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驱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4317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驱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显示单元中的显示驱动控制,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其控制液晶显示单元、有机EL(电致发光)显示单元或其它类型的矩阵显示单元中的图像数据显示。
背景技术
通常矩阵显示单元有一个显示板,显示板由一个二维矩阵组成,其中扫描信号线在一个方向上平行地分布于一个基底上,很多图像信号线以与扫描信号线交叉的方式平行分布,在每个信号线的交叉处形成图像单元。
还有一种显示控制电路,对此显示板提供扫描信号和图像信号以显示图像。此类型显示单元包括液晶显示单元、有机EL显示单元、等离子体显示单元和场致发光显示单元。
显示板驱动控制电路具有选择驱动扫描信号线的扫描信号线驱动器电路;向图像信号线提供图像信号的图像信号线驱动器电路;和电源电路,向驱动器电路及显示板提供多种电压信号并施加工作电源。
这些显示单元的显示板除了矩阵显示板的结构外,就其用于像素选择的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而言几乎是一样的。因此,下面把用于移动电话的有源矩阵LCD板作为以薄膜晶体管为像素选择元件(开关元件)的典型的显示板进行解释说明。
与对更小的移动电话的要求相适应,近来的增长趋势为把作为显示单元部件的驱动器封装到IC芯片上以减小部件的数量。有源矩阵显示单元的LCD板在扫描信号线和图像信号线的交叉处具有有源元件(薄膜晶体管等)。当这些有源元件导通和截止时显示图像。
使用薄膜晶体管作为用于像素选择的有源元件的LCD板具有栅电极和源电极或漏电极(以下假设为源电极),其中栅电极作为扫描信号电极将扫描信号输入到薄膜晶体管中,源电极作为图像信号电极用于输入图像信号。
在使用此类LCD板的LCD单元中,计时信号发生电路和电压电平移位电路与图像信号线驱动器电路(源极驱动器)一起安置在芯片上,其中计时信号发生电路对扫描线驱动器电路(栅极驱动器)产生电压或计时信号以驱动连结到用于薄膜晶体管的扫描电极的扫描信号线(栅极线),电压电平移位电路将产生的计时信号移位到预定的电压电平,图像信号线驱动器电路控制与图像信号电极连结的图像信号线(源极线或漏极线,此处假设为源极线)。随着高分辨率显示器的增长趋势,源极驱动器IC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且驱动电压变低。
LCD板中的栅极驱动器包括一个对栅极线给予选择信号的移位寄存器。LCD板中的源极驱动器结合有显示信号发生电路,根据从作为来自显示信号源的主计算机计算机的图像数据产生适于LCD板显示的信号;产生多种计时信号的电路;和电平移位电路,产生给予栅极驱动器的栅极驱动器控制信号(帧脉冲、线时钟、移位时钟等)。
源极驱动器是一个具有安装到显示板基底上的以芯片形式储存显示数据的大容量显示存储器(RAM)的IC。此芯片例如以0.35μm的精细CMOS工艺制造。
帧脉冲、线时钟和作为栅极驱动控制信号的移位时钟(如±10V-±12V)的电压电平远高于图像信号的电压电平(源极信号,如3V)。计时信号发生电路比电平移位电路更复杂。当电压电平移位电路(高电压)与源极驱动器IC(低电压)集成时,芯片的尺寸(安装区)必定变大,导致更高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分开由复杂的工艺制造的源极驱动器与由较不复杂的工艺制造的电压电平移位电路而提供一种低成本的特别是具有IC源极驱动器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
根据本发明,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在与源极驱动器IC分开设置的电源IC一侧上有一个用于栅极驱动器控制信号的电压电平移位电路。这意味着源极驱动器IC只有低电压驱动的精密电路,使得易于设计,并且制造带有IC源极驱动器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的成本降低。下面以矩阵显示单元作为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进行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包括基底、第一半导体芯片和第二半导体信号。基底包括液晶显示区,其具有像素的有源矩阵和用于在所述像素之间进行选择的多条扫描信号线和多条图像信号线;和扫描线驱动器电路,其向所述液晶显示区的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提供扫描信号。