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4715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书写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书写工具,特别是如色彩笔、毡料尖笔、纤维笔、圆珠笔、钢笔和其他类型的书写工具。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的书写工具,形式复杂多变,品种齐全,但都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的缺点1、存放书写墨液的存量太少,调换新笔的频率很高。2、因书写工具的本身结构所至,如果给书写笔加注超过本身能承受存放书写墨液的容量时,则该笔非常容易漏墨水,因此其抗漏性能就差,所以现有书写工具中书写墨液的容量是属于低容量的结构。3、尤其是普及型的一种一次性使用的书写工具,往往是因书写墨液的快速用完而结构还很新时就被抛弃了,因而整笔的利用率很低,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也有很多发明者针对上述问题在对现有书写工具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例如,WO93/05966专利申请中描述的一种标记工具,还有在公开号为CN1086173A的中国专利文献中描述的书写工具。这两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采用大、小储墨腔解决存放书写墨液存量太少的问题。技术方案主要是将储墨腔采用隔膜元件分为大的储墨腔和较小的储墨腔,并且通过书写笔尖的伸缩使隔膜元件的打开来实现大储墨腔的书写墨液供应到较小的储墨腔中,这样,虽然能使该书写工具的储液量增加,但是当在书写过程中需要从大的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补充给较小的储墨腔时或者之后,其书写墨液仍能继续流到或渗透到标记笔尖的部位,从而造成正常书写时的滴漏现象,其原因之一是大储墨腔供应给较小储墨腔的书写液墨是通过一活动件的纵向运动来使阀门打开,造成储墨腔内部产生压力,导致书写墨液不断地压出而产生滴漏现象。
也有发明者在针对上述结构所存在的缺陷对其进行改进,例如WO96/14998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标记工具,其基本的结构与WO93/05966专利和中国专利CN1086173A类似,其主要改进是将小的储液腔采用环形弹性可变形件,目的是在笔尖向前移动过程中从笔尖上通过供应通道上的环形弹性可变形件腔体压缩后再扩大时将前面提到的滴漏书写墨液吸回。但这种结构发现在笔尖向前移动过程中,往往流到或渗透到笔尖的液体过多而无法将其及时吸回,或者有时将空气吸回而书写液几乎很少吸回。再者,对于采用普通带有滚珠的书写笔尖的书写工具,由于它是封闭型的,渗透或被压出来的液体几乎无法被吸回,因此,依然存在着滴漏现象。
也有采用两个储墨腔的出液口为并列设置通过转动而依次地向书写笔尖供应书写墨液,由于多个出液口转动后必须重新被封闭而极易造成密封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也很容易出现滴漏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在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即可增加储墨量,同时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滴漏现象的书写工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在第一储墨腔外巧妙地设置至少一个可移动的附加储墨腔和在第一储墨腔外或内设置用来引导书写墨液的至少一个穿洞装置,使书写时间成倍或成数倍地延长,该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使用安全,节省资源,适合大批量生产。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括常用的书写笔尖,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第一储墨腔,用于向书写笔尖供应书写墨液、连接套,用于连接书写笔尖和第一储墨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第一储墨腔外设置至少一个可移动的附加储墨腔;还包括所述在第一储墨腔外或内设置至少一个用于穿通和引导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中书写墨液的穿洞装置。
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为全封闭的结构。
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设置在第一储墨腔的上方。
所述附加储墨腔至少有部份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沿书写工具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管壁上。
所述第一储墨腔与附加储墨腔之间设置密封圈。
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的移动为由上向下移动的结构。
所述穿洞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的上方。
所述穿洞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的顶部。
所述穿洞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内。
所述穿洞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内的底部上。
所述在附加储墨腔或穿洞装置上设置换气通道。
所述在第一储墨腔与书写笔尖之间设置抗漏器。
所述在第一储墨腔中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液芯。
所述含液芯与第一储墨腔之间设置第一通气口。
