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4688阅读:698来源:国知局
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文具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钢笔,在吸墨水的时候总是要将笔杆旋转下来,然后通过采用胶质墨水管通过挤压方式实现吸注墨水,由于采用挤压方式是通过挤压空气,通过真空负压吸入墨水,在实际使用时,必须反复多次的挤压才能达到吸注效果,此过程不仅比较繁琐、且吸注墨水所需时间较长,更主要的是无法达到真正的注满墨水的效果。

现有的活塞式钢笔能够克服上述的这些问题,但是仍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在活塞杆带动活塞实现吸注墨水后,活塞的一端注入墨水,而另一端的活塞杆,一旦误操作转动了活塞杆,容易导致漏墨现象。

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实现吸注墨水后,有效防止对活塞杆误操作的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吸注墨水效率,进而还能够有效地防止用户在使用时对活塞杆的误操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包括:

笔杆,所述笔杆内设有活塞、活塞杆,以及用于转动所述活塞杆的旋转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旋转杆连接;

所述笔杆一端与笔尖连接,另一端连接一旋转帽;所述旋转帽套设在所述旋转杆上,且与所述笔杆之间通过一尾圈进行连接,所述尾圈用于将所述旋转杆卡设在所述笔杆内;

其中,所述旋转帽与所述尾圈转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旋转杆进行转动,并使得所述活塞杆连接的所述活塞在上升状态和下降状态之间进行运动。

本技术方案中,将活塞杆两端分别与活塞和旋转杆连接,利用旋转杆的转动带动活塞杆转动,并实现活塞的上升和下降,达到抽入墨水和排出墨水功能。同时利用设置在笔杆一端的旋转帽,以及连接旋转帽和笔杆的尾圈,可以保证在旋转帽带动旋转杆转动的基础上,有效地避免旋转杆从笔杆中脱落,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吸注墨水效率,还能够有效地防止用户在使用时对活塞杆的误操作。

优选地,所述笔杆的内壁设有一向内凸出的第一卡环;

所述旋转杆上套设一止转内衬,所述止转内衬设置于所述笔杆内,且所述止转内衬的一端卡入所述第一卡环内,另一端端面与所述笔杆端面齐平。

本技术方案中,在笔杆的内壁上设置一凸出的第一卡环,以及与第一卡环配合的止转内衬,通过设置的止转内衬可以有效地限制活塞杆的运动位置,进而实现对活塞的位置做限制,更优的可以避免旋转杆的无限制转动,影响使用其寿命。

优选地,所述止转内衬卡入所述第一卡环内的一端直径小于另一端的直径,且直径小的一端横截面成四边形、六边形或多边形中的一种。

本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将止转内衬与第一卡环配合的一端直径设置的小于另一端,且截面设置成四边形、六边形或多边形中的一种,可以增加止转内衬与笔杆接触面积,增大摩擦,有效地避免旋转过程中用力过大将其带出,进而发生漏墨现象。

优选地,所述活塞杆一端端部边缘向外设置一凸出的第一凸边;

所述活塞的一端端面向内凹陷,另一端端面为封闭,所述凹陷设置于朝向所述活塞杆的一侧,用于嵌入所述第一凸边。

本技术方案中,将活塞杆的一端设置的第一凸边卡设在活塞的一端端面的凹陷内,保证两者连接的稳定性,避免活塞杆旋转时活塞脱落。而活塞的另一端的端面为封闭,主要是用于隔离墨水,避免从笔杆一端抽入的墨水从另一端(即设置活塞杆的一端)中流出。

优选地,所述活塞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向外凸出的凸环,所述凸环与所述笔杆的内壁紧密接触。

本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在活塞的外壁上设置凸环,使得凸环与笔杆内壁紧密接触,可以提高密封性,进一步的避免发生漏墨现象。

优选地,所述旋转杆包括用于连接活塞杆的连接段和用于与所述旋转帽连接的旋转段;

所述连接段和所述旋转段之间设置一向外凸出的第二凸边,所述第二凸边卡设在所述笔杆的端部边缘上;

所述连接段与所述活塞杆螺纹连接,所述旋转段与所述旋转帽卡合连接。

本技术方案中,设置的旋转杆由连接段和和旋转段构成,且在两端之间设置一凸边,这样可以通过凸边卡设置在笔杆端部上,利用连接段与活塞杆的螺纹连接,提高旋转时的顺畅性,且利用旋转段与旋转帽的连接,可以方便旋转杆的旋转,还可以满足仅需较小的力即可转动旋转杆,结构设计巧妙,操作方便,省时省力。

