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设于公共交通工具窗户上的双面一体化智能显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2116阅读:608来源:国知局
装设于公共交通工具窗户上的双面一体化智能显示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信息投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装设于公共交通工具窗户上的双面一体化智能显示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地铁在各城市蓬勃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乘坐地铁的过程却是无聊和单调的,大多数乘客在车厢中因为无聊而玩手机,成为低头族;或者是成为空耗时间的木头人。

如何利用乘坐地铁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时间,使乘客阅读更多资讯,为生活和工作充电;政府发布最新资讯、传播社会正能量;媒体发布最新商业广告,挖掘更大商业价值是各方共同的需求。

地铁或公交车车厢内常见的显示屏由于尺寸过小,显示信息有限,当扩大尺寸时,将出现妨碍乘客视线和动作的现象,而且播放内容重复,更新速度较慢,难以维持对乘客的吸引力。基于以上情况,亟需对公共交通工具车厢的显示系统进行创新改造。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装设于公共交通工具窗户上的双面一体化智能显示系统,用以扩大车厢内显示屏的面积,同时不影响车厢内外乘客的视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装设于公共交通工具窗户上的双面一体化智能显示系统,包括智能屏1、智能屏支架2、控制中心3、进站信号发射器4、出站信号发射器5、云端服务器6和路由器7;

所述智能屏1为双面显示屏,每面显示屏内置一个摄像头11,并通过所述显示屏支架2安装在公共交通工具的窗户上,平行于窗玻璃,双面显示屏的其中一面朝向车厢内,记为内显示屏,另一面朝向车厢外,记为外显示屏;所述控制中心3一端连接所述双面显示屏,另一端采用无线的方式通过所述路由器7连接所述云端服务器6;所述进站信号发射器4位于站台进站端,所述出站信号发射器5位于站台出站端;

所述控制中心3,接到所述进站信号发射器4的信号之前,控制朝向车厢内的显示屏播放定制视频,接到所述进站信号发射器4发射的信号之后,控制双面显示屏显示背向摄像头拍摄到的画面,同时通过所述路由器7接收所述云端服务器6的插播信息,插播到定制视频中,接到所述出站信号发射器5的信号后,控制朝向车厢内显示屏的画面切换到插播信息后的定制视频。

本发明在公共交通工具窗户上安装智能屏,公共交通工具的窗户通常具有较大尺寸,智能屏的尺寸则可以随之扩大,甚至可以对窗玻璃进行全覆盖,因此本智能显示系统可以投放更多信息,且具有较高的播放品质。由于智能屏可以双面显示且每一面嵌装摄像头,因此进站后,智能屏可以切换到摄像头拍摄的车厢内外的实时画面,虽然智能屏遮挡了窗玻璃,却不影响乘客和工作人员掌握车厢内外的当前情况。出站后,智能屏再次切换到定制广告或政府发布的信息。又由于在站台期间,控制中心可以接收云端服务器的最新信息,并在离站后进行显示(也可以根据需要在站内播放),使得乘客可以获取最新资讯,改善了乘车体验。总之,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地铁窗户的空间位置、精准把握地铁的运行时间、科学地运用人工智能系统、同步显示系统,搭建了一个智能化的显示系统,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装设于公共交通工具窗户上的双面一体化智能显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装设于公共交通工具窗户上的双面一体化智能显示系统中智能屏支架的侧面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装设于公共交通工具窗户上的双面一体化智能显示系统中智能屏支架的侧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装设于公共交通工具窗户上的双面一体化智能显示系统。

本发明装设于公共交通工具窗户上的双面一体化智能显示系统,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智能屏1、智能屏支架2、控制中心3、进站信号发射器4、出站信号发射器5、云端服务器6和路由器7。另外,图1还包括地铁座椅8、地铁窗玻璃9、车厢线路盖板10、计算机16和扬声器17。

智能屏1可以是一体化的双面显示屏,且每面显示屏的上方中央嵌设一个摄像头11(当应用于某些交通工具,如大巴车,智能屏可以安装在车头位置面朝车尾的方向,此时可以采用单面显示屏)。智能屏1通过智能屏支架2安装在车厢窗户上,显示屏平面平行于窗玻璃,两面显示屏相背而设,一面朝向车厢内,一面朝向车厢外,同时,两个摄像头一个拍摄车厢内的场景,一个拍摄车厢外的场景。

以两个独立的显示屏组合成智能屏为例,智能屏支架2包括架体12、侧板13、转轴14和连接构件15。如图2所示,从侧面看,架体12是一个上下两端呈“t”型的结构,材质可以是金属或其他,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两个凹槽,并被中间的柱体隔开,两个显示屏可以从侧面沿着凹槽插入架体内,再用侧板13封住左右两侧,从而架体12和侧板13共同将两个显示屏固定住。架体12还依次通过转轴14和连接构件15悬挂并活动连接于车厢窗口之内,安装完成后,其左右两侧可以紧密接触车窗两侧,当工作人员施加外力时,智能屏可以随着架体在垂直于窗玻璃的平面上绕转轴14活动,以便于维修和清洁。