所述在第一储墨腔和/或连接套上设置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二通气口与所述的第一通气口相连通。
所述穿洞装置包括穿通件和第二引墨液芯,所述第二引墨液芯设置在穿通件内,并且至少有部份露在或露出穿通件的进口上。
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为具有毛细引力的毡制芯体或纤维芯体。
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与所述穿通件为相互紧配的结构。
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为开有引墨槽的长条芯体。
所述书写笔尖包括第一引墨液芯或包括第一引墨液芯和滚珠。
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与书写笔尖中的第一引墨液芯相连通。
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穿通件上。
所述至少有部份的第二引墨液芯外设置外套。
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的底部设置凹部,所述第一储墨腔上方的穿通件插入所述的凹部中,并且可相互密封地相连接。
所述附加储墨腔的底部设置凹部,并与所述第一储墨腔内的穿洞装置相对应地设置。
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外设置保护罩。
本实用新型采用可移动的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和在第一储墨腔外或内设置的至少一个用于穿通和引导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中书写墨液的穿洞装置,使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通过至少一个穿洞装置依次地直接供应给书写笔尖,从而达到可连续多次重复书写的目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诸如采用第二储墨腔中原先设有的出液口,并在该出液口上设有的阀门,通过阀门的不断地打开或关闭,将第二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转换到第一储墨腔中,再由第一储墨腔将书写墨液供应给书写笔尖,这样,极易出现漏液现象。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书写工具的存墨量可达到成倍或数倍地提高,而成本和普通的书写工具几乎相近,同时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滴漏现象。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附加储墨腔移动后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在图1的结构中显示有书写墨液的示意图。
图4为在图2的结构中显示只有附加储墨腔中有书写墨液的示意图。
图5为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6为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6中附加储墨腔移动后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8为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9为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附加储墨腔移动后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中1-书写笔尖11-第一引墨液芯12-抗漏器13-滚珠14-固定座15-含液芯16-第一通气口17-第二通气口2-第一储墨腔21、22-附加储墨腔23、23′-凹部24-出液口3-连接套4、4′-穿洞装置41、41′-穿通件410、410′-换气通道42、42′-第二引墨液芯421-引墨槽5-外套6-密封圈7-保护罩8-书写墨液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书写工具,它包括常用的书写笔尖1,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第一储墨腔2,用于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连接套3,用于连接书写笔尖1和第一储墨腔2,所述在第一储墨腔2外设置至少一个可移动的附加储墨腔21,第一储墨腔2与其中一个附加储墨腔21的容量相等或相近为较佳选择,还包括在第一储墨腔2外或内设置用于穿通和引导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21中书写墨液的至少一个穿洞装置4,当第一储墨腔2中本来装有的书写墨液用完时,只要依次按动(移动)至少一个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腔21,使其中一个穿洞装置4穿破其中一个附加储墨腔21,穿洞装置4和附加储墨腔21相互紧配且相密封地相连接,并且通过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21中的至少一个穿洞装置4将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21中本来装有的书写墨液依次地输送到书写笔尖1中。这种采用可移动的方式将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21通过至少一个穿洞装置4给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21制造了出液口,并且通过穿洞装置4把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可依次地引导给书写笔尖1,有效地防止了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21或附加储墨腔21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出现的漏液现象,同时,也避免了书写笔尖1出现的漏液现象,并且,书写工具的存墨量可成倍或成数倍地提高,提高了使用寿命,是一种经济、安全和高效的书写工具。