第一半导体芯片包括图像信号线驱动器电路,其向所述多条图像信号线提供图像信号,和计时信号发生器,其产生计时信号以控制对于所述液晶显示区的显示计时。第二半导体芯片,包括电源电路,其提供用于所述扫描线驱动器电路的工作电压和用于产生色调电压的色调电压发生电源,所述色调电压将提供给对于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的所述多个图像信号线,和电平移位电路,其移位由所述计时信号发生器提供的所述计时信号的电压电平并将生成的电压提供给所述扫描线驱动器电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包括基底、第一半导体芯片和第二半导体芯片。基底包括液晶显示区,具有像素的有源矩阵和用于在所述像素之间进行选择的多条扫描信号线和多条图像信号线;和扫描线驱动器电路,其向所述液晶显示区的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提供扫描信号。第一半导体芯片包括图像信号线驱动器电路,其向所述多条图像信号线提供图像信号。第二半导体芯片包括电源电路,其提供用于所述扫描线驱动器电路的工作电压和用于产生色调电压的色调电压发生电源,所述色调电压将提供给对于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的所述多个图像信号线,计时信号发生器,其产生计时信号以控制对于所述液晶显示区的显示计时,和电平移位电路,其移位由所述计时信号发生器提供的所述计时信号的电压电平并将生成的电压提供给所述扫描线驱动器电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包括基底、第一半导体芯片和第二半导体芯片。基底包括液晶显示区,具有像素的有源矩阵和用于在所述像素之间进行选择的多条扫描信号线和多条图像信号线;和扫描线驱动器电路,其向所述液晶显示区的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提供扫描信号。第一半导体芯片,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将显示在所述液晶显示区的显示数据;图像信号线驱动器电路,其向所述多条图像信号线提供图像信号;和计时信号发生器,其产生计时信号以控制对于所述液晶显示区的显示计时。第二半导体芯片,包括电源电路,其提供用于所述扫描线驱动器电路的工作电压和用于产生色调电压的色调电压发生电源,所述色调电压将提供给对于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的所述多个图像信号线,和电平移位电路,其移位由所述计时信号发生器提供的所述计时信号的电压电平并将生成的电压提供给所述扫描线驱动器电路。形成在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上的MOS晶体管的耐压值低于形成在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上的MOS晶体管的耐压值。
这种构成使得可以在同一IC芯片(由复杂的精细工艺制造)上产生计时信号,其中在该IC芯片上设信号线驱动电路且在其上设电源电路的同一IC芯片(由高电压工艺制造)执行电压电平移位。因此,可以无需减少芯片优势的情况下降低IC芯片的成本。
另外,当在电源电路中包含计时信号发生器时,图像信号线驱动器电路和电源电路之间的信号线数量减少。
与图像信号驱动器电路一样,可以以IC芯片的形式在显示板基底上安装扫描线驱动器电路。扫描线驱动器电路也可以与用于像素选择的有源元件一起直接形成在显示板基底上作为内部电路,以便简化显示单元的结构。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2表示LCD板的界面结构,其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控制系统的特征;图3是表示图2所示显示驱动控制系统中操作计时实例的波形曲线;图4是表示图2所示显示驱动控制系统中操作计时实例的波形曲线;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用在源极驱动器IC芯片电路中的低电压MOS晶体管的结构的简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用在电源IC芯片电路中的高电压MOS晶体管的结构的简图;图7是表示作为电平移位电路的部件的第一电平移位器LS1的电路图;图8是表示作为电电平移位电路的部件的第二电平移位器LS2的电路图;图9是表示作为电平移位电路的部件的第三电平移位器LS3的电路图;图10是表示由电平移位电路移位的电压电平的波形图;图11表示LCD板的界面结构,其显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的特征;图12是表示结合在显示板中的栅极驱动器的结构的电路图,其构成按照本发明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和图13是表示采用本发明显示驱动控制系统的显示单元总体结构的简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LCD单元进行详细地描述。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在此实施例中,显示板DSP有一个LCD板PNL,其允许有(176×3)像素×240线的彩色显示,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TFT(图1中的低温多晶硅TFT)用作有源元件。
