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解水实验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4838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解水实验仪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解水实验仪。



背景技术:

水(H2O)被直流电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被称为电解水。电流通过水时,在负电极(阴极)通过还原反应形成氢气,在正电极(阳极)则通过氧化反应形成氧气,在实际教学试验中,分析电解水反应制取氧气和氢气时,实验的结论比较简单,只能得出氢气和氧气制出体积比大约为为2:1的结论,而且体积比只是通过肉眼观察得出,没有精确的测量数值,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得出电解水的反应速度和通电电压的关系,并且,电解反应出的氧气和氢气也不能够储存起来供后续检测实验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解水实验仪,该结构设计合理、新颖,能够精确的测量出电解反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通过实验也能够反映出电解水的速度和通电电压的关系,并且,能够将实验制得的气体收集起来,供后续实验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解水实验仪,包括一底座,所述底座上表面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顶部固连有塞子,塞子上密封连接有倒置的气体制取试管,两气体制取试管底部通过横管相连通,横管的中部上侧连通有一注水管,所述气体制取试管表面印有刻度标;在底座内设置有一电源电路,电源电路的正极通过导线穿过其中一支撑柱和塞子连接位于其中一气体制取试管内的正电极,电源电路的负极通过导线穿过另一支撑柱和塞子连接位于另一气体制取试管内的负电极;

所述电源电路包括一电池组,电池组的正极连接一滑动变阻器的正接线端,电池组的负极连接滑动变阻器的负接线端,滑动变阻器的滑动接线端为电源电路的正极,滑动变阻器的负接线端为电源电路的负极,滑动变阻器的滑动接线端连接有一设置于底座表面的电压调节旋钮,在电池组和负接线端之间连接有一电源开关,电源开关设置于电压调节旋钮旁;

所述气体制取试管的顶部均连通有出气软管,出气软管上夹设有夹体,在夹体上侧的出气软管上连通有储气气囊。

在注水管左右两侧的横管内设置有半透膜。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该结构设计合理、新颖,能够精确的测量出电解反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通过实验也能够反映出电解水的速度和通电电压的关系,并且,能够将实验制得的气体收集起来,供后续实验用,适于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电路接线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支撑柱,3塞子,4气体制取试管,5横管,6注水管,7刻度标,8导线,9正电极,10负电极,11电池组,12滑动变阻器,13电压调节旋钮,14电源开关,15出气软管,16夹体,17储气气囊,18半透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2中所示,一种电解水实验仪,包括一底座1,所述底座1上表面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支撑柱2,支撑柱2顶部固连有塞子3,塞子3上密封连接有倒置的气体制取试管4,两气体制取试管4底部通过横管5相连通,横管5的中部上侧连通有一注水管6,所述气体制取试管4表面印有刻度标7;在底座1内设置有一电源电路,电源电路的正极通过导线8穿过其中一支撑柱2和塞子3连接位于其中一气体制取试管4内的正电极9,电源电路的负极通过导线8穿过另一支撑柱2和塞子3连接位于另一气体制取试管4内的负电极10;

所述电源电路包括一电池组11,电池组11的正极连接一滑动变阻器12的正接线端,电池组11的负极连接滑动变阻器12的负接线端,滑动变阻器12的滑动接线端为电源电路的正极,滑动变阻器12的负接线端为电源电路的负极,滑动变阻器12的滑动接线端连接有一设置于底座1表面的电压调节旋钮13,在电池组11和负接线端之间连接有一电源开关14,电源开关14设置于电压调节旋钮12旁;

所述气体制取试管4的顶部均连通有出气软管15,出气软管15上夹设有夹体16,在夹体16上侧的出气软管15上连通有储气气囊17。

为了避免电解出来的氧气和溶于水中的氧气混入到氢气中,影响氢气制取的纯度,在注水管6左右两侧的横管5内设置有半透膜18。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电解水实验仪,实验前,先通过给注水管6注水将气体制取试管4内充满水,将气体制取试管4内的空气排出,然后,打开电源开关14,则正电极9和负电极10均通电开始电解水,电解出来的氧气和氢气存于气体制取试管4的顶部内,通过肉眼可以观察出氢气和氧气的比例为2:1,通过读刻度标7则能够精确的计算出电解出来氢气和氧气的比值,并且,通过旋动电压调节旋钮12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出,电解的速度会随着电压的变大而加快,当实验完成后,打开夹体16,并继续对注水管6进行注水,气体制取试管4内的气体能够排入到储气气囊17中,便于后期的检测实验用。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