下面对穿洞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外的情况举例说明参见图1,在第一储墨腔2的上方设置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腔21,附加储墨腔21为全封闭的结构为优选结构,这样,从根本上确保了附加储墨腔21在静止状态时不会漏液,并且,可较长时间地存放也不易风干。在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设置用于穿通和引导附加储墨腔21中书写墨液的穿洞装置4,穿洞装置4可包括穿通件41和在穿通件41的内孔中设有第二引墨液芯42,第二引墨液芯42至少有部份露在或露出穿通件41的进口上,便于穿通件41穿通附加储墨腔21后引导书写墨液。附加储墨腔21的底部设有凹部23,第一储墨腔2上的穿通件41插入凹部23中,并且相互密封地相连接,从而使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被封闭住,防止了第一储墨腔2由于有第二引墨液芯42的穿通而出现漏液现象,使第一储墨腔2可正常地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凹部23的面采用可顶开而较薄的塑料制成,并与附加储墨腔21制成一体的结构时为较佳选择;凹部23的面也可采用可顶开的密封件。参见图1和图2,第二引墨液芯42与穿通件41相互紧配的结构为优选结构,防止了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从第二引墨液芯42与穿通件41的配合处向第一储墨腔2中渗漏书写墨液。第二引墨液芯42可以采用如带有间隙的纤维芯体或毡制芯体或类似物等具有毛细引力的材料制成,第二引墨液芯42也可以采用开有引墨槽的长条芯体。书写笔尖1可包括第一引墨液芯11和滚珠13,也可包括第一引墨液芯11(参见图5和图6),也可以为开缝式的书写笔尖等。第二引墨液芯42和第一引墨液芯11相连通,参见图1,第二引墨液芯42和第一引墨液芯11为制成一体的结构,从而为附加储墨腔21中书写墨液引向书写笔尖1中提供了更加畅通的线路。在连接套3或第一储墨腔2上设置第二通气口17,用于帮助第一储墨腔2中的空气排出。
也可以是附加储墨腔21为独立式的状态,自由地存放在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朝书写笔尖相反方向延伸的凹孔中,这样,可以在穿洞装置4上设置封闭物,可防止了第一储墨腔2被第二引墨液芯42穿通的穿通处出现漏液现象,另外,还在所述的凹部23中可设有尖利的凸起,当需要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时,可首先通过尖利的凸起穿破所述的封闭物,接着如图1所述的将穿通件41穿破凹部23而使凹部变成出液口24,从而使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直接地通过第二引墨液芯42和第一引墨液芯11到达书写笔尖1中。在附加储墨腔21外可设置保护罩7,用来保护附加储墨腔21和起隔温的作用。
参见图1和图2,当第一储墨腔2中本来装有的书写墨液用完时,可旋出采用螺纹相连接或相互套接的保护罩7,接着用手向下移动(按下)附加储墨腔21,使穿洞装置4上的穿通件41穿破附加储墨腔21上的凹部23,穿通件41可制成斜面或尖头的结构,目的是可比较容易地穿破凹部23,参见图2中凹部23被撬开的情况,使凹部23变成附加储墨腔21中的出液口24,穿通件41穿通附加储墨腔21后,穿通件41进入附加储墨腔21中,穿通件41和附加储墨腔21相互紧配且高度密封地相连接,把第二引墨液芯42顺利地送入附加储墨腔21中,使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顺利地进入穿通件41内的第二引墨液芯42中,从根本上解决了附加储墨腔21或附加储墨腔21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容易出现的漏液现象;穿通件41和穿通件41内的第二引墨液芯42也是相互紧配的结构,也防止了附加储墨腔21向第一储墨腔2中渗漏书写墨液,从而使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通过出液口24、第二引墨液芯42和与之制成一体的第一引墨液芯11直接引至书写笔尖1中,这样就形成了相当于附加储墨腔和第一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各自通过自己的引墨线路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互不影响,实现了可方便而安全地多次重复书写的目的。在附加储墨腔21或穿洞装置4上设置换气通道410,较佳方案是换气通道410设置在穿洞装置4的穿通件41上或第二引墨液芯42上,当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在书写中减少时,可以通过换气通道410使空气交换进来,以免附加储墨腔21内产生负压而导致穿洞装置4中设有的第二引墨液芯42无法向书写笔尖1引导书写墨液。换气通道410可以采用缝或槽为较佳选择。参见图2,第二引墨液芯42从附加储墨腔21中经过第一储墨腔2的一段可以套有外套5,当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被用完后产生空腔时,因有外套5的设置,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通过第二引墨液芯42时不易被风干。第一储墨腔和/或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采用塑料制成,使加工更加方便,成本更低。本实施例的结构也可以作为书写工具中的替换笔芯。
参见图3,在第一储墨腔2和附加储墨腔21中各装有书写墨液8,使使用者书写时可成倍地提高书写时间,并且有效地避免了滴漏现象,是一种方便、安全和高效的书写工具。
