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间歇传动的机械创新实验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4930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间歇传动的机械创新实验平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创新实验台,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间歇传动的机械创新实验平台。



背景技术: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是工科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课程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设计与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机械类教学实验较为固定,缺少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性实验。传统实验台多为平板模式,在一个实验台上能够加载的实验仪器数量、种类有限,实验内容固定、功能单一;且平台上可供实现的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无法将多种类型的实验有机得组合在一起,难以实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适应高等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需要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灵活组合实验面板的基于间歇传动的机械创新实验平台。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间歇传动的机械创新实验平台,包括两个支座,以及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支座上的中心轴,中心轴的左端配置有第一齿轮传动组,第一齿轮传动组的输入端与驱动电机的驱动轴相连,第一齿轮传动组的输出端与中心轴的左端固连;中心轴的左部分与左平台连接固定,中心轴可带动左平台转动;中心轴的右部分套设有右平台;中心轴的右端配置有槽轮传动组和第二齿轮传动组,槽轮传动组的输入端与中心轴固连,槽轮机构的输出端与第二齿轮传动组的输入端相连,第二齿轮传动组的输出端与右平台固定连接,带动右平台转动。

按上述方案,所述左平台包括矩形的左框体,左框体中心安设有左套管,左套管与中心轴固定连接;所述左框体的顶部固定有左面板。

按上述方案,所述右平台包括矩形的右框体,右框体的中心安设有右套管,右套管套装在中心轴上,可与中心轴相对转动;所述右框体的顶部固定有右面板。

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一齿轮传动组包括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一从动齿轮,第一主动齿轮与驱动电机的驱动轴固连,第一主动齿轮与第一从动齿轮啮合,第一从动齿轮固定安装在中心轴的左端。

按上述方案,所述槽轮机构包括固定在中心轴右端的主动拨盘,以及槽轮和转轴,所述主动拨盘上布置有传递动力的拨销和锁住槽轮的锁止弧突台,锁止弧突台外沿为圆形轮廓;所述拨销的中心到拨盘中心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拨销的半径与所述锁止弧突台的半径之和;所述槽轮固定在转轴的一端,槽轮上均匀分布有直槽,所述锁止弧突台的张角角度为所述槽轮上两相邻直槽的中心线形成的槽间角角度加上180度;所述拨销可在直槽内滑动,相邻两个直槽之间设有与锁止弧凸台配合的锁止弧。

按上述方案,所述拨销与直槽间隙配合。

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二齿轮传动组包括第二主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安设在转轴的另一端,第二传动齿轮与第二主动齿轮啮合,第二主动齿轮与右套筒的端部连接固定。

按上述方案,在中心轴中间部分开设有螺纹,螺纹与圆螺母相配合;圆螺母通过止动垫圈固定。

按上述方案,所述左平台安设在圆螺母左端的中心轴上,右平台安装在圆螺母右端的中心轴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的机械设计实验台的灵活性不足的问题,采用槽轮传动和齿轮传动组合,通过设定不同的传动比,使左平台和右平台比例联动,可实现不同实验面板的切换,使多项机械实验相互组合,灵活地适应了不同教学课程,为实验平台的多功能化提供了可能;同时,灵活多变的特性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全剖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图4为图2的右视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槽轮传动组、第一齿轮传动组及第二齿轮传动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左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主动拨盘;1.1、拨销;2、第二从动齿轮;3、锁止弧凸台;4、槽轮;4.1、直槽;4.2、锁止弧;5、支座;6、第二主动齿轮;7、右平台;7.1、右框体;7.2、右套管;7.3、右面板;8、左平台;8.1、左框体;8.2、左套管;8.3、左面板;9、驱动电机;10、第一主动齿轮;11、第一从动齿轮;12、中心轴;13、转轴;14、圆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机械创新实验平台,包括两个支座5,以及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支座5上的中心轴12(两个支座5的顶部各安设有一个深沟球轴承,中心轴12与深沟球轴承相配置),中心轴12的左端配置有第一齿轮传动组,第一齿轮传动组的输入端与驱动电机9的驱动轴相连,第一齿轮传动组的输出端与中心轴12的左端相连,带动中心轴12转动;中心轴12的左部分与左平台8连接固定,中心轴12可带动左平台8转动;中心轴12的右部分套设有右平台7;中心轴12的右端配置有槽轮传动组和第二齿轮传动组,槽轮传动组的输入端与中心轴12连接,中心轴12为槽轮传动组提供动力;槽轮传动组的输出端与第二齿轮传动组的输入端相连,第二齿轮传动组的输出端与右平台7固定连接,带动右平台7转动。