在LCD板PNL上,G1、G2、…、G239、G240代表栅极线,S1、S2、…、S527、S528代表源极线。
LCD板PNL有一个位于两基底SUB1和SUB2之间的液晶层。承载薄膜晶体管TFT的基底SUB1与栅极驱动器GDR结合。栅极驱动器GDR与薄膜晶体管一起通过一种工艺形成为LCD板PNL的栅极线上的像素。此栅极驱动器GDR有一个移位寄存器SFR,将线选择信号逐一地发送到LCD板PNL的栅极线。
向LCD板PNL的源极线提供图像信号的源极驱动器(图1中的源极驱动器IC)根据来自主计算机的图像信号和多种计时信号以及电压产生图像信号。源极驱动器SDR通过一种已知的CMOS工艺形成在类单晶硅的半导体基底(芯片)上。
作为从主计算机进入源极驱动器SDR的信号,VSYNC表示垂直同步信号(图像信号);HSYNC表示水平同步信号;DOTCLK表示点时钟;ENABLE表示使能信号。在该图中,PD0至PD17表示图像信号;IM2、IM1和IMO/ID表示用于规定与主计算机(未示出)的接口模式或设置装置的ID的信号;CS*、WR*、RD*和RS分别表示芯片选择、写入、读取和寄存器选择信号;DB0至DB17表示数据总线;RESET表示重置信号。Vcc(主电源电压)和GND(接地电压)表示薄膜晶体管TFT、移位寄存器等的参考工作电压。
电源IC芯片PWU产生公共电极电源Vcom、液晶输出电源DDVDH、色调电压(V0-V63)发生电源VDH、用于LCD板PNL、源极驱动器IC和栅极驱动器GDR所需的栅极驱动器GDR工作电压VGH和VGL。在类单晶硅的半导体基底上通过已知的CMOS工艺形成电源IC芯片PWU。
源极驱动器IC芯片SDR相应于图像信号PD00至PD17产生色调电压(V0-V63)并将它们提供给LCD板PNL的源极线。
电源IC芯片PWU除了具有如上所述的产生多种电源电压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电平移位电路LSR。电平移位电路LSR把源极驱动器IC产生的帧脉冲FLM、线时钟CL1、移位时钟SFTCLK移到栅极驱动器控制电压的电平。
把MOS逻辑电压Vcc、Vcil、Vci和GND从主计算机提供给电源IC芯片PWU。
已知LCD系统的一般操作,下面只对本发明特有的内容进行解释。
源极驱动器SDR根据来自主计算机的图像信号和计时信号以及电源电压对LCD板PNL的源极线提供图像信号。
在电源IC芯片PWU中,电平移位电路LSR不仅将IC芯片本身产生的电压、而且还将源极驱动器SDR产生的帧脉冲FLM、线时钟CL1、移位时钟SFTCLK移到栅极驱动器GDR的控制电压电平。
LCD板可以是非晶硅薄膜晶体管板或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板。栅极驱动器GDR控制信号(帧脉冲FLM、线时钟CL1、移位时钟SFTCLK等)的电压大都处于±10~±12V的范围之内。
因为源极驱动器SDR不得不组合大容量的存储器以用于显示,所以为了成本优势,导线应该很细。但是,高电压不适于用于制造源极驱动器SDR的细布线工艺。因此,如果高电压电平移位电路应该安装在源极驱动器SDR上,则将不能实现成本优势。
在此实施例中,电平移位电路LSR安置在电源IC芯片PWU上。电平移位电路LSR通过与电源IC芯片PWU相同的工艺制造。在常规的方法中,高电压电平移位电路LSR安装在通过精细布线工艺制造的源极驱动器IC芯片SDR上,在制造工艺上有困难,并存在如上所述地对成本降低的制约因素。
另一方面,在此实施例中,电平移位电路LSR安装在用同等的工艺制造的高电压电源IC芯片PWU上,并且源极驱动器IC产生处于标准逻辑电压电平的栅极驱动器GDR控制信号(帧脉冲FLM、线时钟CL1、移位时钟SFTCLK等),设置在电源IC芯片PWU上的电平移位电路LSR将该电压移到所需的电平并将其发送到栅极驱动器GDR。
这使得可能通过精细布线工艺且降低成本地制造源极驱动器IC以及不影响芯片尺寸和不减少IC芯片的优点。
图2表示LCD板的接口结构,其以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为特征。在源极驱动器SDR中,计时发生器TG产生计时信号(线时钟CL1、移位时钟SFTCLK、帧脉冲FLM)。
此处,假设这些计时信号的电压为3V。这些计时信号被发送到设置在电源IC芯片PWU上的电平移位电路LSR,在此的电平移位器LS1、LS2和LS3将电压移到±10V至±12V范围之内的一个电平。