参见图4,使用后的第一储墨腔2中不含书写墨液,即使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第一储墨腔2中膨胀的空气只能是朝书写工具中第二通气口17排出,不存在对附加储墨腔21和书写笔尖1产生压力,也就是说不存在漏液,并且,附加储墨腔21中的空气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由于附加储墨腔21中书写墨液的容量可以和普通书写工具中的容量相等或相近,所以也避免了滴漏现象。
在第一储墨腔2和书写笔尖1之间设置抗漏器12,可相对有限地防止滴漏现象,抗漏器12可采用多个凹槽组成的结构(参见图1),也可采用含液芯15,参见图5,如可产生毛细引力(吸附能力)的毡材料或纤维材料等类似物制成,如果有少量书写墨液被挤压出,含液芯15可把被压出的书写墨液暂时保留在如纤维材料的间隙中,不让被挤压出的书写墨液往书写笔尖1方向渗漏。如采用含液芯15作为抗漏器的情况下,含液芯15可以较大面积地分布在第一储墨腔2中,既可作为抗漏器,又可作为储存器,将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吸附在含液芯15中而储存着。还可以在含液芯15的进液口和/或周围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设有第一通气口16,当含液芯15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可以把膨胀的空气从第一通气口16和在连接套3上设有的第二通气口17中排出书写工具的体外,而不影响含液芯15中吸附着的书写墨液。在含液芯15外设有外套5,便于固定和安装含液芯15。本实施例也可以作为书写工具中的替换笔芯,也可以作为记号笔。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图1相近,其主要区别是在第一储墨腔2中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液芯作为抗漏器,代替了图1中采用多个凹槽的组成作为抗漏器。
参见图6,在第一储墨腔2的上方设置装有书写墨液的附加储墨腔21,附加储墨腔21为全封闭的结构为优选结构,这样,从根本上确保了附加储墨腔21在静止状态时不会漏液,并且,可较长时间地存放也不易风干。在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设置用于穿通和引导附加储墨腔21中书写墨液的穿洞装置4,穿洞装置4可包括穿通件41和在穿通件41的内孔中设有第二引墨液芯42,第二引墨液芯42至少有部份露在或露出穿通件41的进口上,便于穿通件41穿通附加储墨腔21后引导书写墨液。第二引墨液芯42可采用开有引墨槽421的长条芯体,本实施例还在第一储墨腔2中添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液芯15,使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被吸附在含液芯15中,含液芯15可以采用如带有间隙的纤维材料或毡材料或类似物等具有毛细引力(吸附能力)的材料制成。第二引墨液芯42与第一储墨腔2中的含液芯15相接通,书写笔尖1与含液芯15相接通,在含液芯15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设置第一通气口16,在第一储墨腔2和/或在连接套3上设置第二通气口17,第二通气口17和第一通气口16相连通。在穿洞装置4的穿通件41中设置换气通道410,换气通道410与第一通气口16也相连通,参见图6和图7,当第一储墨腔2中含液芯15吸附着的书写墨液用完时,可打开保护罩7,然后用手向下移动(按下)附加储墨腔21,使穿洞装置4上的穿通件41穿破附加储墨腔21上的凹部23,穿通件41可制成斜面或尖头的结构,目的是可比较容易地穿破凹部23,参见图7中凹部23被撬开的情况,使凹部23变成附加储墨腔21中的出液口24,穿通件41穿通附加储墨腔21后,穿通件41进入附加储墨腔21中,并且相互紧配且相密封地相连接,把第二引墨液芯42顺利地送入附加储墨腔21中,使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顺利地进入穿通件41内的第二引墨液芯42中,再由含液芯15所吸收,含液芯15获得新的书写墨液被与之相连接的第一引墨液芯11引向书写笔尖1中,这种结构解决了附加储墨腔21或附加储墨腔21与第一储墨腔2相连接时的连接处出现渗漏现象,实现了可方便而安全地可多次重复书写的目的。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第一储墨腔2或含液芯15或附加储墨腔21中膨胀的空气就可以从换气通道410、第一通气口16和第二通气口17排出书写工具的体外,不存在对书写笔尖1产生压力,也避免了漏液现象。本实施例的结构,相当于形成了附加储墨腔和第一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各自通过自己的引墨线路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互不影响,是一种经济、方便、安全和高效的书写工具。
参见图8,在第一储墨腔2的上方设置两个可移动且全封闭的附加储墨腔21、22,在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设置两个穿洞装置,其中一个穿洞装置包括穿通件41`和第二引墨液芯42′,第二引墨液芯42和42′各自与第一引墨液芯11相连通,当如图1中所述的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用完时,附加储墨腔21中只留有空气,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膨胀的空气可以从换气通道410中排出而进入空腔的第一储墨腔2中,接着,从连接套3上的第二通气口17排出书写工具的体外,不会对附加储墨腔22产生压力,当需要附加储墨腔22中的书写墨液时,只要按下(向下推动)附加储墨腔22,就可以使凹部23′被穿通件41′穿破而变成出液口,这样,又可以使附加储墨腔22中的书写墨液通过第二引墨液芯42′和第一引墨液芯11继续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从而使书写工具可达到多次重复书写,抗漏性能好,并且大大地延长了使用寿命。在穿通件41′内侧可设置换气通道410`,可以提高了第二引墨液芯42′的引墨能力。
