)。马达60基于来自控制部5的信号而驱动。
41.如图3所示,在第二侧壁部13的外侧形成有齿轮箱部15。齿轮箱部15具有从第二侧壁部13的周缘朝向左右方向l2的外侧竖立设置的周壁部16。即,齿轮箱部15由第二侧壁部13和周壁部16形成,朝向左右方向l2的外侧开口。周壁部16从左右方向l2观察朝向上方开放。在周壁部16形成有朝向下方凹陷的一对卡止凹部17。一对卡止凹部17形成于周壁部16的上方开放部的前后两侧。齿轮罩30卡合于一对卡止凹部17。齿轮罩30从左右方向l2的外侧覆盖齿轮箱部15的内侧。
42.在齿轮箱部15的内部,能够旋转地组装有第一减速齿轮31和第二减速齿轮32。第一减速齿轮31与马达60的输出轴61啮合。第二减速齿轮32与第一减速齿轮31啮合。
43.热敏头40是对记录纸p(参照图2)进行印刷的部件。热敏头40形成为从前后方向l3观察以左右方向l2作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热敏头40以使其厚度方向与前后方向l3一致的状态配置。在热敏头40的头表面40a沿左右方向l2排列有多个发热元件41。
44.头表面40a与记录纸p的印字面对置,能够在与压印辊50的外周面之间夹持记录纸
p。热敏头40经由柔性印刷基板70连接至控制部5(参照图1),搭载于热敏头40上的驱动ic(未图示)基于来自控制部5的信号控制发热元件41的发热。热敏头40控制发热元件41的发热并将各种文字或图形等印刷到记录纸p的印字面。热敏头40通过贴附于头支撑体45来固定。
45.头支撑体45在背板部11的前方且比纸导向部18更靠后方配置于第一侧壁部12与第二侧壁部13之间。头支撑体45由金属材料形成。头支撑体45是以左右方向l2作为长度方向的板状部件。头支撑体45以使厚度方向与前后方向l3一致的状态配置。头支撑体45在前表面上固定热敏头40。
46.在头支撑体45的上端部形成有用于限制头支撑体45的转动范围的一对止动件45a。一对止动件45a形成为大致四棱柱状,朝向头支撑体45中的左右方向l2的外侧延伸出。一对止动件45a插入至形成于主体框架10的第一侧壁部12的上部的矩形状孔部12a和形成于第二侧壁部13的上部的矩形状孔部13a内。止动件45a伴随头支撑体45的转动而在孔部12a、13a内移动,能够与孔部12a、13a的内壁面接触地构成。止动件45a与孔部12a、13a的内壁面接触,从而限制头支撑体45的转动量。
47.如图5所示,在头支撑体45的朝向背板部11侧的面(后表面)形成有凸部46。在接近背板部11的凹部23的位置各设置有一对凸部46。一对凸部46从后方观察以夹着凹部23的上端开口的中心的方式沿左右方向l2隔开间隔而配置。一对凸部46的间隔比弹性部件47的左右方向l2的宽度更小。
48.在头支撑体45与背板部11之间居间安装有弹性部件47。弹性部件47将头支撑体45和背板部11朝向互相分离的方向偏压。即,弹性部件47构成为始终朝向前方按压头支撑体45。在图示的示例中,弹性部件47是从前方朝向后方直径缩小的圆锥弹簧。弹性部件47的后端部插入至背板部11的凹部23。弹性部件47的前端部抵接于头支撑体45的后表面,被凸部46限制向上方移动。沿左右方向l2隔开间隔而排列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弹性部件47(参照图3)。
49.如图2所示,压印辊50以使旋转轴线o与左右方向l2一致的状态与热敏头40对置配置。压印辊50在与热敏头40之间夹有记录纸p的状态下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旋转,从而将记录纸p沿箭头a指向的方向送出。
50.如图3所示,压印辊50具有辊轴51、外装于辊轴51的辊主体52以及装配于辊轴51的两端的一对轴承53。辊轴51比主体框架10的第一侧壁部12与第二侧壁部13的分离距离稍长地形成。辊主体52由例如橡胶等形成,沿着左右方向l2遍及除了与辊轴51的两端对应的部分以外的整体一样地配置。
51.如图2和图3所示,关于压印辊50,装配于两端的一对轴承53插入至主体框架10的第一辊插入槽14a和第二辊插入槽14b。轴承53由被主体框架10支撑的卡止弹簧19保持于第一辊插入槽14a和第二辊插入槽14b内。由此,压印辊50以能够相对于主体框架10旋转的方式保持。另外,压印辊50通过使卡止弹簧19弹性变形并使轴承53在第一辊插入槽14a和第二辊插入槽14b进退从而能够相对于主体框架10装卸。压印辊50设置成在插入至第一辊插入槽14a和第二辊插入槽14b的状态下,将从卷纸r(参照图1)拉出的记录纸p夹在之间,辊主体52相对于热敏头40接触。