电源IC芯片PWU具有输入端PI1、PI2和PI3以及输出端PO1、PO2和PO3。输入端接收来自源极驱动器SDR的低电压计时信号(线时钟CL1、移位时钟SFTCLK、帧脉冲FLM),并且输出端将电平移位的高电压计时信号(线时钟CL1、移位时钟SFTCLK、帧脉冲FLM)移到栅极驱动器电路GDR。
图3是表示图2所示显示驱动控制系统中操作计时的波形曲线。此操作序列涉及单色图像的显示。参见图3,波形FLM、CL1和SFTCLK是分别从图2所示的电源IC芯片PWU的输出端PO1、PO2和PO3提供给栅极驱动器GDR的计时信号(线时钟CL1、移位时钟SFTCLK、帧脉冲FLM)的波形。
在曲线中,SOT表示从源极驱动器SDR发送到LCD板PNL的源极输出(图像信号)(见图1)。
根据图像信号,图像如下地出现在LCD板PNL上。线时钟CL1与帧脉冲FLM的后沿同步,并且移位时钟SFTCLK与线时钟CL1的后沿同步地产生。通过此移位时钟SFTCLK选择第一栅极线(线1)并将图像信号SOT(源极输出)提供给与选取的栅极线连结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线。
通过这种方式,将图像信号SOT施加给选取的薄膜晶体管的像素以显示一线图像。对由移位时钟SFTCLK依次选取的栅极线延续此序列,使得在LCD板PNL上出现二维图像。
图4是表示图2所示显示驱动控制系统中操作计时的波形曲线。在图4中,波形R、G和B分别表示R(红)、G(绿)和B(蓝)选取信号,并且波形FLM、CL1、SFTCLK和SOT与图3中所示相同。
在此实例中,虽然选取了线1,但根据时分将R、G和B色图像信号从源极驱动器SDR发送到构成LCD板PNL的R、G和B像素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线。其余的序列与图3所示相同。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用在源极驱动器IC芯片电路中的低电压MOS晶体管的结构简图。在此低电压MOS晶体管中,N型阱NISO覆盖P型硅基底p-sub,P型阱PWELL覆盖NISO,N型硅层N在PWELL上方,栅极FHG处于顶部。在此低电压MOS晶体管中,栅极FHG的尺寸AG1为0.4μm。
图6是根据本发明用在电源IC芯片中的高电压MOS晶体管的结构简图。此高电压MOS晶体管由P型硅基底p-sub上方的P型阱PWELL、NHMB、N型硅层N和栅极FHG组成。栅极FHG的尺寸AG2为5.6μm。
比较图5和图6显见,FHG栅极尺寸AG1与栅极FHG尺寸AG2大大不同。高电压MOS晶体管的尺寸AG2比低电压MOS晶体管的尺寸AG1大十倍。因此,高电压MOS晶体管的芯片尺寸显然应该远大于低电压MOS晶体管的尺寸。据此可以知道,将电平移位电路安装在源极驱动器IC芯片上是不利的。
图7、8和9是表示安装在电源IC芯片上的电压电平移位电路的多个电平移位器结构的电路图。电平移位电路由三个电平移位器LS1、LS2和LS3组成。图7中的一对输入端对应于图2中电源IC芯片PWU的输入端PI1、PI2和PI3;图9中的一对输出端OUT对应于图2中的输出端PO1、PO2和PO3。
图7表示第一电平移位器LS1的电路,该移位器将MOS逻辑电压Vc c和地电压GND之间的信号电平移到液晶输出电压DDVDH和地电压GND之间的信号电平。
图8表示第二电平移位器LS2的电路,该移位器将液晶输出电压DDVDH和地电压GND之间的信号电平移到液晶输出电压DDVDH和栅极驱动器电压VGL之间的信号电平。
图9表示第三电平移位器LS3的电路,该移位器将液晶输出电压DDVDH和栅极驱动器电压VGL之间的信号电平移到栅极驱动器电压VGH和栅极驱动器电压VGL之间的信号电平。
图7中的输出端(1)和(1)’连接到图8中的输入端(1)和(1)’,并且图8中的输出端(2)和(2)’连接到图9中的输入端(3)和(3)’。
图10是表示由电平移位电路移位的电压电平的波形图。当一个信号通过第一电平移位器LS1、第二电平移位器LS2和第三电平移位器LS3时,MOS逻辑电压Vcc和地电压GND之间的信号电平经过在此示出的顺序移到栅极驱动器电压VGH和栅极驱动器电压VGL之间的信号电平。
如图10所示,从源极驱动器SDR进入到一对输入端in的3V信号(低电压线时钟CL1、移位时钟SFTCLK、帧脉冲FLM)在第一电平移位器LS1处变为5V信号并再进入第二电平移位器LS2。
已进入第二电平移位器LS2的5V信号变为±10V至±12V信号(高电压线时钟CL1、移位时钟SFTCLK、帧脉冲FLM),其反过来通过一对输出端outn,到达LCD板PNL的栅极驱动器GDR。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设置在源极驱动器SDR上的计时发生器TG产生所有的3V信号(低电压线时钟CL1、移位时钟SFTCLK、帧脉冲FLM)并提供给电源IC芯片PWU。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以下面解释的形式实施。