下面对穿洞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内的情况举例说明参见图9,装有书写墨液且全封闭的附加储墨腔21设置在装有书写墨液的第一储墨腔2的上方,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附加储墨腔21在静止状态时不会出现渗漏现象,而且较长时间地存放也不易减少书写墨液。附加储墨腔21可以安装在第一储墨腔2沿书写工具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管壁上,在第一储墨腔2与附加储墨腔21之间设置密封圈6,密封圈6可以安装在附加储墨腔21上,从而使第一储墨腔2的顶部被封闭住,防止了第一储墨腔2出现漏液现象,使第一储墨腔2可正常地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在书写笔尖1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设置抗漏器12,用来可相对有限地防止漏液现象。穿洞装置4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内,较佳方案是设置在第一储墨腔2的底部,第一储墨腔2中的穿通装置4可以固定在抗漏器12上。附加储墨腔21的底部设置有凹部23,并与第一储墨腔2内的穿洞装置4相对应地设置。穿洞装置4可包括穿通件41和在穿通件41的内孔中设有的第二引墨液芯42,第二引墨液芯42至少有部份露在或露出穿通件41的进口上,便于穿通附加储墨腔21后引导书写墨液。为了使加工方便和引导书写墨液更加畅通,第二引墨液芯42和第一引墨液芯11可以制成一体的结构。
参见图9,当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用完时第一储墨腔2中只留有空气,旋出或打开保护罩7,然后按下(向下推动)附加储墨腔21,使第一储墨腔2中的空气从连接套3或第一储墨腔2中的第二通气口17中排出,使穿洞装置4上的穿通件41穿破附加储墨腔21中的凹部23,穿通件41可制成斜面或尖头的结构,目的是可比较容易地穿破凹部23,参见图10中凹部23被撬开的情况,使凹部23变成附加储墨腔21中的出液口24,此时,附加储墨腔21被装在第一储墨腔2中,附加储墨腔21上的密封圈6与第一储墨腔2的内壁相密封,从而确保了附加储墨腔21与第一储墨腔2的相接处不会出现漏液现象,这种采用侧壁密封的结构密封效果非常好,使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顺利地通过出液口24、第二引墨液芯42和与之制成一体的第一引墨液芯11到达书写笔尖1中,这样就形成了相当于附加储墨腔和第一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各自通过自己的引墨线路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互不影响,从而实现了可多次重复书写的目的,是一种经济、方便、安全和高效的书写工具。在穿通件41上设置换气通道410,可提高了第二引墨液芯42的引墨能力。凹部23的面采用可顶开而较薄的塑料,并与附加储墨腔21制成一体的结构为较佳选择;凹部23的面也可采用可顶开的密封件。
参见图11,也可以在书写笔尖1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设置固定座14,固定座14可以与连接套3或第一储墨腔2制成一体结构,穿洞装置4可设置在固定座14上,可提高穿洞装置4的强度和稳定性,其技术方案与图9相近。
还可以在附加储墨腔中设置滚珠,当需要附加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时,可通过滚珠的带动,帮助书写墨液很快地与第二引墨液芯相连通。
虽然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描述,但本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显然可以认识到,前述实施例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定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内,还可以对前述实施例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型,比如为了使使用者在书写时更加省力,可以在生产书写工具的过程中,把附加储墨腔21插进穿洞装置4后,提前移动附加储墨腔21使穿洞装置4穿破附加储墨腔21,使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直接与穿洞装置4相接通,或者,把附加储墨腔21插进穿洞装置4后,使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直接与穿洞装置4相连通,参见图2,这样,就形成了不但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通过第一引墨液芯11与书写笔尖1相连通,而且,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也通过穿洞装置4上的第二引墨液芯42和第一引墨液芯11与书写笔尖1相连通,这样,使用者拿到的书写工具变成全自动和高容量的书写工具,省去了如图1中的状态,当需要书写时,自然是靠近书写笔尖1的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首先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而附加储墨腔21是与穿洞装置4的相接处是相密封的,而且,穿洞装置4中的穿通件41和第二引墨液芯42也是相互紧配的,从根本上解决了附加储墨腔21或附加储墨腔21与第一储墨腔2之间容易出现的漏液现象;也防止了附加储墨腔21向第一储墨腔2中渗漏书写墨液;所以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不会影响第一储墨腔2向书写笔尖1正常地提供书写墨液,并且,当第一储墨腔2中的书写墨液用完时,附加储墨腔21中的书写墨液就接着自动地通过第二引墨液芯42和第一引墨液芯11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这样就形成了相当于附加储墨腔和第一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