如图6所示,左平台8包括矩形的左框体8.1,左框体8.1的中心安设有左套管8.2(焊接固定),左套管8.2与中心轴12相配合;左框体8.1的顶部固定有左面板8.3(左面板8.3为实验面板,实验面板上安设有其他实验装置)。右平台7包括矩形的右框体7.1,右框体7.1的中心安设有右套管7.2,右套管7.2套装在中心轴12上,右套管7.2可与中心轴12相对转动;右框体7.1的顶部固定有右面板7.3(右面板7.3为实验面板,实验面板上安设有其他实验装置)。左平台8与右平台7的结构相同,均以中空钢管、钢板为材料,激光切割焊接而成。左套管8.2和右套管7.2均由钢管制成,分别焊接在左框体8.1和右框体7.1上;左面板8.3和右面板7.3均由钢板制成,左面板8.3和右面板7.3的四个顶端均先用方钢加固,再分别与左框体8.1与右框体7.1焊接,以保证左面板8.3与右面板7.3的平行度。

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齿轮传动组包括第一主动齿轮10和第一从动齿轮11,第一主动齿轮10与驱动电机9的驱动轴固连,第一主动齿轮10与第一从动齿轮11啮合,第一从动齿轮11固定安装在中心轴12的左端,第一从动齿轮11转动时带动中心轴12转动。

如图4和图5所示,槽轮传动组包括固定在中心轴12右端的主动拨盘1,以及槽轮4和转轴13,主动拨盘1上布置有传递动力的拨销1.1和锁住槽轮4的锁止弧突台3,锁止弧突台3外沿为圆形轮廓;拨销1.1的中心到主动拨盘1中心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拨销1.1的半径与所述锁止弧突台3的半径之和;槽轮4固定在转轴13的一端,槽轮4上均匀分布有直槽4.1,锁止弧突台3的张角角度为所述槽轮4上两相邻直槽4.1的中心线形成的槽间角角度加上180度;直槽4.1与拨销1.1滑动配合(优选为间隙配合),相邻两个直槽4.1之间设有与锁止弧凸台3配合的锁止弧4.2。槽轮4采用线切割工艺加工而成,主动拨盘1的中心孔与锁止弧凸台3过渡配合连接,以保证同心度。

第二齿轮传动组包括第二主动齿轮6和第二从动齿轮2,第二从动齿轮2安设在转轴13的另一端,第二从动齿轮2与第二主动齿轮6啮合,第二主动齿轮6与右套筒的端部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中心轴12主要由车削和铣削加工而成,在中心轴12中间位置车一段外螺纹,配置一个圆螺母14并用止动垫圈固定,左平台8在圆螺母14的作用下紧压在中心轴12上,防止左平台8在转动过程中发生轴向位移(在中心轴12的左端设置有凸肩,防止左平台8向右滑动),影响工作精度;也防止了右平台7沿中心轴12的轴线方向移动,引起左平台8和右平台7接触,影响整个装置转动的平稳性。考虑到左平台8和右平台7转动的精确性与自锁性,选取具有四个直槽4.1的槽轮传动组,第二齿轮传动组与第一齿轮传动组的传动比均为1: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驱动电机9带动中心轴12转动时,第一齿轮传动组带动中心轴12转动,与中心轴12固接的左平台8随之转动;中心轴12右端的主动拨盘1随之转动,拨销1.1带动槽轮4周期性转动,槽轮4通过转轴13间歇带动第二主动齿轮6转动,第二从动齿轮2带动右平台7间歇传动,从而实现左平台8转动四圈、右平台7转动一圈的效果,达到不同机械实验题板组合(左面板8.3与右面板7.3组合)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左框体8.1和右框体7.1的四个可旋转面上可安设不同的实验面板,通过设定槽轮传动组和齿轮传动组的传动比,可实现不同实验面板的组合形式。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做若干适合情况的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上非实质性的变更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