52.如图3所示,在压印辊50的左右方向l2上的另一侧(右侧)的端部固定有从动齿轮
54。在压印辊50被第一侧壁部12和第二侧壁部13保持时,从动齿轮54组装于齿轮箱部15的上部。从动齿轮54与第二减速齿轮32啮合。由此,来自马达60的旋转驱动力经由第一减速齿轮31和第二减速齿轮32传递至从动齿轮54。压印辊50能够在被第一侧壁部12和第二侧壁部13保持的状态下旋转,将记录纸p(参照图2)送出。
53.如图5所示,印字单元6还具备导通部件80。导通部件80与马达60的壳体62接触,将壳体62与头支撑体45导通。导通部件80的一部分配置于马达60与主体框架10之间的接点空间s。接点空间s在马达60的壳体62的前方且主体框架10的背板部11的后方形成。接点空间s被马达60的壳体62从后方划界,而且被背板部11的薄板部22的后表面从前方划界。
54.接点空间s通过连通部27与由主体框架10和头支撑体45构成的组件的外部直线地连通。连通部27沿着上下方向l1直线地贯通背板部11的厚板部21,向由主体框架10和头支撑体45构成的组件的外侧开口。连通部27的上部与凹部23一致。由此,接点空间s通过连通部27的一部分与凹部23连通。连通部27的上部形成于背板部11的厚板部21与头支撑体45之间,连通部27的下部形成于背板部11的厚板部21。
55.导通部件80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通部件80由金属线材形成。导通部件80电连接至头支撑体45。导通部件80机械连接至一个弹性部件47,通过弹性部件47电连接至头支撑体45。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通部件80与弹性部件47一体化。导通部件80通过在接点空间s中伴随弹性变形的复原力来压接至马达60的壳体62。导通部件80朝向由主体框架10和头支撑体45构成的组件的外部从接点空间s延伸至连通部27。导通部件80在连通部27的上部(凹部23)处连接至弹性部件47。
56.对导通部件80的具体形状进行详细描述。导通部件80具备配置于从连通部27到接点空间s的基部81和在接点空间s中与马达60的壳体62接触的接点部82。基部81从弹性部件47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接点部82从基部81的下端部81l向上方且向后方延伸。接点部82的上端部82u位于比连通部27的接点空间s侧的开口更靠后方且更靠下方。由此,关于导通部件80,接点部82卡止于连通部27的接点空间s侧的开口缘27a,从而限制从连通部27的脱落。另外,关于导通部件80,机械连接至导通部件80的弹性部件47被头支撑体45的凸部46限制向上方移动,因而限制从连通部27的脱落。
57.对导通部件8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导通部件80以在马达60通过粘接剂固定于主体框架10的状态下能够组装于主体框架10的既定位置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将导通部件80的基部81的下端部81l从上方插入至连通部27并使其通过连通部27。此时,导通部件80挠曲,以使接点部82的上端部82u接近基部81。由此,导通部件80的外形从连通部27的延展方向(上下方向l1)观察缩小,能够使接点部82也与基部81一起通过连通部27。如果接点部82通过连通部27,则导通部件80复原,接点部82向后方位移并与马达60的壳体62接触。
58.在将导通部件80插入至连通部27时,将连接至导通部件80的弹性部件47插入至凹部23。具体而言,将弹性部件47以压缩状态从上方插入至凹部23并使其越过凸部46。如果弹性部件47越过凸部46,则从下方卡合于凸部46。依据以上,能够将弹性部件47和导通部件80组装于既定位置。
59.如以上所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6中,马达60通过粘接剂固定于主体框架10。依据该构成,能够不使用螺钉等紧固部件就将马达60固定于主体框架10。因此,能够提供具有与现有的印字单元相比零件数减少的马达固定构造的印字单元6。
60.在温度23℃、湿度50%的环境下,粘接剂的粘度是40 pa