优选地,所述尾圈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连接围成两个连接圈;

所述两连接圈分别包括用于与所述笔杆连接的第一连接圈,以及用于与所述旋转帽连接的第二连接圈;所述第二连接圈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连接圈的孔径;

当所述第一连接圈与所述笔杆连接时,所述第二凸边卡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圈与所述笔杆的端部之间。

本技术方案中,设置的尾圈由两个侧壁构成的连接圈组成,通过孔径大小不同的两个连接圈,实现与笔杆和旋转帽的连接,且通过孔径较小的连接圈将旋转杆上设置的第二凸边卡设在第二连接圈与笔杆的端部,使得旋转杆只能绕中心轴线做转动,而不能进行上下移动,避免从笔杆中脱落出来。

优选地,所述旋转帽与所述尾圈连接的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远端,用于套设在所述旋转杆上;

所述近端的孔径大于所述远端的孔径。

本技术方案中,将旋转帽的近端和远端设置的孔径大小不同,可以进一步的保证远端与旋转杆的连接稳定性,还可以避免旋转过程中旋转帽脱落。

优选地,所述旋转帽的近端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止转凸条,所述止转凸条沿所述旋转帽的近端内壁向内凸出形成;

所述尾圈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止转凹槽,所述止转凹槽与所述止转凸条相配合,用于限制所述旋转帽的旋转。

本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在旋转帽的近端内壁上设置的止转凸条,以及在尾圈的外壁上设置的止转凹槽,使其止转凸条与止转凹槽相配合,这样可以使得用户只有在抽入墨水和排出墨水时可以根据一定的方向转动旋转帽,而当旋转到止转凸条与止转凹槽相配合时停止转动,满足对旋转帽的锁定,避免对旋转帽的误操作,进而实现避免对旋转杆的旋转,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旋转帽的内壁上还设有一圈卡点;

所述旋转杆的杆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向外凸出的第二卡环;

其中,所述旋转帽套设在所述旋转杆上,所述第二卡环位于所述旋转帽的近端和远端之间,转动所述旋转帽时,带动所述旋转杆转动,并使得所述卡点沿所述第二卡环转动;

和/或;

所述旋转帽的内壁上还设有一卡条;

所述旋转杆的杆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向外凸出的第二卡环;

其中,所述旋转帽套设在所述旋转杆上,所述第二卡环位于所述旋转帽的近端和远端之间,转动所述旋转帽时,带动所述旋转杆转动,并使得所述卡条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卡环之间转动。

本技术方案中,在旋转帽的内壁上设置一圈卡点或卡条,同时在旋转杆的杆壁上设置第二卡环,目的是使得旋转帽转动旋转杆转动时,提高两者转动的顺畅性。使得用户仅需较小的力即可转动旋转杆,从而实现墨水的吸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能够带来以下一种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活塞式钢笔的不同之处,在于活塞杆的转动是通一端连接的旋转杆实现转动,同时利用套设在旋转杆上的旋转帽,以及连接旋转帽和笔杆的尾圈,可以保证在旋转帽带动旋转杆转动的基础上,有效地避免旋转杆从笔杆中脱落,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吸注墨水效率,进而还能有效地防止用户在使用时对活塞杆的误操作。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止转内衬,实现对活塞杆的运动距离做限制,避免旋转杆无限制的转动,影响其使用寿命。同时通过旋转帽与尾圈上设置的止转凹槽与所述止转凸条的配合,满足抽入墨水和排出墨水完毕后对旋转帽的锁定,避免对旋转帽的误操作,导致漏墨现象发生。

3、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稳定性较高。(1)止转内衬卡入第一卡环的一端横截面设置成四边形、六边形或多边形中的一种,可以限定止转内衬的安装位置,增加其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与笔杆的连接稳定性;(2)活塞杆一端端部设置的第一凸边与活塞一端端面向内设置的凹陷配合,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3)通过旋转杆上设置的第二凸边与笔杆的端部接触,再通过尾圈的第二连接圈将其卡固在第二连接圈和笔杆的端部之间,满足旋转杆只能绕中心轴线做转动,而不会从笔杆中脱落,提高连接的稳定性;(4)旋转帽的近端与尾圈的第二连接圈卡合连接,而远端与旋转杆卡合连接,同时通过旋转帽内壁上设置的卡点或卡条,沿旋转杆的杆壁上设置的第二卡环转动,在保证连接稳定性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转动的顺畅性。