控制中心3主要负责显示屏画面的切换以及信息的更新,隐藏安装于车厢线路盖板内,其通过有线的方式连接两个显示屏,并通过无线的方式借助路由器7连接云端服务器6,同时,还能接收进站信号发射器4和出站信号发射器5的信号,同一列车内各控制中心用有线连接。列车运行期间播放的定制视频预先存储在控制中心3,两个摄像头录制的画面也实时地保存在控制中心3。

智能屏1的下方或两侧的对称位置还可以安装两个小的扬声器17,扬声器17连接还智能屏1,用以播放智能屏1所显示画面中的声音。

进站信号发射器4和出站信号发射器5分别安装在地铁站台进站方向、出站方向隔离玻璃的第一个柱子上,高度均与控制中心3平齐。在进站信号发射器4和出站信号发射器5之间,安装路由器7,供控制中心3与云端服务器6双向传输信息。

所谓公共交通工具,可以是地铁,也可以是公共汽车等,其中,地铁是最佳实施例,下面介绍本显示系统应用于地铁时的具体情况。

一列地铁包括若干车厢,每节车厢都设有较大尺寸的窗户,在每面窗户上都装设一套智能屏1、智能屏支架2和控制中心3,则每节车厢的乘客都可以享受本显示系统带来的良好体验。显示屏的尺寸可以尽可能的大,常见屏幕的长宽比为16:9,在此比例下,对窗玻璃作最大限度的覆盖,则在长度上,显示屏和车窗相同,即安装完后,智能屏支架的左右两侧紧贴车窗两侧,而在宽度上,显示屏的宽度小于车窗宽度,则可以在车窗的下方保留部分窗玻璃的透视效果。控制中心3设置介质接口,可以插接u盘等,用于转存定制视频,各节车厢的控制中心3还可以依次连接,以便传输定制视频和统一控制。

进站信号发射器4和出站信号发射器5的有效发射距离控制在控制中心3行进到最近距离时能接到信号,例如半米,实际实施时,可根据站台和列车的情况进行调整。

地铁出站时,从列车前进方向头部开始的第一个控制中心先收到出站信号发射器5的信号,从而开启设定播放模式,朝向车厢内的显示屏开始播放定制的视频,朝向车厢外的显示屏可以不显示任何画面,此时第二个智能屏显示的是摄像头拍摄的站台的实时画面,列车继续行进,第二个控制中心收到出站信号发射器5的信号时,该控制中心控制朝向车厢内的显示屏从摄像头(同步)画面切换到定制画面,同理,后面车厢的显示屏逐次切换。当列车完全出站后,全部车厢的内显示屏均显示定制画面。

列车进站时,第一节车厢的第一个控制中心先收到进站信号发射器4的信号,从而开启同步播放模式,两个摄像头拍摄的视频信号通过其背后的显示屏同步播放,这样使车厢外的乘客通过外智能屏看到窗内的实况,同样,车厢内的乘客通过内智能屏看到窗外的实况,可以看到整个站台和站名,基本还原了只有窗玻璃时的视觉效果。列车继续行进,后面车厢的显示屏逐次从定制视频切换到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当列车完全进站后,全部车厢的显示屏均显示拍摄画面。

列车进站后,每节车厢的控制中心都可以通过路由器下载云端服务器发布的最新资讯,并将最新资讯插播到定制视频中,待到出站后播放给乘客,使乘客了解实时新闻等。控制中心的个数较多,停站时间却非常短暂,为了加快控制中心和云端服务器6的信息传输速度,可以安装多个路由器7,甚至是为每一个控制中心设置一个路由器7,则各个路由器安装在距离相应控制中心的停靠位置最近的地方。

如图1所示,可以通过计算机16连接云端服务器6,以便插播信息和传输定制内容,还可以对控制中心发来的告警信息进行反馈。

智能屏1与乘客之间的人机互动可以是以下几种:1、广告推送:当列车驶出站台启动设定播放模式时,内摄像头把视频信号输送到控制中心3,该控制中心3对视频人像分析处理,再向智能屏输送最佳方案的视频信号并通过智能屏播放,实现对目标人群精准推送广告的商业目的。2、查询功能:控制中心3内置手势识别与互动模块,在屏幕显示可查询的标志时,乘客向智能屏伸出特定的手势,控制中心通过内摄像头采集信号并分析处理,对屏幕显示的内容进行上下左右移动、确定查询、转换菜单等一系列非接触性操作。3、侦察功能:控制中心3内置侦查模块,在智能屏工作期间,控制中心3始终通过内外摄像头采集人脸识别信号,并与储存的由公安部门发布的被追缉人像做识别,当发现疑似人员时,控制中心3马上向云端服务器6发送报警信号、疑似人员图像以及时间、位置等信息。

控制中心3存储的定制视频需要更新时,方式可以是:1、在现场使用介质传输:在某节车厢的控制中心插入介质并输入密码可以输入视频信息(为防止非工作人员,在其他控制中心不设置插口);2、远程更新:通过互联网,再经过站台的若干个无线路由器向列车所有控制中心传输更新内容,实现快速、远程更新内容,第一时间向旅客传递最新资讯。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