图11表示LCD板的接口结构,其以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为特征。在此实施例中,计时发生器TG位于电源IC芯片PWU上。
电源IC芯片PWU上的计时发生器TG根据来自源极驱动器SDR的点时钟CL2产生低电压线时钟CL1、移位时钟SFTCLK、帧脉冲FLM,并且这些信号由电平移位电路LSR进行电平移动,成为高电压线时钟CL1、移位时钟SFTCLK、帧脉冲FLM。
电源IC芯片PWU的输入端还充当点时钟CL2的输入端PI。电平移位电路的电压电平移位与图10所示的相同。
根据本实施例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相同,除了去除了用于传递低电压线时钟CL1、移位时钟SFTCLK、帧脉冲FLM的信号线。
因此,在此实施例中,源极驱动器SDR和电源IC芯片PWU之间的导线数量减少,这为在LCD板基底上布线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并还降低了总成本。
图12是表示结合在显示板中的栅极驱动器的结构的电路图,其中显示板作为本发明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的一个部件。栅极驱动器由移位寄存器SFR组成,SFR包括多个寄存器SR1、SR2、SR3等。在此移位寄存器中的阶(寄存器)对应于图1中所示的栅极线G1、G2、G3等。
移位寄存器SFR接收来自电源IC芯片PWU的帧脉冲FLM、线时钟CL1和移位时钟SFTCLK。帧脉冲FLM进入第一寄存器SR1的端子Din;移位时钟SFTCLK进入寄存器SR1、SR2、SR3等的第一移位信号输入端1;且线时钟CL1进入它们的第二移位信号输入端2。
下面参考图3和4解释移位寄存器SFR的工作,使得图像信号被发送到与选取的栅极线连结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线、从而显示图像。
图13是表示采用本发明显示驱动控制系统的显示单元总体结构的简图。显示板PNL例如是一个液晶显示板,在两基底(SUB,SUB2)之间有一个液晶层以形成显示区AR。在基底SUB1的内表面上形成很多薄膜晶体管TFT作为有源元件。
栅极驱动器电路GDR沿基底SUB1的一侧结合进来。源极驱动器SDR通过将芯片置于玻璃上的技术沿基底SUB1的另一侧作为IC芯片安装。
在基底SUB1上承载源极驱动器SDR的一端是一个信号连结器焊盘,其上铺设挠性印刷电路板FPC以给出来自主计算机的各种信号和电压。
电源IC芯片PWU和外部部件DE安装在挠性印刷电路板FPC上,并且用于与主计算机连结的连结器CT位于LCD板的相对侧。
经形成在基底SUB1上的导线传递信号,并且在源极驱动器SDR、挠性印刷电路板FPC和栅极驱动器GDR之间提供电源。
与图13所示的结构不同,源极驱动器SDR可以安置在挠性印刷电路板FPR上,并且栅极驱动器GDR可以作为IC芯片通过将芯片置于玻璃上的技术安装在基底SUB1上或在挠性印刷电路板FPC上。
在上述解释中,假设显示单元利用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TFT作为其显示板的有源元件以及有关电路的有源元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用非晶硅薄膜晶体管TFT(公知技术)代替。
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利用低电压(精细布线)工艺制造的源极驱动器IC芯片以及高电压工艺制造的电源IC芯片的全部优点实现成本的降低。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应用到LCD板,而且还可以应用到有机EL显示单元、等离子体显示单元和场致发射显示单元的其它类型的显示板。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或者所要求保护的内容。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创意的前提下实施多种改型。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包括基底,包括液晶显示区,具有像素的有源矩阵和用于在所述像素之间进行选择的多条扫描信号线和多条图像信号线;和扫描线驱动器电路,其向所述液晶显示区的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提供扫描信号;第一半导体芯片,包括图像信号线驱动器电路,其向所述多条图像信号线提供图像信号;和第二半导体芯片,包括电源电路,其提供用于所述扫描线驱动器电路的工作电压和用于产生色调电压的色调电压发生电源,所述色调电压将提供给对于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的所述多个图像信号线,计时信号发生器,其产生计时信号以控制对于所述液晶显示区的显示计时,和电平