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SBC塑料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4621阅读:1386来源:国知局
一种SBC塑料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文具领域,特别是一种SBC塑料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尺子采用抗折弯能力较差的硬质材料,如PS,PMMA等。这类尺子折弯到一定程度时容易破裂,产品破裂时产生的飞溅物对使用者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造成人身伤害。例如破裂物飞溅进眼睛,危险性很大。特别是使用者是儿童时,危险系数更高。

因此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目前采用SBC(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塑料制成塑料尺,SBC塑料具有不易折断的特性。即使产品有很大程度的折弯甚至将产品对折,产品也不会产生破裂,因此也不会有碎片飞溅伤人。对产品使用者不会造成伤害。因此,采用SBC塑料支撑塑料尺能够较好克服现有塑料尺易折断和折断后碎屑飞溅的缺陷。

但是SBC塑料存在表面容易粘连的技术问题,当多把塑料尺堆叠后相邻的表面容易相互粘连,特别是夏天空气温度和湿度相对较高时,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粘连问题的产生除了影响日常使用,也导致了塑料尺堆叠无法采用自动化设备送料印刷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并阻碍实现生产的全自动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堆叠后不易粘连的SBC塑料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SBC塑料尺,其包括SBC塑料制成的本体和印刷在所述本体上的印刷层,所述本体的两侧面总共设置有至少3个凸起部,且所述本体水平放置时所述凸起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少有三个不在同一直线上。

优选地,所述凸起部的高度相等。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凸起部为自本体表面向外凸起的局部的球面。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凸起部凸起高度为0.3mm,其曲面半径为2.6mm。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球面的表面粗糙度小于Ra0.8um。

优选地,所述凸起部设置有3个。

优选地,所述凸起部均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一侧面。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印刷层为刻度,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另一侧面。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刻度相互错开设置。

优选地,所述一种SBC塑料尺为直尺、三角尺或量角器。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SBC塑料尺在堆叠后相邻表面至少有3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凸起部相互隔开,使得相邻两尺的接触面积大幅度减少,避免了堆叠后粘连的可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实施例一的堆叠示意图;

附图2为实施例二的堆叠示意图;

附图3为实施例三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4为实施例四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5为实施例五的主视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本体;2、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SBC塑料尺,其包括SBC塑料制成的本体1和印刷在本体1上的印刷层(图中未表示),本体1的一侧面总共设置有至少3个凸起部2,且本体1水平放置时凸起部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少有三个不在同一直线上。

凸起部2的高度相等。以使得堆叠后的本体能够保持水平。

凸起部2为自本体1表面向外凸起的局部的球面。凸起部2凸起高度为0.3mm,其曲面半径为2.6mm。球面能够尽可能减小接触面积,并且具有耐磨损的优势。

球面的表面粗糙度小于Ra0.8um。防止球面过于粗糙堆叠时划伤其相邻的塑料尺。

从产品美观的要求,首先要求尽量减少凸点数量,且所有凸点位置可以组成一个稳定的平面有效间隔产品,防止堆叠时产品之间的接触出现粘连。因此本实施例中凸起部2设置有3个,

凸起部2均设置在本体1的一侧面。印刷层为刻度,设置在本体1的另一侧面。凸起部2与刻度相互错开设置。防止因凸点球面折射造成印刷刻度或者图案视觉错位,影响产品使用。

实施例二:参见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凸起部2分布与本体1的两个侧面上,同样能达到防止多个塑料尺堆叠后粘连的技术目的。

实施例三:参见附图3所示,一种SBC塑料三角尺,其包括SBC塑料制成的三角形的本体1、印刷在本体1下表面的印刷层、以及分布在本体1上表面的3个半球形的凸起部2,3凸起部2分别位于三角形的本体1的三个顶角附近。

实施例四:参见附图4所示,一种SBC塑料直尺,其包括SBC塑料制成的矩形的本体1、印刷在本体1下表面的印刷层、以及分布在本体1上表面的4个半球形的凸起部2,4凸起部2分别位于矩形本体的四个直角附近。

实施例五:参见附图5所示,一种SBC塑料量角器,其包括SBC塑料制成的半圆形的本体1、印刷在本体1下表面的印刷层、以及分布在本体1上表面的4个半球形的凸起部2,4凸起部2沿着量角器的圆弧边均匀分布。

上述的实施例在堆叠时均能采用凸起部2将本体1相互隔开,减小相邻塑料尺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避免多个塑料尺堆叠后粘连的可能。使其符合了自动化设备取料送料要求,能够实现生产的全自动化。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