4、本实用新型通过活塞的外壁上设置的凸环,使其凸环与笔杆的内壁之间的紧密接触,提高吸注墨水部分的密封性,避免抽入的墨水发生漏墨现象。

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省时省力,设计巧妙,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中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中笔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纵向剖面结构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中止转内衬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纵向剖面结构视图;

图6是图4的仰视结构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中活塞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中活塞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纵向剖面结构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中旋转杆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中旋转杆的另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中尾圈的一种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纵向剖面结构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中尾圈的另一种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的纵向剖面结构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中旋转帽的一种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的纵向剖面结构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中旋转帽的另一种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的纵向剖面结构视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安全防漏的活塞式钢笔中旋转帽的第三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笔杆100;第一卡环101;

活塞200;凹陷端201;封闭端202;凸环203;

活塞杆300;第一凸边301;

旋转杆400;连接段401;旋转段402;第二凸边403;第二卡环404;

旋转帽500;近端501;止转凸条5011;远端502;卡点503;卡条504;

尾圈600;第一侧壁601;第二侧壁602;止转凹槽6021;

止转内衬7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看图1所示,一种安全防漏的活塞200式钢笔,包括笔杆100,且在笔杆100内设有活塞200、活塞杆300,以及用于转动活塞杆300的旋转杆400,具体使用时,将活塞杆300的一端与活塞200连接,另一端与旋转杆400连接;而笔杆100的一端与笔尖(图中未标示)连接,另一端连接一旋转帽500,即笔尖与笔杆100连接后,笔尖或活塞杆300成相对设置,且笔尖与活塞200之间的笔杆100内用于存放墨水。相比与现有的活塞200钢笔结构简单,且吸注墨水较方便,更优的是墨水存放量较大。其中,设置的旋转帽500是直接套设在旋转杆400上,且旋转帽500与笔杆100之间通过一尾圈600进行连接,而尾圈600主要是用于将旋转杆400卡设在笔杆100内,避免旋转杆400旋转时从笔杆100中转出。具体使用时,将旋转帽500与尾圈600进行转动连接,旋转帽500在尾圈600上转动时,用于带动旋转杆400进行转动,并使得活塞杆300连接的活塞200在上升状态和下降状态之间进行运动,进而实现抽入墨水和排出墨水的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参看图2、3所示,进一步优选地,在笔杆100的内壁上设置一向内凸出的第一卡环101,而设置第一卡环101的目的是限制活塞200上升的距离,当活塞200运动至第一卡环101处,将被第一卡环101限制而无法继续上升,从而有效地避免旋转杆400不停的转动,导致活塞杆300无止境的上升,最终可能从笔杆100中脱落出来。

当然为了提高限制活塞200运动距离的精准度,进一步的在笔杆100内设置一止转内衬700,见图4、5所示。且将止转内衬700套设在旋转杆400上,实际运用时,止转内衬700的一端卡入第一卡环101内,而另一端的端面与笔杆100端面齐平。这样可以通过尾圈600与笔杆100的连接,将止转内衬700有效地卡设在第一卡环101与尾圈600之间,能过通过止转内衬700进一步地限制了活塞200上升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仅是优选地,将止转内衬700卡入第一卡环101内的一端直径设置的小于另一端的直径,见图5、6所示,且将直径小的一端横截面设置成四边形、六边形或多边形中的一种,同时将第一卡环101设置成与之配合的形状,可以有效地增加两者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从而保证止转内衬700与第一卡环101内的连接稳定性,避免旋转过程中用力过大将其带出,发生漏墨现象。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直径小的一端横截面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仅需保证与第一卡环101紧密配合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中,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中,设置的活塞杆300和活塞200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可拆式的。本申请中,优选地将两者以可拆式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这样以便安装和拆卸,更便于后期的清洗。见图7所示,具体的在活塞杆300的一端端部边缘向外设置一凸出的第一凸边301。同时将活塞200的一端端面向内凹陷即形成凹陷端201,另一端端面为封闭即形成封闭端202,见图9、10所示,其中,凹陷设置于朝向活塞杆300的一侧,实际安装时,将活塞杆300的第一凸边301嵌入凹陷内即可。应说明的是,活塞200一般采用的是橡胶材料制成,利用橡胶材料的自身弹性,将第一凸边301包覆在凹陷内,能够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中,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再次参看图8、9所示,优选地在活塞200的外壁上设置至少一个向外凸出的凸环203,且通过凸环与笔杆100的内壁之间的紧密接触,进一步的提高对抽入墨水的密封性,避免发生漏墨现象。其中,应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凸环20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凸环203分设在活塞200的两端,即靠近封闭端202的一端和凹陷端201的一端,使得活塞200运动时,两凸环203之间留有间隙,避免摩擦过大造成活塞200的磨损,延长活塞200使用寿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凸环203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做设定,本申请中不做进一步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中,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参看图10、11所示,将设置的旋转杆400具体的包括了用于连接活塞杆300的连接段401和用于与旋转帽500连接的旋转段402,且在连接段401和旋转段402之间设置一向外凸出的第二凸边403。实际安装时,将连接段401与活塞杆300进行螺纹连接,保证旋转时的顺畅性,而旋转段402与旋转螺帽卡合连接,这样可以方便对旋转杆400的操作,进而将设置的第二凸边403卡设在笔杆100的端部边缘上。