移位电路,其移位从所述计时信号发生器提供的所述计时信号的电压电平并将生成的电压提供给所述扫描线驱动器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其中每个像素包括作为有源元件的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其中所述扫描线驱动器电路利用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相同的工艺形成在所述基底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其中形成在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上的MOS晶体管的耐压值低于形成在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上的MOS晶体管的耐压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其中形成在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上的MOS晶体管的栅极长度短于形成在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上的MOS晶体管的栅极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其中被所述电平移位电路电平移位的所述计时信号包括帧脉冲、线时钟和移位时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其中所述图像信号线驱动器电路基于分时向所述液晶显示区的所述多条图像信号线提供红、绿和蓝色图像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安装在所述基底上。
9.一种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包括基底,包括液晶显示区,具有像素的有源矩阵和用于在所述像素之间进行选择的多条扫描信号线和多条图像信号线;和扫描线驱动器电路,其向所述液晶显示区的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提供扫描信号;第一半导体芯片,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将显示在所述液晶显示区的显示数据;图像信号线驱动器电路,其向所述多条图像信号线提供图像信号;和计时信号发生器,其产生计时信号以控制对于所述液晶显示区的显示计时;以及第二半导体芯片,包括电源电路,其提供用于所述扫描线驱动器电路的工作电压和用于产生色调电压的色调电压发生电源,所述色调电压将提供给对于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的所述多个图像信号线,和电平移位电路,其移位从所述计时信号发生器提供的所述计时信号的电压电平并将生成的电压提供给所述扫描线驱动器电路,其中,形成在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上的MOS晶体管的耐压值低于形成在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上的MOS晶体管的耐压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其中形成在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上的MOS晶体管的栅极长度短于形成在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上的MOS晶体管的栅极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其中被所述电平移位电路电平移位的所述计时信号包括帧脉冲、线时钟和移位时钟。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其中所述图像信号线驱动器电路基于分时向所述液晶显示区的所述多条图像信号线提供红、绿和蓝色图像信号。
全文摘要
一种显示单元的显示驱动控制系统,在通过高电压工艺制造的电源IC上设置一个电压电平移位电路,代替具有通过低电压精细布线工艺制造的大容量显示存储器的源极驱动器IC。这使得可以降低制造源极驱动器IC的成本并减小芯片的面积,使得整个IC芯片的成本降低。
文档编号G09G3/36GK101067919SQ20071010464
公开日2007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27日
发明者谷邦彦, 中地孝行, 樋口和久, 永田宁 申请人:株式会社瑞萨科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