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伸肘与屈肘演示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6152阅读:14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教学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伸肘与屈肘演示仪。



背景技术: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44页,“躯体运动的形成”内容中有个“骨骼肌的协调运动”演示实验, 课本提供了实验装置示意图,现成的教具只有人体上肢骨模型,这个模型上没有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动力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伸肘与屈肘演示仪,形象生动地演示屈肘、伸肘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协调运动,提高教学效果 。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伸肘与屈肘演示仪,包括:

支撑杆;

手臂骨架模型,所述手臂骨架模型包括大臂以及与大臂活动配合的小臂,所述手臂骨架模型的大臂与支撑杆固定连接;

第一气球,设置于手臂骨架模型与人体肱二头肌的位置对应处,所述第一气球的两端分别与大臂以及小臂固定连接;

第二气球,设置于手臂骨架模型与人体肱三头肌的位置对应处,所述第二气球的两端分别与大臂以及小臂固定连接;

第一注射器,通过第一输液管与第一气球的充气端相连接;

第二注射器,通过第二输液管与第二气球的充气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首先使第一气球以及第二气球膨胀(注意过充爆炸)。挤压第一注射器或第二注射器,使代表肌肉的气球变细长,表示肌肉舒张。然后拉大注射器,使代表肌肉的气球变短大,表示肌肉收缩。

作为优选,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杆设置于支撑板上。

作为优选,还包括操作杆,所述操作杆的中部位置与支撑杆通过枢轴连接,所述第一注射器以及第二注射器对称设置于操作杆的两侧,所述第一注射器以及第二注射器的活塞均与操作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注射器以及第二注射器的注射端搭接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一输液管与第二输液管穿过支撑板。

压动操作杆,使肱二头肌舒张长度变长(第一气球变细长)。肱三头肌伸缩长度变短(第二气球变短大),代表伸肘过程。

上提拉操作杆,肱二头肌伸缩长度变短(第一气球变短大)。使肱三头肌伸缩长度变长(第二气球变细长),代表曲肘过程。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气球以及第二气球均为红色气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更形象生动地演示屈肘、伸肘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协调运动,本实用新型利用注射器和气球制作了这个动力演示模型,不但制作成本较低,而且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屈肘、伸肘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协调关系,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杆1;手臂骨架模型2,手臂骨架模型2包括大臂21以及与大臂21活动配合的小臂22,手臂骨架模型2的大臂21与支撑杆1固定连接;第一气球3,设置于手臂骨架模型2与人体肱二头肌的位置对应处,所述第一气球3的两端分别与大臂21以及小臂22固定连接;第二气球4,设置于手臂骨架模型2与人体肱三头肌的位置对应处,第二气球4的两端分别与大臂21以及小臂22固定连接;第一注射器5,通过第一输液管9与第一气球3的充气端相连接;第二注射器6,通过第二输液管10与第二气球4的充气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支撑板7,支撑杆1设置于支撑板7上。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操作杆8,操作杆8的中部位置与支撑杆1通过枢轴连接,第一注射器5以及第二注射器6对称设置于操作杆8的两侧,第一注射器5以及第二注射器6的活塞均与操作杆8固定连接,第一注射器5以及第二注射器6的注射端搭接与支撑板7上,第一输液管9与第二输液管10穿过支撑板7。第一气球3以及第二气球4均为红色气球。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