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版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52038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网版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网版(又称丝网)结构,以及该网版结构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如图1所示,为已知的一种网版横剖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它具有一个网纱所构成的结构层,记为网纱层1,该网纱层I具有印刷面,即图中网纱层I的上表面,以及与印刷面相对的非印刷面(一般称为油墨面)。制作时,网纱层I先行张网,然后在网纱层I的非印刷面涂布感光胶,图案化后形成第一胶层2。
[0003]图2中则示出了已知网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下墨区13是网版印刷的功能区域,用于印制所需要的图案,即将网版上的图案转印到承印物上。在此条件下,图案化的第一胶层2产生了用于下墨的下墨区13,以及其余的未被镂空的非下墨区14。
[0004]在进行感光胶涂布时,在有网孔12的位置,感光胶会填充到网孔12内,必然会导致有网孔的位置和没有网孔的位置所覆盖的感光胶的厚度不同,产生第一胶层2厚薄区域。对于整面第一胶层2的非下墨区14而言,其表面的平整度不良。
[0005]印刷时,印刷到下墨区13的边界区域时,刮刀由下墨区13到非下墨区14刮墨,油墨会在刮刀的挤压下由较薄的部分所形成的溢墨通道溢到第一胶层2在网框14区域较薄的区域,并被保留,从而在印刷下一片承印物时产生溢墨现象,使承印物上的图案边沿不光滑,甚至是产生短接现象。
[0006]中国专利文献CN203142008U公开了一种触摸屏丝印网版结构,该网版结构在其纱网的非印刷面上涂布有第一感光胶层和第二感光胶层,该第一感光胶层上曝光形成有镂空区,即下墨区,用于形成预定的图案,该第二感光胶层在第一感光胶层镂空部局限的范围内曝光形成图案。两层的感光胶层增加了非印刷区域的厚度,用以延长网版的使用寿命,经过研宄发现,这种结构等于预先构造了一个沉孔,整体孔深相对较大,影响网版的清洗。并且,这种结构也并不能有效消除溢墨现象。
[0007]而中国专利文献CN201516723U则公开了一种网版结构,其通过构造凹凸模式,用于保护ITO膜不被破坏。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对该文献进行分析,在这种结构中,其二次涂布及二次曝光所形成的第二感光乳胶层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防止溢墨现象产生的作用,但其工艺复杂,网版制作难度非常大,且二次感光乳胶层相对较窄,容易破损。并且该结构与前一文献所公开的方案具有相同的问题,因两层结构加深了图案深度,清洗相对比较困难。

【发明内容】

[0008]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版结构,能够有效避免溢墨现象的产生,且容易清洗,并提高了网版的使用寿命。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网版结构的制作方法。
[0009]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网版结构,包括: 网纱层,具有通过网孔连通的印刷面和与印刷面相对的非印刷面;
第二胶层,叠置在印刷面,含有填充到网孔中的部分,而使非印刷面表面平整;以及第一胶层,叠置在非印刷面。
[0010]上述网版结构,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胶层的厚度是第一胶层厚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胶层的厚度为5~7 μm。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层的厚度为6 μ m。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胶层的厚度与第一胶层的厚度负相关。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层与第二胶层的总厚度为7~10μπι。
[0015]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网版结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张网,将给定的网纱层四边绷紧在预定的网框内;
第一次涂胶,在网纱层的印刷面涂布感光胶,干燥,形成第二感光胶层;
图案化第二感光胶层,形成第二胶层;
第二次涂胶,在网纱层的非印刷面涂布感光胶,干燥,形成第一感光胶层;
图案化第一感光胶层,形成第一胶层。
[0016]优选地,在第一次涂胶步骤中,在印刷面和非印刷面分别进行不少于I此,且不多于3次的刮胶,使感光胶充分填充入网纱层的网孔中,并使非印刷面保持平整。
[0017]优选地,第二次涂胶分阶段刮胶,第一阶段刮胶后至网版干燥程度为80%,然后进行第二阶段刮胶,然后充分干燥。
[0018]优选地,第二胶层与第一胶层总厚度一致,或者第一胶层与第二胶层的厚度正相关。
[0019]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依据本发明,采用在网纱层的印刷面和非印刷面各设有一个胶层的方式,其中印刷面上的胶层预先形成,从而能够填充网纱网孔,从而在第二胶层形成时,不再需要填充网孔,从而保证了非印刷面胶层的表面平整,不会因为表面不平整而产生溢墨通道。印刷面设置胶层能够有效保护网纱层,提高了网版的使用寿命。且分居于网纱层两个面上的胶层在整体厚度一定的条件下,各自的厚度可以相对较小,从而使图案深度较浅,利于网版的清洗。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已知的一种网版横剖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已知的一种网版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依据本发明的一种网版横剖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网纱层,2.第一胶层,3.第二胶层,11.纤维,12.网孔,13.下墨区,14.非下墨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参照说明书附图3的网版结构是一种三层结构,其中网纱层I构成中间结构层。网版印刷又称丝网印刷,应当理解,网纱层I构成网版中的丝网,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0025]网纱层I具有带个面,一个面称为印刷面,另一个面自然构成非印刷面,所谓非印刷面一般也称为油墨面。
[0026]应当理解,网纱层I是选用的网版用网纱,具有给定的丝网目数、网丝直径和给定的丝网厚度,从而如图1和3所示,图中圆圈表示网丝,网丝之间的空隙表示网孔12。
[0027]网纱层I 一般厚度较胶层大,因而,在胶层一定的条件下,上胶时,填充网孔12的胶量会影响图中第一胶层2的表面质量,即是否会产生溢墨通道,而影响下一承印件的印刷质量。
[0028]此外,即便是通过多次刮胶用以保证第一胶层2的表面质量,也会由于网孔所填充胶与网纱材质不同,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在微米级的印刷中,不足以保证第一胶层2的表面质量足够好。
[0029]如图1所示,网纱层I直接暴露,容易产生网丝崩断,从而引起破网,因此使网版报废。
[0030]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在网纱层I的印刷面,也就是图中的网纱层I的上表面增加一层胶层,遮蔽网纱层1,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网纱层1,而且通过工艺上的设计可以使印刷质量得以提高。
[0031]首先看工艺上的不同所产生的结构上的不同,如图3所示,在印刷层上所形成的胶层记为第二胶层3,他具有覆盖印刷层的部分(图案化暴露出的除外),称为覆盖部分,以及填充网孔12的部分,称为填充部分。
[0032]当网孔被填充后,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非印刷面的表面平整度,从而在图中第一胶层2上胶时,具有一个相对良好的上胶基础。
[0033]从而,第一胶层2在上胶时,不必弥合网孔12,用以保证第一胶层2的表面平整度,也可以理解为机械领域的表面粗糙度。
[0034]表面平整的第一胶层2使图案的边沿变得锐化,或者说更加平整,能够有效消除溢墨间隙。
[0035]应当理解,锐化是在工艺范围内的锐化,并不表示理想的锐化。
[0036]相对而言,两层的胶层用胶量比单层胶层稍大,整体厚度也稍大,且在工艺上多了一层胶层的形成工序。
[0037]两层胶层的任意一层比原有的单层胶层要薄,从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