上述的实施例作为一个具体的使用实施例一,为了保证旋转杆400在旋转的时候只能绕旋转杆400的中心轴线转动,而无法做上下的移动。所以具体的通过设置的尾圈600来实现对旋转杆400的卡固,具体的参看图12-15所示,将设置的尾圈600包括了第一侧壁601和第二侧壁602,且将第一侧壁601和第二侧壁602连接围成两个连接圈;而两连接圈分别包括用于与笔杆100连接的第一连接圈,以及用于与旋转帽500连接的第二连接圈;同时将第二连接圈的孔径小于第一连接圈的孔径,见图13、14所示,第一连接圈和第二连接圈的两侧壁成一阶段状,这样当第一连接圈与笔杆100连接时,第二凸边403被卡设在第二连接圈与笔杆100的端部之间。其中,应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第一连接圈与笔杆100是通过螺纹连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而第二连接圈与旋转帽500是通过卡合连接,方便旋转帽500的安装,更优的是满足旋转帽500在第二连接圈的外壁上转动。

在具体的使用实施例一中,参看图16-20所示,设置的旋转帽500与尾圈600连接的一端为近端501,而另一端为远端502,用于套设在旋转杆400上。从而将近端501的孔径设置的大于远端502的孔径,可以方便旋转帽500与尾圈600的安装,还可以保证与旋转杆400的连接稳定性。具体运用时,是将旋转帽500套设在第二连接圈上,见图16、17所示。

在具体的使用实施例二中,与具体的使用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参看图14、15所示,在尾圈600的第二连接圈的外壁上设置至少一个止转凹槽6021,同时见图18-20所示,在旋转帽的近端501内壁上设置至少一个止转凸条5011,抽入墨水或排出墨水时,旋转帽500的近端501在第二连接圈的外壁上转动,当转动到止转凹槽6021与止转凸条5011相配合时,旋转帽500停止转动,进一步的防止误转动旋转帽500,从而实现对旋转杆400的误操作。

上述的两个具体的使用实施例中,不难理解的是通过旋转帽500的转动带动旋转杆400的转动,同时为能够提高旋转时两者的顺畅性,可以进一步的在旋转帽500的内壁上设置一圈卡点503,见图19,同时在旋转杆400的杆壁(即旋转段402)上设有至少一个向外凸出的第二卡环404,当旋转帽500套设在旋转杆400上,第二卡环404位于旋转帽500的近端501和远端502之间,见图10所示。这样当旋转帽500转动时,带动旋转杆400转动,并使得卡点503沿第二卡环404转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旋转帽500的内壁上设置一个卡条504,见图17、20所示,同时在旋转杆400的旋转段402的干壁上设置两个第二卡环404,这样当旋转帽500套设在旋转杆400上,旋转帽500旋转时,带动旋转杆400转动,并使得卡条504在相邻两个第二卡环404之间转动,不仅满足转动时的顺畅性,还能对旋转帽500的转动起到引导作用,避免转动时将旋转帽500从尾圈600上旋转下来。

其中,应进一步说明的是,旋转帽500带动旋转杆400转动,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将与旋转帽500的远端502连接旋转杆400的旋转段402的一端的直径设置的小于旋转杆400的整体直径,同样的将其截面也设置成四边形、六边形或多边形中的一种,同时将旋转帽500的远端502设置成与之配合的形状,可以有效地增加两者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从而保证旋转杆400与旋转帽500的连接稳定性,避免旋转过程中旋转帽500脱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旋转杆400的旋转段402的一端的截面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只需满足能够转动的基础上,增加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即可。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