·
s以上110 pa
·
s以下。依据该构成,能够抑制在使用高粘度的粘接剂时可能发生的涂敷精度的下降和在使用低粘度的粘接剂时可能发生的粘接剂的漏出。因此,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印字单元6。
61.可是,在粘接剂的硬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在印字单元6落下时,作用于作为重物的马达60的冲击导致在粘接剂可能发生破裂。图7是示出粘接剂的硬度与粘接剂的耐剥离力的下降量的关系的图。耐剥离力的下降量是在使印字单元6落下并将落下冲击1000g施加至马达60前后的将马达60从马达支撑部25剥离所需要的力的下降量。如图7所示,知晓的是,如果粘接剂的硬度是肖氏硬度a15以上且肖氏硬度a58或肖氏硬度d60以下,则即使落下冲击1000g施加至马达60,也不会发生粘接剂的耐剥离力的下降。此外,肖氏硬度d60是比肖氏硬度a58充分更高的硬度。因而,依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印字单元6的落下冲击导致在粘接剂发生破裂。因此,能够提供耐久性高的印字单元6。
62.粘接剂的覆膜形成时间是4分钟以上25分钟以下。依据该构成,确保4分钟以上的覆膜形成时间,从而在印字单元6的制造工序中,在将粘接剂一并涂敷于多个主体框架10或马达60之后,能够使马达60粘合于主体框架10。另外,使覆膜形成时间为25分钟以下,从而能够使粘接有马达60的主体框架10迅速地进入下一工序。因此,能够提供具有优异生产性的印字单元6。
63.主体框架10和导通部件80以在马达60通过粘接剂固定于主体框架10的状态下能够互相组装的方式形成。在假定需要在马达60固定于主体框架之前将主体框架和导通部件互相组装的构成中,在经由粘接剂使马达60粘合于主体框架之后,在粘接剂固化之前,导通部件对马达60的接触压力导致马达60位移,马达60可能相对于主体框架发生位置偏移。依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粘接剂固化之后组装主体框架10和导通部件80,因而能够抑制马达60相对于主体框架10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印字单元6。
64.在主体框架10与马达60之间,形成有由马达60的壳体62划界并配置有导通部件80的接点空间s。在由主体框架10和热敏头40的头支撑体45构成的组件,形成有将接点空间s与外部直线地连通且被导通部件80插入贯通的连通部27。依据该构成,使导通部件80从由主体框架10和头支撑体45构成的组件的外侧直线地插入贯通于连通部27,从而能够将导通部件80的一部分配置于接点空间s并使其与马达60的壳体62接触。因此,在马达60固定于主体框架10的状态下,能够将导通部件80组装于主体框架10。
65.印字单元6具备限制导通部件80的脱落的连通部27的开口缘27a和凸部46。依据该构成,能够抑制伴随导通部件80的脱落而解除马达60的壳体62与热敏头40的头支撑体45的导通。因此,能够使印字单元6的可靠性提高。
66.印字单元6具备将头支撑体45相对于头支撑体45向压印辊50侧偏压的弹性部件47。导通部件80与弹性部件47一体地形成。依据该构成,与导通部件设置为与弹性部件分体的部件的情况比较,能够减少零件数。另外,将弹性部件47组装于既定位置,从而导通部件80也能够组装于主体框架10。因而,与导通部件设置为与弹性部件分体的部件的情况比较,能够抑制制造工序增加。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67.而且,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型终端1具备具有零件数减少的马达固定构造从而重量减轻且制造成本降低的印字单元6,因而能够作为轻质且便宜的便携型终端。
68.图8和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