各自通过自己的引墨线路向书写笔尖1供应书写墨液,互不影响,从而使使用者省了移动附加储墨腔的过程而达到可多次连续安全书写的目的,这些变化或变型都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内,应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书写工具,它包括常用的书写笔尖,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第一储墨腔,用于向书写笔尖供应书写墨液、连接套,用于连接书写笔尖和第一储墨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第一储墨腔外设置至少一个可移动的附加储墨腔;还包括所述在第一储墨腔外或内设置至少一个用于穿通和引导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中书写墨液的穿洞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为全封闭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设置在第一储墨腔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腔至少有部份设置在所述第一储墨腔沿书写工具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管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墨腔与附加储墨腔之间设置密封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的移动为由上向下移动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洞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洞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洞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洞装置设置在第一储墨腔内的底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附加储墨腔或穿洞装置上设置换气通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第一储墨腔与书写笔尖之间设置抗漏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第一储墨腔中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液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液芯与第一储墨腔之间设置第一通气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第一储墨腔和/或连接套上设置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二通气口与所述的第一通气口相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到15中任何之一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洞装置包括穿通件和第二引墨液芯,所述第二引墨液芯设置在穿通件内,并且至少有部份露在或露出穿通件的进口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为具有毛细引力的毡制芯体或纤维芯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与所述穿通件为相互紧配的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为开有引墨槽的长条芯体。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书写笔尖包括第一引墨液芯或包括第一引墨液芯和滚珠。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墨液芯与书写笔尖中的第一引墨液芯相连通。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穿通件上。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有部份的第二引墨液芯外设置外套。
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的底部设置凹部,所述第一储墨腔上方的穿通件插入所述的凹部中,并且可相互密封地相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腔的底部设置凹部,并与所述第一储墨腔内的穿洞装置相对应地设置。
26.根据权利要求1到15中任何之一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外设置保护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书写工具,它包括常用的书写笔尖,用于将书写墨液涂覆在书写介质上、第一储墨腔,用于向书写笔尖供应书写墨液、连接套,用于连接书写笔尖和第一储墨腔,所述在第一储墨腔外设置至少一个可移动的附加储墨腔;还包括所述在第一储墨腔外或内设置至少一个用于穿通和引导附加储墨腔中书写墨液的至少一个穿洞装置,用于把至少一个附加储墨腔中的书写墨液依次地直接引导给书写笔尖。这样,即可以增加储墨量,同时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滴漏现象,该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适合大批量生产。
文档编号B43K8/04GK2931137SQ200620040739
公开日2007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31日
发明者王良 申请人:王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