的分解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在导通部件90沿着背板部11的外表面配置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外,除了以下所说明的以外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69.如图8至图10所示,主体框架10的第二侧壁部13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支撑部25而具有马达支撑部25a。马达支撑部25a从左右方向l2观察形成于夹着纸导向部18与压印辊50相反的一侧。马达支撑部25a从左右方向l2观察形成于背板部11和纸导向部18的下方。在马达支撑部25a中的朝向左右方向l2的内侧的面固定有马达60。由此,马达60是夹着纸导向部18与压印辊50相反的一侧,配置于背板部11的下方。马达60通过粘接剂固定于马达支撑部25a。
70.图11是从后上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2是从后上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此外,在图12中,将一部分的构成零件沿着上下方向l1和前后方向l3切断并示出。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背板部11形成有狭缝28。狭缝28沿前后方向l3贯通背板部11,从背板部11的下端缘处的与马达60的壳体62对置的位置向上方延伸。狭缝28朝向马达60的壳体62开放。
71.印字单元6a代替导通部件80而具备导通部件90。导通部件90机械连接至一个弹性部件47,通过弹性部件47电连接至头支撑体45。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通部件90与弹性部件47一体化。导通部件90以在马达60通过粘接剂固定于主体框架10的状态下能够组装于主体框架10的既定位置的方式形成。关于导通部件90,机械连接至导通部件90的弹性部件47被头支撑体45的凸部46限制向上方移动,因而限制从主体框架10的既定组装位置的脱落。
72.导通部件90具备:接点部91,其配置于狭缝28;和联接部92,其沿着背板部11的外表面配置,将接点部91与弹性部件47联接。联接部92沿着背板部11的后表面配置。联接部92在背板部11的凹部23的上端开口附近机械连接至弹性部件47。联接部92在从与弹性部件47的连接部沿着背板部11的上端缘向左方延伸之后,朝向狭缝28向下方延伸。在联接部92的下端部连接有接点部91。接点部91遍及整体沿与左右方向l2正交的方向延伸。接点部91一边从联接部92的下端部沿前后方向l3蜿蜒,一边向下方延伸,与马达60的壳体62接触。由此,接点部91能够沿上下方向l1弹性变形,以收缩状态配置于狭缝28,从而压接至马达60的壳体62。如图12所示,接点部91在背板部11的后方从左右方向l2的外侧观察以跨越头支撑体45的方式延伸。接点部91能够从左右方向l2的外侧与头支撑体45接触,限制头支撑体45的位移。
73.如以上所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6a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6同样地,马达60通过粘接剂固定于主体框架10,因而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74.另外,印字单元6a具备限制导通部件90的脱落的凸部46。依据该构成,能够抑制伴随导通部件90的脱落而解除马达60的壳体62与热敏头40的头支撑体45的导通。因此,能够使印字单元6a的可靠性提高。
75.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参照附图来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可考虑各种各样的变形例。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马达支撑部25和马达60各自的粘接面平坦地形成。然而,也可以在马达支撑部和马达各自的粘接面中的至少任一个形成有槽等的凹凸形状。由此,能够使马达支撑部和马达的粘接强度提高。
76.此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元件置换成众所周知的构成元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